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曾指出中庸生活的标准,既理想生活,不能太玩命,也不能太轻闲,要掌握好“度”。他认为半玩世者是最优越的玩世者,这种玩世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样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生活,在动与静之间找到一种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的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可以完全不做工;人家一日三餐鱼肉蛋奶天鹅汤,吃出一身毛病,我则一日三餐清菜萝卜豆腐汤,吃得身体健壮……这种中庸阶层的生活,是中国人最健全的理想生活。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里把这种生活很美妙地表达出来: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
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后来,这首《半半歌》被后人仿作,也颇有味道:
参透乾坤只半,识得人生难全。
半贫半富半安足,半命半天半偶然;
半痴半聋半糊涂,半真半假半疯癫;
半用半舍半行藏,半智半愚半圣贤;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梦半神仙;
半有半无半苦乐,半荣半辱半姻缘;
一半尽在于我,一半听任自然。
总之,这世上最好的东西,永远是没有得到的东西。人就是这样,容易得到东西不知道珍惜,不容易得到东西才知道珍贵。人一生只要掌控好一个“度”,福不受尽,势不使尽,话不说尽,才不露尽,规不行尽,就不会大起大落,就可以平稳生活,如日中天,渐入佳境。
中正平和与聪明才智
中庸讲“中正”,大凡人的素质,以中正平和最为可贵。这样的人内智外明,声清色悦,仪正容直。伟人之所以称之为伟人,是因为他内怀淳朴,外现聪明,内心睿智,外表明达,兼有中和与聪明两种美德,集阴阳两气结合的精华之气,既能细致入微,又能达观显扬。这是其他人难以达到的两全其美。
怎样认识中正平和与聪明才智两种美德呢?
喜怒哀乐存于心中不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其分寸适度,叫做“和”。“中和”的表现就是平淡无味。“中和”是万物的至理,天下大道,在物为水,在味为淡,在思为空,在德为博大纯厚。白水平淡无味,因此能调合百味,头脑清醒,空空无物,因此能容纳多种新观点。具有“中和”品质的人,心性平和冲淡,为人处事稳健沉浑,不声不响,又让人信赖,有王者风范而无霸气。因此,具备这样品质的就是优秀的领导之才。
这样的领导之才,一般都具有纯厚正大的“中和”之性,能够协调和团结各种人才为己所用。而那种过于聪明、个性又很强的人,尽管才能不少,但因有形有味,有棱有角,肚量胸襟不如“中和”之人,心中少了些容忍,极易与其他有才有性的人发生冲突,因而不利于团结各类人共同完成大业。
生活中,常见聪明有才的人很多,中和平淡的人却很少。其实,“中和”之人并非没有个性,而是能充分把握好一个度。即什么时候顺情理,什么时候顺事理,该理智时理智,该动情时动情,而且发自真情,从不伪饰,因而就显得随和淡远,为众人所接受,也因此能得到众人之助,众人也愿意为之效力。这种人很厉害,平常不声不响,却能处理好四面八方的关系,如草原上跑马,同平波里行船,有王者之慨,少霸历之气。从狂风恶浪里冲杀出来的勇士固然叫人佩服,但不如那种避开风浪、无惊无险、平平淡淡地引导大家走向胜利的人更为稳妥,这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选择。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副总书记曾庆红,为人谦和,手段细腻,一路走来,灵活地运用“讲政治”、“三个代表”摆平各方,但却看不出斗争的迹象,因此,大家都称他为大内高手。
精明强干的人,长于随机应变,短在缺乏深思熟虑。深思熟虑的人,深谙静默安处的道理,短在行动迟缓,缺乏机变。因此,聪明的人大致可分为两种:聪明外向和深思内秀。
聪明外向型的人说了就做,办事干脆利落,迅速果断,手段娴熟老辣,不拖泥带水。缺点是较少进行细致周密的思考,凭直觉、经验和性情办事的成份稍重。这样的人有能力,也聪明,算得上是有勇有谋,但勇多于谋,深思熟虑较少。这样办事,难免有顾及不到之处,也有可能忽略了某些轻微细节而埋下隐患。
深思内秀型的人长于思考,出谋划策兼顾方方面面,给人细密周全的感觉。做事不像聪明外向型人那样轰轰烈烈,但能按部就班地把事情推到胜利的台面上。缺点是机敏果断不足,缺乏雷厉风行的作风,身手不够敏捷,有时会因过于求全而丧失机会。但深谙轻重缓急,大事不糊涂,能稳稳地把握方向。
