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20500000033

第33章 我当过文学保姆(1)

七年报纸文艺副刊编辑的甘与苦

一、值得骄傲的特色

一九三三年九月,杨振声与沈从文两先生所主编的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小说《蚕》。不出两年,也即是一九三五年七月,我念完燕京大学新闻系,就进了天津《大公报》。先编一个娱乐性的《小公园》。两个月后,遂接手编《文艺》。转年,上海《大公报》出版,我被调往上海,同时负责沪津两地的《大公报·文艺》。全面抗战打响后,我曾短期离开《大公报》;其间,还曾从昆明为武汉《大公报》遥编过一阵子《文艺》。一九三八年,香港《大公报》出版了,《文艺》也随之而复刊。我一直编到一九三九年九月。我赴英后,刊物由杨刚接编。一九四六年夏,我由欧返沪,《大公报》派给我的职务之一,仍是编《文艺》。不过,那时我的主要职务是撰写国际社评。《文艺》的许多具体工作是由刘北汜负责的。一九四八年香港《大公报》复刊时,《文艺》最初还是由我编,后来交给了袁水拍。一九五六年七月一日,《人民日报》创刊文艺版(报社内通称“八版”)。我曾当过一阵子顾问,直到转年被扣上右派帽子为止。打那以后,我不但告别了报纸副刊,而且在一个时期内,甚至与文学工作也绝了缘。

以上是我一生同报纸副刊的瓜葛。说起来,时间不算短,而且跨越了抗战前夕、全面抗战展开后以及胜利初期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刊物都是在洋人鼻子底下编的:天津的法租界、上海的公共租界以及香港那个英国殖民地。由于刊物登了不顺他们眼的文章,天津法租界的黄毛巡捕曾到编辑部来兴师问罪;在上海,曾受过工部局法院的传讯;在香港,刊物多次开过天窗。一九四六年的上海没有了工部局,可是仍然有“书报审查处”,动辄就挨黄牌警告。

三十年代的上海,是文艺界的是非之地,仅仅两个口号问题,就论战得热火朝天。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一方面急于把刊物编得热闹活泼,同时又在知友巴金的指引下,坚决避免卷入文艺界内部纷争,只当个逍遥派。

“副”刊也好,“附”刊也好,顾名思义,不外乎是“报屁股”。它在报馆内的地位,也许还不及体育版,因为它缺乏新闻性。然而,我一进天津《大公报》,就发现这家报纸懂得:读者要看的不仅仅是新闻,还得多方面充实版面,以满足知识界,使报纸在报道新闻的同时,还能传播知识。《大公报》那时出有不下十一种学术周刊,如司徒乔编的《艺术》,张其昀编的《地理》,张申府编的《哲学》,以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主编的《经济》。这些刊物的编者和作者,大多是当时平津各大学的教授。再加上《大公报》所举办的“星期论文”,它与高校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从而也使它成为学术界与广大读者之间的一道桥梁。通过与高等学府的合作,报纸本身的格调和价值均有所提高。

一九三三年以前,《大公报》的《文学》副刊是由已故诗人及著名学者吴宓主编的。他登过不少珍品,我很希望有人去认真研究一下。我料想《大公报》老板嫌他编得太“文绉绉”了,就交由杨、沈二位接手,改名《文艺》。由于这个副刊发表了我的处女作,我至今把它看作是自己在文学上的摇篮。

每逢在国外谈起中国报纸的特色,我总首先提到文艺副刊。我一直认为现代中国文学史应该为“五四”以来的文艺副刊单辟一章。西方报纸自然也有文艺副刊,如英国的《泰晤士报》或美国的《纽约时报》,但他们主要登书评。而中国报纸副刊的特点则主要是刊登创作,并且首先是新人的创作。这样,它就具有了育苗的作用。报纸文艺副刊不但在中国新文艺运动中起过巨大作用,它还影响到东南亚以至全世界各地的华文报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这样文学杂志寥寥无几的地方,报纸文艺副刊还成为当地的作家们发表作品的主要园地。

