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68000000022

第22章 西夏文书写作研究(4)

第四节 略论西夏上奏文书

西夏上奏文书的研究是西夏文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文书又是西夏国家政治生活的反映,也影射和体现了西夏官僚体制之间的关系,“就其积极性而言,官僚制度追求的理性、效率原则无不体现在文书制度上;就其史料性而言,通过官文书了解当时的官僚制度是一个很直接的路径”。因此,作为一个建都于西北边鄙、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国家官僚制度组织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到底怎样,可以通过西夏与这些王朝的文书往来关系反映,故很有必要对西夏上奏文书进行归纳、总结和探讨。

一、西夏上奏宋朝文书

(一)西夏上奏文书概况

西夏上奏宋朝的文书从目前史籍所记载的情况来看,主要是上表和书,现根据史籍记载顺序粗略统计,西夏上宋的文书主要有34次,其中史籍记载了文书内容的有23篇,分别是李继迁致宋的上表7次,内容比较完整的只有3次,标题抄录于下:

1.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春三月,继迁《诣麟州贡马及橐驼表》。

2.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六月,继迁遣使给宋朝的《于宋乞夏州表》。

3.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春正月,继迁使押牙刘仁谦奉,《请让恩命表》。

李德明致宋的上表主要有6次,其中有2次公文史籍全文记载,标题如下:

1.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六月,夏州赵德明遣牙将王旻《奉继迁遗言表》如宋。

2.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夏五月,德明上宋的《乞宋敦谕边臣遵诏约表》。

元昊时期致宋的上奏文书主要有5次,都记载了全文,标题如下:

1.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公元1039年),元昊遣使《于宋请称帝改元表》。

2.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公元1039年)十二月,景宗元昊《遣贺九言赍嫚书》。

3.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公元1042年),元昊上宋《使旺荣等复宋庞籍议和书》。

4.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公元1044年),元昊《遣使如宋上誓表》。

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31载,西夏大安八年(公元1082年)十一月,上宋国书《西南都统遗卢秉书》。

谅祚致宋的上表从史籍记载主要有4次,3次基本上记载了全文:

1.西夏都二年(公元1058年)秋九月,《于宋乞赎大藏经表》。

2.《西夏纪》卷13载,夏拱化元年(公元1063年)夏四月,谅祚《于宋乞工匠表》。

3.《西夏纪》卷14载,夏乾道二年(公元1069年)三月,《乞宋颁誓诏表》。

秉常时期致宋的上表主要有6次,其中4次内容比较完整: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6载,夏天赐礼盛国庆二年(公元1071年)九月,秉常上《贡宋乞绥州表》。

2.《西夏纪》卷15载,夏天赐礼盛国庆三年(公元1072年),夏国主秉常遣使上《谢宋恩表》。

3.《西夏纪》卷15载,夏天赐礼盛国庆三年(公元1072年)十二月,秉常遣使《如宋进马赎大藏经表》。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50载,夏大安九年(公元1083年),秉常遣使上《贡宋表》。

乾顺时期致宋的上奏文书主要有5次,都记载了全文:

1.《西夏书事校证》卷28载,夏天祐民安元年(公元1090年)八月,乾顺上宋《请定疆至表》。

2.《宋史·夏国传上》载,夏天祐民安六年(公元1096年),乾顺《破宋金明砦遗宋经略使书》。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5载,夏永安元年(公元1099年)九月,上宋《遣使诣宋谢罪表》。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9载,夏永安元年(公元1099年)十二月,遣令能嵬名济如宋,上宋《再上宋誓表》。

5.《宋史·夏国传上》载,夏贞观十三年(公元1114年)冬,李讹上宋国书《遗统军梁哆书》。

仁孝时致宋的上书主要有1次:

1.西夏天盛十三年(公元1161年)冬十月,仁孝上宋《报吴麟遣使檄夏国书》。

(二)西夏上奏宋朝文书的类别

西夏上奏文书根据其内容和用途可分为这样几类:

