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75800000023

第23章 古庭融會——元華嚴僧善學及其佛學主張

提要:當南宋、元期間,江南佛教内各門派之争愈演愈烈,遂致如同水火。然而,也有主張“取諸异同,參會融貫”、“一异同、忘彼此、通宗説”者;以古庭爲號的華嚴善學法師,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其生活年代,始自元大德十一年,終於明洪武三年。生履歷,初挂搭或任副職於大覺、寶覺等寺,自至正四年起,先後執掌薦福、大慈、光福等刹。要其足迹所到,不出山水明秀、土地富饒的浙西平江一路。也許是身體力行於兼收各宗教義,特别是從天台、禪等門派汲取精髓予以融會,在很大程度上博得了持相似主張的士人宋濂、僧人大佑、妙聲、道衍等的贊同。如果追溯相關的佛教流播歷史,不難發現,善學的行事,乃是華嚴亦賢首宗固有的傳統。

華嚴,又名賢首,蓋佛教重要分支之一。迄於五代、北宋之際,遂爲“教”内三大門派之一。其沿革,王紳《繼志齋集》卷六《送乘車住持乾明禪寺序》:“教學之盛,有南山之宗,有瑜珈之宗,有慈恩之宗,有天台之宗,有賢首之宗。”《宋文憲集》卷三五《釋氏護教編後記》:“唐南山澄照律師道宣,作疏明之,四分律遂大行,是爲行事防非止惡之宗。薩埵以瑜珈授龍猛,猛授龍智,智授金剛智,唐開元中,智始來中國,大建曼荼羅法事,大智、道氤、大慧、一行及不空三藏,咸師尊之,是爲瑜珈微妙秘密之宗。唐貞觀三年,三藏玄奘往西域諸國,會戒賢於那蘭佗寺,因受唯識宗旨以歸,授慈恩窺基,基乃網羅舊説唐制疏論,是爲三乘法相顯理之宗。梁、陳之間,北齊惠聞因讀《中觀論》悟旨,遂遥禮龍勝爲師,開空假中三觀心觀法門,以法華宗旨授慧思,思授天台國師智顗,顗授灌頂,頂授智威,智威授惠威,惠威授玄朗,朗授湛然,是爲四教法性觀行之宗。隋末,頓以法界觀授智儼,儼授賢首法藏,至清凉大統國師澄觀,追宗其學,著《華嚴疏論》數百萬言,圭峰宗密繼之,而其化廣被四方,是爲一念圓融其德之宗。瑜珈久亡,南山亦僅存,其盛行於今者,唯天台、慈恩、賢首而已,此則世之所謂教者也。”

自南宋至元初,“教”内門派之争愈演愈烈,遂致如同水火。天台門派内之争,華嚴與天台門派間之争,都是釋界、甚至俗界人盡皆知的事實。宋濂《宋文憲集》卷二八《華嚴法師古庭學公塔銘》亦《善學塔銘》:“[宋]濂於諸宗之文,頗嘗習讀,每病台衡(天台)、賢首(華嚴)二家不能相通,欲和會而融貫之,恨鮮有可言斯事者,不知世上乃復有師乎!”釋妙聲《東皋録》卷中《故古庭法師行業記》亦《善學行業記》:“古先碩師,智足以知諸佛立教之本,言足以達群經指意之奥,隨順物宜,而异其施,初無彼此宗途之辨也。後世學者,弗能觀其會通,以崇其道,顧乃專門,各家務爲角立,甚至相詆訾。吁!此道之所以衰也與?若夫生當叔世,卓然不惑於流俗,不泥其師説,取諸异同,參會融貫,得古人宏法之心者,其惟古庭法師乎!”姚廣孝《逃虚類稿》卷二《故華嚴法師古庭和尚塔表》亦《善學塔表》:“衍(釋道衍)嘗怪夫賢首、天台二宗,學者各是其説,有若楚漢争雄,分强固守,世爲仇敵。近代以來,一异同、忘彼此、通宗説者,惟和尚爲能耳。故於其示寂也,天台孝者聲、佑二師述其行業,細審明直,有譽無毀,以此知和尚爲明哲之士,蓋無疑矣。吁!後之學者,苟能以和尚爲矜式,則古道之復,當有日也。”

