商朝开国君主汤有一个名叫伊尹的大臣,是他辅佐汤推翻了夏桀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在我国历史上维系了600年之久的商朝。但伊尹原来不过是汤身边的厨师,他之所以被汤看中而委以重任,是因为他太了解汤了。他看到汤成天为与夏桀争夺天下而忙碌着,显得十分焦急,以致一日三餐都食不甘味。便想出一个办法来引起汤的注意。他先把上一顿饭的菜做的很咸,下一顿饭的菜又故意不放盐,让汤吃得不对味而来责备自己。接着,他又把菜都做得咸淡适中,美味可口,让汤吃得十分满意。伊尹早已料到,汤准会表扬自己。果然,有一次饭后,汤对伊尹说:“看来你做菜的本事确实不凡。”此时,伊尹已是成竹在胸,不等汤把话说完,就借题发挥说:“大王,这并不值得夸奖的,菜不宜太咸,也不能太淡,只要把佐料调配得当,吃起来自然适口有味。这和你治理国家一个道理,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掌握好分寸,才能把国事办好。”
孟子后来对伊尹的评价是:“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意思是说伊尹这个人在天下太平时做官,在天下动乱时也做官。伊尹所以能做到这点,关键是深悟了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反,有一位做客的傻小子却把菜的口味推向了极端,闹得哭笑不得。主人殷勤地招待他做了几道好菜,因一时匆忙,每道菜都忘了放盐,所以淡而无味。傻小子吃了说:“这菜怎么都淡而无味呢?”主人立刻想起忘了放盐,于是,在每道菜里加了点盐,傻小子吃了后,觉得非常可口,便自言自语地说:“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放进了盐的缘故,只加一点盐就那么鲜美,若加多一点,一定会更好吃了。”于是就把一碗盐都加了进去,结果,咸得哇哇直叫。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盐不可吃得太多,亦不可吃得太少,要恰到好处,菜不可炒得太生,亦不可炒得太熟,生熟恰到好处,这即是“中”。中庸学讲恰到好处,又讲因时而中,生活也不例外。
四、内心闲适,健康人生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失去了健康,就失去了和谐人生。我们提倡勤劳,但也不能过劳。大病初愈的人,虽能做事,但仍需要适当休息。很多人因劳过度,而英年早逝,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国人认为,死不可避免,但生时更应好好活着。对健康来说,不及与过都是不可足取,只有中庸,才合乎正道。
现已耋耄之年的金庸先生潇洒自如,风度翩翩,人生可谓十分幸福。他的人生观是,万事不强求,能有所为当然好,不能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寻求内心闲适,知足常乐。他看到北京一个朋友生活虽不富裕,但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而一位香港的朋友虽然家财万贯,却烦恼缠身,不得安逸。他说任何事情都要讲中庸之道,还是北京那位朋友过得好。人生苦短,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遇上困难事,愈轻松愈容易应付,愈紧张愈难对付。无论看书还是写书,都会令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达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曾有人在报刊上对金庸的小说进行刻薄的嘲讽,许多人都认为金庸会大动肝火。但恰恰相反,金庸没有拍案而起,而是向媒体发了一封特别温和的公开信:“……上天待我已经太好,享受了这么多幸福,偶尔给人骂几句,命中该有,也不会不开心的。”轻描淡写,泰然平和。这是一种很可贵的品性修养,是情志修养的至高境界。《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金庸说:“我朝这个境界不断努力,就是一定能健康潇洒地活着,不会被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气出病来,更不会被气死。”
河南商城县河口村农民王驾运曾作了一首中堂诗。后被称为“农民外事家”的诗,刊登在《瞭望》杂志上,甚为多数人赞赏,更为领导者捧之。其诗云:
依山傍水,瓦屋几间,朝也安然,暮也安然;
耕种几亩责任田,种也由俺,管也由俺,丰收靠俺不靠天;
大米白面日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的凉的卡身上穿,长也称心,短也如愿;
人间邪恶我不干,坐也心闲,行也心闲;
晚间妻子儿女话灯前,古也交谈,今也交谈;
农民政策喜心间,如今娱乐在人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据说这首诗传至日本,日本一书法美术协会会长福田一郎先生大受感动,与王老汉结为朋友。中国记者顺口捧之,称这位中堂诗的作者为“农民外事家”。他为世人描述了一幅世外桃源般的农家生活。由于其积极、健康的心态,其人生一定是和谐美满的。
五、和睦一处,欢乐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社会稳,家庭吵社会散,家和万事兴。美满家庭更需中庸这副润滑剂的调节。
怎样才能调剂平衡好家庭成员关系,做到和谐相处、快乐幸福呢?
