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20500000034

第34章 我当过文学保姆(2)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小公园》同《文艺》这两个副刊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八月间,杨振声、沈从文二位先生就向报馆建议,索性把他们两年来所编的半版《文艺》(每周三期)交给我,他们只编《星期文艺》。自一九三五年九月一日起,就开始这么做了。转年上海《大公报》出版后,他们二位干脆连《星期文艺》也一并交给我来编了。因此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间的《大公报·文艺》,实际上经历过这么三个阶段。

这样,一九三六年秋,我就全面负责沪、津两地的《大公报·文艺》(平时三个半版及《星期文艺》的整版)。在北平的杨振声、沈从文,上海的巴金、靳以以及许许多多知友的支持下,我就更加起劲地投身于这项工作了。

关于这期间的《大公报·文艺》,有四件事理应在此着重记述一下:

(1)一九三六年鲁迅逝世时,《文艺》以整版篇幅出了悼念特辑,而报社总编辑王芸生却在同一天的《大公报》上,写了不署名的短评攻击鲁迅。上海文艺界群情愤慨。那也是我平生唯一的一次向报社提出辞职。我在《新文学史料》(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上发表《鱼饵·论坛·阵地》一文时,曾提及此事。然而我当年在《大公报》并不上夜班,对这篇恶毒文章的作者只能臆测,所以并未指名。张篷舟根据亲身经历,在《鲁迅逝世采访》(见《新文学史料》一九九〇年第一期)中,才披露出全部真相,可以参阅。

(2)关于一九三六年为纪念《大公报》复刊十周年而举办的“大公报文艺奖金”的评选经过及结果,以及评选委员会对获奖者的评价,均已在《鱼饵·论坛·阵地》一文中写过了。胡霖社长在听取我的建议后,还同时提出举办“大公报科学奖金”,而且从数额上可以看出,报社显然对科学更为看重。为了增加这篇回忆录的史料性,我把当时《大公报》举办这两项奖金的启事补充如下:

敬启者本报自前清光绪二十八年创刊,中间曾于民国十四年底停刊数月,至十五年九月一日复刊,迄本年九月一日,适为复刊满十周年之期。兹为纪念起见,特举办科学及文艺两种奖金,定名为‘大公报科学奖金’及‘大公报文艺奖金’。由本报每年提存国币三千元,以二千元充科学奖金,一千元充文艺奖金。每年得奖人数:科学拟以一人至四人为限,文学以一人至三人为限,即自本学年开始,至学年终了为一年,每年评选一次,定期三年。如有变更,至期满另行通告。并经聘请学术界先进孙、严济慈、曾昭抡、杨钟健、胡先骕、刘咸诸先生担任科学奖金审查委员。秉志、杨今甫、朱佩弦、朱孟实、叶圣陶、巴金、靳以、李健吾、林徽因、凌叔华、沈从文诸先生担任文艺奖金审查委员。

关于文艺奖金详细办法,业经拟定。一俟科学将金办法由各委员商妥后,当再同时登报公布,兹值本报复刊十周年纪念之日,特先通告,资纪念并祝学术界进步。

(3)同样为了纪念十周年,还由林徽因编了一本《大公报小说选》。这本早已绝版的集子,一九九〇年又由上海书店重印了,编入《京派文学作品专辑》。关于此书,可参看倪墨炎《三十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的启示》一文。

(4)由于刊物登了陈白尘所写的独幕剧《演不出的戏》,控诉在不抵抗主义的重压下,连带有抗日色彩的戏也不准上演的痛心事实,触怒了上海工部局,多次开庭传讯。此事经过我也在《鱼饵·论坛·阵地》一文中写过了。

发生于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间这四件事,已各有另文记述,这里就从略。只说明刊物有过一些作为,但也并非一帆风顺。

三、活泼与分量

附在报纸上的副刊必须编得活泼有趣,具有广泛的吸引力。然而要使副刊在文艺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它又必须同时有些分量。当然,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最好不过。接手《文艺》之后,我就是本着这一理想去干的。

为了把刊物办得生动活泼,除了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及翻译外,我还不断地开辟专栏。《文艺新闻》列出后,不断收到有关外国文坛的报道稿,于是就创立了《海外文坛》。这一栏主要是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任职的毕树棠负责,有时也发表另外几位的,诸如黄源所写关于日本出版了《高尔基书简集》的报道。此栏对不少西方作家也作过简介,如德国的里尔克,法国的莫洛亚,西班牙的阿索林。当然,刊物也并未忽视当时被称作“弱小民族”的东欧。通常这一栏每篇只有几百字,但吴达元关于《费加罗的婚姻》、罗念生关于梵乐希,以及张香山关于日本文坛的鸟瞰式报道,均长达七八千字。