所稱於華嚴、天台二門派“取諸异同,參會融貫,得古人宏法之心”,“一异同、忘彼此、通宗説”者,不是别人,正是法名善學、法號古庭的華嚴法師。其主張和著述,《宋文憲集》卷二八《善學塔銘》:“師因造《十玄門賦》,以示圓宗大旨,叢林傳誦,以爲能發越賢首諸祖之意。”“師嘗與同學原澄以一乘同别之義,更質疊難,爲《法華問答》若干篇。復因主修法華期懴,撰《法華随品贊》三十篇、《辨正教門關鍵録》若干卷,及詩文並行於世。”《東皋録》卷中《善學行業記》:“師道貎癯甚,若不勝衣,而戒檢清白,善讓三業,未嘗斯須放肆。閑居獨處,三衣不去體,經書不釋手。嘗與同學原澄以大乘同别之義,互相質難,爲《法華問答》數條。又嘗主修法華期懴,撰《法華隨品贊》三十篇,辨正教門。關鍵有録,雜著詩文有集,皆傳於學者。”《逃虚類稿》卷二《善學塔表》:“和尚於法華、圓覺、楞嚴、起信諸部經論,靡不盡究,間作《十玄門賦》,發明大旨,以曉其徒,斥邪解、辟繆説,有功於宗教者也。和尚嘗與同學原澄師論一乘同别之義,爲《法華問答》數篇。又因領法華期懺,爲《法華隨品贊》三十篇。至於辯正教門,關鍵有録,雜著有集,並行於時。和尚貌臞然,志在利後,初雖學小子,亦不敢慢於律,尤謹關、居獨處。”

從善學的言語中,也可感覺到其維護求同存歧、反對標新立异的主旨。不僅華嚴、天台可以互相印證,甚至還可以非教乃禪的“定”中進入“道”、“法”的境界。《宋文憲集》卷二八《善學塔銘》:“他師好爲立异,有以應觀法界性爲十界差别事,唯心造爲真如之理者,師弹指曰:真如生滅,倒置錯亂,一至於此耶!是可爲太息也。其於匡衛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嚴,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專家,以殊户异軌爲高,理之所在,輒幡然從之。”“每升堂示衆曰:吾宗法界還源,非徒事於空言,能於禪定而獲證入者,乃爲有得耳。既而又曰:吾蚤通法華,雖累入法華三昧。然長水璿問道於琅琊覺,又從靈光敏傳賢首教;靈光,天台之人也。古人爲法乃爾,吾徒可專守一門乎?君子美其至公無我,一掃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師見諸著述者,咸有可觀。”《東皋録》卷中《善學行業記》:“時有説華嚴以應觀法界性爲十界差别事,以惟心造爲真如理者,師聞之,曰:真如生滅,倒置錯亂,一至於此。”“每示衆曰:吾蚤通法華,累入法華三昧。昔長水問道於琅耶,又從靈光受學。靈光,天台教人也,古人爲法乃爾,吾徒專守一門,可乎?”《逃虚類稿》卷二《善學塔表》:“每示衆曰:汝等於法界、還源二觀死事空言,當於禪定證入可也。”

善學的青年時代,《逃虚類稿》卷二《善學塔表》:“和尚諱善學,蘇人也,字古庭,姓馬氏。生於元之大德十一年丁未。十二,出家於大覺寺,從其兄明俊落髮得度。十七,爲大僧,有志於圓頓教,即依林屋清師學華嚴,竟歲無所得,遂幡然别去。”《宋文憲集》卷二八《善學塔銘》:“師諱善學,自號爲古庭,生儒家馬氏。自幼離俗,往大覺院學出世間法,恍若青蓮華超出淤泥,亭亭净植。至治癸亥(三年),師年已十七矣,始受度爲大僧,投華嚴諸師,而窮其説,久未有所入。”當至治癸亥,“年已十七”,則其出生,正是大德丁未;兩者吻合。大覺寺,又作大覺院,座落於本路或府的附郭之一長洲縣界。《嘉熙吳郡志》卷三四:“大覺院,在長洲縣南四十里。”《吳都文粹續集》卷三三釋克新《天池寂鑑禪院記》:“距姑蘇(平江路亦蘇州府)城西一舍,皆山,五峰環峙者,曰華山。峰之趾,有泉泓然,曰天池,大旱不涸。池北爲寂鑑禪院,沙門在公環庵所創者,以至正丁酉避兵來,愛其地,而賢首師别聞聰公施財,因岩爲屋,以居道侣,正堂無竭募衆資之。”“既成,而在以基地爲大覺寺業爲未備;今年,大覺以致閏號山五十畝售在,在偕其徒菩澤傾槖買之。乃來請書其事於石,昭示來者。”

善學之在僧衆中嶄露頭角,在於華嚴師寳覺尊者的特别賞識。《宋文憲集》卷二八《善學塔銘》:“時寳覺講經曹溪,師亟從之,慧解濬發,聞其演説,勢若破竹,然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寳覺善甄别人物,絲毫不少貸,獨譽公不置,間勉其門人曰:學上人,可謂名實相副矣,爾曹能如其賢,吾宗庶幾其復振乎!自是名稱勃然而興,老師宿學,亦推之爲人望。”《逃虚類稿》卷二《善學塔表》:“從曹溪寶覺簡公,簡公以和尚真大乘器,顧遇甚隆,授與法界觀門並玄文要旨。和尚因言了義,開朗若天日,人莫不异之也。簡公語門弟子曰:吾宗之人,如學闍黎者,古今不幾見,爾曹宜師事之。”暨,《東皋録》卷下《行德嚴法師臥佛山門疏》:“華嚴法界之海,由北開宗;吳郡大方之家,具瞻在我。必得斯文之大老,庶幾足張於吾軍。人物於今,而復有誰?浮圖如故,而來何暮?某遍翻三藏,博綜九流。原本甚高,得法於寶覺尊者;事理無礙,判教如清凉國師。”所謂“曹溪”,其實名“曹村”。《正德姑蘇志》卷三〇:“寶覺講寺,在曹村。宋紹興十年,僧佛光建,歸併庵九。”《吳都文粹續集》卷三四張適《寶覺講寺》:“留衣山館夕,飛策海城秋。迹逐初來雁,情親欲下鷗。晩雲黄葉渡,斜日碧江流。正是懷思處,聽鐘獨倚樓。”

