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16200000040

第40章 疾病与荒诞诗学(5)

拉卡普拉( Dominick Lacapra)在通过对一些创伤作家的写作动因的调查分析后得出结论,他认为:“创伤是破坏性的经历,它使自我沉默,创造了存在的空洞……无法发泄的创伤将产生可怕的效果,人们沉湎于过去,在痛苦的记忆中徘徊,未来被埋葬在悲伤中。”[72]创伤作家书写创伤是因为:“通过对创伤的描写,一个人区分开了过去和未来,通过对过去的回忆,意识自己活在当下,从而打开了未来之路。”[73]拉卡普拉的研究印证了弗洛伊德创伤理论的正确性,弗洛伊德认为过去的恐怖经历或是痛苦历程埋藏于人们的潜意识中,由于长期得不到发泄,多年以后会成为病人挥之不去的噩梦,病人会长期执着于这些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形成创伤性神经病( Trauma Neuroses)。[74]对于这种病人,弗洛伊德采取的方法是对他们进行催眠疏导,在催眠过程中通过暗示让他们的情感在梦境中流泄,从而摆脱缠绕。那么对于创伤作家而言,他的写作本身就相当于一种催眠疏导,如此说来,品特的写作也包含着自我宣泄的成分。

虽然,品特在他早期作品中力图避免涉及政治及宗教等敏感主题,然而品特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却是贯穿始终的。在年轻之时,品特拒绝服兵役,成为名作家后,又多次点名批评西方政府,并以诗歌作为武器,控诉北约入侵伊拉克的罪行及表达对当地人民的同情。这种不满并非无故而生,其实产生于特别的社会历史语境及作家的自我身份意识。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是残酷的,据估计,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死亡人数约6 千万,物质损失超过4 万亿美元。战争打断了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后刚刚转入复苏的经济发展进程,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造就了无数贫困的家庭。不仅如此,战争不但毁坏了人们的物质家园,也撕裂了人们之间信任的纽带,绝大多数人对战争无比的厌恶,渴望长久的和平。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和平与民主,战争将世界分成了两大阵营,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副铁幕横贯欧洲大陆,铁幕的一边是代表着资本主义的北约集团,另一边是代表着社会主义的华沙集团。世界和平时刻处于战争的阴影之中。为了对付华约,西方国家一方面在扩军备战方面是不遗余力,另一方面,他们还意图在思想上拑制西方国家的人民,他们极力渲染共产主义的危险,丑化共产主义的形象,误导人民的思想。

品特的一生几乎就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而犹太人加上移民的身份,以及他的平民家庭出生,使得他自始至终自觉地站在了弱小的一边,以他者自居。所谓的他者,“就是处于二元对立中处于弱势的一方”,“从族群上来说,少数族裔是他者;从人种上来说,有色人种是他者;从文化归属上来说,异质文化、非西方文化是他者……。”[75]福柯则认为:“属于人的自我的生活空间的工作细节、一切特异性都在强大的理性主流话语中不断被边缘化,不断被驱逐、囚禁,成为令人侧目的他者。”从品特的创作及生活行为来看,他始终将自己视为被边缘化的群体中的一员,将自己认同于他者。他在早年创作时期,始终小心翼翼,注意与政治保持距离。即使在成名之后,他也对自己的行为心有余悸,时常在前进和后退之间徘徊。例如,在1985年,品特已经发表了《送行酒》等政治剧,他的政治立场已经逐渐公众化,但是有一次,当记者尼克·海恩( Nick Hain )问他是否在戏剧之外也进行政治干预时,他这样说:“喔,是的。但是同时,想要做到使自己的观点客观化有些困难。如果你已成为了公众人物,你必须仔细检查你的动机。危险是你已经成为了自我宣传的人,自我看重,华而不实。”[76]德比赛尔( Derbyshire)认为品特出现这种立场倒退的原因是因为“品特害怕落入权力的陷阱”。[77]无论地位如何变化,品特始终持有弱者的心态。虽则,作家的良知和名人的责任使得他发表了一系列的激进言论,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从青年时期开始,品特莫不是站在主流话语的对立面,以边缘群体自居,为弱者呼吁,为不平呐喊,显然,他在身份上始终将自己认同为他者。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投射,这样一来,品特戏剧中为何出现种类繁多的生理疾病、心理疾病和损伤性疾病就可以理解了,他要用疾病的形式宣泄自己作为他者的体验,表达他对世界的担心和忧虑,承担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和展示作家的人文主义情怀。通过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形形色色的病人的描写,品特描绘出了他眼中的不和谐世界,表达了自己对现行存在的深刻体验,表达了对社会弱者的深切同情。通过疾病的描写,品特展示了患上痼疾的病态社会,宣泄了对丑恶世界的不满和愤慨。

注 释

[1].Perry Claude Dill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ench Theater of the Absurd in the Plays of Edward Al-bee and Harold Pinter. Diss. University of Arkansas,1968,p. 271.

