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萧山从教,历尽艰险奠根基
1930年9月,我随老局长程凤来调到萧山,就任一人之下的县教育局督学。萧山县是浙江省的一个大县,隔江就是杭州,人文荟萃,虎居龙蟠。这个教育局是当地学阀的老巢,任凭风吹浪打,前教育局长稳坐了七年局长宝座,从未有过人事变动。可见,形势变了,当时收回了大学区制,蒋介石的亲信秘书主任陈布雷被任命为浙江省教育厅长,他下令将这七年未动窝的老局长换上了浙西学派的程凤来。程凤来在两浙地方教育事业上很有建树,又有陈布雷撑腰。当地学阀虽然想撼他,但撼不动,于是改从攻击薄弱环节下手,就对我这个仅次于局长大位又是唯一的一个嘴巴无毛的年轻督学展开进攻了。
他们进攻我的第一个回合,就是要让我讲一堂教学示范课。记得上任还不到半个月,萧山县城区辅导会议主席应马钊来局请见,给程凤来局长送来一封请求书。书中的大致意思是要求新任县局督学在次周辅导例会时,为全区教师上一堂教学示范演习课,说是言教不如身教,可以让全区教师观摩学习,得到提高。选择的讲课地点可在仓前地区任选一校,讲课内容自定。这对我这个初入教界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给我出一个恶作剧的难题。我不能不答应,否则就将了程局长的军,拒绝讲课无疑是自认无能,只会得到灰溜溜的下场。后来我就听说这位持函前来的应马钊,虽仅仅是城区仓前小学校长,但此马来头大,却是萧山地方上的一个人杰,教育界的地头蛇。他是浙江的一个音乐专家,在教育界的声望不亚于前教育局长楼磨元,几乎与当时当地的湘湖乡师校长金海观齐名,自不能以等闲视之。我就答以初到宝地,外加不谙实际教学,不仅不足以示范,而且会贻笑大方。应马钊是一个学者,彬彬有礼,很客气地说,这是陈督学过于谦虚,他早就知道我在浙大攻读(可惜未竟学业),在泰顺任局长兼过师范讲习所的文理各门功课(这是因为僻处山县,山区人才过少)。他说,这是供观摩研究性质,要求很低,是辅导会议的中心活动,是全区教师所期望。像我们在职教师任务繁忙,备课是临时抱佛脚,还有一星期左右的时间,可以供作教学准备。看来,他提出的意见光明正大,合情合理,作为督学,教学示范,早有规定无可推卸。无可奈何,明知山有虎,也只有向虎山行。明知有困难,好在还有充裕的时间。加上萧山县小学设备好,标本图片应有尽有,我还可以求助兰溪旧日友人及在杭州的友人为我帮忙。于是,干脆地应允。后来才知道,不应允也不行,这里有极为复杂的原因,主要是萧山县的教界头头楼磨元,占据萧山局长地位已达七年之久(这是一般所没有的情况,萧山县特等县),他已成坐地虎,占地为王。不料因为蒋介石特派中央大学政治系教授胡次威为推行新县政,率领部分毕业生来浙江搞实验,由胡次威任兰溪县长(并兼金华区专员),教育局长当然要由胡派的曹某为局长。为此,浙江教育厅无法抗拒中央意见,把程凤来调任萧山,取代楼磨元。这一来,捅了马蜂窝(楼氏已成当地教育领袖人物),因而引起地方激愤。他想动摇程凤来,就先从我开刀,攻此弱点,如果这一堂教育示范课不成功,就以此作突破口,攻击我,驱走我。这是萧山地方教育派别策划的一个阴谋。我被当作第一个射击靶子,也真倒霉。最后与应马钊商定是选在县政府附近的一所西城小学,这所小学校长林某是现局长程凤来的老同学,与程又经常往来,可以减少一些阻力。更主要的是不至于去阴谋制造地仓前小学进行,可以解除一些障碍。我将此事详报了程局长,他知道我成了他的替罪羊,当然允许给我一些支持。当晚我立即去兰溪(火车直达,那时绮云还没和我结婚,借探她为名而前去)。首先找到了我在兰溪云山中心小学的好友徐绍仪(他是一个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在谈了情况以后,他根据当前时令及地方实际,选择示教的课文——《青蛙》(课文可以任选,不像以后需要依次讲授),他给我辅导了课文教学要点,要我把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挂图、标本实地观察的基础上,以问答教学法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并代我作了一个详细教案,供我执行,也给我写了一个简案分发参观者。事实上,这时我连教案也不会做。在获得教案之后,分别了绮云,立马到杭州,在浙江省图书馆翻找了有关青蛙的生长、生活等项资料,使我这“生物盲”在青蛙的成长、青蛙与人类关系,获得极为全面丰富的知识。回到萧山以后,就到西城小学查询教学教具,“青蛙”挂图,还算齐全,只是由产卵、形成蝌蚪直到成蛙液体标本没有,于是要林校长去仓前小学借来备用。就在此基础上,我熟读了课文,甚至能背诵如流;绘制了青蛙正面、剖面放大图,并就课文作了表解。自己又挖空心思,从正、反方面设问作答,应付万一。老实说,整整花了一个星期工夫,苦读勤学,为生平所未有。万事俱备,千个放心。在此基础上,干,干,干!尽管在示教那天,一反过去会后进行示范教学的常例,而是应马钊氏宣布:“今天,先参观县督学教学演示后再进一步开展‘自然教学’的讨论。”我任他们摆布,先上演示课。
