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20500000022

第22章 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独白(1)

来到这滨海小城已两天了,也就是说,我同海又相处了两个昼夜。这里,窗下过了马路就是一片海滩。不知什么地方在大兴土木,公社拖拉机成天往工地上运着石块。从远处开来时,柴油机的转动像是什么飞蛾在扑扇着翅膀。拖拉机来到我们窗下就该上陡坡了。这时,它发出尖细的呻吟,还夹杂着磨牙齿的声音。随着夏云的浮动,一牙残月倒挂夜空,时隐时现,海面上闪出微弱的青光。近处影影绰绰地泊了几条种植海带的作业船,舱口依稀还透出点光亮。整个海湾像一只弯曲着的臂肘,潮涨潮落,浪波有时斯文得像在悄悄叠着一巨匹软缎,忽灰忽绿,一折一折地轻轻叠过;有时又势如千军万马,龇着凶恶的牙齿,大声咆哮,真像是不依不饶地追赶着什么。一排接一排,一排催一排,最后都撞在褐色的巉岩上,溅成浪花,然后,重新归入大海。亘古以来一直重复着这过程,无止无休。每个波浪都各有它一段历程,但每个波浪最终都归入大海。浪波——斯文的也好,汹涌澎湃的也好——寿命再长,也是短暂的,包罗万象的大海却是永恒的。它随时准备浪波回到它的怀抱。

我仿佛看见自己的一生也是小小的一道浪波,它在海上奔驰了一段路程,如今,眼看接近海滩,就要撞到那褐色的巉岩上了。然而,也将像以前和以后的浪波一样,归入大海。

大海是永恒的,它将永远存在下去。

正因为这样,我希望自己病危时能把呻吟哼成心爱的曲调,弥留之际,脸上将带着笑容向这个世界告别。

我曾诅咒过生命,也悔恨过。当黑色的世界笼罩着我那黑色的心境时,我甚至一度把死亡看得比生命更美丽。但那仅仅是一九六六年八月里的一刹那。归根结底,我是热爱生命的。早年,在困苦中我爱过它。如今,我更爱它了。

我清醒地意识到“风烛”的短促,我和我那一辈人,将一浪接一浪,走到尽头。越是热爱它,珍惜它,就越不肯撒开这支秃笔,我手中唯一的工具。几十年来我都是用它和同时代的人交流思想感情,用它画出我的爱和恨、我的向往和我的噩梦。我知道这是一支拙笨的笔,一支并不生花的笔,但它是我仅有的。

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是崎岖的,但它毕竟是越走越宽。

就以收在这四卷集里的东西来说,一九四九年一到北京,我就颇有自知之明地把它们用旧报纸厚厚包起,用麻绳捆紧,高高吊在屋角上,唯恐被人瞥见。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曾两次作为自传的“附件”上交过。十年浩劫中,它们自然被抄走并作为毒草编了号。如今,在八十年代,居然这么体体面面地同新一代的读者见面了。这是它们的作者做梦也没敢想望过的事。这个微不足道的例子也可以说明我们这个社会不是僵化的,静止的;革命的圈子并不是铁打或水泥砌成的。人的命运,书的命运,一切的命运都会有变化。因此,没有理由悲观。悲观者只会叹息,而叹息是世上最无用的东西,它不能把世界朝前推动一寸一分。相信我们这个社会将会不断地向着合理境界前进——这种信心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一种动力。有时也许还会倒退一下,还会偏离轨道,但总的来说,在历史长河中,它必然会顺着康庄大道向前推进。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除了一九五六年当了几个月有名无实的(因为还身兼两职)“专业作家”,我一直是个业余作者。我的小说全是我在上学及编副刊时写的,散文和特写则大都是记者生涯的副产品。一点评论不是编刊物时为了凑版面而写的,就是在大学教书时留下的。我有时替自己开脱说,我还当过那么多年记者,编了那么些年副刊,所以才写得少。其实,这只是辩解而已,还是应该怪自己生性疏懒和才具的局限。