[2].Martin Esslin.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London:Penguin Books,1978,p. 22.

[3].Martin Esslin.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London:Penguin Books,1978,p. 260.

[4].Harold Pinter.“Writing for Myself”. Harold Pinter:Plays Two. London:Faber and Faber,1991, p. 8.

[5].邓中良,《品品特》。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第149页。

[6].彼得·琼斯编,《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86,第82页。

[7].Harold Pinter.“Writing for the Theatre”. Harold Pinter:Various Voices:Prose,Poetry,Politics. Lon-don:Faber and Faber,1998,p. 18.

[8].Harold Pinter.“Writing for the Theatre”. Harold Pinter:Various Voices:Prose,Poetry,Politics. Lon-don:Faber and Faber,1998,p. 261.

[9].Harold Pinter.“The Birthday Party”. Harold Pinter:Plays One. London:Faber and Faber,1991, p. 3.

[10].Harold Pinter.“The Birthday Party”. Harold Pinter:Plays One. London:Faber and Faber,1991, p. 3.

[11].Michael Billington. The Life and Work of Harold Pinter. London:Faber and Faber,1996,p. 10.

[12].Martin Esslin.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London:Penguin Books,1978,p. 261.

[13].Marisa D’Orazio Esposito. Creative Possibilities:Harold Pinter and His Characters. Diss. Kent Uni-versity,1982,p. 2.

[14]. Peter Hall.“Direct the Plays of Harold Pinter”.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rold Pinter. Ed. Peter Rab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 154.

[15].Martin Esslin. Pinter,the Playwright. London:Methuen,1982,p. 70.

[16].Michael Billington. The Life and Work of Harold Pinter. London:Faber and Faber,1996,p. 69.

[17].Martin Esslin. Pinter,a study of His Play. London:Eyre Methuen,1977,p. 84

[18].Michael Billington. The Life and Work of Harold Pinter. London:Faber and Faber,1996,p. 79.

[19].转引自邓中良,《品品特》。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第20页。

[20].同上。

[21].Harold Pinter.“On The Birthday Party:Letter to the Editor of the Play’s the Thing, October 1958”. Harold Pinter:Various Voices:Prose, Poetry, Politics. London:Faber and Faber, 1998, p. 15.

[22].Ralph M. Leary. Uncertainty in Harold Pinter’s Play: Playing with the Responses of the Spectators. Dis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1984,p. 42.

[23].Anthony Ublmann.“Beckett and Philosophy”. A Companion to Samuel Becket. Ed. S. E. Gontarski. Wiley-Blackewll,2010,p. 87.

[24].Lois Gordon.“Samuel Becket and Waiting for Goddot”. A Companion to Samuel Becket. Ed. S. E. Gontarski. New York:Wiley-Blackwell,2010,p. 32.

[25].Martin Esslin. 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 London:Penguin Books,1978,p. 50.

[26]. Susan Sontag.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New York:Penguin Groups,2002, p. 3.

同类推荐
  • 不变的印记

    不变的印记

    如今,有人把描写民工题材的文学与诗歌,统称为打工文学或日诗歌一一他们以在外地打工的写作者为界定。这种称谓是否科学,至少是值得商榷的。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诗就是诗,它可以是打工者写的或反映打工者的生活的,却非要加上什么“打工诗”的符号,难免别扭和有些牵强附会。而且,对于创作打工题材的诗作者而言,似乎他们的创作成就之被关注,仅仅是因为打工者的身份,这对于相当数量的写作者而言,似乎有人格不平等之嫌。这个话题似乎远了些,笔者也将会另外撰文探讨,在此,暂且按下不表。
  • 杜牧诗选

    杜牧诗选

    《杜牧诗选》: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最深厚、最具魅力的形式之一,由于它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兼具文学性与音乐性两大艺术特质,以简约的形式蕴涵了丰厚的韵味,所以一直受到作者与读者的青睐,其粹参与的广泛程度是其他形式难以比拟的。时至今日,诗词在海内外仍拥有大批爱好者:自发成立的众多业余创作团体,大量的相关读物,为数众多的诗词网站,无一不在昭示着这种古典形式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

    最美丽的古典诗词(大全集)

    在编写体例上,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兼及诗文体裁,从周秦诗音写起,包括诗经、汉魏辞赋、乐府诗、魏晋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每章先录原文,后是注释,紧接着是赏析文字,以便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诗词曲赋的创作背景和寓意情感。
  • 水浒潜规则