善學之追隨寳覺尊者,蓋自泰定二年至至正四年,長達十三年之久。《東皋録》卷中《善學行業記》:“師名善學,古庭其號也,生吳郡馬氏。年十二,出家於大覺寺。十七,得度爲僧。明年(泰定元年),從林屋清公受華嚴於光福,無所得。又明年,聞曹溪寳覺簡公有人望,往依焉。公授與法界觀門並玄文要旨,師受習,盡通其義。簡公慎許可,獨謂門人曰:學闍黎名實相副,吾道其在是乎!自爾咨叩益力,凡賢首一家疏鈔,若華嚴、圓覺、楞嚴、起信諸部,微辭奥義,極深研究,晝夜忘倦。”以後的數年,其往返盤桓,任輔職於報恩、光福、薦福等寺,其足迹所到,大約不出治今蘇州市的平江路周圍區域。《宋文憲集》卷二八《善學塔銘》:“别傳教公在報恩,遂聘之出典賓客。久之,滸溪之光福,偶乏首懴者,古田滋公命師司之。又久之,無言宣公來繼報恩之席,復延之於上座,分筵説經,聲采一時,震動江南。”《東皋録》卷中《善學行業記》:“至正甲申,遂貳寳覺師講,繼爲報恩第一座。”《逃虚類稿》卷二《善學塔表》:“於是,報恩别傳,聘以司賓;光福古田,命以典懺;蘭公於寶覺俾二講第一座,無言於報恩亦請爲第一座。居無何,宣政知和尚有道,札請開法崑山薦福。”

報恩,亦名萬歲報恩,爲華嚴講寺之一。《元豐吳郡圖經續記》卷中:“報恩寺,在長洲縣西北二里,半在,古爲通玄寺。”“周顯德中,錢氏於故開元寺基建寺,移唐報恩寺名於此爲額,即今寺也。唐之報恩寺,在吳縣之報恩山,即支硎山也。”《吳中金石新編》卷六宋濂《報恩萬歲賢首講寺釋迦文佛臥像碑銘》:“姑蘇報恩萬歲賢首講寺,乃吳赤烏初,大帝爲乳母陳氏所建,名曰通玄。唐玄宗因其年改作開元。吳越錢武肅王爲之起廢,揭以支硎山報恩寺舊額。宋徽宗崇寧初,加以萬歲之號。至佛日崧公來爲住持,專講華嚴經疏,尊爲賢首講寺。”薦福,《紹熙吳郡志》卷一五:“踞湖山,即横山也,在城西南十五里,以其背臨太湖,若箕踞之勢然。錢氏有國日,造寺於山下,曰薦福寺。至今里人不以踞湖名山,或以寺名名之。”貝瓊《清江集》卷文二四《薦福草堂記》:“吳門秦彦昭氏,既葬其親郡西十五里之薦福山,又築室以奉其主,而題之曰薦福草堂,因其地也。”“薦福之在姑蘇,尤特奇峭,狀類虎踞,一名踞湖山。五代時,錢氏有國,嘗建薦福寺於上。”不過,城西南十五里,當隸吳縣而非崑山州。楊士奇《東里集》卷文一四《陳繼墓碑銘》:“其葬,在[吳]縣之太平鄉薦福山之原。”莫非該地曾經“飛隸”鄰近的單位?

《宋文憲集》卷二八《善學塔銘》:“行宣政院請師開法崑山薦福寺,宣公欲攝受爲弟子,師笑曰:吾得法於寳覺,忍背之乎?力拒不聽,賦《曹溪水》四章以見志。越二年,即棄去,還東林隱居,專修白業。”“掌教者尊師之道,不容肥遁自逸,强主陽山之大慈,先聲所被,非惟天人具欽,而山川草木,亦若動色相慶。”爲善學緣不忘“本源”而拒絶拜師之宣公,正是報恩寺主持無言。《逃虚類稿》卷二《善學塔表》:“甫二載,退隱華麓,勵精白業。”“和尚出世薦福時,無言覬其嗣,和尚曰:師資以道授受,未聞以勢利爲也。吾於寶覺,其可忘乎?故賦《曹溪水》四章,以見其志。和尚之節義如此。”而無言,乃“吳中四才子”之一高啓的方外之友。《鳬藻集》卷三《送示上人序》:“報恩教寺,在吳之北郭,距吾舍爲近。其中有修竹、古檜、廣堂、邃閣,可以覽觀眺望,却煩囂而挹虚爽。其主席,若無言宣、白雲聚,又皆賢,而與余(高啓)善,故與諸文友楊孟載(基)、張來儀(羽)、王止仲(行)、徐幼文(賁)輩數往游焉。每登西麓,聚落葉藉坐,探韻賦詩,抵日入鳥歸,乃去。寺僧好事者,亦往往挈茗抱琴來從之。”隱居或退隱之處,一作“東林”,一作“華麓”。