一是“降书”或归顺表。

西夏每逢在政治、军事上遇到困难、阻碍或挫折时,总会极力地向外寻求援助或缓和与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而向宋上奏“降书”就是最为典型的一种。如,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李继迁与李继捧在安庆泽交战,不利。后又转攻夏州。第二年(公元991年)“继迁奉表如宋请降。宋以为银州观察使,赐姓名。”

《西夏纪》卷4记载,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德明受父遗嘱,派遣牙将王文《奉继迁遗言表》归顺宋朝。

二是乞还表。

西夏与宋朝时战时和,其间不乏互相侵占土地和人口之事,为了显示其民族独立,向宋朝乞还土地和人口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如,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六月,李继迁遣使给宋朝上表,“表乞夏州”。夏乾道二年(公元1069年)冬十月,秉常上表宋廷,“请纳安远、塞门二寨,以乞绥州”。

三是奏告表。

西夏“凡国有大事皆告”。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公元1038年)冬十月,元昊用其党杨守素之谋,筑坛受册,称帝建国,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第二年“春正月,元昊遣使如宋,表请称帝改元”,向宋朝上了一道不卑不亢的表文,通报了自己称帝建国之事。

四是誓表。

西夏对宋或战或和,强则战争不断、掠人扩土,弱则赌咒发誓、称臣纳贡,于是就出现了不少盟誓之国书。《西夏书事校证》卷8记载,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九月,“河西诸羌多请内附,真宗因德明归顺,下诏谕止,令其各守疆场。德明感恩,遣右都押牙刘仁勖奉誓表请藏盟府”之后,西夏多次向宋进誓表。如《西夏书事校证》卷17记载,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公元1044年)七年六月,元昊“闻契丹集兵声讨”,于是“始遣尹与则、杨守素入京贡献,上誓表言……”再如《西夏纪》卷21记载,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即夏永安元年)十二月,乾顺“遣令能嵬名济如宋,进誓表”。从德明开始到乾顺朝止,西夏先后四次向宋进誓表。

五是议和表。

元昊建国后,实行了蕃汉贵族的联合统治,在外交上形成了宋、辽、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宋统治者当然不愿接受西夏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对等地位,积极准备讨伐。而元昊凭着其经济力量和军事实力的大大增强,撕毁与宋的和约,连续对宋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进攻,且每战每捷。但“元昊虽数胜,然死亡创痍者相半,人困于点集,财力不给,国中为‘十不如’之谣以怨之”,同时,辽亦对其构成威胁,因此元昊不得不在1044年向宋上表,名义上仍旧称臣,与宋重订和议保证书《遣使如宋上誓表》。和议的结果是“凡岁赐银、绮、绢、茶二十五万五千,乞如常数”。

六是赎物表。

《西夏纪》卷15记载,夏天赐礼盛国庆三年(公元1072年),秉常遣使如宋进马,赎大藏经,上《赎大藏经表》。

七是谢恩表。

《西夏纪》卷15记载,夏天赐礼盛国庆三年,夏国主秉常遣使上《谢宋恩表》。

八是状告表。

《西夏纪》卷2记载,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郑文宝阴图继迁,继迁讼于宋……而嵬罗等尽以事告继迁,继迁上表请罪。宋帝怒文宝,贬兰山令”。

九是乞求表。

《西夏书事校证》卷5载,宋至道元年六月,李继迁遣使《于宋乞夏州表》。谅祚在位时,感到御用物品和制造技术的缺乏,曾于1063年《于宋乞工匠表》。

十是谢罪表。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15载,夏永安元年(公元1099年)九月,乾顺《遣使诣宋谢罪表》。

十一是合作书。

西夏天盛十三年(公元1161年)冬十月,宋四川宣抚使吴麟遣使檄夏国,合兵讨之。仁孝上宋国书《报吴麟遣使檄夏国书》。

(三)西夏上宋文书的称谓

西夏与宋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从西夏上宋的文书中可以得到答案。通过搜集西夏上宋的各种文书,发现西夏称呼宋朝的称谓主要有两种:

一是称臣。据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九、脱脱《宋史·夏国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的记载,称臣这种称谓很多,如元昊上宋的《于宋请称帝改元表》就是如此:

臣祖宗本后魏帝赫连之旧国,拓跋之遗业也。远祖思恭,当唐季率兵拯难,受封赐姓。臣祖继迁,大举义旗,悉降诸部,收临河五镇,下缘境七州。父德明,嗣奉世基,勉从朝命。而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革乐之五音为一音,裁礼之九拜为三拜。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达靼、张掖、交河,莫不服从。军民屡请愿建邦家,是以受册即皇帝位。伏望陛下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谨遣弩涉俄疾、你斯闷、卧普令济、嵬伽崖你奉表诣阙以闻。

这之后的谅祚、秉常、乾顺等在给宋的上表中都称臣。二是称父、称大宋皇帝。如《宋史·夏国传上》记载:

明年(仁宗庆历三年),遣六宅使伊州刺史贺从勖与文贵俱来,犹称男邦泥定国兀卒上书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而不称臣。兀卒,即吾祖也,如可汗号。议者以为改吾祖为兀卒,特以侮玩朝廷,不可许。

二、西夏致辽的上奏文书

(一)西夏上奏辽朝文书概况

从《辽史·西夏》《西夏纪》等史籍的记载来看,西夏上辽文书次数主要有18次,其中李继迁致辽的上表主要有6次,李德明主要有3次,元昊主要有2次,谅祚主要有5次,秉常主要有1次,乾顺主要有1次。但是,很可惜,史籍并未保存下来一篇文书,可从史籍叙述每次事件的简要过程以及上辽的文书,我们约略可以了解其文书内容。

(二)西夏上奏辽朝文书的类别

根据其所显现出来的内容,将西夏上奏辽朝的文书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降书。《辽史·圣宗纪》记载,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

“春二月癸卯,继迁遣使降于契丹”。《辽史·西夏》记载,“二十二年七月,谅祚进降表,遣林牙高家奴赍诏抚谕”。

二是请婚、谢婚表。如《辽史·圣宗纪》记载,宋雍熙三年即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十二月,继迁请婚契丹。“契丹主诏:以王子帐节度使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下嫁,赐马三千匹。”又如,宋淳化元年即辽统和八年(公元990年)春正月,继迁“遣使如契丹谢婚”。

三是奏告表。如《辽史·西夏》记载,辽统和十年(公元992年)“二月,韩德威还,奏继迁托故不出,至灵州俘掠以还。西夏遣使来奏德威俘掠,赐诏慰谕”。

四是谢封册表。如《辽史·西夏》记载,宋淳化元年即辽统和八年(公元990年)十二月,辽遣使“封继迁为夏国王。九年二月,遣使告伐宋之捷。四月,遣李知白来谢封册”。

五是请封表。如《西夏纪》卷4记载,辽统和二十三年(1005年)“春正月,德明遣赵保宁如契丹请封……德明遂遣保宁献方物契丹,以请封册”。

六是乞援表。战事告急之时,请求大国支援所上的表章。如《辽史·西夏》记载,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六年(公元1043年)“七月,元昊上表请伐宋,不从”。

七是谢罪表。这是西夏一贯使用的伎俩,以此缓冲经济或战争带来的危机。如,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公元1044年)“八月,夏使对不以情,羁之。使复来,询事宜不实对,笞之。十月,元昊上表谢罪欲收集叛党以献,从之”。

八是称臣表。如,西夏天祐垂圣元年(公元1050年)“十月,李谅祚母遣使乞依旧称臣。十二月,谅祚上表如母训”。

九是乞还表。如,《辽史·西夏》记载,夏天祐垂圣三年(公元1052年)“谅祚遣使乞驰边备,遣爻括赍诏谕之”。

十是誓表。如《辽史·西夏》记载,西夏福圣承道二年(公元1054年)“正月,贡方物。五月,乞进马、驼,诏岁贡之。七月,谅祚遣使求婚。十月,进誓表”。

(三)西夏上辽文书的称谓

西夏上辽文书的称谓,由于目前没有保留下来西夏致辽的文书原文,所以很难界定其称谓问题。但可根据间接材料来推断,其称谓有两种:

一是称臣。据《金史·西夏》记载,夏元德五年(公元1124年),第一次夏金和议后,乾顺遣把里公亮等“始奉誓表,以事辽之礼称藩,请受割赐之地。”并表示“自今已后,凡于岁时朝贺、贡进表章、使人往复等事,一切永依臣事辽国旧例”。

二是可能以甥舅相称。自从继迁于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十二月,请婚契丹,至辽统和七年(公元989年)“三月戊戌,契丹以义成公主归李继迁。”之后,夏辽关系一直比较密切。在辽统和二十三年(公元1005年)“春正月,德明遣赵保宁如契丹请封。德明嗣职期年,未膺封册,蕃族多怀观望,行军司马赵保宁言:‘国家疆域虽廓,自西凉扰乱、先王被害,蕃众惊疑,若不假北朝威令慑之,恐人心未易靖也。’德明遂遣保宁献方物契丹,以请封册。契丹主曰:‘此吾甥也,封册当时至。’等保宁加礼遣回”。

三、西夏致金的上奏文书

立国于西北边陲而“抗衡辽、金、宋三国”的西夏,在北宋、辽灭亡后,与金朝关系密切,使臣交往频繁,对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西夏致金上奏文书概况

西夏致金的上奏文书主要有13次,但保留下来原文的只有5篇,分别是乾顺时期致金的上表主要有4次,2次记载了全文:

1.《金史·西夏》载,夏元德五年(公元1124年)三月,乾顺遣把里公亮等来《诣金上誓表》。

2.《西夏纪》卷22记载,夏元德六年(公元1125年)春正月,乾顺遣使上《贺金正旦表》。

仁孝时致金的上表主要有7次,史籍记载了全文的有3次:

1.西夏天盛十六年(公元1164年),仁孝遣纽卧文忠等《诣金贺万春节附奏》。

2.《金史·西夏》载,夏乾祐元年(公元1170年)冬十一月,仁孝以得敬既诛,乃遣殿前太尉芭里昌祖、枢密直学士高狱等如金,《既诛任得敬诣金上谢表》。

3.西夏乾祐八年(公元1177年)冬十月,仁孝《以金却所献百头帐再上表》。

李安全时致金上表主要有2次,但未保留下来原文。(二)西夏致金上奏文书的类别根据西夏致金文书的概况,对其文书从内容上进行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是誓表。据《西夏书事校证》卷36记载,夏元德五年(公元1124年),第一次夏金和议后,乾顺遣把里公亮等“始奉誓表,以事辽之礼称藩,请受割赐之地”。这是夏国臣金的开始。后乾顺又于夏天盛三年(公元1151年)“秋九月,奉表如金”。

二是贺正旦表。据《西夏纪》卷28记载,夏元德六年(公元1125年)春正月,乾顺遣使上表贺金正旦。从此,西夏贺金正旦的活动几乎没有间断,至夏乾定四年(公元1226年)正月,“遣精鼎匦匣使武绍德、副仪增御史中丞咩元礼如金贺正旦”。

三是奏告表。这是西夏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重大国事时向臣事国奏告的一种文书。如,西夏天庆十三年(公元1206年)“七月,使纯佑母罗氏为表,言纯佑不能嗣守,与大臣定议立安全为王,遣使奏告”。

四是贺万春节表。万春节是金世宗的诞辰日,这也是西夏上奏文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金世宗一朝的贺万春节已形成惯例。如西夏天盛十六年(公元1164年)仁孝“遣其武功大夫纽卧文忠等贺万春节,入见,附状奏告”。

五是陈谢表。西夏乾祐元年(公元1170年)冬十一月,“仁孝诛得敬及其党羽,上表谢”。

六是求封册表。如《金史·交聘表》记载,夏天庆十三年(公元1206年)春正月,“遣御史大夫罔佐执中等以纯佑母罗氏表如金求封册”。

七是致奠表。金国主或皇太后卒,赴夏报哀后,西夏赴金致奠以示哀悼。如,西夏元德六年(公元1125年)春正月,“金太祖葬于和陵,乾顺奉表致奠,并贺金主即位”。

此外,西夏还要贺金天清节、天寿节、谢誓诏、谢横赐、谢封谢恩等活动,都可能会有文书出现,但遗憾的是尚无史籍记载,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三)西夏致金上奏文书的称谓