即便从《蚕》发表的年月算起,这一行当我也足足干了半个世纪。我生长在黑暗的旧中国,脑袋里塞进过乌七八糟的东西,一生磕磕碰碰走了不少弯路,因而这四卷里的内容绝不是响当当的。但既然毕生从事了这个行当,此时做个小结,对人对己也算是有了个交代。我本可以用沉默代替序言,但想到大劫之后党的温暖,社会的温暖,读书界对三十年代文学的念旧之情,我还是鼓起了勇气,提笔同此书的读者推心置腹地谈上几句。

在我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小说仅仅占去五年(1933—1938年)时间。那以后,我曾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小说艺术——不是泛泛地研究,而是认真地把福斯特、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几位英国大师的全部作品、日记以及当时关于他们的评论都看了。但我自己却没再写小说。对这一点,我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有时我想,研究工作和创作活动是相互排斥的。搜集资料,积累资料,在资料中打转转,会使人陶醉,那同更艰苦的创作活动是两码事。记得亡友陈梦家一回对我说,一搞起金石,就不大想写诗了。然而世上也颇有一些学术和创作双丰收的能手,而我则两方面都没什么建树可言,有时想起来不免为自己悲哀。

回想最初那五年,创作欲真是旺盛,仿佛遍地都是题材,拿起笔来就有人物和故事向我扑来。那时为了少交几元宿费,我住在临湖的六楼,屋友多而挤,我都是躲到图书馆或跑到石舫上去写。往往一篇没写完,另一篇的题材就在脑中冒了出来。当时我不懂什么概念,所以也没法从概念出发。我只是挑自己生活中感受最深的写,有时是我早年喜爱的人物,如邓山东和那位拉印子车的;在有些人物身上还投以自己的影子,如《篱下》、《落日》和《矮檐》里的少年。只有《道旁》这一篇可以说是从概念出发的。所以与其说它是篇小说,倒不如说是篇寓言。记得那是在我写完《论出路》那篇简短《答辞》之后,我想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一观点:在大时代到来的前夕,不要光致力于经营个人小天地,整个局面一崩溃,个人那个小天地也就荡然无存了。正是由于从概念出发,通篇人物面目模糊,更糟的是我只从消极方面看问题。在一九三五年,我对大时代本身的认识是十分抽象的。大震动之后,世界和国家将是个什么样子,我不清楚。我仅仅不安于那种坐看被蚕食的局面而已。未带地图的旅人只能是个盲目的旅人。

我那时所抨击的社会不公正和宗教奴役都是我自己所亲身遭受的。这,我已经在《一本褪色的相册》里详细谈了。我曾见过一个九代世袭的天主教徒,她根本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认定生来就是属于梵蒂冈的。宗教就是这样用无形的刀子从东方人的灵魂里把民族感情挖个干净;然而不远万里来传教的人,却以本国的炮舰做后盾。当年就是这事实促使我写了《栗子》里那几篇小说。

写长篇小说需要具备许多本事,其中包括要长于布局,更得有股毅力。我老早就有了自知之明。《梦之谷》可以说是个偶然产物。最初我要写的是一篇回忆性质的散文。我是在骑虎难下的情势下把它写成小说的,而中途全面抗战又开始了。我思想上早把它放弃了,是老友巴金硬督促我把它完成的。然而这篇东西确实浸着我个人深切的感情,既可以作为小说,也可以作为我个人那段生活的记录来读。

看到近年来报告文学的昌盛,我十分兴奋。里德、基希、斯诺这些外国人确曾为我们示范过,他们的著作很精辟,很重要,但那毕竟只是“报告”。由报告而发展成为文情并茂的大型文学作品,其产地还是我们中国。这么说一点也不含有文艺沙文主义。理由同志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可称为“散文大国”,散文写作的艺术传统深厚,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是由于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的主流一直是对现实生活的关切。关切,这含义要比“干预”更广些,但在我心目中它是包括了干预的。“五四”以来的中国,问题一直太尖锐了,形势太紧迫了,文学不可能是生活的摆设,我认为报告文学的产生和昌盛,主要是由于作家们不能从容不迫地对现实生活仔细端详,慢慢咀嚼,然后,再以小说这个虚构的形式概括出来。正像抗战初期的活报剧一样,报告文学也是由于作家们迫不及待地要对现实生活发言而产生的。

