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是追求事业卓越的法宝,但它不是万能的。如果把这种精神当作人际交往的原则,对待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问个明明白白,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过分挑剔,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论个是非曲直,那就得不偿失了。
“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友”,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有人曾把人看人比做照镜子,说镜子是很平的,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变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得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带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人人都是罪不容诛,无可救药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要讲互相谅解,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肚量,能容人,这样你就会有许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诸事遂愿。
不过,要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绝非易事。它需要有良好的修养,有善解人意的品质,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和处理问题,多一些体谅和理解,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多一些宽容和友谊,少一些误解和对立。比如,有的人一做了官,便容不得下属出半点毛病,动辄捶胸顿足,横眉立目,下属畏之如虎,时间一长,积怨成仇。想一想天下之事并不是哪一个人所能包揽的,何必因一点点小事与人呕气呢?
曾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认真呢?这位先生的确修炼得颇有城府了。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该认真,什么事可以不屑一顾。明确了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由此而来,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社交的成功伴随着事业的成功,岂非人生一大幸事乎!
交往应酬中,老练成熟是社交中被多数人看中的品格,这样的人往往是社交场合中的核心人物。
老练成熟的基本特征:能够摆正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大节与小节的关系。既看到眼前利益,更看到长远利益,着眼于大节,不为小节打圈圈;能够摆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生活、社会、人生以及自己有透彻的了解,不被生活中的人和事所迷惑;能够摆正感情与理智的关系,既重感情,更靠理智行事。
老练成熟,依靠的是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淀。但是,老练成熟并不是圆滑世故,则是人际交往中“上乘”修养;而圆滑世故,则是人际交往中被人防范的泥鳅,难以琢磨。它的基本特征是:玩世不恭,逢场作戏;耍心眼,弄权术,搞阴谋;四面讨好,八面玲珑,出卖原则。
因此,一般认为,老练成熟的人可靠,可以信赖。圆滑世故的人不可靠,是社交中危险人物之一。
严于律己,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其主要包括修炼自己的品格,锻炼自己的忍耐力,不以自己的个性而伤害他人。
《菜根谭》中教人处世的智慧之一便是宽容他人。宽容他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不责小人过,不发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养德,亦可远害。”其道理即是如此。
严于律已,宽待他人,需要度量。与人相处要看其长处,包容其缺点。要做到宽以待人,就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早就教导人们:“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件事情,自己不能接受、不愿意做,别人也会不愿接受,不愿去做。人际交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警示人们避免提出别人难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带来的难堪局面。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有主动“让道”的精神。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因为对他人的个性、脾气、爱好、要求不同,价值观念差异等产生矛盾和冲突。航行中曾一条规律:“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这不失为人际交往中遵循的规律,它告诉人们要尊重他人意见,寻找共同立场,主动“让道”,而不要争先“抢道”。“礼让三分”才能确保“安全”,于已于人都有利。
人往往能够将别人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但这不意味着你就可以严厉地去指责别人。在严于律己的同时,要懂得体谅别人,在温和且不伤人的前提下,悄悄地为他人做点好事。相反,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别人,极易遭致他人的怨恨。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
人生一世,万不可将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过程的发展中不断认识其各种因素发生的可能性而采取相机应对措施,这就是要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余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绝,不把事情做到极点,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得势要让人。
《菜根谭》中说:“滋味浓时,减三分为人食,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留人宽绰,于已宽绰;与人方便,于已方便。留人余地,包含两个意思:一是给自己留余地,使自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措置裕如,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二是给别人留有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把人推向绝路,逼人于死地,得势之时,更要让人。人的最大本能是求生,有100条生存之路要行,你给他断去99条,留一条与他行,他也不会提着自家脑袋来拼命。倘若连他最后一条路也给断了,那么,他一定会揭竿而起,以死抵抗。世界之大,人事之繁,何必逼人无奈,激人至此呢?
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余地;断尽别人的路径,自己路径也危;敲碎别人的饭碗,自己的饭碗也碎。
让别人活得轻松,让自己活得阔绰,这就是得理饶人,得势要让人的妙处。
将人际交往的分寸精炼概括起来,那就是:温柔而不软弱,忍让而不怯懦,友善而不卑下,纯真而不稚气,谦逊而不虚假,文雅而不做作,诚实而不愚蠢,谨慎而不拘泥,成熟而不世故,坚定而不固执,粗犷而不野蛮,刚强而不粗暴,虚心而不盲从,敏锐而不轻率,自知而不自弃,自强而不孤傲,果断而不武断,活泼而不轻浮,幽默而不庸俗,勇敢而不鲁莽,自信而不狂妄。
水淡情浓交朋友
滚滚红尘,芸芸众生。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已是一份机缘,若能相遇又相知,进而志趣相投,那便是朋友了。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这是诗人李白的一句名言。中华民族历来珍视和赞美朋友之间的友情。在人的一生中,不可无朋友。朋友的影响有时超过父母、兄弟、夫妻、师长。珍惜朋友的人,他的人生充满了快乐和友谊,生活充满阳光和幸福。
交什么样的朋友,才能友谊长存呢?明代文学家苏竣把朋友分为4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和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庄子有一段更清澈透彻的话:“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谈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看,则无敌以离。”这话的意思是:君子的交情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君子之交淡若水”,可以说庄子道出了结交朋友过程中那种水淡情浓的韵味和真谛,它的确是交友的“金科玉律”。
为什么要坚持淡若水的君子之交呢?这是因为,淡是一种本色,浓烈最终归于平淡,淡才能真实,淡才能长久。苦辣酸甜咸五味,如果没有淡水来稀释和调节,我们将受不了这些浓味的折磨。一顿美餐之后,我们的口腔和肠胃受了诸多刺激,总是希望有杯清茶淡水来爽口去腻。同样,在交友中过分亲密必然生出摩擦,产生矛盾,于是出口不逊,你长我短,揭老底,戳痛处,吵得鸡犬不宁,甚至棍棒拳脚相加,结果是,好朋友成了冤家对头。只要调查一下邻里关系不和谐的人家,就会发现他们大都曾经有过亲密无间的交往史。古人说:“情相亲者礼必寡”,“礼貌过盛者,情必疏。”巴尔扎克说:“亲密的朋友切忌轻信,切忌平庸,切忌殷勤,这是三大暗礁!”只有抱着水淡情浓、细水长流的态度交朋友,那才是真实的、清纯而能长久的友谊。
如何做到“君子之交淡若水”?