上课铃声响后,我拿着标本挂图走进特大教室。前边是学生,后边坐了近百教师。自己坚持镇静,望了望满座的学生和后座的教师。全室起立,我回敬后作了一分钟的自我介绍,便揭示,今天是上新课《青蛙》,请同学们先读课文,再依次到讲台前参观实物标本、彩色挂图。趁这时学生学习期间,浏览了一下台下阵容,学生读课文看标本挂图似乎漫不经心,甚至交头接耳回头向后座的教师咋舌,心知这是一场恶战。但事已至此,惧者不来,来之不惧。当然还仗着自己是经过充分准备,再加上自己能够应变。五分钟后,宣布自由提问。一声令下,五十双小手全部举出。我就按席号让他们逐个提出问题,一个接一个。当然,重复了就不再举手。提的问题,真是千奇百怪,有的出我意外。综合归纳,有以下十几个问题:“蛙卵要不要呼吸空气?”“吃什么过活?”“蝌蚪要不要找妈妈?”“青蛙为什么能两栖?”“青蛙鸣声为什么那么响?”“青蛙吃什么过生活?”“青蛙与人类的关系?”等等。旋即逐一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好在课堂秩序好,不举手未经教师许可不得发言,还是背着手在静听着。我就再次揭示专题放大彩图,有提示地引导大家发言。在取得一致意见后在黑板上板书结论。末了还剩下两个问题,事实上我也没有弄明确的问题——青蛙的舌头几乎有青蛙身子那样长,舌根生在那个部位?我们用手捉蚊子也不容易,青蛙如何吃蚊子?这真难为了我?我临时应变,公开说明,校门口就是小河,有很多青蛙,我想这两个问题想请小朋友答复,看谁最聪明。在静默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不甘沉默,看到后坐教师的示意又停止举手。我又立即说:“别人都说西城小学三年级班学生聪明可爱,勤奋求知,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人能回答。”经不住我的催促,中座一个学生刚摆动左手,不及他举出来,我就指明他起立回答。他答的是:我捉过青蛙玩,舌头是生在口唇上,平时舌头是卷进肚腹中。”这一个回答,也启示我画看青蛙头部放大标本,当真是这样。接上就盛赞这位小朋友对事物认真细致的观察,在学习上能下功夫,将来一定能成为大器。这样鼓励之下,也再不需要我提出它的舌缘形态,举手者纷纷,学生说青蛙见蚊子,一跃一伸舌,等于收网一样将蚊虫吞进口里。课堂讨论气氛十分融洽。在课堂教学刚到四十分钟时,我概括了课堂讨论的成果,归功于同学们平时对社会自然的观察、在校勤奋学习的结果。再师生共同在黑板上提出课文纲要。钟响了,四十五分钟刚好。
接上的分组讨论,我参加了主持人的一组。明知我耍了花枪,但也无法指责。接上自然课教学讨论,我就综合大家意见,总算完成了示范讲习任务。这一堂课就这样我认为是差强人意过去了,但却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连应校长也不得不佩服,终于闯过了从教第一关。不久,就轮次参加了其他区的辅导会,已经经历了大场面,当然很从容应付。还记得有一个区是专题演讲“教与学”,另一区则是介绍“首尔顿制与文纳特卡制”,好在事前通知,在图书馆里钻研和杭州师范老师的协助下写成讲稿,届时照本宣科,获得好评。从此,在萧山教育界中立定了脚跟。事实上,他们作难我,引起我的苦钻苦学,在业务上获得一定的成就。记得在南乡六区一次音乐教学演示中,由当地学校音乐教师执教,一堂音乐课,当场师生共同作曲,共同演唱,是过去我在内地所未见到。作词是教师提问,经过整修得出歌词。开头,教师:“今天校里来了这么多老师,我们应怎么样?”学生:“我们表示热烈欢迎。”老师板书:“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教师:“我们如何表示?”学生:“我们唱支欢迎歌。”教师板书:“我们唱支欢迎歌,表达我们的心情。”教师:“唱过后应该要求什么。”学生:“请各位先生批评指正。”教师立即板书:“欢迎各位先生批评指正。”一首欢迎歌就做出来了,教师立即标题《欢迎歌》。在此以后,教师立就板上五线谱作曲,写一行,学生哼一行。写完了,教师并不示范演唱,反就风琴旁坐下,按谱弹奏,学生便看谱听音练唱。不一会,便分行演唱,接上起立即合唱,教唱能力的高超,是我生平所仅见。根据我的分析和事后的了解,绝没有事前预习过。仅凭视唱、听唱的情况,令人敬佩,何况这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对我是个巨大的教育。从此,对人处事,小心翼翼,使得我能够虚心学习,循序渐进。
我在萧山县教育局大概工作了一年。1934年8月,我又随程风来局长调到海宁县教育局,还是任督学,不过兼了一个课长。1936年则被调任春熙小学任校长。1937年则在杭州民教馆任事务干事,一直到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我还记得在海宁工作期间,我编写并印发了一本《化学游戏》的书,曾当众演示过几个化学游戏,用玻璃点酒精灯。实际上是先将玻璃浸了硫酸,沾了点氯酸钾,后点燃酒精灯,纸上磷光显字;白糖自焚(实际上注入了硫酸),各色烟火弹……于是成为当时的畅销书,我也由此小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