这两种人都有开疆拓土,奋力进取的能力。前者以勇敢闻名,后者以稳重著称。行事风格虽不尽相同,但都是独挡一面,办事稳妥的将才。此两种人都属聪明强干一类,与“中和”之人相比,其气度都不如“中和”之人博大,心中缺少中庸智慧。因而,只能是辅佐之才,难成帝王圣人之功德。
身为领导者不能因为不喜欢他们的直爽或谨慎,而随意否定他们的才能,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领导者需要保持一份清醒,保留一片清净,才能驾驭他们,为自己所用。
大文豪苏东坡和名僧佛印曾有一段富有哲理的对话故事。他俩是很好的朋友,但是两人也很喜欢彼此嘲弄一番。有一天,两个坐着打禅。一会儿功夫,苏东坡睁开眼问佛印:“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像什么?”佛印看了看,频频点头称赞:“嗯,你像一尊高贵的佛。”苏东坡暗自窃喜。佛印也反问道:“那你看我像什么呢?”苏东坡故意气佛印:“我看你像一堆牛粪。”佛印居然微微一笑,没有提出反驳。
回到家中,苏东坡得意地告诉他的妹妹:“今天佛印被我好好地修理了一番。”当苏小妹听了事情的原委后,反而大笑起来。苏东坡好奇地问:“有什么好笑的?”“人家佛印和尚心中有佛,所以看你如佛;而你心中有粪,所以看人如粪。输的是你呀!”妹妹挖苦地说,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看似好笑,实则中庸哲理颇深。其中的哲理被苏小妹一语道破。
一个人的言行,反映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活动;同理,内心世界的活动,又决定了一个人的言行。言行是内心活动外露的体现。道不可离,就要求领导者在为人、处事、工作、交友中都要“中正”,既看到优势的一面,又看到不足的一面,像佛印和尚心中有佛一样善待自己,善待别人,不可像东坡那样看到的是一堆牛粪。
中庸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做到了,一般都会成功。倘若没有成功,因为尽力了,也问心无愧。
其实人生大多都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总之还是有所为的。林语堂曾不无调侃地说,哲学家在当下世人眼里是最受尊崇的,而在现实又是最无用的人。被后人称为哲学七贤之一的泰勒斯,据说一次散步,边仰望天空边思考问题,不留意跌进沟里,引来了女仆的嘲笑,说他连脚下都顾不到,还想知道天上的,笑得颇机智,不愧是哲学家的女仆。另一个广为流传的是,泰勒斯有感于世人对哲学无用的叽嘲,运用他的知识和智慧预见到橄榄的丰收,提早将全城的橄榄榨油作坊租下,结果发了笔大财。但赚钱并非他的本意,他只想向世人证明,哲学家也是能够挣大钱的。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专心致志,尽力而为,付出总会有回报的。
“心”在一定条件下,能“度一切苦厄”。这是佛家之言,他指出了精神在人的生活中的无比作用。比如,一个人在危急时刻,可以急中生智,充分发挥出他意想不到的内在潜能。或搬动胜于平时十倍的东西,或跨过架于万丈深渊的独木桥等等,都是发挥心智,尽力而为的实例。
有一个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它告诉我们的是“专注”与有所为的密切关系。一天,有位女士上街购物,把刚满4岁的孩子留在家中。返回时,在居楼附近碰到熟人便停下来说话。突然,她发现自家12楼的窗户开着,孩子爬在窗台上正向妈妈招手,随即失足掉了下来。她丢下手中的东西,不顾一切地向孩子奔去,就在孩子快落地的一瞬间,她接住了孩子。事后,人们做过一次模拟实验:从12楼窗口扔下一个枕头,让最优秀的消防队员从相同的距离飞身来救,试了很多次,始终相差很远。
这件事真实与否,暂且不谈。倒是有一跳楼自杀者,从11层楼上跳下,摔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并将一寸厚的水泥板撞断。这在物理学中,这种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其重力的加速度是非常大的,一般是接不住的,即使接住,也可能将被接人撞伤甚至撞死。这件事说明人在特定条件下,会爆发出一种神奇的力量,是有其科学道理的。因此,要想成功地做好一件事,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自身潜能,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加出色。
