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山西大学建校90周年来到了,又一次勾起了我对母校的回忆。母校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闪光的毕业文凭上,溶入分别时最后的那一串热泪里,渗进毕业纪念册的一段段如火的留言中。它为我火红的年华蘸了钢、淬了火,为我漫长的人生之路定了线,奠了基。
我是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来到母校读书的。我这个农民的儿子,能够走进这样一所有着光荣历史的高等学府,打心眼里感到光荣和自豪。踏进校门的那一刻,我百感交集,万分激动。想到党和国家为我们的学习创造了那样一种方便条件……我感动得流出了热泪。同时,心底油然下定了不学好本领决不罢休的决心。
然而,可怕的饥饿和空前的困难,就在这时降临到我们这些毫无精神准备的青年人头上,使我们措手不及。困难来自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而饥饿成了师生最重要的威胁之一,干扰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大大影响了身体健康,大多数人都营养不良,精力不足,有的因此而休学退学。大部分同学每天上完一两节课以后,便饥肠辘辘,盼望着那诱人的开饭铃声。饥饿迫使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附近的许坦、北营等地的田野里采集野菜,去帮助炊事员加工“人造淀粉”等代食品,到暖气管道下面去种植蘑菇……以此补充正常的生理消耗。同时不得不尽量减少运动量,甚至减少上体育课的时间。
即使这样,仍然有不少师生因缺乏必要的营养相继得了浮肿、肝炎和其他疾病。为了这部分同学能继续上学,学校专门成立了病号营养灶,选配了技术高,责任心强的炊事人员。所谓营养灶,其实也没有多少营养,只不过是粗粮细做,野菜精制,千方百计调剂病号的生活而已。那时还安排了病号楼,让病号更好地休息调养……在那段非常时期,学校总是想方设法维护大家的健康,不想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校党委不但设法从物质生活上、组织措施上作了最大的努力,而且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深入细致地作好思想政治工作。老前辈们声泪俱下的回忆战争岁月的亲身经历,同学们敞开心扉地接受那些肺腑之言,课余时间,花前月下心贴心的促膝谈心……就像润物的春雨,普降在我们的心田上,使我们坚定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一些萎靡不振的终于振作起来,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前进了!
由于母校多方面的培养教育,我们才克服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特大困难,产生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远大抱负。
坚定的信念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尽管持续三年的特大困难中我们穿的是补丁衣服,吃的是粗糙的高粱面窝头加咸菜,用的是比现在最次的包装纸还粗糙的纸张订起来的笔记本……但是同学们人人能勒紧裤腰带发愤图强,用图书馆里静谧的灯光填充我们年轻而贫瘠的心灵,让体育场严酷的阳光检验我们孱弱而缺乏营养的躯体,用扎扎实实的良好学习成绩向党和祖国汇报。没有牢骚,没有怨言,更没有人聚众闹事……只是一个心眼儿的为祖国和人民学知识学技能。
我们是在苦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捧着《毛泽东选集》、《把一切献给党》和《雷锋日记》这一类的书,坚持走过那段艰苦岁月的。
这一段艰苦岁月对我们来说,有如老一代革命者走过的长征。是严峻的考验,也是有益的锻炼。正由于它为我们人生之路垫了底,以后的几十年里不管遇到什么艰难困苦,我们都没有退却过,不管遇到什么政治风浪,我们也没有动摇过。无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还是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困难挫折,在我们这一批莘莘学子中,绝大多数人的头脑都始终保持着清醒状态,立场和意志都十分坚定。
时间一闪已经过去近30年了。那一去不复返的青年生活,那一张张稚气而又生龙活虎的面容,以及那种孜孜石乞石乞刻苦学习的顽强精神,就仿佛在昨天一样。我实在不相信自己已经“老之将至”了。然而不信不行,如今我们的子女已上了大学,有的就在母校就读。看到他们幸福愉快的校园生活,看着他们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我由衷地为他们骄傲,为他们祝福,做梦也不愿意让他们重过那种艰苦的生活。正是为了这个,我必须把这段非常岁月告诉他们,让他们永远不要忘记过去,时刻珍惜今日。
此文原载山西大学建校九十周年校友回忆文集《群星璀璨话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