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的事情可谓终于告一段落了,最为高兴的自然就是四阿哥胤禛了。康熙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后,并没有急着重立新的储君,这给胤禛的计划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对隆科多说:“在重立太子之前,我们一定要提前实施我们的计划,否则又得功亏一篑!”
胤禛嘴里的计划,相比我们大家都能够猜得到。隆科多也跟着说道:“四阿哥说的极是,如果皇上新立了太子,那么四阿哥这么长时间以来所花费的心血,可谓就要白费了。四阿哥放心,我们一定会完成大业的。”
可是,就是他们紧张兮兮地进行自己的计划时,赵昌却带来了一个比较震惊的消息,那就是在废除太子之后,康熙已经决定要将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胤禵。
隆科多知道这件事情,哪还了得,他匆匆忙忙地跑去了雍亲王府,将这件事情告诉给了胤禛,隆科多说:“如果赵昌所说的这件事情属实的话,那么我们的计划就要全部泡汤了。”
胤禛看上去却很平静,他不急不慢的说道:“皇上册立十四弟为太子,我一点都不奇怪,放心,我早已经想出了应对的办法。”
隆科多虽然并不知道胤禛的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是听四阿哥这么一说,他的心也就跟着放下了,因为,四阿哥在他的心中,是不容置疑的决定。
后来,有一天,胤禛知道自己的十四弟留在了坤宁宫,坤宁宫中的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便是胤禛和胤禵的亲生母亲,于是,胤禛也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慢悠悠的赶往了坤宁宫,这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
胤禛来到了坤宁宫之后,先是给自己的母亲乌雅氏请安,然后就拉着自己的十四弟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两兄弟在一起聊天是一件非常寻常的事情,而胤禛这一天也特别的奇怪,他并没有任何的举动,说出来的话也都是非常的中听。
在给自己的母亲乌雅氏告别的时候,胤禛像是不经意的问了一句:“母后,儿臣听说父皇想立十四弟为大清太子,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母后以后可就是我大清的太后了。”
乌雅氏的脸上掩饰不了喜色,她说:“是啊!你父皇已经几次在我面前提起此事了,看来你十四弟的皇帝位十有八九了。”
胤禵听了之后,赶紧说道:“母后,父皇也只是那么随口一说,并没有真正的下决定,所以母后和四哥还是不要再谈论这件事情了。”
谁知,胤禛接着说道:“十四弟,你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啊!父皇既然有此意向,那么你登上帝位也就是时间上的问题,对你来说,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争取早日等到这一天的到来。”
胤禵笑着回答道:“四哥,父皇心思我们是无法揣测的,更何况,父皇所下的决定,又岂是我能够改变的?”
胤禛也笑着言道:“十四弟,话虽是这么说,但事在人为……我认为,如果十四弟主动向父皇请求西去平叛,那父皇肯定会对十四弟大加赞赏。如此一来,大清太子之位,除了十四弟以外,谁还能染指?”
前书中曾有交代,准噶尔部蒙古首领噶尔丹发动叛乱兵败自杀之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成了准噶尔部蒙古的实际统治者。一开始,由于力量还很弱小,所以策妄阿拉布坦就明确表示臣服,后来,因为准噶尔部蒙古的军事实力一天天地膨胀,故而策妄阿拉布坦就慢慢地也不买清廷的账了,开始肆无忌惮地向四周扩张,并明目张胆地派兵入侵西藏,妄图把西藏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胤禛口中的“西去平叛”一语,便指的是清军与策妄阿拉布坦的军队在西藏地区交战一事。
胤禵闻胤禛所言,心中不觉一动。是啊,如果我主动要求西去平叛,那父皇岂不是真的要对我另眼相看?既另眼相看,那我做大清太子的可能性不就又大大地增加了?
但胤禵想是这么想,可又不便当着胤禛的面明说。因为胤禛也是皇阿哥。自胤礽二度被废之后,哪个皇阿哥不想成为大清太子?故而,胤禵就用一种征询的目光投向乌雅氏,仿佛在请求母亲为他拿主意。
而乌雅氏也觉得胤禛适才所言颇有道理,所以,瞥见胤禵褪的目光后,她就面带着微笑言道:“胤禵,你明日便去向皇上提吧……”
胤禵连忙躬身言道:“孩儿谨遵母后旨意……”说完,冲着胤禛感激地一笑,便轻快地走出了坤宁宫。
胤禵是应该“感激”胤禛,因为胤禛出的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问题却在于,胤禛的动机和目的,胤禵是一无所知。如果胤禵知道了胤禛的真正用意,恐怕他就不会对胤禛投去那么“感激”的一笑了。
胤禛的真正用意是,把胤禵支出京城,让大清太子之位一直就那么悬空着。这样,他胤禛和隆科多等人就会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他们那件最后的事情了。
胤禛的意图实现了。胤禵向康熙请求领兵西征,康熙当即大加夸奖,并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全面主持西部军务。据说,康熙还曾这样对胤禵言道:“皇儿且西去,待尔凯旋,必有莫大惊喜!”
