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88300000009

第9章 每逢佳处辄参禅

即使你参悟到这言外之意,听出弦外之音,你也说不出什么。那说不出的,就是禅境,或者叫韵味。谁能告诉我,韵味是个什么滋味吗?

写的人是写心,读的人以心感悟,一切都只存在于心中。

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诗中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苏东坡是个读书很勤奋的人,值夜班总是不忘带上一本书。

这里所谓“参禅”,即领悟或者说探究文字以外的意境。感受言外之意,聆听弦外之音。并非读到佳处就要打坐入定参禅。可见唐以后,甚至早在晋代,诗与禅关系之密切。苏轼说“每逢佳处辄参禅”,正是对禅与诗结合的高度概括。

孔夫子是很重视诗歌欣赏的。“诗教”就是他老人家开创的。

读《论语》时发现,他老人家也很强调探究诗的言外之意。不过,他的欣赏和审美方式,让人不容易接受。

《论语·八佾篇第三》第八节可当成孔子的诗歌理论来读。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这诗句出于《诗经·风·硕人》,《诗经》是孔子的教科书,“四书五经”之一。子夏问孔子,对这诗怎么理解?

子曰:“绘事后素。”孔子解释说,先有洁白的绢,然后才能绘画。

曰:“礼后乎?”子夏又问,根据这个道理,先有仁,然后才谈得上礼仪,对不对?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名商,孔子说,商真是启发了我呀。这样就可以和你探讨《诗经》了。

姑娘洁白的脸庞被理解为仁,美丽的微笑顾盼被理解为礼。孔子认为,只有如此理解,才可以谈论《诗经》。不管你说什么,都往他的仁义礼智上扯。就像不管买什么菜,都往自己篮子里放。明确无误,毫不含糊。生动活泼的生命被做成了僵化的标签。真可说是文以载道的极致了。

有人认为这也是讲究诗歌的言外之意,也是悟。如此说,大约是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说是悟,也没错。是儒家“文以载道”之“悟”,而不是艺术审美的妙悟。

审美是心灵感受,不是字面解读,更不是牵强附会。

禅与诗的结合,在艺术上把孔夫子的诗歌理论,至少是审美趋向给完全改变了。

禅与诗的结合不是偶然的。

唐最终结束南北朝和隋末分裂局面,统一中国后,唐太宗接受南北朝僧侣泛滥,文化素质低下,劳动力和兵源流失的教训,在开科取士的同时,对要求出家为僧者也实行考试。考试内容除佛学外,主要还是孔、孟、老、庄。那时的和尚们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

唐代不少禅师,原本都是精通儒道的文人学士。

这就给禅僧和同样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大夫阶层、文人学士的交流结合,提供了同一层次的文化平台。禅宗的回归心灵本源,给时时被诸多烦恼困惑的文人学士,指出了随时随地可以进去的精神家园。这现实中没有,只存在于心灵的清净家园,大致就是禅境吧。

禅宗讲究一个“悟”字,禅师对学僧绝对是启发式教学。禅师解答,简洁、含蓄、空灵,让学僧自己去悟,悟出言外之意。

如唐代贯休禅师的开悟诗:

赤旃檀塔六七级,

白菡萏花三四枝。

禅客相逢唯弹指,

此心能有几人知。

通篇是禅,不见一字说禅。讲的是见色明心,观音入理,悟彻般若,却无法诉说,只是弹指示意,而心意又无几人能知道。只有开悟的禅客,弹指间已经知音。这就是空灵含蓄。禅师的诗词,大都如此。

这对诗歌创作,首先是对诗的欣赏,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绘事后素”的诗歌理论只能淡出。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禅话和禅诗的影响,只是表层的。深层次的还是禅宗“直指人心”的宗旨。一切源于心灵,回归心灵。

隔着宽阔的溪流,对岸是一带疏林,薄雾缭绕。雾和疏林谁都看得见。疏林里边是什么?那边是什么?那边的远方是什么?谁也看不见。凭借想象力,努力去想象那看不见的那边。这还是浅层次的形象化的联想,想到了什么,可以描述得一清二楚。