我认为品评一个文学刊物的成就,主要不是看它发表过多少资深作家的文章,而是看它登过多少无名的。我编《大公报·文艺》期间,确实曾得到多位文艺界先辈的大力支持。这从李辉编的那本《书评面面观》以及林徽因所编《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可以看出。然而一接手这刊物,我思想里就很明确: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为新人新作提供园地。因此,我才以“文学保姆”自诩。

现在连我自己也难以想象当年我在天津的工作量了。眼下报社文艺部动辄二三十人,而那时非但只有我这个孤家寡人,没个助手,而且除了《文艺》版之外,最初老板要我兼管那十一种学术周刊:发排,校对,通读清样,同主编保持联系,以及寄奉稿酬等等。当时《大公报》还办有一个综合性周刊《国闻周刊》,它的文艺栏也由我兼管。在这情形下,我还能预编出若干期,以便挤出时间赴各地旅行,从事通讯特写。

至于环境,那更会使今天坐在高楼大厦,冬有暖气、夏有风扇的当代同行大吃一惊。当时报社编辑部就设在一间三米宽、三十几米长的大屋子里。一进门就是个长条案子,供国内及国际版合用,其他各版的编辑各占一张一头沉的办公桌。楼下是咣当咣当的机器房,对面是日夜喷乌烟和煤屑的法租界发电厂。

开头,所有不合用的来稿我不但一一退还,并且一律附一封信——有的还写得颇长。这种做法终于证明是力不从心的。有些带共同性的问题,后来就写入《答辞》了。一九三六年,巴金把我的《答辞》中的一部分,与沈从文的《废邮存底》合编成一个集子,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

我热爱这份“文学保姆”的工作。首先,它使我步入同辈青年朋友的精神世界,分享他们在生活中的苦恼与向往。他们寄来的文章,但凡能用的,即便还需要修修补补,我也千方百计让它们见天日。这给予我莫大的快乐。画版样时,我总想把版面设计得既严肃又热闹。上午发稿,下午就能看上大样。第二天黑早,机器房里报纸就像流水般地淌了出来。拿起头天自己设计的刊物,嗅着那未干的油墨气味,其喜悦几乎不亚于一个产妇搂抱自己那刚生下的婴儿。

在副标题上,我用了“甘与苦”。其实,我认为当“文学保姆”的甘,远多于苦。我是怀着无限依恋的心情来写这段回忆的。

二、从《小公园》到《文艺》

一九三五年六月中旬,我戴着一顶黑绸方帽,身披黑袍,在燕京大学的大礼堂(当时称作贝公楼)领到了毕业文凭。春间我已由杨振声、沈从文两位先生推荐,在来今雨轩的茶会上,同《大公报》社长胡霖约好:学业一结束,即赴津上班。工作也谈妥了:编报纸的《小公园》,兼发包括《文艺》在内的其他副刊。

我是在大学三年级时才由英文系转到新闻系的。那纯粹是为了混个新闻记者的资格。我经常旷新闻系的课去外文系旁听,但我渴望有一天能像美国老师斯诺那样跑遍世界各地,直接采访人生。

当胡霖社长要我坐在办公室里编刊物,而且还是个消遣性刊物时,只觉得身子仿佛冷了半截。然而我老早就意识到,在生活中一方面自己要有个鹄的,另一方面又得懂得通过妥协,一步步地争取。所以我丝毫也未露出难色,更没去讨价还价。如果有,那就是向他要求,在我完成编副刊的职责之余,准许我外出采访一下。既然我要求的是“额外”的工作,胡社长当然也立即欣然首肯了。

记得我是七月一日进的报馆。最近翻阅一下李辉编的《红毛长谈》,当月四日我就在《小公园》上发表了一篇《园例》,足足占了一整版,副标题是“致文艺生产者”。我对这篇文章的背景记忆犹新:它来自我同胡霖社长的一次谈话。

接编一个刊物,总是首先看看它原来是个什么样子,特别得翻翻它的家底——存稿。这一翻,可吓了我一跳!有谈京剧的,有谈昆曲、谈木偶戏的。另外,还有大量的旧诗词。天哪,我对这些简直一窍不通,可怎么来编呢?

