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20500000056

第56章 我的出版生涯(2)

第一次去国际笔会所作的演讲,讲稿立刻被该会秘书长赫尔门·奥德(Hermon Ould)索去,编入他主编的《笔会丛书》了。那其实只不过是本小册子,书名《苦难时代的蚀刻》(Etching of A Tormented Age)。全书共分七章:(一)告别了老古玩店;(二)作为社会改革者的小说家;(三)诗歌在十字路口,(四)戏剧:宣传喇叭;(五)散文随笔;(六)精雕细镂与大刀阔斧;(七)翻译:广泛的流行。

书由老资格的阿兰与恩温出版公司出版,那是第一次较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五四”及三十年代中国文学。那原是我从香港动身前所准备的一份讲学稿,没在东方学院用上,却为笔会讲了,并成为我在英国出版的第一本书。当时,我确曾有意把它发展成为一部更完备而有系统的中国新文学史,后来去剑桥读书,接着又去采访二战,所以就搁置下来了。有位名叫“君干”的先生曾节译过其中一部分,刊载在一九四〇年杨刚主编的《大公报·文艺》上。一九四六年,瑞士还出了该书的德文译本。

我的第二本书是一九四二年出版,一九四四年再版的。书名《中国并非华夏》(China But Not Cathay),是由向导出版社出版的。书仅一百四十页,却附了近百幅精美照片,其中除了滇缅公路那几幅是我自拍的外,其余都是出版者找的。有些——如关于早期的工业合作社的,还很珍贵。

此书共分十五章,除了《滇缅公路》和《刘粹刚之死》是我根据旧稿自译的以外,其余大都是我在英国各地所作有关抗战中的中国的讲稿,第一章是“当古老国家的危险”,我向西方人提出,不要把中国当作古玩店,要他们正视从几千年沉睡中觉醒过来的中国。

一九四四年是我在英国出书的丰收年。阿兰与恩温公司这一年又出版了我的短篇小说集《吐丝者》(Spinners of Silk),都是我在剑桥那两年研读之余自译的,内收有《蚕》、《矮檐》、《篱下》、《栗子》、《俘虏》、《雨夕》、《在破车上》、《邮票》、《花子与老黄》、《印子车的命运》。此书曾印了几版,一九四五年,瑞士出了德文译本。书后还附了《旁观者》、《论坛》、《收听者》等刊物对此书的评论。一九八四年,外文局在伦敦原出版社的同意下,曾把它编入《熊猫丛书》在北京再版了。

一九四四年,向导出版社又印了我编的一部文选《手弦琴》(A Harp With A Thousand Strings),全书分六部分:(一)历代英国文人笔下的中国,内分诗歌、散文随笔、传记和书简;(二)六个世纪以来欧洲旅游者笔下的中国。(三)人物画廊,分男女两部分:女的从《孔雀东南飞》到宋氏姊妹,男的从孙中山到张天翼;(四)中西文化交流,内分地理、文学、科学及政治;(五)有关中国文史哲、绘画、音乐、园艺的论述;(六)民间文学:内分格言、谚语、儿歌、幽默及讽刺等。后边附有几首英译的中国民歌,如《孟姜女哭长城》、《探亲家》、《梅花三弄》等,并附有五线谱。

这些内容大都出自我抵英后在旧书摊上搜集的一些书中,编写十分顺手。但为了取得原著译者的同意,我足足写了上百封信。大多数回信都表示:“同意,请按照时价付酬。”可是有一位当时在英国赫赫有名的诗人(出身贵族,二十世纪初到过北京)回信说:“时价每千字三镑,但我要五镑。”我把这封令我吃惊的信拿给一位英国朋友看。他竟毫不感到奇怪地说:“这是表示他的身价。”

这本书很对英国读者大众的胃口,虽然部头大(五百多页),却颇畅销。

旅英七年,我最后一本书题为《龙须与蓝图》,这是我在伦敦中国学会的一次演讲。在英国作演讲,组织者常请与讲者熟悉的名流任主席。曾经主持过我的讲演的有《世界史纲》的作者H.G.威尔斯和评论家戴思芒·麦克锡。作《龙须与蓝图》演讲那回,他们请的是小说家E.M.福斯特。我讲完后,他还做了一段十分俏皮的结束语,提到了曾经在本世纪初到过中国的他的好友娄斯·狄金斯。正是受后者的影响,他早年就仰慕东方。他颇为遗憾地说,可惜他走到埃及和印度就再没东进了。他的最闻名于世的小说是《印度之旅》。

在上述同一书中,还有我的另一篇讲稿,题为《关于机器的反思——兼论英国小说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那实际上是出自我当时正为剑桥皇家学院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后来为了当战地记者,学位半途而废了。文中我谈了弗吉尼亚·伍尔芙及劳伦斯等人小说的读后感。此外,还有两篇文章:《易卜生在中国》及《文学与大众》。