特写(可不可以说是今天洋洋万言的报告文学的前身或初级形式)在我写作中占的位置相当大,我从一九三三年一直写到五十年代,这也许是由于新闻记者是我一生主要的职业。我出了校门就进报社的门,中间虽然穿插着教书工作,但解放前的十四年,在国内外我主要干的是记者这一行。那时我没有条件去从事深入的社会调查,除了《林炎发入狱》和《刘粹刚之死》,我也不大集中写一个人物。我那些特写,像鲁西和苏北的水灾,滇缅公路上的民工,用摄影界的术语,大多属于场景或群像的实地“抓拍”。今天,这个文学形式在成熟,在臻于完善。

当然,这种以真人真事为素材的文学样式在实际上所遇到的问题、困难和障碍,要远比一般诗歌、小说和散文多。“批判性的报告文学难写,颂扬之类的报告文学也难写了。”然而从这种创作形式所遇到的麻烦中,也正可以看到它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倘若一种写作能使好人扬名,坏人发抖,谁不举双手欢迎,尽力去保护它!因为那样它就“背负着人民的希望”了。只有在中国,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文学作品才能有这么大的威力。报告文学的昌兴,正体现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扬光大。这种文学形式不但在推动着我们的事业,它的成长对世界文学也是一大贡献。应该让它传播出去,尤其在创建家园的第三世界。让他们知道,我们这里发现了一种更能直接为人民服务的文学形式。他们会拥抱它的。

散文同小说相比,除了不完整、不成形(指情节)之外,我认为它还有个特点,就是抒写本人的感受——前人神秘地称之为性灵。我自己的散文写得很平庸,往往眼高手低:动笔之前有一种憧憬,写成之后却很失望。但无论是《叹息的船》还是《破车上》,我都不是在客观地记录什么过程,而是想通过外在景物,抒写自己的一点心绪或感受。

由于有这种偏见,我一生出门交白卷的时候远比写出东西的时候为多。有时跑了一大遭,回来却对着白纸发愣。五十年代我曾写文推崇过何为同志写的那种“千字文”,近来也试写了几篇。这种袖珍文字没法言之无物,在指肚大小的天地里学雕刻,也是练刀法的最好场所。这是学习经济地使用文字的捷径,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文体。

人们看文章多看文采,我有时则对语气很为敏感。

我生平怕为人师——所以一向教不好书,我也不喜欢听别人训。不要说盛气凌人,连稍稍有些居高临下的姿态也容易引起我的抵触。这个毛病也许同我早年的生活有关。十八岁前,我都是在寄人篱下或者当学徒,不管是在地毯房还是羊奶厂,我总是看见人们把脸绷得铁青,朝我鼻子抡着食指厉声申斥。我好容易摆脱了那种天天挨训的日子。不幸,中年沦为次等公民,又成为人尽可训的人。尤其在干校,有位小头目仿佛从这类训斥中感到一种优越,得到一种满足。但是我从来也没在训斥面前真正低过头。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感真是一种极为可贵的东西。这种心理关系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尤为重要。搞创作,这个问题不大,一到阐述或评论什么,它就来了。在《寄小读者》和《给青年十二封信》的启发下,我也曾努力同读者建立一种亲切些的关系。三十年代写的《答辞》和八十年代的《终身大事》,都属于这种尝试。

此外,我也曾试用散文来写“论文”性质的东西。三十年代的《欣赏的距离》和五十年代的《大象与大纲》都含有这种企图。我谈的内容不尽正确,文字也欠细腻。我把它保留下来,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深切的希望:写论文也不必绷了面孔,不必硬邦邦,最好也能亲切些,委婉些。