这当儿,胡社长恰好从我桌边走过。他喜欢抽空在编辑部里转悠。看到我的狼狈相,就问我怎么啦。我向他无可奈何地摊一摊手。他邀我到他那只有六平方米大小的办公室,问我有什么困难。我说,《小公园》这个刊物和我的路子太对不上了。他笑了笑说:“如果对路子,我就不必请你来了。这一版原是何心冷编的,登的全是些茶余酒后的小品。老年读者还爱看,可是青年们对它不大感兴趣。他们要看新文艺作品。你就放手干吧,照你的理想去编。报馆内外的闲言闲语你都别管,反正我完全支持你。”

多么幸运!刚刚走上社会就碰上一位对我如此信任的老板。我立即表示,凡是不便退的稿子,我还是统统把它们登完。只是今后我要另起炉灶了。

翻看一下过渡时期(一九三五年七、六两月)的《小公园》,一定感到十分不和谐,可也奇特有趣。芦焚的小说,缪崇群的散文,李健吾、张庚的评论旁边,却登着齐如山的《论皮黄》和刘澹云的《论昆曲》。魏深介绍路卜洵的《灰色马》,旁边刊着《思凡曲调考》和《清宫之月全承应戏》。

确定了方针后,首先要解决的是来稿的质量问题。天津爱好文艺的青年得知《大公报》的《小公园》改了方向,成为新文艺的园地,当然很高兴。于是,各方稿件,纷纷投来。我那办公桌所有的抽屉都塞满了,每天还源源不断地涌来。然而来稿大多思想幼稚,病句连篇,即便作为中学生的作文也属次等的。

在《园例》中,我首先设身处地地为投稿者着想:“天气是这样热,别人都寻凉快去了,他(投稿者)得独自躲在屋子的一角,对着一叠白纸发愁。(在那上面,一个建筑师不用砖瓦就盖起一所经得住风雨的房屋!)”声明自己昨天是个投稿人,既没当过屠夫,也不是善于挥斧的砍柴手。编者也有一颗绵软的心,他不甘心把来稿丢进黑暗所在,编者只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他的良心不容许他埋没可贵的贡献。只要印出来对读者多少有些好处,他永远不会埋没来稿。

第二天,我在刊物上又发表了一篇题为《流》的答辞,宣布我们将努力克服对名家的盲目崇拜。“我们的光荣将不在于曾刊登了某位‘老作家’的稿子。”我坚决反对把作家或作品分作几流,然而对于每篇文章得要求它在文字通顺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我在《园例》里还举了一个极为浅显的例子。“当一个地方通讯员踏访一座名塔时,他不可把塔的石阶的级数记错。但一个文艺者……重要的是记下自己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塔的印象’与生活另外的片段联系起来,选择、剪裁、编排,使它成为一完整的独立经验。”

《园例》发表后,果然引起各方面的反响。有的嫌刊物水准太高,有的要求还是刊登旧体诗,但也有不少来信对《园例》表示支持。七月九日,我开辟了一个“读者与编者”栏,就刊物内容和文学观点展开了讨论。与此同时,我又通过《答辞》(如《理发师·市场·典型》等文),一再强调要提高来稿的质量。