一九八四年,香港三联书店又印了我一本英文书:《<;珍珠米>;及其他》(Semolina and Others),除了《龙须与蓝图》(此文有傅光明的节译,刊在一九九一年三月号的《香港文学》上,并作为附录收入《萧乾文学回忆录》)之外,书中还收了我自译的小说《珍珠米》、《皈依》、《雁荡行》等,以及三十年代初在辅仁读书时所译的《王昭君》(郭沫若)、《湖上的悲剧》(田汉)及《艺术家》(熊佛西)这三个早期的剧本。

八十年代我精力差了,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Traveller Without A Map)只好请美国青年汉学家金介甫译成英文,先由英国赫金森公司出版,后来美国斯坦佛大学出了美国版。此书还有日本汉学家丸山升、江上幸子及平石淑子的日译本(两卷),由花传社出版。另外,原书还先后出了香港及台湾版。

同国内出版社比较,国外的出版社合同订得细,执行得也严格;然而光是一买一卖,谈不上什么人情味。中国出版社订合同之前,社长或总编辑往往会登门拜访,有时还会带上几本该社出的书,希望建立关系。西方出版社来打交道的,一般就是那本书的责编。合同上一般比中国出版社多一条:保证售完及时再版。(这一点台湾出版社做得也很好。有位朋友送过我一本书,打开一看,竟是第二十一版。他们每版印的册数不多,但再版次数本身往往就带广告意味,容易吊人胃口)

另外,外国出版社还有个特点:每出书必由出版社分寄给报刊书评家。同时,他们十分认真抓出书目录,定期印成小册子,有的按名单发给个人或团体,大批的则交由发行部门放在书店台子上任读者自取。换言之,出版社的责任不仅是把书印好,还要协助推销。我们这里,即便很大的出版公司,也未必拿得出一部本版书目来。

巴金在三十年代主编的《文学丛刊》,每辑有十六册。他在每册的版权页上都附以全辑的书名及作者。这样,就便于有心的读者把丛刊买齐。另外“文生”还利用封底内页刊登同类书的广告,以书推广书,这是极好的办法。不少书的广告还是总编巴金亲自执笔的。不知《巴金全集》的编者及研究者可有兴趣搜集一下?

我总觉得我们出版界存在一个出版与发行的接轨问题。以前,或者国境以外,书一脱销,卖书者(书店)就立即通知出版者。这种联系应是经常的。当然现在遇上特别畅销的书,如《廊桥遗梦》,也有这种联系。但我认为书一旦脱销,就应考虑再版。这样就不会有今天的情况:某书出了如不马上去买,以后就休想再买到了。

一九四九年后,除了柏各庄农场那三年及“文革”,我基本上又回到柜台里面。先是在外文出版社,一九五三年转到作协,四年后,就当了“右派”。一九六一年结束了农场的劳动,进了人民文学出版社。那阵子,我忽而副主编,忽而是戴罪立功的“工作人员”。七十年代末,又当起顾问。反正没离开过出版口。

我是一九四八年在香港参加由乔冠华和龚澎主持的对外宣传工作的,一九四九年跟随地下党来到北平,参加外文出版社的前身:国际新闻局。开头在南河沿一座小四合院里工作,统共才七个半人,因为领导乔冠华的主要岗位在外交部。如今的外文出版社已是多层大楼、干部员工超过五千人的大单位了。

这是一家与众不同的出版社。首先,它用的是外文,因为读者对象是洋人;更重要的是它不但不需盈利,甚至也无须自负盈亏,因为它搞的纯粹是对外宣传。当时,我们编了开国初期唯一的外文刊物《人民中国》(People's China)(最初只有英文版,后来扩大了),运到印度时售价还不够邮费。这个单位的主要业务是出版《人民中国》。另外还有以书的形式介绍新中国事物的编撰处,下设英、法、日、德、印尼等语种的小组。

那是向苏联一边倒的年月,整个国家的体制都以老大哥为榜样,我们那时自然也在向苏联模式看齐——而且像不少单位一样,也聘有苏联顾问。有些热爱苏联的干部甚至起了苏联名字。所以楼梯上常有人喊“尤里”或“萨沙”。那时颇有几位教授丢下学了一辈子的英语,改学俄语。上突击俄语班时,甚至不见客,不接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亚非拉,确实很想了解我们的一切。例如,我于一九五〇年去湖南参加土改后所写的长篇报道《土地回老家》(How the Tillers Win Back Their Land)出版后,竟然被译成十几种文字。那是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又是共产主义在国际上威望最高的五十年代。

八十年代,我频频出访西方及东南亚国家。每逛书店,必先看看他们有些什么中国书。我常常很失望:那些书店里,中国的书籍几乎清一色是港台出的。我们这里出的很少见到,外文局出的更是一本也没有。一问(无论在伦敦还是旧金山),都说只能去专卖“共产党国家出的书”的左派书店买。那往往是一间门面的小书店。在伦敦,就是柯累兹书屋。我问过一位汉学家,我们的外文出版社不也出了不少现、当代文学名著,如《青春之歌》的英译本,为什么不能陈列在一般书店里?他的回答使我大吃一惊:“只因为书脊上印着北京外文出版社的名字。”在他们心目中,那就是“宣传”,而坚持个人独立思考的西方读者对“宣传”一向没有好感。后来改用“新世纪出版社”,那套书也改名《熊猫丛书》,情形才有所改变。