作家马明博曾对此有一个家庭快乐“三字诀”的提法,颇有意义,他说:“一个家庭要好,就要对女人要宠,对老人要棒,对孩子要哄。这宠、捧、哄,构成了家庭三字诀”。
对女人要宠。和你生活在一起的女人,你疼她、关心她,她就温柔如水;你怪她、冷落她,她就坚硬如冰;你对她不冷不热,她自对你不温不火。说好女人都是宠出来的,这话没有错。
对老人要捧。现在有好多家庭,物质生活比较富足,子女也还孝顺,可许多老人却并不顺心。个中原因都是子女不理解老人所致。老人喜欢讲过去,讲勤劳俭朴;年轻人喜欢讲现在,喜欢展示自我。这样就难免使老人伤心,感到自己多余,时间一长,老人自然心情欠佳。所以,学会捧老人很重要,要多多赞扬他,夸奖他,让他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还很重要。这不是虚伪,而是生活艺术和孝心的真诚流露。
对孩子要哄。现在的孩子不能靠压,而是要多哄,他们不懂事,你越哄他积极性就越高。反之,“牛不喝水强按头”,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使事情越搞越糟。如果家长和老师能够适时地多哄哄,或许能使其成长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
“宠、捧、哄”三字诀中,其实都有一个内核,那就是理解与宽容。这是一种为人的中庸智慧,也是一种中庸生活的艺术。
心中有“度”方坦然
《中庸学》告诉世人,人的一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掌握一个“度”。“度”是中庸之道的内核,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俗一点讲就是“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止”就是“度”,“度”就是“距离”。于是就出现了“距离产生美”的说法,即:“距离美”,这应该就是人生行为中尺度的最好诠释吧!
俗话说,“话不可说尽,事不可做绝,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在现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里,一个人在待人处世中,既不可说过头话,也不可做过头事,要时时刻刻为自己留有回旋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一下子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再调头就难了。凡事需要为自己留一点后路或足够的空间。在这个留出的空间里,你可以随意驰骋自己,进退有门,上下有道,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对领导者来说,与下属保持“临界距离”,才能有威严感。身为领导者不可与下属过分亲密。保持着一定距离,可以避免与下属之间的嫉妒和紧张,可以树立和保持领导者的权威,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近则庸、疏则威。”但与下属保持一定距离,决不是拒群众于千里之外,而是以人为本,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
先人给我们留下很多古训,道人《四留铭》的大意是说,不要把技巧使尽,以还造物主;不要把俸禄用尽,以还朝廷;不要把财物占尽,以留百姓;不要把富贵享尽,以留后代子孙。天无绝人之路,或许老天爷也厌恶贪得无赖。因此做事太过分的人,没有不留下悔恨的。遇事让人一步,自然就有周旋的余地;办事放宽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凡事留有余地,才是聪明之举。
人人都愿听好话。所谓好话,就是美言、美辞,但无论什么好话,都不能过了头,否则其味减半,给人一种肤浅感。
说话同样有不及。话说不到位就是不及,说的犯了听者的大忌,同样是一种不及,甚至要付出代价。朱元璋小时候的几个伙伴就是因为言语不及而丧了命。那是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小时候一起放牛的伙伴找他求一官半职。头一个进去讲小时与皇帝一起放牛的经过,接下第2、第3个也说朱元璋是放牛出身,结果3人都被斩首。第4个说:“想当年我们齐打陶罐阵,君骑火焰驹(穿一件红裤头),我坐青鬃马(光屁股),陶罐阵上好厮杀,刀枪剑戟何所惧,打破陶罐世人夸,捉了豆将军,跑了汤元帅……”朱元璋听了大喜,封他坐了七品县令。可见,为人说话一定要把好度。前3人不及,丢了性命,第4人善察言观色,把握好了度,便晋爵升官,好不春风得意。