接着,我就按照自己的一些想法,设计起刊物的内容来了。

当我编《大公报·文艺》的时候,靳以正在编着大型的《文学季刊》。每逢我抓耳挠腮地安排副刊版面时,对他的羡慕之情便油然而生。只觉得就手中掌握的篇幅而言,他简直像一位阔少,只消计算一下页码,而我则是个穷小子,得一行一行地算。编杂志有如在大圆桌上摆宴席,编副刊则好比在小托盘上拼凑快餐。最初,排字房师傅拼版时,我总站在旁边。有时少若干字,我当场就凑几句《答辞》来填补。最怕的是他说:“多出了几行!”怎么办?总不能砍人家的稿子呀。于是,只好临时另换上一篇。后来我才学会用短诗和版画来调整篇幅——后者尤其便当,因为制锌版时,尺寸大小可以灵活掌握。

编杂志当然也有长短结合的问题,然而五六千字也可作为“短”稿。在副刊上,那就有可能占去半版篇幅。我又是学过新闻的,懂得报纸副刊必须既要有分量,又得多样化。这就要求经常搭配些短诗。另外,我决定在刊物上,辟些专栏。

首先开辟的自然是书评专栏。

两年新闻系的教育,除了激发出我对旅行通讯的兴趣,还使我认识到书评的重要性。那也正是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我认为书评最适宜刊登在报纸副刊上,因为又快又及时。既涉及文学,又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

我先从文艺界友人及投稿者中寻找肯干并擅长写书评的人。最早参加这个书评队伍的有黄照、李影心、宗珏、杨刚、刘荣恩、常风几位。根据他们各人所长,大致有个分工,比如洋书大多请杨刚或刘荣恩来评。有些评论既及时又有分量,例如,李影心评老舍的《离婚》,以及杨刚评斯诺的《活的中国》。

同时开辟的尚有《文艺新闻》。当时报刊上常登些“文坛消息”,谈的大多是一些私人琐事,其中也不乏捏造的谣言。因此,从一开始我就声明:这一栏中要摒除作家的私事,只报道与文艺有关的活动。今天,倘若有人关心三十年代各地文艺界的动态,诸如不断涌现出的新人新刊以及文艺团体的情况,不妨翻阅一下那个时期的《大公报·文艺》的这一栏。

一九三五年夏天的《小公园》,确实颇为热闹,既有严文井、张秀亚、田涛、蔺风萼(柳杞)等北方新秀,又刊登着南方知名作家叶圣陶、巴金、张天翼的近作。版面上各种专栏之间,夹着沈从文的《废邮存底》和我那署名编者的《答辞》。

同类推荐
  •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

    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

    害怕下雨;害怕日晒;害怕找不到工作;害怕失业;害怕经济不景气;害怕房价涨太快;害怕改变;害怕一成不变……为何社会越发达,人们怕得反而越多?香港三大词人之一周耀辉,凭借对社会现实的精准观察,用诙谐幽默的文笔,将人们内心不敢面对的东西轻松揭破。从A到Z的128种恐惧症,每个症状,每个“病人”,原来都与你我息息相通。如果“害怕”是种病,这本书就是最全病理分析手册;有句话叫“久病成医”,所以:读完这本书,(但愿)你可以什么都不怕。
  • 百年沉浮

    百年沉浮

    本书介绍中国体育界百年沉浮的故事。向世人披露百年重大事件的背景材料,刘长春“单刀赴会”的悲壮之举,“马家军”勇夺冠军的坎坷艰辛路,乒乓球队从独霸世界到与“海上兵团”的对峙,女排“五连冠”的风雨历程和后来的英姿不在,“梦之队”教练的双双出走,足球俱乐部的内幕,与球迷的恩恩怨怨。
  • 长城外古道边(东北乡风笔记)

    长城外古道边(东北乡风笔记)

    本书收录《化外荒原》、《神圣的泥土》、《山城的静中消息》、《在这桃花盛开的时节》、《挽住芳菲》等散文作品。
  • 新诗杂话:朱自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新诗杂话:朱自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每一篇都极为宝贵,但其中尤以散文最为瑰丽,堪称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瑰宝。他笔下生花,文思泉涌,拥有独特的审美旨趣和美学意境,不拘泥于已有的散文体制,开创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树立了万口传诵的白话美文模范。
  • 逝水流痕

