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14800000013

第13章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知识观研究(1)

知识观是有关知识的本质、性质、价值、标准、来源、表征等方面的看法和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观基础上的,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有什么样的课程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选择,“谁的知识最有价值”决定了课程的性质,知识的性质决定了课程的类型,“知识是如何获得的”决定了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知识论发展中,自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了否定知识客观性的思潮,如库恩的范式理论、波兰尼的个人知识理论、福柯的“知识型”、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后现代主义的知识理论及激进的建构主义认识论等。这些知识观大都选择了历史的或者心理的维度,根本否定知识的普遍性,否定知识的客观性。石中英教授把这一思潮概括为由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的转型,他认为“对于现代知识型而言,后现代知识型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它从根本上‘推翻’了现代科学知识型的架构和信念,力图将一幅新的知识图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并通过知识世界的重构为正在到来的后现代社会或知识社会提供认识论的基础” [1]。正是在所谓的知识转型时代背景下,自2001年始,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专家把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立为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奉为圭臬。由于新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政府推动模式,于是课程改革专家所主张的后现代知识观和建构主义知识观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和不可怀疑性。他们在批判原有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体系中的“知识外在于人的客观性”等知识观的同时,从根本上否定学校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真理性和确定性。与此同时,被认为边缘化的个人知识、本土知识、默会知识、人文知识等似乎成为学校知识的核心内容,而科学知识、系统书本知识、公共知识等却被视为学生发展的“拦路虎”,成为学校教育落后的万恶之源,出现一种“弃之而后快”的思想和行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即表达为“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他们提出了许多的新观点、新理念、新主张,如默会知识、个体知识、本土知识,动态知识观、知识意义观、建构主义知识等,而这些“新”的东西是否具有合理性?在我国现阶段是否应成为主流知识观呢?这些问题有待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针对这一思潮,以王策三先生为代表的学者,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出发,从对国家和学生发展负责的立场出发,指出这一思想和行为的实质是“轻视知识”,“轻视知识教育”。王先生认为,把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对立,轻视知识的传授与学习,隔断教学的历史发展,这与我们一贯遵循的教育基本理论不合。同时,王先生指出,只有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坚持把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作为学校知识的主体和核心,才能保障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而以钟启泉为代表的课程激进改革派则发文作出回应,由此开始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观的争论。

第一节 知识的本质之争

“知识”是一个十分常用、普通的词。但是给知识下个大家共识的定义却很难,只因知识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语境中的内涵与外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而言,知识是指人类认识成果的结晶。词典中关于知识的定义较为复杂:1979 年的枟辞源枠对知识的解释是“相识见知的人”,“人对事物的认识”;1980 年出版的枟辞海枠把知识界定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枟现代汉语词典枠认为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枟教育大辞典枠把知识定义为“属于认识范畴,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经验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理论是比较高级的自身形态它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把握,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活动,可通过书籍和其他人造物独立于个体之外”;心理学中一般把知识定义为: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同时,还把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或称为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或称为操作性知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 [2]:①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唱what),即关于事实的知识。②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唱why),如有关自然法则与原理方面的科学理论。③知道怎样做的知识( know唱how ) ,指做某些事情、完成某种活动的技艺与能力。④知道是谁的知识( know唱who ) ,涉及谁如何知道某些事的信息;在西方语境中,知识也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比如英语中是knowledge ,法语中是 connaissance (复数 cuno樬tín礳e ) ,俄语中是 ЗΗáHИе(复数ЗΗáHИеЯ) ,德语中是Wissensbereich ,罗马语中是cuno樬tíntǎ等。

日常生活中,词典中,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中对知识本质的多样性定义影响了教育中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影响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绕不开知识的,对知识本质的认识和预设,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了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学校教育要传授什么知识,以及如何传授知识等核心问题。自2001 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关于知识本质的争论存在着诸多的观点,如现代知识观与后现代知识观,客观主义知识观与主观主义知识观,动态知识观与静态知识观等。我们按照基础教育改革中对知识本质的争论,把知识的本质认识分为以下几种观点来讨论。

一、知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客观主义知识观”又称为“传统的知识观”;“现代知识观”,课程改革者称为“静态知识观”。其主要观点是认为知识是对外在“实体”的能动反映,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确定性和价值中立性,而主观性、情景性、价值性是客观主义知识观极力剔除的成分。

17世纪后,客观性逐渐成为现代知识的根本属性。所谓客观性主要包括:首先,知识的对象是客观的。知识必须是指称独立于我们之外的某种“实体”,或者知识反映的对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既包括自然物质世界,也包括人类文化精神的世界。其次,知识是可以检验的,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可以检验现存知识的真伪。最后,知识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其自身能自圆其说。知识可以脱离它的提出者和发现者而独立存在,并能以历史和逻辑的方式传播和延续。同时,知识自身是成体系的,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知识的普遍性是指现代知识是客观的,那么它必然可以超越各种条件的限制被普遍证实和接纳,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即知识不同于个体的主观意见和信念。知识具有普遍性,具体来说,就是知识具有自己的标准,这一标准被普遍地接受和遵守,同一知识,可以解决不同地域和情景下的问题。知识的确定性是指知识产生后具有稳定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价值中立性是指知识是“文化无涉”的,知识只与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的能力相关,而与认识主体的文化背景无关,只是纯粹理智的产物。也就是说知识越是普遍,越与个人不相关,就越客观。正如罗素所言“科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去掉一切个人的因素,说出人类集体智慧的发现”。 [3]