同类推荐
  • 足球文学方略

    足球文学方略

    2010年,就《一生有你:一场由足球引发的文学思考》的写作,我断断续续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一个31万字的书稿。将在09年年末初初努力得来的“足球文学”以文本形式‘立身’。以此为理论基石的创作也渐入佳境,到了翌年5月关于足球文学的“二次概念”也已经油然而生。从09年年末到2010年年末,一年的时间,自认为是自我探索阶段的一次进步,通过两阶段概念支撑下逐渐完善的理论体系,“足球文学”的模子已经在我心里生根发芽,我已经幼稚地想要去寻找出版社,将《一生有你:一场由足球引发的文学思考》作为自己的处女作,开启潘多拉魔盒,“足球文学”也就能这样被广而告之。
  • 梦里有条宽宽的河

    梦里有条宽宽的河

    《梦里有条宽宽的河》是一部优秀的散文书,本书语言真挚朴素,带有明显顾文显散文式风格。
  • 橡皮:中国先锋文学

    橡皮:中国先锋文学

    13个先锋小说家、43个先锋诗人、11个先锋评论家——共278篇各种题材的先锋作品凝结成这吓人的《橡皮(中国先锋文学)》读本。这是中国当前最有写作才华的作者队伍,每一个人都那样特立独行、不拘常规、又敏锐多情。翻开杨黎主编的《橡皮(中国先锋文学)》,您将由他们带领,走进中国先锋文学大本营,领略目前中国文学最前沿的动态,关于当下中国先锋文学 ,无论是题材、文本结构,还是语言才华和思想张力,您都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获得一次丰富的精神滋养。
  • 历史是明天的心跳

    历史是明天的心跳

    人们为何在回顾生命时总要陷入对历史的追问,为的是将生命扶成正果。历史的神情里常有一些深邃的忧伤把我们感动,一种无法言说的荒诞令我们悲戚或惊忧,使我们对其中所有的细节充满敬仰。本书以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为感悟对象,如蔡伦、文天祥、钱钟书等历史人物,通过提纯他们身上历史的美质,以增强现代人的人格情操;采撷历史精英人性之美,净化现代人被污染的灵魂。
  • 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

    维纳斯的腰带:创作美学

    本书从文学观念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文学的多维结构和多种性质、艺术特性的审美场,文学对象的内涵整体性等角度阐述,探讨了创作美学的奥秘。
热门推荐
  • 那个故事我们都该遗忘

    那个故事我们都该遗忘

    没想到在未婚夫失踪的期间,在一次的同学聚会里遇到了自己曾经不辞而别的前男友。再见时,模样依旧,只是再也不见从前的温情,而且已经有了快要结婚的未婚妻。为何会觉得不能释怀呢,她不禁回想起他们从前的一切,翩翩少年、开朗女孩,竟然能牵扯出一些她从不知道的事情……
  • New Collected Rhymes

    New Collected Rhym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狗丈夫

    狗丈夫

    单亲少女小圆在一次放学回家后忽然遇到一只大黑狗,从此就和这只狗结缘。然而,这只狗的身上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
  • 让性格成就你

    让性格成就你

    性格是每个人都拥有,很难克服或改变的东西。本书娓娓向你讲述关于性格的种种,教你如何欣赏自己性格中的优点,改变弱点,从而成就幸福的人生。
  • 倾情一生

    倾情一生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天我闭目在金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 皇家术士

    皇家术士

    一个术士简单的故事。-------------------------------------86351334群号。来人啊。大家喜欢卜劳恩变成下届死神还是佳思。
  • 海的女儿娜美

    海的女儿娜美

    天生喜欢大海的孤儿和天生拥有机械天赋的孤儿,本是一对互为彼此支柱的青梅竹马,却因为种种原因走到了对立面。这之中并没有人做错,只是单纯的立场不同。海的女儿,终究是要回归大海怀抱的
  • 逃婚千金逃婚郎

    逃婚千金逃婚郎

    一心想做江湖大侠的吴笙雨因不满父亲的逼婚而连夜逃走。一心想逍遥人间自由翱翔的韩浩明因不满父亲的逼婚落荒而逃。一个是男儿性子女儿身的内阁大学士千金,一个是自由散漫自恋狂傲的将军之子,本是夫妻的两人,却因各自理由而逃婚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将曙

    天将曙

    来自神秘国度的少年风青辰,神魂重生在一只小妖身上,从零开始,以妖身入道!三日化形,妖身碎尽,重塑金身,再次踏上强者崛起之路!
  • 都市之爱上我

    都市之爱上我

    沈飞刚刚失恋,在酒吧偶遇一陌生女子要他冒充自己的临时男友。没想到经历了一番曲折,两人真的在一起相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