    逝水流痕

    这些文字散碎芜杂,是我这些年屐痕和精神的一种扫描。我把它们整理出版不企望它能行传于世,岁月的流逝和过往的经历让我不敢对明天的事情寄予太大的希求,我知道在往后的日子里还会继续与文字相拥,但过去的我愿意交给朋友们评说,毕竟它是我这些年来的遭际和感怀,被动的和主动的一些行为的原始记录,也是我动荡尘世的一场难得的闲情。
热门推荐
  • 大众菜谱(美食与保健)

    大众菜谱(美食与保健)

    民以食为天。我们一日三餐的饭菜不仅关系我们的生命,更关系我们的健康。因此,我们不但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出品味,吃出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 大川普济禅师语录

    大川普济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敏·感:人生没有规定动作

    敏·感:人生没有规定动作

    一代跳水皇后七十余枚金牌之上的人生修炼!本书是世界跳水皇后高敏首部励志作品,充满成功正能量、幸福正能量、人生正能量。高敏和很多普通人一样,从逆境中起步,经历被看轻、挫折、苦痛、迷茫,在不断拷问和改变自己中,冲出全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等一场场大赛,一步步走上人生的顶峰。这里,有她完美逆袭的经历与思考。在冠军舞台上,高敏遭遇了不为人知的内心煎熬和挣扎,在争议中退役,从3米台跳向万丈红尘,面对重新走入平凡生活的尴尬和失重,远遁异国,又重新回国。
  • 冰山牌重生:对面校草你好啊

    冰山牌重生:对面校草你好啊

    一次偶然的相遇,让他们成为了一对甜甜的青梅竹马;一场意外,让他们误以为彼此早已在灾害中丧命;再一次相遇,你还会记得我吗?
  • 岁月染绿的村庄

    岁月染绿的村庄

    诗集文笔流畅,语言精美,寓哲理抒情于一体,以纯情、细微、源于生命的诗句,显现了作者质朴的本色与聪慧的才气。
  • 沟通要懂心理学

    沟通要懂心理学

    本书用简练、通俗的语言为你介绍了生活中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会产生的各种微妙心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内容涉及到了生活中各种场景,全面实用。本书可以帮助你在任何场合中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 爱你并不美丽

    爱你并不美丽

    后来的后来,她时常会想,如果不是那么爱他,结局会不会又一个模样?一场毫无记忆的乱情,奉子成婚。孩子的父亲是谁?那夜究竟发生了什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将军与故乡

    将军与故乡

    本书包括将军与故乡、建设者剪影、老区风景线、志士忠魂、神州漫游五组文章,收文40余篇。
  • 妙手小神算

    妙手小神算

    牛闪闪为了逃过死劫,领着一只自称“白天鹅”的死鸭子开启了一段啼笑皆非,妙趣横生的长生路!……(当这只梦想成为“白天鹅”的死鸭子出现的时候,你绝对爱到不行)!刚刚结上一门亲的牛闪闪却得知自已命数已尽,为了小闪闪能活下来,九爷为其摆阵借寿续命,小闪闪因此偶得道医传承,知天命,逆阴阳,妙手回春!凭借一手妙手神算,破煞,算运,相红颜,活得那叫一个牛光闪闪!--【故事很精彩,好看到不行!】
  • 樱花彼岸

    樱花彼岸

    在一座城市里,有一对活宝闺蜜:夏雪琪和安依萱。她俩一起笑,一起哭,一起自黑,一起“离家出走”。。。。。。夏雪琪,一只大逗比and吃货,单纯善良,非常爱闺蜜依萱;安依萱,一个学霸、高冷毒舌女。虽然常常嘲笑雪琪,但依然爱她这个肥肥胖胖的闺蜜。还想了解她们的逗比日常吗?那就举起小爪子,点进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