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胡兰烈士英勇就义60周年
六十年前的1月12日,刘胡兰英勇就义了。她的鲜血化作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漫天朝霞,遍地鲜花。当时刘胡兰年仅15岁,正是一般孩子依偎在妈妈身上撒娇的花季年龄。她本来有可能去做上大学、当专家、学者甚至领袖人物的五彩梦,也可能坐在宁静祥和的书房里,在欣赏《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等描写战争的典籍中咀嚼自己的经历,更有可能在新婚之夜拥抱着帅气的丈夫,尽享幸福温馨……然而,苦难深重的现实却无情地剥夺了这些可能!
1932年,刘胡兰降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户贫困农民家中。从懂事起就用纯洁无瑕的目光审视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对苦难深重的老百姓充满同情,对黑暗的旧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血与火的考验使她逐步接受了革命的启蒙教育。她自觉参加了抗日儿童团,以过人的干练和睿智带领小伙伴们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还争着和成年人一起到前线抬担架、救护伤员。13岁时,她就勇敢地挑起本村妇救会秘书的重担,为拯救危难中的国家民族奔走呼号。她积极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干着超越她年龄负荷的大事。
在一次次凄风苦雨的残酷斗争中,刘胡兰经受着苦与乐、生与死的洗礼,一次次修正、完善着她人格的塑造。
1946年6月,14岁的她就被破例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在艰苦复杂的斗争中,迈出了更坚定成熟的步伐。
1947年1月12日,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国民党反动军队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刘胡兰不幸落入敌人的魔爪。罪恶的枪口和带血的刺刀死对着被包围的群众,恐怖和血腥笼罩着全村。然而,在敌人的种种威胁面前,刘胡兰始终丝毫没有泄露党的机密,而且面无惧色,大义凛然地说:“只要我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
黔驴技穷的敌人又相继用铡刀铡死六位革命群众,以此威胁她。她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随即躺在冰冷狰狞的铡刀下从容就义,以15岁短暂的火红年华谱写出永生的光辉诗篇。正在指挥千军万马转战陕北战场的毛主席听到这一消息,很受感动,立即挥笔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给予她很高的评价。
这评价对她既恰如其分,又高度概括。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她以朴实的爱憎观、明确的生死观深刻分析了人间的丑美善恶,毅然选定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她用稚嫩的双肩扛起了历史的重任和民族的苦难,在崎岖人生旅途中留下一串坚定而辉煌的足迹。她以自己如花的青春保护了党的机密和党的组织,塑造了不朽的自我形象。这形象鼓起了水深火热中民众的斗争勇气,摧毁了一座魔鬼的宫殿!
八个字准确概括了刘胡兰的人生价值,为我们树起了千古榜样,鼓舞着一代代青少年乘风破浪、积极准备去为改变祖国面貌拼搏,激励着一批批有志之士披荆斩棘去为创造人间奇迹奋斗!六十个寒暑过去了,岁月的流水淘尽了许多重大事件,但她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浩然壮举却如闪光的纯金,依然历历在目时时教育和影响着我们。
1947年1月12日的云周西村,让动荡的世界铭记住一位年轻的女英雄,而且不得不用折服的目光仰视这位人间奇女!
2006年的这一天,我们不仅“仰视”这位英雄,而且正在“践行”她的遗志。因为她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繁花似锦,赞歌如潮的升平社会里,廉洁与腐败,高尚与卑微,正义与邪恶,奉献与索取……仍进行着不见硝烟的生死激战。在这种形势面前,人应该怎样活,路应该怎样走,依然需要从英雄形象中寻找正确答案,用英雄精神为自己加油充电!
原载《临汾日报》文化周刊2007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