善學之復起主持大慈,乃在至正十年。《東皋録》卷中《善學行業記》:“會宣政院請師開法崑山薦福,當路者欲令出門下,師賦《曹溪水》四章以拒之,甫二年,即棄去。庚寅,衆復起師主陽山大慈,學者愈衆。”《元豐吳郡圖經續記》卷中:“陽山,在吳縣西北三十里。一名秦餘杭山,一名四飛山,有白堊可用圬墁,潔白如粉,唐時歲以入貢,故亦曰白磰山。《吳越春秋》云:越王葬夫差於秦餘杭,山卑猶蓋,即此山也。今澄照寺、白蓮院在其下。”“澄照寺,在長洲縣西北陽山下,方俗以爲丁令威所居。錢氏時,有泉出於寺中,因名仙泉,後改曰澄照寺。”就是到了明代,陽山的寺名中,惟見文殊、澄照,也不見大慈。可以推測,這後者或是新肇旋廢者,或是文殊的前身。此山與天池山亦華山連接,而華山正是善學初次剃度的那個寺或院所在;由此,所謂的“華麓”,指大覺。《正德姑蘇志》卷八:“陽山箭缺下有文殊寺,寺内石井,大旱不涸,有白龍洞。嶺西有龍母冢,東北有白鶴山,以丁令威宅名山,産白墡,亦名白墡嶺,又名白蓮峰,以下有白蓮寺也,今名澄照寺。”“花山,舊名華山,去陽山東南五里。山石峭拔,岩壑深秀,相傳山頂有池,生千葉蓮,服之羽化,故名。”

《宋文憲集》卷二八《善學塔銘》:“皇朝龍興,庶事一新,滸溪人戀嫪師爲尤切,聚黒白若干衆,具疏幣,雜以香華、威儀,請師居之。師亦將大弘賢首之教,以續佛慧命。雖當儉歲,躬分衛以食衆。會天復旱,院有觀世音銅像,素著靈异,郡二千石率僚屬迎致府廨,屬師如其法禜之,大雨三日。由是士民知禎祥所致,施者接踵而集。”善學主持光福寺,自洪武二年始。《東皋録》卷中《善學行業記》:“國朝洪武二年己酉,光福人合道俗備威儀、書幣,請師居之。光福爲銅像觀音道場,師既至,施者翕然。”銅像觀音,陳基《夷白齋稿》卷二七《光福觀音顯應記》:“吳郡城西六十里光福寺銅像觀音,以宋康定元年六月念三日,示現故吳人,因以是日爲觀音初度焉。故事:凡雨暘祈祀,必迎入郡城。”《吳都文粹》卷八黄公頡《光福寺銅觀音像記》:“光福寺,距城七十里,有銅像觀音。其始作者與其歲月,予不得知也。康定改元六月,志里張氏於廟傍之泥中睹焉。時久旱弗雨,相與言曰:觀音示現,殆有謂乎?乃具梵儀禱焉,既時雨降,以是凡有禱而無弗獲者。”陳造《江湖長翁集》卷三九《銅像觀音祈雨疏》:“伏願辭獅子座,覆以慈雲;倒龍伯宫,霈爲蜚雨。體九重之宵旰,息比屋之怨咨。仰冀遺聞,永依慈怙。”

善學爲光福寺主持不過一年,即因罹“禁網”而被流放;其年,死於遷徙途中。《宋文憲集》卷二八《善學塔銘》:“師方思有所建置,院僧以官賦違期,當徙虔州,有司知師專任講道,欲與辯析之。師曰:吾爲主僧,法當坐,敢累他人耶?遂毅然請行。或讓師爲迂,師曰:宿業已定,不可逭也。行抵池陽馬當山,示疾而化,洪武庚戌(三年)四月二十日也,春秋六十有四。”《東皋録》卷中《善學行業記》:“[洪武]三年,寺僧以輸賦違約,當徙贛州,有司以師素不與事,欲爲剖析無行,吏卒亦敬師有道,相戒勿犯,而師以前業不可逭,漠然無辨。是年夏,與僧徒六人偕往,抵池陽馬當山,示疾,殁於寓所,聞者無不惜之。”虔州,即赣州。《宋史》卷八八《地理志》:“贛州,上。本虔州,南康郡,昭信軍節度。”“紹興二十三年,改今名。”馬當山,位於池州府東流、九江府彭澤縣分界處。祝穆《方輿勝覽》卷一六:“馬當山,在東流[縣西南七十里],横枕大江。”《大明一統志》卷五二:“馬當山,在彭澤縣東北四十里,横枕大江。”陸龜蒙《甫里集》卷一八《馬當山銘》:“言天下之險者,在山曰太行,在水曰吕梁,合二險而爲一,吾又聞乎馬當。彼之爲險也,屹於大江之旁,怪石憑怒,跳波發狂,日黯風助,摧牙折墻,血和蛟涎,骨横魚吭。”