人总是最容易顺着势去做事的,却很少有人记得“物极必反“的古训。为官者尤其要懂得,事业鼎盛之时便是衰败的开始,人生在底谷时就预示着高峰的来临。人生的方方面面就像爬山一样,当你四海扬名爬到顶峰时要想到“名无极处”;事业畅达一帆风顺时要想到“利无终点”;权高显贵万人崇顺时要想到“权勿尽操”;成就卓越誉满全城时要想到“功极思退”,让位举贤。这方面,台湾著名作者李敖可算为处世高手。他说:“落在苍蝇拍上的苍蝇最安全。”这句话很符合中庸之道。这和他的经历有关,李敖自第二次出狱后,一直安然无恙,日子也过得滋滋润润。他以笔为枪,品时论世,四处开火,嬉笑怒骂,放纵不拘。国民党也对他网开一面,有人视为奇迹,但他认为,个中原因很简单,停在苍蝇拍上苍蝇最安全。因为在为人处世上,李敖向来是明枪明箭,他发表对国民党的腐败和不满,国际性的大报、刊物经常跟踪报道,丰采照人的半身像和特立独行的事迹,频频在世界亮相,李敖这样落在国民党的“苍蝇拍”上,反而使国民党对他很不好下手。李敖说:“不安全的地方最安全,别说是暗杀,就是我不小心被车撞死,或得脑溢血猝死,世人也会认为是国民党杀害。”如此,李敖在国民党的眼皮底下逍遥自在,他能在孤岛生存至今,处世不败,靠的就是这种明智的中庸。
人的感情需要距离。婚前的恋人尽管形影不离,但在心理上是有一定距离的,因而双方总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和近乎圣洁般的倾慕。可是一旦结婚,夫妻朝夕相处,随之距离消失,双方过分暴露,原来的神秘也随着消失,近乎圣洁的倾慕也被习以为常所代替。于是,沉闷和苦恼便日益沉淀,爱情的兴致也就日趋淡薄,婚姻危机也就随着产生。因此,在现代婚姻生活中,适当拉开夫妻生活的距离,相互给对方一点空间,就像冬天里相互依偎取暖的刺猬,太近了会互相刺伤,太远了双方又太冷,中间相隔一点距离,则都能达到取暖的效果一样。
距离产生美,距离左右爱情。现代的爱情,有时不完全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亲密无间的一览无余,有时糊涂一点儿,保留一点儿,反而更具吸引力。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能朝朝暮暮,爱情有点距离会更美。
。追求财富,占有金钱,本无可厚非。那么,富到什么程度才算富有,占有多少资金才算足够?这大概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标准。孔府有一幅对联,其中一个“富”字不出头,这大概是向往他的财富永远不会到头,也有富不外露,永远不可受尽的含意吧。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望。假如世人都没有欲望,就会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就会缺少激情,缺少投入,缺少追求,那将是多么苍白的生活画卷?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把握欲望的尺度。涨潮也有落潮时,不让欲望泛滥成灾,才是可取之举。
然而,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想这么做,他们从来不蓦然回首,不和自己的从前比,而是一味地和别人攀。欲望的湖水只涨不落,而且一浪高过一浪,为了自己富有和享乐,不择手段地对待生活,对待他人,以至于让欲望的潮水冲开理智的大坝,危害社会,损害他人,也害了自己。
其实,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规律,如同春华秋实一样,不容违背。明智的人对富有顺其自然,能让欲望的潮水有涨有落,从不越位;愚昧的人对富有带有很强的野性,总想让欲望的潮水只涨不落,从不停息。这两种心态的人都要在生活之树上采摘果实,适度者会尝到成功的甘甜,过度者则会尝到难咽的苦涩。由此可见,欲望适度则为利,欲望过度则为害。清爽恬淡,笑对人生,也是一种高度的幸福。
。老子讲“动静之道”,也是中庸之道。一个人在生理上不能约束自己的人,在其他方面也很难控制自己。换言之,人在日常饮食中要把好“度”,不可吃得过多,太多则胃不消化;亦不可太少,太少则营养不足,最好是吃得不多也不少。如果过胖,以至于身体走型,却又不肯锻炼,就表明他不能控制自己的胃口,别人也会怀疑他在工作、生活的其他领域不能约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