“每逢佳处辄参禅”,已不是形而下的联想,而是纯属形而上的感受或感悟。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无形象可以描述。只是意境,意境不可说。不是不说,是没法说。也就是禅宗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历代大禅师,都不为参学者说破。不是不说破,说破了,听者也还是感悟不到。因为能说出来的,不是实相。不仅不存在,反而把参悟者引入了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歧途。这就是苏东坡的“每逢佳处辄参禅”的内涵。

比如李清照“雁字归时,月满西楼”,柳宗元“欸乃一声山水绿”之类的名句,别说读者从中感受到什么无法表述,就是明明白白写在你眼前的,这短短的字句,你连解释都无法解释。若要硬解,肯定是把“活句”解成了“死句”。而参“死句”,正是禅僧“参话头”的大忌。读诗读“死句”,也可说是审美大忌。而“每逢佳处辄参禅”,就把这大忌讳给化解了。

此刻再回头看看“绘事后素”式的审美取向,细细品位一下,真是有着天壤之别。

不明确,不确定,多解,或于可解不可解之间。禅宗给我们开示了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中国诗歌的走向从此以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大进步,禅宗功不可没。

有人说,“好诗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意思已经差不多了,比只读死句已高出许多,只是对禅不了解,所以到不了更高的审美境界。

“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就是“解又解不开,透又透不出”的关口。这关口就是禅宗所说的“禅机”或“禅关”。所谓参禅,就是打破这个机关。

比如有僧人问大师:“何处可见十二面观音?”

大师不答,丢给他一面镜子。

根器钝的僧人把镜子翻来覆去,茫然不知所以。而利根器的僧人对镜一照,就会恍然大悟。十二面观音在何处?镜子里的你自己就是。

由此参入,便是佳处。一旦悟出,就是“打破禅关”。然而,当你想对人说那“佳处”时,却又发现参透了等于没参,不可解依然是不可解,只有张口结舌,会心一笑。不过,这时候的会心一笑,已是尽得风流的一笑。虽说依然是“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其实早已飘逸通透了。

不读点禅,仅仅在字句上绕圈子,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些诗,字面意思原本就一目了然,根本无需思索。

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又如仲殊禅师的《北固楼前一笛风》:

北固楼前一笛风,

断云飞出建昌宫。

江南三月多春草,

春在蒙蒙细雨中。

不用思考,一看就明白。若作字面解说,也很简单。可如果解说的只是重复诗中罗列的几个现象,不说也罢。禅门以为,只在文字上理会,最多只做得“知解禅客”。所谓禅客,只是禅门客人,还不是禅门中人。读诗“依文生义”便是作茧自缚,缠绕在文字相上,同样算不得懂诗的人。

对禅稍知些许,就会悟出《春晓》字在风雨声、鸟鸣声和窗外落花。意在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北固楼前一笛风》,写的只是春雨春草,说的是无法捉摸的般若实相。而即使你参悟到这言外之意,听出弦外之音,你也说不出什么。那说不出的,就是禅意,或者叫韵味。谁能告诉我,韵味是个什么滋味吗?体验这不可言传的韵味,就是审美愉悦。

既然不可解而硬解,不如不解,让人自己去感受,那感受比所有的解说都美的多。所谓审美,就是感受。感受到一点一滴,也是享受。

诗歌从“载道”走向心灵,可以说是艺术向本体的回归。

说“每逢佳处辄参禅”,并非说诗与禅应该合一。诗是诗,禅是禅,只是在悟上有相通处,借禅说诗或借诗说禅,皆属方便说法,别错会了意。

宋代诗人吴可有《学诗诗》说:

学诗浑似学参禅,

头上安头不可传。

跳出少陵窠臼外,

丈夫志气本冲天。

他说学诗和参禅差不多,写诗应是活句,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的诗,才是好诗。读诗者不得不好好参悟一番的诗,才是好诗。