我一直认为,凡是外国出版的涉及我国的专著,以及单篇而有分量的论文,我们都应作出评论;正确的,应予以肯定;错误的,宜加以纠正。同时,我相信外国汉学界出了有关我国的著作,自然也渴望听到我国的反响。例如赛珍珠(当时称作勃克夫人)对三十年代中国创作界所作的评价,《李白诗集》的英译本,以及斯诺的《活的中国》,我都立即组织人写了评论。当然,还要让国内读者了解外间关于我们有些什么论著。例如日本学者所撰写的《中国文学与用语》一文,就由朱自清译了出来,发表在一九三六年一月十二日的《文艺》副刊上。更为珍贵的是中外作家的交往。梁宗岱的《忆罗曼·罗兰》(见1936年6月17日的《文艺》),正如徐志摩关于曼殊斐尔的回忆,至今仍值得一读。

我是一个喜爱并尊崇诗歌、却不懂得更不会写诗的人。接手《文艺》后,我自知这是自己的致命弱点。然而刊物上又不能不登诗——文学金字塔的顶峰。我在刊物上经常不断地登载诗稿,甚至曾以整版篇幅发表过孙毓棠的长诗《宝马》,然而又觉得还应该请一位诗人来主持一个诗歌园地。于是,就开始了《文艺》的另一创举:刊中有刊。报社把刊物委托给我,我再抽出部分篇幅邀请名家来代编。最初的尝试是请梁宗岱主编“诗特刊”。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七日出版的创刊号的阵容是:何其芳的论文《论梦中道路》,毕奂午、林徽因、方敬、卞之琳、曹葆华、王辛笛和方敬的诗作。另有李健吾与卞之琳关于“你”的讨论,刘荣恩评阿克敦与陈世骧合译成英文的《现代中国诗选》。那以后,这个特刊不但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诗作,还登过不少关于新诗(如音节问题)的讨论。吾师郭绍虞的《从永明体到律诗》也曾发表在“诗特刊”上。这种“刊中有刊”的办法,很受读者欢迎。

另外,我还请黄源主编过《译文》。这个刊物是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七日创刊的。首篇是鲁迅所译嘉尔陀尼·吉柴(匈牙利)的《画家在乡村里》。同期刊有金人所译良士果(苏联)的《金牙齿》以及丽尼译的哈尔斯特隆(瑞典)的《鹰》。

我对美术也完全是个外行。然而这又是刊物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当时赵望云正在探索用国画来描绘民间生活。我们二人曾一道去鲁西采访水灾,《文艺》发表了不少他所画的贵州少数民族速写。但用得更多的则是李桦、彦涵、古元、新波等人的版画。黄永玉的早期木刻就是在四十年代的《文艺》上登出的。记得木刻家木彬刻过一幅《日本侵略军》,在香港发表时,标题只好按照英殖民当局的规定,改成《×××××》。登出后,人人都能从蛮横形象猜出原题该是什么。漫画方面,还刊登过日本佐宗美邦画的《物资缺乏下的所谓节约》,那是属于自我嘲讽的。我个人对版画的兴趣也是通过那时编副刊而形成的。

对文学而言,一九三六年是个很不吉利的一年。中国失去了鲁迅,苏联失去了高尔基。《文艺》分别出了追悼特刊。为纪念高尔基而出的特刊上,记得黄源的题目是《高尔基是不死的》,而萧军的题目是《死了!我们伟大的母亲!》。

一种颇受瞩目的特辑是邀请多位来谈一部作品。曹禺的《日出》和孙毓棠的《宝马》都曾是这种集体评论的对象。这样讨论的出发点是避免由一位权威对作品一锤定音。集体讨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有时还会反映评者的某些生活体会。例如靳以对《日出》中陈白露的看法,就同经常在他的小说中出现的一个主题分不开。集体评《日出》时,我甚至曾和自己在燕京的老师——美国人谢迪克也组了稿。五十年代在《文艺报》工作时,一次侯金镜对我说,他对谢迪克那篇印象最深。接着,他赶紧小声叮嘱我说,这可是咱们个人之间的私话。我了解他的心情。好在这位可敬的评论家早已去见马克思了,而即便他依然健在,大概也不会由于这么一句话就成为大批判的对象了吧。

特辑中,较为系统的是围绕书评的那一系列讨论。感谢李辉和人民日报出版社,那几个整版的讨论已基本上反映在《书评面面观》里了。原计划分别请读者、作者、图书馆员、出版家以及评论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谈书评,可惜突然到来的“八一三”事变把这计划打乱了。但最重要的几个专辑(首先是作家论书评)还是登了出来。