追究善學所持佛學之根本,係融會綜合華嚴、天台。《宋文憲集》卷二八《善學塔銘》:“謂同志曰:吾始習晋水源《華嚴懴法》,行之已久,及觀天竺慈雲式《净土懴儀》,明白簡要,五晦諸文,皆出華嚴,吾欲藉是以祈生安養耳。”晋水源,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卷一九:“晋水法師净源,晋江楊氏,受華嚴於五臺承遷;遷嘗注《金師子章學合論》於横海明覃。南還,聽楞嚴、圓覺、起信於長水,四方宿學,推爲義龍。因省親於泉,請主清凉。復游吳,住報恩、觀音,杭守沈文通置賢首院於祥符以延之,復主青鎮密印寳閣、華亭普照善住。”“時稱師爲中興教主,以此寺奉金書經,故俗稱高麗寺。”“先世泉之晋水人,故學者以晋水稱之。”慈雲式,釋契嵩《鐔津集》卷一六《杭州武林天竺寺故大法師慈雲式公行業曲記》亦《遵式行業曲記》:“法師諱遵式,字知白,本姓葉氏,臨海郡寧海人也。”“已而入國清,普賢像前燼其指,誓習乎天台教高法,徐鼓笈趨寳雲義通大師講席,道中夢一老僧,自謂吾文殊和尚也,及見通,乃其所夢之僧也,即服膺北面受學。未幾,凡天台宗之所傳者,其微言奥旨,而法師皆得智解,嶄然出其流輩。會其祖師智者入滅之日,遂自燃頂,終日誓力,行其四禪三昧,因説偈以效其誠。”

正因爲兼收各門各派,同樣主張佛教息争免戰的宋濂,將善學的主張説成與“清凉大士”有“深契者”。《宋文憲集》卷二八《善學塔銘》:“唯我清凉大士,一遵如來遺教,學無常師,問律於澧公,受南山行事於曇一,傳涅槃起信,論法界觀還源記於瓦官,咨雜華於大詵,習天台止觀、法華維摩等疏於荆溪,參决南宗禪法於牛頭忠徑山欽。如此之類,復不一而足,所以群機盡攝,萬理俱融,卓然爲一代人天之師。今觀師升堂示衆之言,蓋深有契於大士者也。曾不得大行其志於時,而夙因已不可逃矣,哀哉!”清凉大師,即澄觀。釋贊寧《宋高僧傳》卷五《唐代州五臺山清凉寺澄觀傳》:“釋澄觀,姓夏侯氏,越州山隂人也。”“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本州依曇一隸南山律,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河三論》。三論之盛於江表,觀之力也。大曆中,就瓦棺寺傳《起信涅槃》,又於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却復天竺詵法師門温習《華嚴大經》。七年,往剡溪,從成都慧量法師覆尋三論。十年,就蘇州從湛然法師習天台止觀、法華、維摩等經疏解。從上智,性自天然,所學之文,如昨抛捨,鮑静記井,蔡邕後身,信可知矣。又謁牛頭山忠師徑山欽師、洛陽無名師咨决南宗禪法,復見慧雲禪師,了北宗玄理觀。”

相關善學的“紀念”文字,首由啓宗佑公發端。就現存的三件作品而言,行業記最早,塔銘次之,塔表最晚,要到其圓寂十年以後。而文字促成者,皆其弟子處仁、法慧。《東皋録》卷中《善學行業記》:“門人處仁、法慧懼師行業將遂散失,乃請啓宗佑公撰次行事,欲刻諸石。啓宗與師雅相親愛,最爲知師者,其言可傳信。凡今所記載,皆啓宗所論定,假筆於余者,欲示其公也。嗚呼!古庭要爲奇偉卓絶,不可泯滅者,其傳無疑也。或謂師遇難,不善自解紛者。噫!夫至人利物,以身徇道,夷險一致,其肯趨利避害以自全乎?若師之事,乃法運之厄,於師何有?故備列之。”《宋文憲集》卷二八《善學塔銘》:“有若師者,其與不可傳者没矣,可使之弗耀於來裔乎?宜其弟子處仁、法慧圖之之堅也。謹按九皋聲(妙聲)公、啓宗佑公所造行業記。”《逃虚類稿》卷二《善學塔表》:“粤十年,其大弟子處仁過[道]衍,作禮曰:先師平昔與子爲忘年交,相知惟深,可無一言,以彰其道乎?衍曰:吁!和尚於華嚴一宗,洞徹法源,開示來學,誠圭山再世,像季之金剛幢也。然法舟既傾,人天悲慟,天台法師大佑録其行業,東皋妙聲爲記,翰林承旨金華宋公濂以銘其塔,垂光明於無窮者,抑以多矣。”