“头上安头”出自唐元安禅师的一则禅话。元安禅师对弟子们说:“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是,即头上安头。若道不是,即斩头求活。”这问题无法回答,要回答,只能沉默不语来回答。因为“是”与“不是”是两边,而“不二法门”不得住于一边,也不得住于两边,无法回答。《维摩诘经》中,文殊问维摩诘什么是不二法门,维摩诘沉默不语。文殊菩萨赞叹说“是真得不二法门”。

回答“是”,头上又长了个脑袋,成了怪物。回答“不是”,就要斩头求活,而斩了头就只有死。这“是”与“不是”,把弟子们逼到了两难的境地。两难之境,正是参禅的时候。

学诗也是一样,读到可解不可解处,就要参悟。而那些只有死句,写诗必此诗的作品,或是不知参悟的读者,都是不可取的。

所谓跳出“少陵窠臼”,也就是不依陈法,援禅入诗的意思。

此是吴可雄心壮志,不做评论。

唐代诗人以禅入诗,多出于天然本分。到宋代,诗中含禅,已成了一种时尚。所以宋代的严羽以禅论诗,有了《沧浪诗话》。一个时代文风的形成,自有他的道理,让有识者去评论吧。只是由此可见,自唐至宋这数百年,禅对诗的影响之深之大。

不过,就我们这些读读写写的人来说,写应有感而发,切莫直奔主题,学点儿含蓄。读好作品时,应有所感悟,参透个中三昧。如此读写,才是真正读读写写。至于参不参禅,大可不必在意。

同类推荐
  • 中国禁忌风俗

    中国禁忌风俗

    世象百态,无奇不有,然而禁忌风俗常常习焉不察。这是它的奇怪之处,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学界称之为“隐示文化”。一方之民,由于共同的禁忌,都不做某些事,都不说某些话,没有行为的表现,只在心里犯嘀咕,怎么观察?有什么办法?难,的确是难了些,不过办法还是有的。光用眼看不出来,那就再动动嘴;走马观花不行,那就深入田野。习俗要传承,禁忌有变化;横向比较,纵向考察。梦可勘,心岂不可度乎?于是,民俗学者的兴致来了,三翻七捣,普查钩沉,扑扑拉拉,没几多光景,竟把中国的民间禁忌搜罗了一大箩筐,资料、专著连篇累牍,禁忌的大门再也关不住了,禁忌的研究也渐渐深入,蔚为壮观起来。
  • 数据天赐巫溪之三

    数据天赐巫溪之三

    2009年11月1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巫溪调研时指出,巫溪很漂亮,很有魅力,历史文化,秦楚之门,大有发展前景。于是,本书随应而出,志在推广巫溪风光!
  • 发现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发现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秦始皇陵和“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详细阐述了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一、二、三号陪葬坑的布局特点及剑、矛、戈、戟、弩等出土青铜兵器。精美的图片、精确的考古数据及小资料充实了本书内容,可作为知识的补充,也充分展现了秦代的冶炼技术、工匠的细腻手法和出土文物的艺术价值。
  • 胶东半岛鸟文化

    胶东半岛鸟文化

    城市,可以被称为是一本“可读”的历史。一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只能从地域文化的亮点中寻找。胶东文化有着自己的特性和独立性,是一支原生态独立起源的文化,胶东文化偏重于齐文化,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结合得非常紧密。
  • 陇上灯谜六十年

    陇上灯谜六十年

    本书辑录了甘肃省自建国以来六十年间著名谜语专家创作的谜语,内容涉猎广泛,谜面用典丰富,文字典雅、工整、谜语或形象生动,或妙趣横生。适于谜语爱好者、收藏者及对此感兴趣者阅读、鉴赏。
热门推荐
  • 不顾此生遇见你

