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20600000025

第25章 旅英七载(1939-1946)(11)

小时候每天上学,都走过一位学者(后来才知道是北京大学的陶孟和教授)的住宅。隔着短墙,看到法国式落地窗里是一排排的书架,有时还瞥见他站在书架之间,在翻查什么。我曾很羡慕学者教授的生活,那么超然于现实,悉心钻研学问。然而从1929—1930年我进燕大国文专修班的经验,我对自己也有过点认识:我不适宜当个学者。一则小时半工半读,受的是畸形教育,因而学无根底;二则我太好动了,是不会关在书斋里的。正因为如此,1933年我才由英文系转到新闻系来。我反问自己:福斯特也罢,伍尔芙和劳伦斯也罢,他们的书以后还随时可以拿来看,而欧战这样的人类大事,可并不等人。现在不投进去,以后可无法弥补。

于是,我接受了胡霖的劝告,决定学期一终了,就脱去黑袍,摘掉方帽,走上战地记者的岗位。

五、骋驰西线

我离开恬静的剑桥,重操记者旧业的1944年6月,正逢上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西线大举反攻。这时,希特勒从库里拿出两大秘密武器,想毁灭英伦三岛,伦敦当然首当其冲。VI(火箭)的威胁还不大。据说是从挪威山里射到天空几十英里才落下来的,西南郊落下过几颗,方圆若干英里内遭到破坏,但没落到市区,可见准确度是有限的。从法国西岸发射的VⅡ(导弹——当时叫无人驾驶飞机),破坏力就大多了。大概造价较低,所以数以千计,而且密集。由于无人驾驶,不存在空战的心理因素,所以就日夜不停地袭来。无论是对民众士气的威胁抑或实际的破坏,都比闪电战时的大轰炸更为严重。这种死亡使者成群结队呜呜呜地从东边飞入市区。行人常在街头伫立了望。它只要一打转,就笔直落下。接着是轰隆一声。楼塌了,桥断了,周围的居民血肉横飞。就在这种威胁下,我在市中心的舰队街,为《大公报》开设了办事处。

入世以来,我教过书,当过记者,可从来也没独当一面主持过什么办事处——何况又远在海外。开头我真有些发愁。经营管理对我是个崭新的课题。同时,我也担心办事处成立后,我会给事务拴住,不再能自由跑动;又怕走开了,万一出了事故(例如办事员携款潜逃)可怎么好!要是重庆《大公报》派人来搞办事处,我情愿只当个记者。但这是不可能的。

在我的交往中,有一位凯·莫尔非女士。她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当时任灵格风(语言教学唱片)公司经理。她和歌唱家聂尔逊·依灵沃茨在泰晤士河畔一个小镇斯泰因同居,我常去他们家度周末。于是,我就向她道出自己的苦衷。她说,用不着犯愁。在伦敦,什么事都可以找到代理人。

我就通过代理人,在舰队街《曼彻斯特卫报》的楼里找到一套五间的办公室,又通过代理人物色了五位助手:高尔太太总管,另外四位分头负责打字、剪报和经营广告。不上十天,班子就搭起来了。

1983年我去访问新加坡第一副总理吴庆瑞时,谈起新加坡开国后的巨大发展,他把英国遗留下的文官制度作为那里成功的一个重大因素。1944年为《大公报》在舰队街开设伦敦办事处的经验,使我进而感到西方秘书这一阶层又是文官制度成功的一个重大支柱。她们(因为大多是女性)都受过专门训练,衣冠齐整,落落大方,工作起来能干熟练。个个会打字,速记,管理账目,有礼貌地招待客人和接电话。她们手头都有个本子,记下电话内容,并且及时提醒我——例如该赴什么约会或参加什么活动。凡事只要把意图讲明,她们就会让工作顺利地开展,既不越轨,也不事事罗嗦。这种秘书大都是经由介绍所推荐来的。介绍所同时也负责担保——他们掌握着一切有关的人事资料,如家庭情况以及以前服务单位的鉴定。她们每当离开一个工作点,都要得到一份鉴定。工作期间,任何过失都会影响最终的鉴定,而写鉴定的人,在道义上对下一个雇主也负有一定的担保责任。