    水浒潜规则

    著名财经评论家刘亚洲先生的第一本非财经著作,是其20多年社会历练与读《水浒传》的心得结晶。作者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从大历史角度,解读了水浒梁山的用人、取势、谋财、搏位等的特殊之道,解析了梁山从一个小山头成长为可以与朝庭抗衡的大型黑社会组织的历史原因与文化背景。惊人的细节解析能力,独到的社会背景挖掘能力,与宏大的观察角度个体角度,使文章不仅极具可读性,亦非常具有现实性。
  • 一个守望者的幸福

    一个守望者的幸福

    这里的文字就像水,那么静静地流淌着,把前尘往事都叫到跟前,与你促膝谈心。她给你备好了月亮,备好了星光,甚至备好了手帕,让你疲惫的时候得到依靠,让你困惑的时候得到指引,让你哭泣的时候得到慰藉。
热门推荐
  • 都市无命人

    都市无命人

    王点天生无命,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与人争,与天争。且看他如何在这条布满荆棘的续命之路上前行着……
  • 雄峙天下

    雄峙天下

    冥族封印,一朝破印,万物涂炭,神秘少年重建世界,雄峙天下
  • 夏亦凉

    夏亦凉

    儿时的伤痛,成长的诱惑,爱情的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疤,奕凉她聪明有才华,却选择在这个城市低调隐忍的生存者,她的世界里没有深爱,起初她只想守着温暖的人平平淡淡的活着就好,可命运却让她遇到了这样一群人!(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鸣煌令之勾魂桃夭

    鸣煌令之勾魂桃夭

    木楞界源树穿越异世转生,意识沉睡十六载,木楞淡定女要开窍,这桃花妖孽男手段千奇百怪!且看淡定女一朝觉醒,风起云涌!(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夏乔木雅天堂

    夏乔木雅天堂

    不是朋友,是男朋友。如果被朋友看到的话,会挨骂的。喜欢过头了,脑子都不清楚了。如果是朋友的话,会挨骂的。但是,装作如无其事的样子,在你面前,演技全部清零。我已经表现出喜欢你的心意。就算没有,朋友都已经在嘲笑我了。今天过后,又回到尴尬的样子……雨就这么来了,昨天下了一整夜的雨。到至今,满世界的雨。淋在我头上…
  • 奇门命师

    奇门命师

    山术堪舆修道吐纳,医术导引方剂治疗,命术八字星辰测命,卜术掷卦预测吉凶,相术观天观地观人。玄门五术,山术成成就如今的风水师寻龙点穴,医术则为医者起死回生,相术成了相师观天观地观人看运势,卜术成就了算命师算人运道吉凶。这四术无论经过沧海变化,都变成另一种形式传承下来,但惟独这命术却没有遗留下来,纵然其余四术多多少少都有命术的影子在其中,但终究不是命术。自无名山上走下的小道士,带着失传千年的命术入了这个江湖,看着这繁华红尘,笑道:我左手夺命阎王,右手济世如来!
  • 来自中国的插班生

    来自中国的插班生

    老爹再婚了,买一送二。后妈有了,还带个妹妹,最主要的是,还要跑到日本去生活。多个妹妹也无所谓,毕竟是日本妹妹,但是,别人的日本妹妹都是古代人的那种唯命是从的小妾,而查昆的则是《芈月传》上的魔化版芈月,虽然酒井妃子貌美如花,楚楚动人。但是怎奈她竟是毒蝎心肠。
  • 幻想仙侠传

    幻想仙侠传

    明明在游戏里渡天劫,一道神雷劈下,乍一看,嚯,飞升了!细一看,咦,穿越了?沈七郁闷了,茫然的望着眼前这陌生的地方,幻想大陆又是什么鬼啊!!!
  • 二十五史故事精选大全

    二十五史故事精选大全

    作为中国史学主干的二十五史是中国唯一一部完整的官修史总集,它用统一的纪传体裁,完整系统地记录了我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历史发展,全面展示了历代王朝的兴衰轨迹,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科技、军事、艺术、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百科全书。本书在认真研读二十五史原文的基础上,萃取二十五史的精髓,将其中最精彩的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尊重史实,叙述准确,尽量保留了原书中的史家评论,是一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历史读本。
  • 斗在那个世界

    斗在那个世界

    芸芸众生皆有理,世间成败谁能驱;时空转换人与事,苍天茫然路崎岖;顺势而为脚下步,应势而动混时局;心存正念路在前,披荆斩棘幺幺亟。高考后,几个同学小范围的聚餐,竟然成了他们在这个世界的最后晚餐。他们的再次相遇,竟然是在异界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