在编报纸文艺副刊时,除了经常注意其他报纸的副刊(包括发现有无重复或抄袭)之外,还得留心文学杂志上的栏目和内容。自然,更要自己开动脑筋。三十年代常有作家现身说法,谈个人的创作经验和体会。这类文章多为人们所爱读:一是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文学青年在创作道路上的摸索。

《文艺》发表过曹禺的《我怎样写<;日出>;》和孙毓棠有关写《宝马》的自述。苏雪林在谈自己写《鸠那罗的眼睛》的经过时,就坦率地承认是受到沈从文《月下小景》的启发。对读者来说,这无疑是极为有益的提示。

这类由作家自己出来谈创作体会的文章近来少见了。这种文字也许不大合乎今日的中国国情,然而不论对读者还是对研究者,都是大有裨益的。这里就要看编辑的本事了:首先要弄准有哪些作品值得这么深入地去探讨,然后设法去劝说作家。一般说来,写了得意之作的人,是肯于向读者交交心的。

报纸文艺副刊上可不可以登点论文?我认为偶一为之是可以的,而且会有助于增加刊物的分量。《大公报·文艺》出过“小说选”,然而并没出过“论文选”,倘若出了,我相信其价值绝不会低于前者。例如沈从文的《穆时英论》,朱光潜的《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以及梁宗岱的《新诗的十字路口》,今天读了仍能给人以启发。有些论文现在虽已失去光辉,但在当时还是切合时宜的。例如李影心的《珍本与名著》就对当年的出版倾向及时地提出意见。

刊物始终游离于当时的文艺内部论争(如两个口号)之外,然而有时也并不躲避争论。只要争论的问题本身有意义,还既可增加刊物的深度和分量,又能使它活跃些。

在评论方面,卞之琳与李健吾(刘西渭)之间曾反复展开过争论,或者说,就《鱼目集》的评论进行了至少三次对话。如今评者李健吾虽已仙逝,但诗人卞之琳则仍健在。据我所知,尽管他们二位争论得那么激烈,但始终未伤到个人之间的和气。这比相互之间只要一争论就翻脸来得健康多了。

李健吾那篇对《鱼目集》的评论在一九三六年四月十二日的《文艺》上发表后,作者对李健吾在评论中所说“没有内容”,显然十分光火,认为那只是一句时髦的评语。“您(评者)翻开一本诗集,不必体会诗中的意义,一目十行地专心注意用字,倘若其中用风花雪月的字眼多,您不妨舍去其他字眼,单把这种字眼录下来,再挑一本用‘痛苦’、‘饥饿’、‘压迫’、‘奋斗’这一类字眼多的诗集,把其中用的这些字眼也录下来,比较一下,统计一下,就可以结论了,说前者‘没有内容’(或者,为的周到起见,不妨补充一句,说虽然技巧圆熟),不如后者。可是这个‘内容’上并无任何形容词,我不知道怎么讲。我们可以说橘子没有栗子的内容,可是我们可以说橘子没有内容,而栗子有内容吗……我以为材料可以不拘,忠君爱国,民间疾苦,农村破产,阶级斗争,固然可以入诗,风花雪月又何尝不可以写呢?”诗人最后说:“总之,随便人家骂我的作品无用,不合时宜,颓废,我都不为自己申辩,唯有一个罪状我断然唾弃,就是——斩钉截铁的‘没有内容’。”(《关于<;鱼目集>;——致刘西渭先生》,见1936年5月10日《文艺》)

评者在答复中说:“一个读者,所有经验限于对象(一部书,一首诗)的提示,本身和作者已然不同,想象能否帮他打进读书的经验,即使打进去,能否契合无间,正如一句伤心的俗话,‘天晓得!’”(《答<;鱼目集>;作者——卞之琳先生》,见1936年6月7日《文艺》)。

这里追述这一争论,因为我认为这是当时文艺界一种健康的现象:作者与评者坦诚相见。作为读者,则获益良多。倘若双方都客客气气,隐瞒观点,对各方面均无好处。

四、脱了马褂,换上戎装

香港《大公报》是一九三八年八月十三日复刊的,《文艺》在同一天又与读者见面了。我一直编到转年九月一日登轮赴英的前夕。那以后,就交给杨刚编了。

自从我接手编《文艺》以来,它经历了一番巨变。原先它穿的仿佛是士大夫的长袍马褂,联系较多的是“五四”早期的老作家。我经管后,新一代作家群成为中坚力量,可以说穿的是学生服。在香港复刊后不久,学生服也穿不住了。随着大时代形势的演变,刊物换上了戎装。

同类推荐
  • 抒情散文精品文集

    抒情散文精品文集

    读一篇优美的散丈,优如品一杯好茶,那沁人心脾的芳香令人久久难忘。经典的散文总是闪烁着智慧和哲理的光辉,这光辉如同夜空中的星星,照耀着我们人生的旅程。每个人在走向成熟的路上,都应该沐浴这种思想的光辉,接受这种精神的洗礼。
  • 毛泽东与红楼梦