感谢那几位助手,特别是高尔太太,两年间我并没给办事处拴住。她们把事务一古脑儿从我肩上接了过来。不论我在大西洋彼岸闯荡还是驰骋欧陆,办事处始终顺利地运转着。

办事处的首要工作当然是向重庆拍发电报和邮寄通讯。每天下午,我出去采访,下午,当日有关的剪报就都摆在我桌上了。四点左右,高尔太太就踅进来:我口授,她速记。底下拍发电报的事我就不用管了。

此外,办事处还开展了广告业务。我们又辟了一间阅报室,让留英的同胞们可以来看看《大公报》。这是在伦敦唯一可以读到重庆报纸的地方,经常吸引着留英同学以及海员。

广告靠的是拿一定回扣的代理商。原来递增的所得税当时使得英国企业赚到一定数目之后,再赚就几乎全得交税了;花在广告上,税局则可以豁免。另外,当时英国工商界把战后的中国市场估计得很高。这样,代理商除保证的英寸数外,每月还能超额完成任务。两年间,办事处经手的广告收入十分可观。除了自身开销,还为《大公报》买了几辆奥斯汀小汽车和一套彩色印刷机。回国后,老板夸我“能干”。其实,倘若没有秘书,没有代理商,没有那套资本主义经营制度,我匹马单枪,又能做什么呢?

为了取得战地记者的资格,我得先向英国新闻部(MOI)写个申请,并把重庆《大公报》的证明书附上。由于我1939年抵英后,一直在兼着驻英记者的职务,他们曾审阅过我大量的通讯,所以证件一下子就领到了。是个小本本,一面贴着我的照片,写着所属的报社,另一面写着:

此人如被俘,应按照国际联盟规定,享受少校级待遇。

看了这个“优待”条款之后,我心目中立即浮现出一种不祥的景象:自己夹了个饭碗在铁蒺藜后面生活,不禁打了个冷战。

战时英国的衣服配给严得很,也少得可怜。这下子我拿到了一叠能买四季军装的配给证。于是到指定的店里去置办。真阔气呀,虽然统统是土绿色的,但既有单的,又有呢的,还有件军大氅。军衣裤上有个老大的口袋。我小声问店员它的用途。他一面打量着我,一面说:“长官,是为装地图用的。”我从他那声“长官”,感到一种讽刺。我连这点常识也不具备!

我好奇地跑到穿衣镜前一照,果然比穿平民衣装神气多了。头戴软帽,肩章上还用金丝线绣着“中国战地记者”字样。我又用配给券买了一双马靴,橐橐橐走起来,简直像个将军了!我记起1930年在辅仁大学读书时上的军训。在北平西郊举行的一次野战演习中,总教官莫名其妙地宣布我们被女师大打败了。

可惜由于新靴底太滑,刚出店门还没下台阶,就跌了一跤。我一边掸着军服上的土,一边咒诅着自己:天生不是当将军的材料。

接着,又去英格兰银行兑换了法、比、德货币。走在街上,坐在公共汽车里,我感到仿佛人们看了肩章对我都报以崇敬的眼色。我自己也好像换了个人。行为学派心理学家说,只要常咧嘴作笑状,心情就会快乐。是不是穿上了军衣,人就会变得英武起来?

照通知,我被指定随美军第七军开往前方。动身的头晚,我还写了一份遗嘱。实在记不起内容了。我孑然一身,无牵无挂,也没有什么可供人继承的。可能只不过请执行人通知一下国内的好友,代我告个别吧。

我准时来到维多利亚车站,进了战前专开往法国的第十四站台。在辅仁(1930—1932)和燕京(1933—1935)一直与我同窗的老友陈紘早已等在那里了。看到我那身军官装束,土绿色呢大氅和哔叽制服,以及脚上的高筒靴子,他就拍拍我的肩膀,笑说:“这回你可当上官儿啦。”

这是一列军用专车。校级乘头等,车厢里宽松得很。整八点,拉了汽笛,列车移动了。我就算是踏上了征途。我平生没从过军,更没上过前线,心里自是感到激动。车窗外的景物都十分可人。顶使我兴奋的,还是那不可知的未来。当晚睡在哪儿,三天后又将奔驰在哪儿。我脑子里浮现种种图影:忽而翱翔在柏林上空,忽而又在战壕里钻来钻去,像是在同敌人玩着捉迷藏。