啓宗佑公,正是與九皋聲公齊名的天台宗高僧。《正德姑蘇志》卷五八:“大祐,字啓宗,號蘧庵,俗姓吳氏。幼開悟,聞誦《楞嚴呪》,隨口成誦。年十二,出家寄心庵。既壯,爲澤天泉司懴。又之武林,從及公參禪。洪武間,召與蔣山廣薦會,遷郡之北禪,歷僧録司左右善世。會内難,棄歸穹窿。”《東里集》卷文二五《溥洽塔銘》:“癸亥,住蘇州北禪寺,學徒雲集,師爲開演五時八教如來一代施化之儀,郡之樂善者,咸心悦誠服,率其子弟,日詣講下,請受法華經旨。師敷析要義,無智愚高下,人人滿所欲而退。一時宗門耆碩,如九皋聲公、啓宗佑公,咸共嗟賞,謂吳中法席,繇宋迄今,可爲盛矣。又六年,主杭之天竺。”《東皋録》卷下《天台大師像,爲啓宗和尚贊》:“自佛之東,聖遠言湮。不有睿哲,孰開我人?睿哲維何?曰維智者。載造圓宗,光昭天下。乃張八教,乃敷五時。雙宏定慧,兼善毘尼。網羅百家,折衷空有。爰立止觀,以明授受。彩眉重瞳,天挺奇姿。作如來使,爲帝者師。道繼往聖,位隣極覺。不可度思,矧可名貎?惟余小子,忝綴斯宗。莫飡法味,徒仰慈頌。峨峨赤城,命家作古。天高日煇,萬物咸睹。陟降在上,相我覺皇。佑啓後人,百世不忘。”

在宗教的演化過程中,分門别派,析幹爲枝,乃是其高度發展的標誌之一。然而,守户立限,劃界設禁,互相攻訐,彼此仇視,卻是於信仰傳播非常不利的態勢。王禕《王忠文集》卷二〇《叢録》:“大抵佛之爲道,本無二門,自去聖既邈,源遠而流益分,於是,師异指殊,各建户庭,互相矛盾。禪則譏教爲滯於名相,教則譏禪爲溺於空寂,若律之爲用,雖禪、教所共持,而取捨各不同,至於爲教、禪之學者,又各立异以取勝,一彼一此,不相出入。自教宗言之,慈恩立三教,天台則分四教,賢首則又爲五教。自禪宗言之,慧能與神秀同受法於弘忍,能則爲頓宗,秀則爲漸宗。道一、神會,同出於能,道一則密契心印,神會則復於知解,其不同如此。至若天台,教宗之一也,而四明知禮、孤山智圓性善、性惡之説,如冰炭之不相投。臨濟,禪宗之一也,而或以棒,或以喝,至横川拱,則復以聲偈。其示人之要,如枘鑿之不相合,支派乖錯,論説紛紜,殆不得而悉數也。”不僅是以“和爲貴”爲宗旨之一的儒士,就是釋氏内的有識之士,也會針對此種現象,表示内心的不滿。這正是主張兼收各家長處,以弘揚佛學的善學,生前得到推敬、死後受到追惜的原因。無論宋濂,還是釋妙聲、釋道衍,幾乎都是同樣的口徑。

話説回來,就“教”之華嚴來説,就是前朝的南宋,也不乏類似的模範佛學僧。陸游《渭南文集》卷四〇《子猷塔銘》:“宋山陰有高僧,曰子猷,字脩仲,晩自號笑雲老人。宏材博學,高行達識,卓然出一世之表。雖華嚴其宗,而南之天台,北之慈恩、少林之心法,南山之律部,莫不窮探歷討,取其妙以佐吾説。雖浮屠其衣,百家之書,無所不讀,聞名儒賢士,雖在千里之遠,必往交焉。”更有師徒承繼,前後因襲,蔚然形成風氣者。衛宗武《秋聲集》卷五《知賾塔銘》:“悟悦師(知賾)佛智大師處岩,岩四世而上,修證大師可賢,賢之師智覺大師義聰,俱爲緇林翹楚,傳衣嗣法,二門獨盛。”“初,智覺以賢首教名於時,行業未易,遽數至佛智,復鏗鏗有聲著,縱奪章論,權實經教,製《模象圖》、《釋宗因喻三十三過》及《倒懸解答》、《律宗三十七問》等作,以顯奥旨,以警群迷,遂分座杭之崇先,旋住持越廣福、吳報恩,繼被敕專席於上都慧因。遠方學子,翕至駢集,鼎新藏殿,有廢必舉。”“悟悦親承密契,已究海印圓宗,續游諸方,參知識,問難辯議,所得洪深。猶日課誦華嚴,潜心覃思,索精致微,而洞徹玄藴。”由此而言,善學蓋本門“傳統”的“宏揚者”而已。