人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热忱和激情,就损伤了自己的灵魂。看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也是一种道不可离的表现。
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叶子》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个失业画家得了肺炎,生命垂危,悲观绝望,认为自己活不几日。在秋风飒飒、黄叶飘零的时候,攀援在对面墙上的一株古青藤的叶子在一片片的落下,画家看着那随风飘落的叶子,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生命也像这叶子一样,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他认为最后一片叶子飘落的时候也就是自己生命结束的时刻。于是,他每天盯着窗外的叶子看,每落下一片叶子就添一分忧伤。这件事让楼下的一位老画家知道了,老人画了一片永远不会凋落的叶子,穿着雨衣,登着梯子挂在古青藤上。第二天早上,病人又拉开窗帘看叶子,他以为昨晚那场风雨,一定是一片叶子也不见了。当他拉开窗帘后,竟然发现那藤上还挂着一片孤零零的叶子。一天又一天,终于让病人产生了信心,认为叶子不落意味着自己还有生机。就这样他战胜了病魔,获得了新生,这就是期待的力量。
由此说来,精神、风骨、境界是人得以独立于世的柱石,是一个人有所作为的根基。一个人有精神才有立场,有立场才有风骨,有风骨才有境界,有境界才有气象,有气象才叫活出一个人样来。同样,一个人有所为才能无所畏,无所畏才能有所为,有所为才有成功,无所畏才能战胜成功路上一切艰难险阻,将事业推向巅峰,这就是中庸智慧的力量。
凡事恰到好处是大智慧
恰到好处是一种中庸哲学,更是一种处世技巧。它的根本点在于明哲保身,进退自如。这种策略运用的好,可以保证一个人在政治仕途中四平八稳,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当在观看一场千米竞走比赛时,一般会看到,前半程走在最前面的队员反而不容易夺得金牌,而走在第二位置或稍后一点的队员却最有可能夺取桂冠,而位置太靠后的也同样与冠军无缘。这种现象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竞争相似。人生奋进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竞走比赛,只有恰到好处保持适当的位置,把握好分寸,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恰到好处是大智慧。工作上不前不后、数量上不多不少、时间上不早不晚、态度上不偏不倚都是智慧的表现,真正做到实为不易。
日常工作中,常见一些人的能力、才学的确令人钦佩,便自己总认为是最棒的,其他人都是“跑龙套”的。然而,“枪打出头鸟”,强出风头的人最易遭人嫉妒,最先受人攻击。而把握不前不后的分寸,反而让人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巧妙处世。
首先,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掂一掂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分量。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责无旁贷,尽心尽力地做好。属于工作之外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该涉及的尽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指手画脚。即使人家请你帮忙,也应以谦逊的态度诚恳待人。其次,在名誉和利益面前,尽量表现的不要太热衷,以避免成为众人妒嫉、排挤的对象。即使有所追求,表面上也要不动声色,含而不露,通过为人处世的技巧去赢得大家的认同。事实告诉我们,很多事情的成功,如同战场上作战一样,有时迂回包抄要比正面进攻有效得多。
不前不后是控制欲望的结果,是理智的化身。它要求在工作和办事过程中沉着、稳健,不以情绪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蛊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是这种不前不后处世态度的体现。但就其本人的前途与事业而言,则必须是走在他人前面,从同事中脱颖而出。否则,你不会有出头之日。
任何事情都一样,多了不行,少了不行,不多不少最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