十一点,火车到达纽黑文港。这是同法国迪埃普遥遥相对的英国港口。从车站可以望到停泊在港口的轮船。可是一位大嗓门的高个儿中尉在站台上嚷着:“海峡里纳粹潜艇特别活跃,今天不能渡海,什么时候能过去,等通知。现在先军官靠左,士兵靠右,到候车室集中。行李有人照料。”

这可有点丧气。只好跟同行的军官搭大轿车到附近营盘去度夜,一呆就是五天。这期间,海峡正进行着一场战斗:英国内海舰队在包围几艘德国潜水艇。

五天来,我就同十几名军官厮混。那一带是英国有名的消暑盛地。这时,由于战争,旅馆大门上了锁,海滨浴池无人管理,长满了乱草。原来开战前,这些军官都各有行当。弗兰克是保险公司的襄理,汤姆是书店老板,彼得是伯明翰大学的讲师。另外还有两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女干事,她们是去比利时的。

我们天天问中尉什么时候能过海峡。第四天吃晚饭时,他说,次晨有一条空军营救艇过海峡,可以带上二十五人。是个小汽艇,上头没有篷子,所以只准男的报名。

我抢先报了名。第二天黎明,一辆大轿车就把我们二十五人又载回纽黑文,上了那艘营救艇。时值严冬,寒风凛冽。我找了个角落坐下,后来才知道,紧靠着我的是一颗反潜艇炸弹。开船之前,那位年轻船长通过扩音器告诫我们:海峡里还漂浮着不少敌人丢下的水雷。希望大家都帮助留意,看到水面上有什么异物,随时报告。

于是,我们这条勇敢的小艇就启了碇,离开了安全的英国海岸,驶向险巇的海峡。北海吹过来的劲风,到这里就成了狂飚。一位瑞典记者掏出他的食物配给券给我看,指头稍一松动,就给刮跑了。

突然间,扩音器响了。船长警告说:“大家留意,前边海面上出现了一个东西。”

我扒着船栏朝前望,水面果然漂浮着一个黑糊糊的玩艺儿,船长在通过望远镜逼视着它。船员们也赶忙松开救生板的绳子。

船减速了,发动机也停了下来。小艇徐徐接近水面上那道黑影。救生板放了下去,由一名水手趋近它。是个浅绿鱼的塔形装置,上面还插着旗子。看来是个被风吹散了的海上航标。船长下令用高射机枪将它打沉。

这当儿,天空蓦地隆隆有声,出现了飞机。高射机枪手们各就各位,准备打一场海空战。那要么是友机,要么飞得太高,没看见海上我们这只小艇。它径直朝北飞去了。

终于进了法国西海岸的迪埃普港。这是个不祥的地方。一年前,加拿大的一个团试图夜袭这个港口,结果闹个几乎全军覆没。如今,港口海关大楼上飘扬着三色旗了。

上岸后,一个美军上尉向大家行了个军礼,说:“欢迎你们来到迪埃普。在这儿负责的少校要我向诸位报告:这里没的吃,也没地方住,更没有车送你们去巴黎。祝大家一路顺风。”

放下行李,我就去市政府找那位美国“市长”交涉。沿途到处是衣衫褴褛的法国妇孺,一个个挎了个篮子在觅食。方场上,几个满脸皱纹的老妪在摆地摊卖花边。沦陷后,本地的法国壮丁大多被德国人拉去做苦工了。街上的男子都是些吃得又肥又壮的美国兵,嚼着口香糖,像王子般大摇大摆地走着。一簇瘦削的孩子们追在后边,用蹩脚的英语嚷着:“谢谢,巧克力!”

位于法国西岸、有三万多人口的迪埃普,也可算得上是个中等港埠了。这时,它就由那个三十来岁的美国少校掌管。他口衔雪茄烟,在椅子上跷起二郎腿,听我诉说急于赶赴前线的理由。我把第七军同意我随军采访的回电拿给他看。同时提醒他,成亿的中国读者都在等候我的报道。如今,第七军正从法国东部向德国挺进,第一个目标是打到莱茵河。能让广大中国读者不了解这一壮举吗?请他务必想个办法。

除了答应给我顿饭吃,他什么办法也拿不出。住处、交通,他都摊开双手,始终对我无可奈何地摇着头。最后还是我在饭桌同一位上校搭讪,知道他有辆卡车要开往巴黎。他同意把我捎上。