主张客观主义知识观的学者认为,学校知识应该以客观的、普遍的、确定的知识为主体,在课程安排中强调科学文化知识的客观性、稳定性、继承性。王策三先生认为“知识是人类历史的总体认识” [4]。刘硕先生也认为“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获得和积累的认识成果,而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5]。客观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人类共同体集体认识的结晶,或者说只有个体认识上升为群体或人类的总体认识才能称为知识,否则就是个体认识、个体经验。同时,人类总体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知识是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反映。而知识这一本质及属性正是新课程改革专家所批判的现代知识的缺陷所在。

二、知识是主体建构的

针对客观主义知识观,新课程改革者持主观主义知识观,或称其为个体知识观。主观主义知识观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强调知识的个体创造性、生成性和文化性,其实质就是认为知识即是个体的主观意见、个体经验,知识的形成是主体建构的。

主观主义知识观又有多种具体称谓和表现形式,如动态知识观、主体论知识观、个体知识观、知识的“参与者理论”等,其典型代表是后现代知识观、建构主义知识观。这类知识观强调“知识不是游离于主体之外的纯粹客观的东西” [6],认为“知识的本质特性是经验性” [7],要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把握知识的本质和性质,一方面,不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注重把握知识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不再把知识完全抽象为某种“符号表征”,尤其注重把握知识的文化性和价值性,超越单一的“工具理性”观念,把知识与人类的境遇、命运和幸福关联起来。 [8]知识的“参与者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而是个人积极创造的产物。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领悟到各种事实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过对经验的重新组织所产生的关于事物意义的新认识、新体验与新观点,换言之,根本不存在外在于人的客观统一的知识,知识服从于个人的解释,正是由于每个人的解释不同,客观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因而知识是因人而异的。 [9]在知识“参与者理论”的假设下,他们主张的课程类型是活动课程。

主观主义知识观认识到了知识在具体的情景中的不同表征和应用,认识到了人类知识体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到了知识的相对性。同时,在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某些重要人物和关键个体确实对人类知识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牛顿总结概括了机械力学前期研究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爱因斯坦在面对牛顿力学的困境中提出了微观力学理论:相对论。然而,在具体的历史时期,一定条件下,知识是客观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知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股反本质主义、形而上学、工具理性主义、一元论等现代性的思潮,主要涉及学科有哲学、建筑学、文学、艺术等,对教育学影响较大的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刘放桐教授认为,当代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多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其共同的特征是“反对(否定、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体系哲学、心物二元论、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人道主义)、一元论和决定论等理论倾向”。学者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它更为彻底地批判了传统和近现代哲学,揭示了它们的种种弊端,但往往更加走向极端,可能更有片面性;第二,它对西方现代哲学有所超越,但并未实现哲学上的根本性转变。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还处于争议阶段,甚至批判多于赞同。

西方许多后现代主义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现代知识观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解构了现代知识的根本属性,对知识的本质认识有了不同的观点,逐渐形成了后现代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从知识特性上强调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等。具体来说,后现代知识观的基本主张有:知识不再具有绝对的客观性,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既不是对认识对象的“镜式”反映,也不是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和“发现”,而是认识者基于自己的认识能力、兴趣乃至利益所选择和建构的结果。知识不再具有普遍性,而是情境性;知识不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具有价值倾向性的;知识不是客观唯一的,而是根据其所在的不同文化及地域背景下具有多样性;知识不是线性的积累过程,而是不断地批判和创新的过程。

后现代知识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强调知识获得的过程,注重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关注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注重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质疑精神等。但是,由于其过分强调知识的生成性、不确定性,强调个体建构知识,从而否定了客观知识的传授,取消知识教育,也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负面作用远远大于正面的影响。

同类推荐
  • 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

    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

    《中国党政公文写作要领与范例》——以写作的基础知识为主线,以其艺术性、技巧性为点,实例佐证为辅,选例准确,讲明要领。
  • 大学生GE阅读(第3辑)

    大学生GE阅读(第3辑)

    本书是大学“大学生GE阅读”第3辑,书中具体收录了《20世纪西方美学的四个问题》、《人性新说:不要忘记我们是人》、《论苏轼的文学创作与禅宗之关系》、《“自由立兹”的周德伟》、《短语评点51则:中国古典诗词的另类品题》等文章。
  •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全书按体例共分为五部分。“古今”部分剖析国人对男女情事的心理、批判清末民初的腐败统治、悲慨古今民告官的悲惨下场。“公器”部分认为,权力乃天下之公器,不是官员个人的财产,不可私相授受,揭露官场的症结、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乡村”部分关注乡村的权力结构、乡村的变化、农民工和城市的关系以及工会如何援助农民工。“风气”部分批判社会上的冷漠风气、不正常的师生关系、现在读者的不正常阅读、社会机构的衙门化、文化界的造假。“世相”部分深刻揭示出当今社会的阶层已经出现固定化的趋势,个人机会的公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尊重消费者权利、尊重公民的权利是社会的当务之急。
  • 抗争与合作