    不顾此生遇见你

    叶璟应闺蜜之邀前往夏威夷度假却意外遇见了顾安远,两人历经了一周的远洋之旅并且结识了心理专家上野千雪,在上野千雪的帮助下叶璟终于身心痊愈,和顾安远破镜重圆,直到婚礼现场叶璟才知道,这一切都是顾安远的精心安排,她以为自己是付出最多的那一个,却不想顾安远爱她更多,相爱的两个人最后一定会在一起。
  • 宠婚,非你不娶

    宠婚,非你不娶

    因为祝贺他跟姐姐订婚,她喝了酒……醒来后被众人指责唾骂,被他冷眼刺伤,她爱得那么执着却从来走不进他的心里。当她忍不住说爱他时,他的唇形抿着绝情的色彩对她咬牙,带着你的野种滚出我的世界!她绝望的掉下眼泪,是我太傻太天真,错把怜悯当成是爱情。他找她多年,终于相遇,抵不住刻骨铭心的思念,他说,溪儿,你是一种毒,刻入我生命里戒都戒不掉。她冷声淡笑,先生,这世上最厉害的毒是爱的谎言……
  • “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

    “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

    本书通过爬梳和归纳民国时期有关乌托邦思想特质的文学现象,探察乌托邦作为一种思想类型,进入民国时期小说文本后所呈现的叙事形态及其想象方式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以期从文学的角度切入乌托邦功能和意义的研究。
  • 极道家族

    极道家族

    印度洋邪灵作祟,大西南僵尸横行,帝都繁华如末日,三大家族恩怨情仇错综复杂,由一段灭世传说引发的拯救世界的冒险旅程,究竟是人定胜天?还是人不可逆天而行?一切都要从那场无人生还的海难开始,不可抗拒的命运让他们到了那漩涡中的绝境,各怀心事、不同阵营的人必须结盟,才能逃离死地。探险的极限,惊险的极致,任何人都不容错过的奇诡之旅。
  • tfboys之血色的希望

    tfboys之血色的希望

    三位公主的复仇,但中途遇到了三位王子,复仇计划会继续吗?三位公主的仇恨会被爱情的嫩芽给阻挡住吗?公主放下了仇恨,那么用心的去爱三小只,却发现最后受伤的只有自己!何必念念不忘,是嫌他不够残忍还是怪自己不够愚蠢!
  • 蝶傲苍穹:紫眸倾天下

    蝶傲苍穹:紫眸倾天下

    她只是二十四世纪的高中生,却逛精品店时一个帅哥给她戴上了一条手链她就尼玛的穿越到了一个白痴废柴的身上。没人关心没人疼,还要看家族里那些人的脸色。白痴?废物?很好,她很快就会让这群愚蠢的古人知道,什么叫后悔莫及!魔功?炼药?她魔武双修碾压一切天才。家主之位?神兽?想要?不好意思她拿了
  • 曾经那些飘落心碎的日子

    曾经那些飘落心碎的日子

    相遇的简简单单,相识的不明不白,是宿命还是缘分。一直到她离开的时候,她也不明白。原来蓝色混合红色是紫色。
  • 魂指苍穹

    魂指苍穹

    前世我为至上武尊,今世我要再创辉煌。前世我为天劫所杀,今世我将凌驾于众神之上!
  • 探索苍穹之美蓝幻想

    探索苍穹之美蓝幻想

    从远古时期就对头上的这片天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我们总是仰望苍穹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孤独,我们是否是这个茫茫的宇宙当中的孤儿?如果不是那么是不是有一颗跟地球一样的蓝色星球存在?如果这颗星球真的存在的话那么人类将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发现这颗星球?如果发现了这颗星球那么这颗星球上是否有跟人类一样的高等智慧生物的存在?如果有的话他们跟人类一样吗?如果不一样的话那么有什么不同呢?作为一名普通的人类我无从得知,但是我的思想却让我不断的幻想
  • 杀手的蜕变

    杀手的蜕变

    她们是孤儿,却被第一杀手集团“暗夜”带走,在里面残酷的训练,仇恨在他们心中发芽。十年后,她们半个炸了“暗夜”集团,却被追杀,在这过程中,她们遇见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