康熙口中的“莫大惊喜”自然含义颇深。胤禵就带着对“莫大惊喜”的莫大憧憬领兵西去了。他在青海、甘肃一带驻扎了四年,连连打败策妄阿拉布坦的军队,立下了赫赫的战功。只因为西部战争尚未完全平息,他一时还不能班师回京。可就在这当口,却传来了一个令他丧魂失魄的消息:康熙皇帝在京城西郊的畅春园驾崩。更令胤禵魂飞胆裂的消息则是,康熙皇帝在驾崩前,口谕群臣及诸皇子:大清皇帝之位,由四皇子胤禛继承。胤禵不禁仰天长叹:“这,都是真的吗?”
也许这一切都是真的,也许这一切又都是假的,历史本来就是在这种真真假假的逻辑中向前迈进的。
胤礽再度被废,胤禵又离开了京城,大清太子之位就一直空在那儿,等着一个合适的人去坐。所以胤禛便加快了行动的步伐。他要在胤禵班师回京之前把那件“最后的事情”做完。确切说,胤禛不是想做什么大清太子,他是想一步登天,直接就坐上大清皇帝的宝座。
在胤禛通向权力最高峰的路途中,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障碍了,那便是他的父亲康熙皇帝。而胤禛要做的“最后的事情”,正是要将康熙这最后的障碍清除掉。通俗地讲,胤禛要用一种神不知鬼不觉的手段去谋取康熙的性命,然后再用一种合情、合理又合法的方式登上大清权力的顶峰。
看起来,胤禛这“最后的事情”也并不是太难,找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把康熙给解决掉也就完事了。但问题是,“解决”康熙也许真的很容易,可难就难在,康熙死了之后,他胤禛如何能以一种“合情、合理又合法”的方式当上大清国的皇帝。他胤禛总不能自封为皇帝吧?就算他胤禛敢于自封,其他诸皇子也是不会答应的。故而,十四阿哥胤禵虽然被支出了京城,但情急之下的胤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始终找不到一个彻底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这并不是说胤禛变得不再那么聪明了,而是因为康熙变得越来越警觉了。自“太子兵变案”之后,康熙便觉得任何人都有谋害他康熙的想法或可能。所以,康熙就一下子变得行踪飘忽起来。他白天去哪儿,晚上睡在何处,别人很难知晓。他一般不再轻易地召见大臣,早朝的时候,他是否露面也很难说。有时候,他还让执事太监或赵昌代他接受大臣们的奏折或者代为传达他的口谕。为安全起见,他还经常把宫内的侍卫调来换去,而御膳房的大小太监,则更是他经查调换的对象。故而,胤禛与隆科多在一起早就拟好的几个“解决”康熙的方案,终因康熙的越来越警觉、越来越小心而搁浅。实际上,即使胤禛和隆科多现在只想把康熙谋害掉而不顾及其他,也变得不太可能了。因为,他们根本就很难见到康熙,甚至,连那个赵昌的面,他们也很难再见到了。只是有时候,赵昌代康熙上朝,他们才有可能与赵昌简短地嘀咕几句,可这几句嘀咕,又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可胤禛与隆科多等人依然是束手无策。隆科多不无忧虑地对胤禛道:“再这么拖下去,十四阿哥胤禵回京,我们就全完了!”
胤禛缓缓地摇头道:“我不担心胤禵回京,我担心的是找不到一个好办法……”
你道胤禛为何不担心胤禵回京?却原来,胤禛除隆科多之外,还有一个非常知己的亲信,那便是时任陕西、四川总督的年羹尧。后来,胤禛做了皇帝,年羹尧的妹妹成了胤禛的一个妃子。当时,胤禵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西去平叛,年羹尧负责胤禵的后勤供应。年羹尧向胤禛保证,在胤禛“最后的事情”办成之前,他决不会让胤禵轻易地回京城。换句话说,年羹尧同隆科多一样,都是胤禛阴谋篡权的知情者和支持者。
一直到公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的秋天,胤禛苦苦等待的机会才终于来临。是年秋,康熙带着赵昌一行人去热河打猎,一月后返回京城,在紫禁城只住了几天,便移驾西郊畅春园。不几日,赵昌突然回到皇宫,向王公大臣们宣读了这么一道“圣旨”:钦封隆科多为步军统领兼顾命大臣,速往畅春园侍候皇上!
原来,康熙连日奔波,太过劳累,加上天气渐寒,年岁又迈,不慎染上风寒。因为年纪大了,又生了病,康熙怕有不测,所以就任命隆科多为顾命大臣,前往畅春园听候差遣。
康熙为何只任命一个顾命大臣且又恰恰是隆科多?具体原因已经很难查证。大致原因可能是,康熙不敢相信太多的人,所以只想任命一个顾命大臣——大凡独裁者到了晚年的时候总是会这么疑神疑鬼的——而隆科多既占有皇亲国戚之便,又没有皇室子弟争权夺利之嫌。故而,康熙也许就认为,如果在文武大臣中还有人值得稍加信任,那这个人就似乎只能是隆科多了。
但不管怎么说吧,康熙既然任命隆科多为他的惟一顾命大臣,那就给胤禛弑父篡位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隆科多去往西郊畅春园之前,胤禛找到赵昌,直接了当地对他言道:“只要你帮助隆科多解决了皇上的性命,我就保证你以后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尽管在这之前,隆科多已经向赵昌透露了大致的内容,但听到这种话从胤禛的口里赤裸裸地说出来,赵昌还是不由得一阵颤抖。毕竟,康熙是胤禛的生身父亲啊!