西夏致金上奏文书的称谓在《金史》卷134《西夏》中有记载,主要有两种:

一是称臣。如,金天会二年(即夏元德五年,公元1124年)三月,乾顺遣把里公亮等来上誓表:

臣乾顺言:今月十五日,西南、西北两路都统遣左谏议大夫王介儒等赍牒奉宣,若夏国追悔前非,捕送辽主,立盟上表,……以上所叙数事,臣誓固此诚,传嗣不变,苟或有渝,天地鉴察,神明殛之,祸及子孙,不克享国。

二是称大朝代、朝廷、大朝。如,任得敬被诛之后,西夏向金朝上谢表:

得敬初受分土之后,曾遣使赴大朝代求封建。蒙诏书不为俞纳,此朝廷怜爱之恩,夏国不胜感戴。夏国妄烦朝廷,冒求贼臣封建,深亏礼节。今既贼臣诛讫,大朝不用遣使询问。得敬所分之地与大朝熙秦路接境,恐自分地以来别有生事,已根勘禁约,乞朝廷亦行禁约。

四、对西夏上奏文书的理解

1.西夏通过上奏文书来确立其在宋、辽、金之间的地位西夏面对三个强国,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正如史籍记载,西夏“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缅乡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其政策之一就是得到强国的册封,依其而发展。从李继迁始到夏国末帝止,都向强国上誓表,称臣纳贡,表示其归顺之意,从而或得到辽的册封,或得到宋的册封,或得到金的册封,以此来确立其在宋、辽、金三国之间的地位,周旋于这些强国之间,使其能够生存并发展壮大。但从李继迁起至西夏末帝,西夏国始终没有取得所谓的“独立”,它对宋、辽以及后来的金朝,一直处于臣属的地位。因此,西夏对宋、辽、金的行文始终也是以上行文的形式进行。

2.西夏上奏文书,能够得到政治头衔和经济实惠西夏上奏宋、辽、金文书,始终是以是否有利于西夏为出发点的,“夏人狡狯多诈而善谋。强则叛乱,弱则请和。叛则利于虏掠、侵犯边境,和则岁赐金缯,若固有之”。因此,西夏上奏文书,或者是请求战争支援,掠夺土地和人口;或者得到封赏。

夏、辽两国都看到既富庶又软弱的宋朝,是可以得到利益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李继迁投附辽朝,被辽圣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结成了联盟关系。李继迁自结好辽朝,如虎添翼,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斗争,最终迫使宋朝归还所失五州之故地,恢复了党项族在平夏地区的统治。西夏在叛宋的同时,又积极向宋“奉表归款”,从宋朝获取封赏。李继迁在取得大片地盘后,“复表归顺,真宗乃授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加邑千户,实封二百户,益功臣号,乃放张浦还”;李德明在发展父业的同时,又“连岁表归顺”,“三年,复遣牙将刘仁勖奉誓表请藏盟府,且言父有遗命。帝嘉之,乃受特进、检校太师兼侍中、持节都督夏州诸军事、行夏州刺史……西平王……赐袭衣、金带、银鞍勒马、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给奉如内地”;李元昊一面建立大夏国,一面“遣使上表”讨封,却遭到宋朝拒绝,经过几次激烈的战斗,连战连捷,最后以廉价的“约称臣,奉正朔”为条件,换取了每年“赐银、绮、绢、茶二十五万五千”的丰厚物资和“夏国主”的政治资本。

辽灭亡后,金朝又强大起来,西夏又于元德五年(公元1124年)“奉表于金,请以事辽之礼称藩,金许之”,结果是“夏请受割赐之地。金宗翰承制,割下寨以北、阴山以南、乙室耶剌部吐禄泺西之地,以赐之”。元德八年(公元1127年)“春正月,遣使如金贺正旦”,“三月,金人割宋陕西北鄙地与夏”,“金人为夏求侵地于宋”等。