三十年代编《大公报·文艺》时,我曾干过一件傻事:利用编辑职权,花了好大力气,想提倡一下书评。那是我在没出大学门之前就热衷过的一项文化工作,《书评研究》是我那时的毕业论文。编《文艺》时,我曾努力组织起一个“书评网”,并得到杨刚、宗珏、常风、李影心等不少朋友的支持。为了“独立”,我不接受出版商的赠书,那时每个星期我都跑两趟四马路,每次总抱回一大叠书。然后,按书的性质和评者的癖好,分寄出去。“书评”成为那个刊物的一个固定栏目。此外,我又连编过几个整版的“书评特辑”,一心想把这服务性质的文化工作开展下去。记得“八一三”那天,我还在出着这种特辑。

现在看来,这也许不大合国情。在外国,一本书出来后,好像总得有人评那么一下,才算有个交代。因此,他们那里有职业书评家。我们这里并不那样。就目前而言,书出来后,倘若政治上确有毛病,总会有人出来批判。一本来历不凡或特别出色的书出来,也不愁没人写文推荐。一般著作,除非作者自己去张罗,否则仿佛就没有一评的必要了。

我知道书评这个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不在政治和艺术之间划个界限,书评没法推广。然而随着整个革命事业的高涨,出版物的数量必然要与日俱增。八小时之外的那点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今天,广大读者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书评这个哨兵和向导了。

同类推荐
  • 声音低低说生命

    声音低低说生命

    本丛书收入“写郑州”征文活动中的优秀作品,以体裁分类,分长篇小说、小小说、诗歌、散文集、纪实文学、民间故事集等册。本册为长篇历史小说,记述了中国最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生。
  • 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末

    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末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古蜀道中最艰险的南部通道,宜万铁路线上山高壁陡,河谷深切。岩溶、顺层、滑坡、断层破碎带和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广泛,是目前国内铁路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铁路。作家赵瑜用感性的文字为读者展示了其中的惊叹、悲伤、感动和震撼。377公里的宜万铁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 成人之美

    成人之美

    我们当然可以爱一个人爱到不要命,但是绝不能爱一个人爱到不要脸。五十七篇文章,来自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的亲人、同事、室友、同学、恋人等等,有爱恨情仇、柴米油盐、现实和梦想,充满人间烟火,是普通、平凡、真实的,同时又是独一无二、色彩斑斓的。我们谈论或者不屑他们,我们羡慕或者嘲笑他们,同时,我们都是他们。暖小团的文章,简单粗暴、一阵见血、犀利、颠覆、有趣、精准、透彻、真诚。书中的数篇文章在韩寒监制的「一个」APP获得无数点赞,《致未来丈夫的一封信》、《致前任男友的一封信》等文章发表时都曾经刷新「一个」app文章点赞数量,成为当时的历史点赞第一名。
  • 宋诗三百首

    宋诗三百首

    《宋诗三百首》是古典诗词精品丛书之一,宋诗作者约有七千余人,今存作品约二十余万首,无论作者与作品都是唐诗的四倍,这是我国一宗巨大的文学遗产。目前关于宋诗的选本已有数种。兹编是从《宋诗钞》、《宋诗纪事》及诸家诗集中精选的。本编收录最有宋人特色、清新自然和意境深远的诗篇,亦未忽略传统的名作和流播于民间的佳什。愿此编能体现宋诗的基本风貌和我们时代的审美理想,愿读者从中领略到颇具近代意识的诗情画意,从而获得优雅的古典艺术感受并深深地喜爱它们。
  • 乌篷船

    乌篷船

    《乌篷船》是我的第四本散文集了。这集子所记,既有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也有我对当下生活的记录。无论是追今还是抚昔,无一不表达着我对人生的领悟,我对生活的理解,我对精神生命的探索。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的成长经历,也在某一方面印证了共和国的一段历史。南怀谨大师说,你不一定要相信历史,历史未必是真的,但你一定要相信文学,文学里的故事也许是假的,但它所说的现象却是真的。
热门推荐
  • 绯色女王要逆袭

    绯色女王要逆袭

    如果当初没有遇见那个人,那么一切会不会不同呢?她曾经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很多遍。只是答案都是同一个该走的路你不能忘。因为我知道后来可以与你相遇,所以之前有再多的痛苦与悲伤,我也甘之如饴。--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助人为乐的阳光魔法剑仙之旅