    毛泽东与红楼梦

    据说早在少年学生时代,毛泽东喜欢读《红楼梦》,认为它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部。他曾经在与几位将领谈笑时说:“《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不看完这三部小说不能算是中国人。”毛泽东曾多次说过:“《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同时他鼓励别人多读几回。
  • 书林佳话

    书林佳话

    往昔袁叶劝学文曳唱道,院野娶妻莫恨无良媒袁书中自有颜如玉。曰富家不用买良田,袁书中自有千钟黍曰。安居无需架高堂袁,书中自有黄金屋遥冶。其实,袁读书本身就有。福袁何必拿书去做名缰利索,遥倘若达不到这种境。
  • 诗赋文体源流新探

    诗赋文体源流新探

    《诗赋文体源流新探》运用文体学研究方法,探讨构成诗歌与辞赋的文体诸要素的来源、演变,以及赋与诗的相互关联等问题。
  • 在日本看中国

    在日本看中国

    本书是陈祖芬的中国故事中的《在日本看中国》分册。书中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收录了陈祖芬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亲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除收录了文字作品外,还配有大量生动风趣插图,画面简洁,寓意深刻。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它不仅适合小朋友的阅读,同时对成年人来说也颇值得一读。
热门推荐
  • 寻仙神话

    寻仙神话

    修炼武劲有什么好的?那是凡人!我要的是亘古不灭,永生不死,与天地同寿!长路漫漫,无敌寂寞。若只我叶飞一人寻仙途,创神话,那岂不是太过无聊?
  • 蚁族:北京生存日记

    蚁族:北京生存日记

    来京刚满一年的北漂青年车厘子,励志告别“火柴盒公寓”。她打算整租一套三室一厅,做二房东,并为此押上了全部积蓄。就在找房成功,交付订金的第二天,车厘子丢了工作。一手租房子,一手找工作,车厘子的“滑铁卢七月”就这样开始。在这个过程当中,车厘子遇见了挣扎浮沉在北京的各色人等……林林总总,众生百态,共同组成了一个漂泊者眼中的北京。
  • 浮生怪谈

    浮生怪谈

    听你听到的,看你看到的。听过看过,也变罢了。
  • 中学生科普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中学生科普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精心挑选了众多科普小故事,内容涵盖物理、化学、太空、地球、气象、动物、植物、科技、历史、数学以及人体奥秘等多个方面,既涉及青少年朋友应该了解的科技动态,又包含了一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每个故事之后,我们还附有“知识点睛”等版块,旨在帮助读者在短时间的阅读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更好地掌握知识。
  • 我与一个狼人的爱恋

    我与一个狼人的爱恋

    在我上班的第一天认识了一个狼人,他特别帅,也很钟情,虽然认识的短,毕竟感情很深,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了,双方的父母也很满意。可是不幸还是来到我们的身边,在结婚的前一周,那个狼人得了癌症,过不了多久就去世了,可是我都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也随着殉情,跳楼自杀了......
  • 严己宽人(中华美德)

    严己宽人(中华美德)

    本书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修养文库”的其中一本。这是一套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编辑出版的“中华传统美德和修养文库”,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美德和人格修养的各个方面作出了形象生动的阐释。中华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必将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之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满的果实。
  • 查理九世之千年之约

    查理九世之千年之约

    为了一个美好的约定,痴情少年为心爱的女孩等了千年。唐晓翼的妹妹唐晓薇归来,带领大家进入了魔法学院。魔法学院里危机四伏,男主女主力挽狂澜!
  • 无敌少爷命

    无敌少爷命

    从小生活得无优无虑的他,却背负起灭家之仇。本想寻芳猎花的他,却逐渐卷入鲜血纷飞的江湖旋涡中。武功平平的他,却在冥冥之中学会无上剑法。上门提亲的他,却身不由己的卷入四大世家的争斗当中。本想复仇的他,却受到爱情的阻绕而不得不放下屠刀。本想过平静生活的他,却面对外族的侵越,不得不拔剑而迎。
  • 星陨彼岸

    星陨彼岸

    你说那颗最亮的星会永远跟着我,但为什么在你离开之后,它就在天空上消失了呢?
  • 我们被回忆拉扯

    我们被回忆拉扯

    三年前她出国前,他来到她的宿舍差点掐死她,“陈笑雨你真的很自私,你永远不会替别人想!”“我自私吗?”原来,她所做一切最后换来的是“自私”这个头衔。三年后她归国后,他们之间变成了一场感情交易,每天住在同一屋檐下却跟两个陌生人一样的假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