此外,西夏与强国之间的文书往来促进了夏与诸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西夏文书人员在传递文书过程中,“每次都要携带大批货物,利用宋朝‘规免市征’的优惠待遇,从沿途至汴京大做生意,如夏都五年(公元1061年)谅祚派出使节,一次所带货物价值达八万余贯。乾顺时,使人入京,‘赐予、贸易无虑得绢五万余匹,归鬻之其民,匹五六千,民大悦,一使所获不下二十万缗’”。

3.从西夏上奏文书的称谓可以粗略断定其相互关系西夏上宋的表奏中,其称谓是“称臣,称父”,可以得知西夏或隶属于宋朝,或将宋朝当成长辈看待,一切屈尊于宋朝。还有一种称谓就是“称大皇帝”,这可以推断,既然有“大皇帝”之称,也就有“小皇帝”之称,可见在元昊时确实想摆脱宋朝的控制而成为一个独立王国。但在中原宋朝的眼中,西夏始终是西北地区的节度政权,不能与辽或金相提并论,所以一直想方设法将其彻底制服或消灭掉。正因为如此,西夏同中原宋朝的战争几乎没有停止过。

西夏上奏辽朝文书的称谓有一种是比较确切的,即“称臣”。因为西夏与辽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西夏不得不臣属于辽;但在臣属于辽的同时,又结为姻亲,其目的是互相声援,牵制宋朝。这一类称谓到底是什么,由于没有相应的文书保留下来,所以无法确定,只能根据间接材料臆测,即以“甥”来称谓,这样,夏辽就成为亲戚关系,于是在政治上就友好得多了。从史籍记载来看,在夏辽史上,德明、元昊、谅祚时各对辽有过一次短暂的战争,除此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结盟友好关系,就西夏而言,“每岁八节贡献”。

西夏上奏金朝文书的称谓与宋、辽略有不同。一种是“称臣”,即和宋辽一样,奉表称臣纳贡于金朝。据专家统计,自“乾顺元德四年(公元1123年)至夏末帝宝义二年(公元1227年),在西夏中后期的104年间,夏共遣使238次,其中乾顺朝36次,仁孝朝141次,纯祐朝26次,夏金之间的交聘活动以西夏为主动,遣使频繁,人数众多”。以此换取了金的信赖,基本上维护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从乾顺到纯祐杜建录《论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及其特点》,《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

(公元1124—1206年)间的八十余年,西夏与金未发生战争,和平共处,西夏也借此安养生息,发展自己。从李安全之后,上奏文书主要有两次,可以想象夏金关系处于一种逐渐恶化的状态。另一种是“称大朝代、大朝、朝廷”,也就是说,还有“小朝代、小朝”的存在,给人的感觉仍然有独立之意。

4.西夏上奏文书几乎贯穿了宋、辽、金三个朝代之始终从上奏宋朝(公元960—1279年)的文书来看,从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春三月,“继迁闻继捧等俱受恩命,遣所部诣麟州贡马及骆驼等物,奉表于宋朝”开始,止于宋绍兴三十一年即夏天盛十三年(公元1161年)冬十月,宋四川宣抚使吴麟遣使檄夏国,合兵讨之。仁孝上宋国书《报吴麟遣使檄夏国书》,其间178年时间,也就是说,西夏上奏宋朝的文书几乎于宋朝相始终。

从上奏辽朝(公元916—1125年)的文书来看,从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春二月癸卯,继迁遣使降于契丹起,到辽大安五年(即夏天仪治平三年,公元1089年)六月,遣使来谢封册止,其间也有百年的历史,在辽朝的后四十年,西夏减少了与辽朝的文书往来。

从上奏金国(公元1115—1234年)的文书情况来看,从金天会二年(即西夏元德五年,公元1124年),“始奉誓表,以事辽之礼称藩,请受割赐之地”,到金泰和六年(即西夏天庆十三年,公元1206年)“七月,使纯祐母罗氏为表,言纯祐不能嗣守,与大臣定议立安全为王,遣使奏告”止,其间经历了八十多年,同样几乎贯穿了金朝始终。