縱觀善學一生,除了臨終前緣得罪流放遠涉山河外,幾乎都留連於平江路亦即蘇州府的地域。無論其曾修行或執掌的華嚴之大覺、寶覺、報恩、薦福、大慈、光福諸寺,均不出這個浙西地方都會的百里之内。其中,尤以光福寺多有前、後人的題咏。《吳都文粹》卷八顧在鎔《題光福上方》:“蒼島孤生白浪中,倚天高塔勢翻空。烟凝遠岫列寒翠,霜染疏林墜碎紅。溪渚遠棲彭澤雁,樓臺深貯洞庭風。六時金磬落何處?偏傍葦叢驚釣翁。”釋善住《谷響集》卷二《光福寺,用唐顧在(容)[鎔]韻》:“浮圖突兀倚雲中,頂冠神珠爍太空。地接近村分野緑,天縣落日隔溪紅。穹堂廣坐凉銷夏,絶壁高山夜吼風。齋鉢久虚龍象散,上方留得住山翁。”朱存理《野航文稿》《龜峰勝概記》:“吳有光福山者,一名龜山,距縣西七十餘里。相傳梁九真太守顧氏之家山,又傳爲野王宅山。有寺,後據岡阜,前臨林墅,古殿修廊,環抱林木,蔚爲古叢林也。中有銅觀音像,水旱祈禱,屢有靈應,載諸名人碑刻,並見朱樂圃《[吳郡]圖經續記》可考。殿有方丈,壁間置唐進士顧在鎔詩刻。後有墨沼,亦云野王物,沼水墨色如出污渠中,蓋其遺迹歟。方丈西從石磴而上,有浮屠七級,聳出一峰之上,即所謂龜峰也。”

最後,《雍正江西通志》卷一〇五:“善學,號古庭,東林僧也。久依寶覺簡講席,簡深契之,曰:學上人可謂名實相副者矣。初出世薦福崑山,越二年,歸東林,專修白業,謂同志曰:慈雲《净土懴儀》,明白簡要,五悔諸文,皆出華嚴,吾欲藉是,生安養耳。”對照前引,這個“東林僧”之善學,應該就是從不曾駐錫過廬山東林寺的大覺僧、或寶覺僧之善學。粗心的作者,徑將其師“寳覺尊者簡公”與數百年前的“寶覺禪師心公”互相勘同,加上將前引“還東林隱居,專修白業”之“東林”視爲實指,於是,“古庭”就荒謬地成了江西的“高僧”。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二四《東林照覺總禪師》:“禪師名常總,生[南]劍州尤溪[縣]。”“元豐三年,詔革江州東林律居爲禪席。觀文殿學士王公韶出守南昌,欲延寶覺禪師心公,寶覺舉總自代。總知,宵遁去千餘里,王公檄諸郡,期必得之,竟得之新淦殊山窮谷中,遂應命。”所謂“東林隱居”,乃指善學栖身於浮屠的故廬,就中似乎含有“懷我師”的“複雜”情感。《孟浩然集》卷三《秦中感秋,寄上人》:“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北土非吾願,東林懷我師。黄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日夕凉風至,聞蟬但益悲。”

同类推荐
  •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简史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简史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浓缩50年来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历史。中篇主要反映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改制的历史,比较详尽地叙述了集团成立后的组织结构、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做的努力以及转企改制之后的初步效果。下篇从各个子分公司的角度分别叙述了它们各自的发展情况。
  • 朝野之间

    朝野之间

    本人一直有个心愿,想写一部架空历史小说。正史太过庄重,野史太过随意。不想只写宫斗,阴气过重;不想只写权谋,纯为烧脑;不想只写江湖,不接地气;不想只写战争,血腥难抑。只想以随性笔法,写意风格,画一个架空历史画卷,有宫庭、有朝堂、有江湖、有市井。融合激烈宫斗、朝堂权谋、江胡恩仇、人生坎坷与一书。有浓浓亲情、缠绵爱情、铮铮友情、忠肝义胆,更有相忘于江湖。可惜心有余,力却不知是否足,还望读友支持,先在此处落几滴浊泪,谢过——
  • 主公请留步

    主公请留步

    这是一个诸侯纷争,群雄并起的年代,春秋和战国合二为一,谋臣名将纷纷登场。身带逆天游戏系统穿越而来,通过刷好友就可以招募门客的赵武,又将掀起怎样的风云?
  • 屠刀集