“四阿哥,”赵昌哆哆嗦嗦地道,“皇上对我恩重如山,还给了我一个四品的顶戴,你叫我去谋害皇上,我如何下得了手啊……”
胤禛已经听出,赵昌表面上是在拒绝,但实际上却是在讨价还价。所以,胤禛就“哈哈”一笑道:“赵公公,四品顶戴算得了什么?如果你按我的吩咐去做,事成之后,整个皇宫都给你管辖,让你做一品大员,如何?”
赵昌的脸上,掠过一缕不易察觉的笑容。做一品大员,这岂不是赵昌梦寐以求的事吗?于是,赵昌就用一种诚惶诚恐的语调对胤禛言道:“赵某一切但凭四阿哥吩咐……”
胤禛笑了,赵昌也笑了。虽然两人笑的内容不尽相同,但笑的形式却一模一样:都笑得那么开心,又都笑得那么含蓄。
是啊,无论是胤禛还是赵昌,都有充分的理由笑他个三天三夜。然而,卧在畅春园里的康熙,却无论如何也笑不起来了。
康熙晚年的时候,疑心重重,饱受疾病的折磨,每天都是忧心忡忡地样子。表面上看来,隆科多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大臣,他任职的第三天,就加强了拱卫畅春园的防御力量,而且还下令,没有隆科多的批准,任何人都不得入内,包括朝中的王宫大臣。就这样,隆科多和赵昌一起,日夜不离康熙的身边,但是不管他们二人再怎么忠心尽职,康熙就是开心不起来。
康熙每天都活在忧苦之中,病情也没有好转的迹象,不过,在康熙去世之前,却是遇到了一件值得安慰的事情。
这天,康熙的心情很是不好,赵昌和隆科多还有很多的太医围绕在康熙的身边。康熙让隆科多传旨十四阿哥见驾,但是隆科多却说十四阿哥因为西北战事耽搁,不能及时觐见。其实,隆科多根本就没有传达康熙的旨意,而且为了防止夜长梦多,胤禛命令赵昌和隆科多尽快地结束康熙的性命。
隆科多对着那些太医说道:“你们还不去给皇上煎药,煎好了就快点端过来!”
这些太医哪敢耽搁,都相继离开了,随后,赵昌和隆科多二人使了一个眼色,也跟着离去。
这个时候,一个中年尼姑却是来到了畅春园,谁也不知道这尼姑是怎么进来的。这个尼姑进来之后,径直走向了康熙的床前,看着眼前骨瘦如柴的康熙,她不禁掉下了热泪。这让康熙感到很奇怪,于是就问道:“不知道这位师父为什么来见朕,又为什么落泪呢?”
这个尼姑并没有回答,只是慢慢地摇摇头,这康熙突然睁大了自己的眼睛,问道:“你是谁?朕是不是在哪见过你?”
这尼姑开始慢慢地向后退去,康熙的回忆也慢慢地涌上心头,他激动地说道:“你是阿露对不对,你就是朕思念了半辈子的阿露,是不是,阿露,你是不是来看朕了。”
康熙说的没错,这个尼姑正是几十年前离奇失踪的阿露。康熙的一生中总共爱了两个女人,一个是胤礽的母亲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另一个便是眼前的阿露。
这个时候的康熙心里是装了一肚子的话,几十年的离别,阿露到底是怎样生活的?她的武功又是从何而来呢?还有,还有阿露的妹妹阿霖……康熙实在是有很多的话要说,可是,阿露却已经转身离去,在踏出门槛的时候,阿露说了一句话:“皇上,宫外还有你的一个亲生女儿。”说完,阿露就飘然远去了。
可惜,康熙重兵缠身,连下床的力气都没有,更不要说去追自己心爱的女人了,康熙静静地躺在床上,回想着阿露临走时的那句话。女儿?阿露走的时候已经怀孕了呢?那个女儿长什么样子,这个女儿差不多也要四十岁了吧!她长得像谁呢?康熙一边回想着,脸上也已经情不自禁的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康熙在这种幸福的笑容中离开了人世。阿露刚离开不久,赵昌和隆科多端着一碗药就走了进来,康熙喝完药之后就安详的去了,终年六十九岁。这个风云人物,自从八岁登基之后,在位六十一年间,有丰功伟绩,也有荒唐事迹,是我国在位时间最为长久的皇帝。
康熙刚刚死去,隆科多就以顾命大臣的身份,将那份“康熙传位诏书”念给了朝中的大臣,内容就是,皇四子胤禛品行端正,深肖朕躬,以后比能够担起大任,著继朕登基,也就是皇帝位。于是,胤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步步地登上了帝位,成为了中国又一位贤明的君主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