5.上奏文书写作的特点

第一,西夏大部分上奏文书感情真挚,态度谦恭。如李继迁写给宋朝的《于宋乞夏州表》,李德明上宋的《奉继迁遗言表》等。原因很简单,西夏在元昊称帝前是臣属于宋朝并具有藩镇性质的地方政权,由于党项羌人长期臣服于中原王朝,在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汉民族的强烈影响,致使其上奏文书受到唐宋文书写作的影响,大部分表章感情真挚,言辞谦恭,但缺少党项羌民族的特色。

西夏中后期的上奏文书从总体来看,情辞兼善,内容较为深厚,而且表文的形式和语言都颇为讲究,可以反映出西夏党项羌文学发展的水平,如元昊《于宋请称帝改元表》、秉常《贡宋表》、乾顺《遣使如宋谢罪表》、仁孝《既诛任得敬诣金上谢表》等为代表。

第二,西夏上奏文书中也暗含了小国寡民的自卑感。西夏上奏文书中有部分文书虽然极力强调或张扬其民族独立的自豪感,但字里行间却不乏小国寡民的自卑感。如元昊在《于宋请称帝改元表》中表达“称王则不喜,朝帝则是从”的伟大宏图之后,又只好请求宋朝皇帝“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仁孝在《回刘奇等檄书》中表达“幸逢拨乱反正之秋,乃是斩将搴旗之际”的抗敌决心,但不得不请求宋朝军队“待予若卫公,使边境有长城之倚”。这充分说明西夏国力的缺陷。

第三,表达手法和艺术技巧的多样性。西夏上奏文书之所以成为西夏文学的精华,其原因之一是在创作上灵活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手法和艺术技巧。如李继迁写给宋朝的《于宋乞夏州表》以叙述为主;李德明上宋的《奉继迁遗言表》叙中有议,这样所述事件具体,道理明白,同时间接地表达了他志在为党项羌民族的兴旺繁荣而建功立业的决心,在反映民族意愿方面颇具特点;元昊《于宋请称帝改元表》、乾顺《贺金正旦表》中大量采用对偶排比句式,特别是典型的四六句,具有骈体特色,使文书典雅凝重,层层深入;元昊《遣贺九言赍嫚书》采用对比手法,揭露和讽刺宋朝的奸佞、伪善、虚弱和卑劣行径等。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夏文书研究》,项目批准号03BTQ007)

(原载《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同类推荐
  • 中华历史全书(上)

    中华历史全书(上)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个中国人无不以此为自豪。
  • 一个人的二战

    一个人的二战

    文青少年被逼吞下游戏卡,重生民国东北,眼前的世界多了一种模式,英雄模式。山岗之上,一眼看去,黑压压的老毛子,小鬼子,好多的怪,老毛子血厚经验多,小鬼子血薄好收拾,打哪一个,好难选择,算了,反正都是打,一起打好了。
  • 红流纪事:碧血丹心守沃土东北抗日联军

    红流纪事:碧血丹心守沃土东北抗日联军

    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 一个村庄的记忆

    一个村庄的记忆

    本书稿记录了山西省山阴县北周庄镇安岸庄村的历史,这个村和世上所有的村庄一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承载了一段又一段厚重的人文历史。从古至今这个村庄的人们以务农为生,兼以养畜。他们有自己的节日、节令和风俗习惯,有自己的饮食特色和建造风格。这既是一部村史,更像一幅生动的民俗画。
  • 医道大唐

    医道大唐

    学贯中西,多才多艺但其貌不扬的军医大学青年中西医结合专家丁成功,在参加海外医疗行动时遭遇车祸,机缘巧合,转世重生在了大唐永淳元年一个身世不明的八岁小乞丐身上!从此,丁成功就开始书写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大唐盛世,也因为他的到来,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嫡女太倾城