四个小时的卡车旅途,极目所见,都是战争破坏的遗迹。炸断的桥梁,化为废墟的村落。时而还可看到发射无人驾驶飞机的轻便铁道。

阔别五载的巴黎已面目皆非了。1939年路过时,她像一位愁容满面的贵妇人。如今,却沦为一个曾遭到歹徒霸占奸污过的大家闺秀:容貌憔悴,意态消沉。巍峨的凯旋门旁,小贩正用沙纳尔香水或尼龙丝袜交换着骆驼牌香烟。富丽堂皇的大歌剧院里,台上奏着爵士乐,包厢里的美国丘八叼着雪茄,把双脚搭在栏杆上。最骄傲自己本国语言的法国人,却在店铺橱窗上到处挂着大字招牌:“我们说英语。”

据中立国的记者说,纳粹占领时期,这家旅馆就是专门接待记者的。在战时,“记者”倒不一定都是职业的。在这里,我见到美国评论家、《轴心古堡》的作者埃德蒙·威尔逊,他代表《纽约客》。大个子海明威、精力充沛的萨罗扬、《牲畜场》和《一九八四年》的作者乔治·奥维尔(他是英国广播公司派来的)是酒吧间常客。这些文人,个个都穿上戎装。一天在饭店过道上,猛地听到有人大声喊我的名字。回头一看,是埃德加·斯诺。

在一群陌生人中间,遇到故人,自是格外亲热。

同类推荐
  • 告诉你一个毕加索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毕加索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毕加索的故事》精选了毕加索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毕加索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王永庆全传

    王永庆全传

    从米店老板到台湾经营之神(1916-2008)读透王永庆这个人,学做人做事做生意。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他从一家米店起家,创办了世界化工50强的台塑企业集团,他的投资遍布世界各地,涉及各行各业,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世人眼中成功者的代名词,被誉为“经营之神”。任何人只要从王永庆成功因素之中学到王永庆做事的理念、方法与毅力,也必定会有一番成就。
  • 在炼金术之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

    在炼金术之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

    化学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自然学科,在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进步。《在炼金术之后》为诺贝尔奖获得者100年图说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以诺贝尔奖的颁奖时间为主线,将历届化学奖获得者的成长历程、生活情感、科学研究过程与贡献等多方面内容有机地融合和真实地再现。本书文字内容丰富、理论及实验阐述详尽。图文相得益彰,并附有化学及相关知识索引,以方便读者检索。
  • 霍华德·休斯(名人传记丛书)

    霍华德·休斯(名人传记丛书)

    一个孤儿接掌了父亲的产业,并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最终成为了出色的电影人、飞行家、企业家、航空设计师及慈善家。他热爱飞行事业,以巧夺天工的设计和精湛的驾驶技术刷新了一个又一个航空史上的记录;他具有远见卓识的头脑,建立了世界最大的科研中心,他发展的通讯设备曾随宇宙飞船登陆月球。他是天才的事业家,也是古怪的亿万富豪,失去事业之后,他遁迹荒漠,至死未曾露面。本书讲述了霍华德?休斯为梦想而执著奋斗的人生经历,青少年读者可以通过本书的阅读,来品评这位天才传奇而具争议的一生。
  •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中外历史名将之谜》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从中外历史上众多的名将中选择了十几位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力图将这些著名将领的人生经历尽可能全面细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谜题掀开其神秘的面纱,给读者一窥真相的阅读快感。在写作风格上,《中外历史名将之谜》也力求通俗易懂、精准生动,注重其中的趣味性与可读性,以满足不同层面读者的阅读需要。我们真诚地希望这本全真、立体的《中外历史名将之谜》能够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想象空间。
热门推荐
  • 网游之天机游戏

    网游之天机游戏

    一个背负神秘身世的少年,在平行世界下,进入了一个无法退出游戏的世界《宿命》,在这个让全世界人疯狂的游戏中,他却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这一切,都将从主角转职死神开始慢慢揭露。死神—冷酷,无情,残忍……然而,谁又能知道,死神的真实来历呢?对常人来说,这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但是对主角来说,这是一个天机!
  • 离婚合约:BOSS别闹了