    抗争与合作

    随着国家正式权力逐步退出乡村社会,传播正成为乡村治理中的主要策略。通过对江苏省J市的田野调查,提炼出乡村治理中的主要传播策略:强制型传播、灌输型传播、交易型传播、监督型传播和对抗型传播。最后本书提出一个理想型的乡村治理模式——协同型传播。
  • 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本书是集编导、戏文、导演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教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演播厅内部现场制作的创作流程,学会现场指挥与调度,掌握“自编、自导、自拍及后期自己独立合成各种类型节目”的基础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电视节目创意理念、策划和创作能力。《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不仅适用于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从事广播影视创作的人员,同时对广大的影视艺术爱好者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伪幸福

    伪幸福

    这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温亚军的长篇力作。伪幸福主要讲述了:不管男人女人,心里有了秘密,就像要枯死的花,忽然间有了水和养分,于是又被滋润,有了生气和活力,慢慢还会有花骨朵,有了花的最后盛开。文笔很细腻,写出了都市人生活的无耐和农村人生活的简朴。
  • 玄封道血

    玄封道血

    若天道有灵,当兼爱无私若天道无心,当公正不阿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吾以杀报天,唯血赋世安少年身俱天道之血,踏入苍茫乱世,闯神州古地,战荒域诸强,成就绝巅!
  • 再世傲魂

    再世傲魂

    世人辱我,如何?灭之!神魔欺我,如何?战之!轮回不容我,如何?那我就重塑一个轮回又如何!红颜情,兄弟义,今生必珍之、护之!若是有人来毁之,我必以生死相向之!我之傲魂,必将踏仙屠魔!
  • 等待下的回眸

    等待下的回眸

    本文讲述了一个灰姑娘的故事,清媛的过于自尊掩盖了她的自信,人生就是这么的奇妙,从一无所有到一夜首富,这一段小小的成长历程,经历了爱情的背叛,友情的考验和亲情的陪伴,东荣的离开只是为了诠释另一种爱情,转角遇上的俊龙证明,这个世界每一个被抛弃的我们都并不孤单,颜卿的不离不弃见证了世间最真挚的姐妹情,真正关心一个人真的很简单,和昌宏,华仑的才发现亲人之间没有界限,哪怕受了多大的伤害,淳朴的言语,简单的表达才是最真挚的情感流露,人生就是这样,总有一些人在我们一无所有时,选择了离开或者陪伴,但生活总需要一些热情,让我们始终相信,这个世界还有爱自己的人。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 旧爱契约

    旧爱契约

    为了给弟第做心脏移植手术,莫可然不惜出卖了自己,而阴差阳错,买主竟然是分手六年的初恋情人司徒宇。为了报复莫可然当初的背叛,司徒宇竭力的羞辱和折磨着她,却渐渐的再次被她所吸引,并发现原来所谓的背叛,是因为母亲不可告人的目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越过时光拥抱你

    越过时光拥抱你

    有一些人可以温暖时光,有一些人可以惊艳岁月。还有一些人,单纯只是存在着,就让人想要感谢上苍。他不经意地遇见她,在宁静的夏日午后。他想,原来这世上真的有一见钟情。如果可以,他想要越过这漫长的时光,去那个湿漉漉的下雨天,将小小的南筱,用力地抱住。藏在岁月深处的悲伤少女,时光终将善待她。
  • 三界仙缘

    三界仙缘

    大道如青天,云游四海间。扶摇九万里,逍遥蓬莱仙。一介穿越客,萧景元一心求仙问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奈何,心猿出世,风起于青萍之末,席卷人妖仙三界,大劫将起。至此,一段叱咤山海、力挽狂澜的传说,也逐渐拉开序幕……
  • 我眼里的你

    我眼里的你

    我五岁的时候发现自己可以看到很多恐怖的东西,周围的人都怕我,说我神神叨叨的,脑子可能有问题。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医生说我是弱视,就是一只眼睛看不清东西,看见的景象模糊得就像是涂上了马赛克。初中时候我看见一个男生,他周围散发出光芒,我总是忍不住想靠近他......
  • 重生之柳家双姝

    重生之柳家双姝

    柳似娴穿越了,穿越到她最喜欢看的那本书里,是个戏份不多的龙套;柳似瑾重生了,或者说,又活了。柳似娴喜欢做傻白甜,毕竟她就一张脸和自家长姐值钱。柳似瑾呢,莫名成大家长了。柳似娴觉得虐杀小动物是件很残忍的行为;柳似瑾呢,全族亲人因她而被问斩,死在她面前都不带眨眼。她带着几世的记忆苟延残喘的活着,活在她那无尽的深渊。而这一世,柳家老二来了,她来救这个深渊中的女人,她说:长姐啊,你看见我在闪闪发光了么?我是你的救世主啊。这是一场不太英雄的救赎,希望不甘心的、孤独的灵魂能拥有对这人世的一丝眷恋,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