    重生之嫡女太倾城

    【黑洞文学社】前世她将自己心爱的男子步步推上皇位最后却在他登基的第二天被打入冷宫削去后位贬为奴婢“沐锦熙,你知道吗?你的聪明在我眼中时时都像是在打击我一个身为男子应有的尊严!”她精心对待的姐妹直接送上一碗落子汤“姐姐!哦不对是贱婢,请问这冷宫的滋味好受吗?哈哈哈哈哈你不知道我等这一天等了多久!还有你腹中的孩子皇上也说留不得呢~来人,把这药给她灌下去!”“是!”之后一场大火烧尽了这里的一切,她再世为人。重生后,她发誓再不给那人一个眉眼,并要将前世他们欠她的通透要回来!这一世!她定要活出精彩!
  • 安伯斯与提妮

    安伯斯与提妮

    本书以收录的第一篇短文“安伯斯与提妮”命名,是以英雄联盟为故事线索的短篇言情。简单、轻松、幽默,非RPG。
  • 再说西游

    再说西游

    和其他暗黑向的解读有些类似,然而并非完全一样。因为在西游的故事里,神佛本来就是反面的,他们象征谁,代表谁都无所谓。我只是看了一些作品,很多人硬是把金蝉写成了主角,不得不承认写的很有魅力。可他们忘记了,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西游的主角从来都是那只猴子。
  • 万法缘生

    万法缘生

    只为一句‘你比不上他们’少年负气离家出走,只凭借一腔热血,只为证明不弱于人。这是个辉煌的大世,妖魔藏匿于人世蠢蠢欲动,诸神不出暗潮汹涌妖魔人并立的格局,正因为少年悄然改变
  • 那个鬼差我要了

    那个鬼差我要了

    她在车祸中丧生,原本以为可以安安稳稳投胎,重新来过,没成想一个意外,直接将她卖身给了冥界,投胎转世的梦想从此远离。好吧那咱乖乖做个冥界小职员—鬼差,可是谁来告诉她,人人都有家,为什么她没有!哎哎!姑娘那不是酒啊!我的汤啊!喝了孟婆汤的她搅得冥界鸡飞狗跳,众鬼都说冥王是好心,将她这个祸害带在身边!可是难道只有她觉得冥王腹黑吗!哎算了算了!在冥王府办公也不错!天庭来的神仙好帅啊!流口水!妖族的王子好美艳啊!继续口水!可是冥王您老黑着个脸做什么,哎办公室职员什么的果然最难混了!
  • 重生之桃色官涯

    重生之桃色官涯

    年轻诱人的女上司,有着娇美的容貌,完美的身材,更重要的是,她还有着强大的背景。重生后的林逸,有前世的记忆,又攀上漂亮的女上司,前世失去的他要这一世重新夺回来,将冷艳的她压在身下,将前世的对手全部踩在脚下。
  • 在一座城里怀念一个人

    在一座城里怀念一个人

    因为一座城,锁住一个人,因为这个人,恋上这座城。只身前往C城求学的尔雅从不敢奢望自己会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邂逅一段柏拉图式的恋爱,也不愿相信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会将自己伤得体无完肤,把自己锁在这座车水马龙的繁华城市里,紧掩心扉,不愿似水年华偷走曾经的美好。直到有一天,生命中的另一个男人闯进她的世界对她说:“你的心是一座城,城里住着一个让你魂牵梦萦、望眼欲穿的人,你紧闭城门,他出不来,我也进不去;我的心也是一座城,城里住着一个让我日思夜想、求而不得的人,你不愿踏进来,我也不愿强求,只愿时光让我的思念地久天长。”
  • 傲世泣血剑

    傲世泣血剑

    他,出身名门,一夜之间全家人惨遭灭门!无意中得到一把上古奇剑—泣血剑,是巧合还是蒙蒙中自有安排?泣血一出,谁与争锋!且看奇少年如何笑傲江湖!
  • 冷血杀手

    冷血杀手

    冷血……以非常之技出入江湖,以非常手段杀人较技……但他并非恶魔,而就是他这么样一个人,却为武林申张了正义,为江湖武林除去了欲称霸天下的宇内十二令。
  • 倾听的艺术(第5版)

    倾听的艺术(第5版)

    说话与倾听,哪个更重要?下面的数据很具说服力。我们每天花在沟通上的时间是:倾听为46%,说话为26%,阅读为15%,书写为13%。我们可以每天“听”一本书,每周“说”一本书,每月“看”一本书,每年“写”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