若要朋友交得长久,温良恭俭让的廉和之德与礼貌之举,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朋友之间倘若太重视谦让,老是打躬作辑,自贬而崇人,则恐怕会适得其反,就不是朋友了。所以,朋友间的交往要恰到好处,不强交,不拘绝,不面誉以求新,不愉悦以苟合,其关系的处理要“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根做人”,也就是“君子为人,和而不流”,即小事“和”,大事“不流”。非原则问题上谦和礼让,宽厚仁慈,多点糊涂;大事大非面前,保持清醒,不搞一团和气。虽然有时立定了脚根做人,会冒风险,也可能受到暂时的委屈和别人的不理解,但这种公正的品德最终会赢得人们的尊敬。
当今的社会,人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同大大小小握有权力,和拥有势力的人打交道。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和谐,是不以权势大小来决定与之亲疏关系。亲权者,必疏无权者,那是势利眼;亲大势者,必疏小势者,那是从中挑拨。以权势为标准来决定亲疏关系,实则是亲一时,疏一世。凡是这样“套”来的关系,没有长久的,因为权势本身就不是永恒的,而是无常的,以此为筹码的亲疏一定不会长远。但权势确实有用,这在“官本位”社会思潮盛行的今天尤为突出,所以真正能做到不趋不亦,不以权势为标准来决定亲疏关系,十分了不起,那叫做真正的“禅”透了,悟开了。
汉代有一位叫朱晖的人,此人非常清廉又重义,在读书的时候,偶尔结识了一位大官张堪,又是他的同乡。张堪很看重他,但朱晖因自己只是一个学生,不敢与之过密。有一次,张堪对朱晖说,你很自持,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我愿将身家子妻托付于你。朱晖因张堪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对此重言不知如何是好,只是恭敬地拱手相应。后来,张堪死了,因为清廉,身后没留下什么丰厚的遗产。朱晖闻讯后,感于张堪的知遇,千方百计地济以钱粮,前去嘘寒问暖。朱晖的儿子对他说:“爸爸,我以前并不曾听到你与张堪有什么厚交,你为何如此对待他的家人?”朱晖回答说:“张堪生前曾对我有知己相托之言,我当时已有备于心。做人不能欺骗人,更不能欺骗自己?”这应该就是做朋友的真谛。
在这个世界上,人不可一日无钱,但也不可为钱所累。以钱财论亲疏,那是认钱不认人,“有奶便是娘”的卑贱小人。现代社会交际应酬十分频繁,朋友、熟人之间请客送礼如家常便饭。这其中除了友情之外,也免不了加杂个人利害。所以在接受别人礼物的时候,应三思而后受,千万勿贪小利而使自己陷于被动的境地。特别是当一个人有了权势后,“朋友”、“熟人”会莫名其妙地多了起来,如若不能自持,就会因此走向犯罪,走向不归之路。”
湖北省原副省长孟庆平因大肆收受他人巨额贿赂被依法逮捕,他在狱中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是朋友,我给他办事,他给我送钱,两不相欠,没想到这是受贿……”湛江特大走私受贿案主犯之一,原湛江市委书记陈同庆,案发后对记者说:“给我送钱的都是熟人、朋友,我以为他们都是出于对我和家人的关心。早知这样,死也不会收他们的钱的。”可惜他们都后悔晚矣。一旦收受“朋友”的贿赂,得到“朋友”的好处,就像鬼魂附件,身不由己。对“朋友”言听计从,有求必应,什么国家利益,党纪国法,礼仪廉耻,人格国格,统统被抛到九霄云外,待到东窗事发,身败名裂。
结交朋友不能急功近利,实用主义,“尽拣有用的交”、“专找好使的处”。与“有用”、“好使”者攀亲,势必在亲情、友情、同志情中夹杂了功利目的,带上这样的功利色彩,必定会出现悲剧。《易经·系辞上》讲:“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说人与人同心同际,彼此相到,就能克服一切困阻,散发出如兰的芳香。历来为中国人民所赞赏的金兰之好、莫逆之交、刎颈之交、心腹之交、忘年之交,其中贯穿的中心思想在于交友中相互忠诚信任、心志相一。
“好朋友是山,一派尊严;好朋友是水,一脉智慧;好朋友是土,厚爱绵绵。”是啊,当你寻找尊严、智慧和爱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可以靠背、可以并肩、可以共荣辱同患难的朋友。这种真正朋友的相遇,惟独“君子之交淡若水”难能可贵。
远离人际关系的漩涡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处理得好,可助事业成功,处理得不好,则处处受制于人。而单位内部的人际关系,又与每个人的事业成败密不可分。因此,在这个敏感问题上,每个人尤其是初涉工作的同志更要有一个足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