    离婚合约:BOSS别闹了

    一次采访,记者问起沈瑜的感情现状。沈瑜:男票是我前夫。沈瑜:男票是我BOSS。沈瑜:男票还是个超级无敌工作狂。欧少辰面无表情:老婆,回家。
  • 网游之颠覆苍穹

    网游之颠覆苍穹

    众生为棋,天下为盘。这一次的网游颠覆苍穹,这数种游戏组成的世界观,将让你目不暇接:吕布一戟,八方为战!四绝美女,为战而舞动芳华、诸葛一言,司马一语,运筹帷幄,万千尸海。天下四杰,秦可义绝?一手鬼天,剑试天下!洪门之徒,斗破苍穹!鬼剑弑魔,机械为援,神圣之十,魔导可在?能,格斗天地!恶魔出,厉鬼嚎,但丁、尼禄、维吉尔、一身为魔,谁敢战?主角一身孑然,从零打拼,在这网游世界与他们,她们,它们,争夺,世界的颠覆!
  • 异界龙血至尊

    异界龙血至尊

    当华夏顶级世家的传承者碰撞到异界的顶级纨绔当默默无闻的修炼天才碰撞到各大修炼圣地的传承者当着一切的一切碰撞到一切,将会撞出怎样的火花且看《异界龙血至尊》龙的传人如何脚踩纨绔,捏爆天才,踏上无上巅峰。
  • 穿越之倾世王妃养成记

    穿越之倾世王妃养成记

    她,是一个二十一世纪的职场高手。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他的世界。而他,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顶级杀手。那他遇上她,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清宫计:毒女芳华霸天下

    清宫计:毒女芳华霸天下

    “娘,为什么爹要跪搓衣板?”徐小宝眨着24k纯金的大眼睛问道。“他活该!”莫纸鸢冷冷回答。“娘,为什么爹不敢去绿染楼找姑娘?”“问你爹去。”“娘,为什么我的初恋情人小花长大了说要嫁给爹?”徐小宝可怜兮兮地擦着鼻涕眼泪。“放心,小宝,娘不会让这件事情发生的。”莫纸鸢微微眯起凤眸。重生后的她嫁入八王爷府里,平时虐虐人溜溜相公溜溜娃,顺便陶冶陶冶情操。
  • 青少年最爱读的220个经典分析游戏

    青少年最爱读的220个经典分析游戏

    本书精选220个史上最具挑战的分析游戏,每一个游戏都惊险曲折,神秘玄妙,扣人心弦;全书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让你在恍然大悟之时又欲罢不能,在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翻开本书,动起脑筋,你就是最聪明的人!
  • 把幸运还给他们

    把幸运还给他们

    讲述了90年代初出生的少年的成长故事。先由幼年时代的故事介绍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到主人公回农村老家孩子和城市的差距给主人公留下的深刻印象,再到主人公经历的三段情感经历,最后主人公和妻子一起做慈善回报社会。先是感谢父母在他成长中带来的幸运,再把幸运还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的故事。故事反映出当时教育、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同时描绘了一段兄弟式的情感,跨国的情感,到最后遇到的真正的爱情。故事还描写了主人公性格的变化,从最初被母亲强迫式的教育下的养成的乖巧顺从性格,发展为后来被母亲和学校教育逼迫出的叛逆性格,再到一段兄弟式的男女情感塑造出的狂放不羁,最后在夫妻式爱情的催化下变得成熟稳重。(故事本来以剧本的形式写的,语言很苍白,会慢慢更新成小说的形式的,希望读者暂时不要读)
  • 遇见廿五年后的我

    遇见廿五年后的我

    柳乘风莫名其妙的遇见二十五年以后自己的灵魂,在这同时,还发现一个在未来多位国家领导人公开宣称“此人可以顶五个加强师”的人物,两个人的记忆莫名其妙的融合到了现在的柳乘风的身上,这个时候的柳乘风会如何?阴差阳错的爱情还会再次上演吗?遗憾终身的事业能不能重新焕发青春?这一切,请拭目以待……
  • 末法封魔

    末法封魔

    远古时期,地球天地未变,灵气浓郁,修真者,几乎个个都有腾云驾雾移山填海之能。更有甚者抬手便可拘星辰,飞升仙界,享长生之列:但因人魔两界一战,灵根断裂,人界进入末法时代。末法万年,魔族再侵,看少年如何除魔救世,踏上强者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