    助人为乐的阳光魔法剑仙之旅

    一个废柴魔法师成为天才剑仙后助人为乐的故事。紧张、刺激的升级历程轻松、惬意的娱乐时光认真、不懈的修炼道路就是我想写的人,我想写的仙
  • 在爱情中你睡醒了吗

    在爱情中你睡醒了吗

    女主人公是一个有着很高目标的人她渴望一段唯美的爱情她的目标是向戚哥那样做一名女强人她总是想象着自己的爱情是如何如何的美好喜欢用一些名言警句告诫自己应有这样爱情
  • 无价女人心

    无价女人心

    我们是同学,我们大学相恋了4年,毕业后在大家的祝福下走进了婚姻,原本是幸福的,原本是让人嫉妒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婚后不到一年就矛盾百发,我夜夜活在恐惧之中,我害怕黑夜,害怕有他的地方,我想逃却又不想逃,也不敢逃……难道就这样过一辈子?我该怎么办?
  • 你的青春爱过谁

    你的青春爱过谁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成长轨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所爱的人,你在青春中遇到的人是否依旧在你身边,还是依偎在他人身旁,而你,多年过去,还会爱着那个人
  • 租来的婚礼(财蜜eMook)

    租来的婚礼(财蜜eMook)

    约稿约来一个笑话,见旧人的时候怎么打扮自己才能充分显示出“我过得比你好”呢?答案是:商场里Chanel专柜买条口红或眉笔,让顾问顺便帮你画个烈焰红唇妆,还有香水可以喷,然后米兰站租个铂金包,卡地亚刷卡买个钻戒,找某商务汽车公司租辆带司机的豪车……见面了聊得好打电话给司机“一小时后来接我”;不爽就说“我的司机还在等我,半小时后有一个活动”。一方面说明盛装不是为了他,另一方面成功炫完富。 然后让司机载你回去退了戒指、还了包包,不想要的话口红都能退,花费不过两小时车费100元、租包半日200元而已。 这是极端的例子。
  • 禅国

    禅国

    这天空是禅师描绘的,他们用术施鬼,用术搏杀,后六祖定藏于至高天之庙,座下五子授术于众,觉众生体能
  • 情迷妖孽师兄:闺秀来袭

    情迷妖孽师兄:闺秀来袭

    “上穷碧落下黄泉,不管你去了何处,我必随了你去的……”他情意绵绵道。“上天我恐高,入地我怕脏,咱小孩子家家的,便老老实实地在地面上待着吧!”她踮着脚尖,拍了拍他的头道。她,本是娇娇弱弱一闺秀,奈何爹爹不疼、哥哥不爱,竟将她送往荒山野岭去拜师。奸师父笑里藏刀将她哄,众师兄恃强凌弱把她欺,妖孽皇子仗势欺人将她骗。“容儿,你忘了我吧……”什么?还想甩了她?他敢!且看她心思细腻降师父,智勇双全斗师兄,浓情艳意驭夫君,风光无限霸天下!
  • 芷墨柔情

    芷墨柔情

    一:“啊~~”一声狼叫声传来,“你不是爱出轨,那我就毁了你这出轨的东西,看你还怎么出。”二:“娘子,你是我的小娘子,应该和我洞房的。”“你还知道洞房,谁告诉你的。”“是我爹说的,说你是他用钱买回来的,今天我们就要洞房的。”“那你知道怎么洞房吗?”“爹爹说就是娘子和我一起睡觉觉。”三:“娘子,为什么他们说墨儿是傻子啊?傻子能吃吗?”“可以吃的。”“哦,哪娘子你吃我吧,吃了就不饿了。”四:“娘子,我会爱你一辈子,不管我的身份变成什么,我依然是哪个杨柳村爱你的傻小子,不会让任何人欺负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TFBOYS只是没有如果

    TFBOYS只是没有如果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们几个痴男怨女相遇了,在追寻幸福的路上终会磕磕绊绊,经过很多的困难和打击他们最终会不会一直走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