    屠刀集

    长期的畸形教育,产生了大量错误的观点。本作品旨在挽救人堕落的认识。回到客观公正的轨道上来。千古奇冤汪精卫http://www.*****.com/?content/11/0717/14/4662007_134088586.shtml的开场白里的一些话我非常赞同。大多数中国人对历史人物的脸谱化记忆与解释,证明了我们普遍的无知,也证明了某些人控制他人思想的成功。我最恨某些人只让大家知道他(他们)想让大家知道的那一部分,而故意隐瞒另一部分历史的真相。应该把各种真相都摆出来。我想把一些历史事实告诉大家,至于大家得出什么样子的结论,我无法干涉,也懒得去管。但菜九段没有能力写得更清楚,故引用以明心迹。
  • 变革风生(1980-1989)

    变革风生(1980-1989)

    本书综述了记载了自1980年至1989年以来中国近代历史大事件。
热门推荐
  • 乐绕情恋

    乐绕情恋

    EXO的唯美爱恋她与EXO会发生什么趣事呢尽请期待
  • 远道

    远道

    这是一条遥远的道路。
  • 地理中的自然奇观

    地理中的自然奇观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而其自然界在亿万年的沧海桑田造就了无数令人震撼的自然奇观,它们在大自然浩瀚无际的舞台上演绎着地球不老的传奇。本书是一部以地理知识为题材的社科读物,内容新颖独特,并以细腻的语言,形象的描述,将那一幕幕壮丽的景色展现于青少年读者眼前,以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愿望。
  • 冰雪儿

    冰雪儿

    身残志不残,这是一个励志故事。冰雪儿一个聪明伶俐的残疾女孩儿。她坚强勇敢地面对现实,走进校园生活,用自己的努力成为全校同学的好榜样。也是冰雪儿让许多身体健全但学习贫瘠的孩子们开始醒悟,努力的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 大话台州人

    大话台州人

    江南有一块地方民风迥然,既有江南人本有的温婉,也有北方人的直爽彪悍。这儿的人个性鲜明,崇尚“大”文化,传统习俗和现代潮流在这里完美地融合,不好奇他们都是一群怎样的人吗?才女作家王寒以辛辣幽默的“大话”描绘了这个她深深热爱的故乡。
  • 一红尘饮一

    一红尘饮一

    一本经书,名曰玉虚,传为长生法门,得者羽化登仙。一门佛法,不拘百态,源自百年圣僧,通者神通盖世。一个道士,心性混沌,辗转红尘,然忘不掉那女子倩影。一个和尚,豪意盖天,佛祖难驯,可独为伊人入魔成尊。青山空冥,古禅见心,不得凡尘,幽谷旧世,四大高手并列于世。吐蕃密宗,南柯几梦,烛家九尊,隋杨遗子,四家隐客神通独步。我和你说一个故事吧,故事里没有侠义,只有足下的道路红尘中渐渐老去的人儿,他们曾经在这彼此的心中饮下岁月,十五年前,西州城北,赌坊后街,让我们从一个胆小鬼身上开始诉说....
  • 少爷的傲慢小丫头

    少爷的傲慢小丫头

    “欺负你?我们爱你都还来不及呢…”三个恶魔很流氓地把我困在床上,开什么玩笑?我可是很有骨气的,会乖乖当你们的宠物?做梦!于是我逃走了,结果…第一天就被逮住了!我欲哭无泪地望着自己被禁锢的双手,看着他们争论的你死我活,大吼一声:你们能不能争完了再绑我!
  • 网游之英雄无敌龙魂传说

    网游之英雄无敌龙魂传说

    在2155年,以英雄无敌死亡阴影为板块的游戏正式公测,有一条最有灵性的圣龙。在一次因为玩家要强行让自己变成亡灵,拒绝后逃离了主人自己化身为英雄慢慢和正义势力对抗黑暗势力……此小说以游戏NPC人物为主,数据这方面不会和其它网游小说那么复杂。
  • 鬼域吸血鬼篇

    鬼域吸血鬼篇

    一位被收养的少女名叫诗雅柔,从小她就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这也使她意识到了他与别人的不同,“或许我的出生本来就预示着不详,所以才会被亲生父母抛弃。。。”雅柔常常这样想,而他的生世之谜到底是什么,最后的真相也让雅柔喘不过起来,原来她竟然是吸血鬼!怎么会这样。。。她不敢相信这一切,然而命运是很爱捉弄人的,所以我们的小雅柔只能以一个新的身份——吸血鬼继续生活下去。。。来到鬼域,她成了一名千金小姐,而这位传说中的千金也让人大跌眼镜,非但外表平平,穿着也土里土气的。随后加入奉睦社,从此就掉进了花群里,跟一群帅哥美女的友情爱情就这样上演了!
  • 逆势神女:魔君相公要名分

    逆势神女:魔君相公要名分

    穿越之前她是天才,穿越之后她成为废材。命定的神女,她肩负起天下的安危。他是人人惧怕的魔君,那一头银发成为魔鬼的标志。世间万人唯有她一人反应不同:“你这头发······怎么染得?教教我呗!”那一刻她的双眸点亮了他黑暗的世界。世间千年,他等待从未放弃。凤魔二神终会降临世界!【简介无能,内容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