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66900000027

第27章 清初至清中叶的诗文

了解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的诗歌主张;了解桐城派的文学主张;了解吴伟业七言歌行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一节 顺治、康熙时期的诗歌

清初的诗歌创作十分活跃,有顾炎武、屈大均为代表的遗民诗人,有钱谦益、吴伟业为代表的入清后出仕的诗人。钱谦益主持东南诗坛,诗歌长于七律,得力于学杜,情辞苍郁,辞藻富赡。康熙中叶,清朝的统治趋于稳定,民族意识渐渐淡薄,代表作家有王士祯、朱彞尊等人。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昆山人,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廷曾多次企图笼络他,威胁利诱,终不为所动。他一生律己很严,操行卓迈,身处逆境而终无颓废之想,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精神。顾炎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不必人人皆作”,“和韵最害人诗”,反对一切阿谀奉承、抄袭、无聊的应酬文字。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富有史诗特色,沉郁苍凉,刚健古朴。他写下了一系列国破家亡、长歌当哭的壮烈诗篇。他的《秋山》,写江阴、昆山、嘉定等地人民抗清失败以后被屠杀劫掠的惨状。《五十初度时在昌平》一诗曰:“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又酬傅处士次韵》又云:“苍龙日暮犹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表现他直至垂暮之年怀念故国之心仍耿耿不释。他的诗沉郁顿挫,苍凉遒劲,风格直逼老杜。

屈大均(1630-1696),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他是一位反清志士,一生南北奔走,图谋恢复。他的诗歌充满故国之思,山河之痛,一腔悲愤,发为悲歌,慷慨激越,意象雄奇,形象飞动,气魄雄放,笔力遒劲,想象浪漫,气势非凡。他和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屈大均的诗歌各体俱佳,尤长五律。从内容上看,屈大均的诗歌主要表现他反清复明、志图恢复的情怀和回天无力的悲哀,如“万里悲风随出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紫荆关道中送客》);“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江南哀后无词赋,塞北归来有羽翰。形势只馀抔土在,钟山何必更龙蟠”(《旧京感怀》);“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消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壬戌清明作》);“亭障三边接,风沙万古愁。可怜辽海月,不作汉时秋。白草连天尽,黄河倒日流。受降城上望,空忆冠军侯”(《塞上曲》)。

吴伟业,今存诗歌1000多首,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他的诗,哀伤时事,以人系事,事俱征实,带有史诗特色。尤其擅长七言歌行,清丽哀婉,流畅自然,世称“梅村体”,兼有故事性、戏剧性,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圆圆曲》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陈圆圆和吴三桂的离合,富有故事性和戏剧性,关系着明清易代的历史巨变,“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两句,直揭吴三桂为了私情不顾民族大义的丑恶嘴脸。全诗通过陈圆圆传奇式的经历,讽刺了历史罪人吴三桂。诗歌腾挪变化,纵横开阖,摇曳多姿,或叙述,或抒情,或旁敲侧击,或倒叙插叙,思致活泼,变化莫测,情韵丰盈,极哀感顽艳之美。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祯,后来为了避雍正皇帝的讳改名士正,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时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论诗以司空图和严羽为本,主张兴会妙悟,是神韵派的代表。他一面推崇王、孟,推崇冲淡闲远的风格,一面标举杜甫的诗,说明他并不反对沉郁顿挫。他只是反对直露、堆砌,反对议论入诗。王士祯早年提出诗歌要“典、远、谐、则”(《丙申诗旧序》)。“典”是典雅,“远”是淡远的意境,“谐”是音律的和谐,“则”是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的“则”,意思是法则、法度,后来的诗学都由此生发出来。王士祯的诗学侧重于学习传统,但是,他又反对模仿。他的神韵说企图将学古和创新结合起来。王士祯诗学的一个特点是非常重视辨别诗体,一方面使诗歌的辨析更加细致,另一方面也使他的诗论显得含糊。他强调汉魏古诗和唐代古诗的区别,同时又认为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人继承了汉魏古诗的传统。王士祯推崇王维、孟浩然的古澹闲远,同时又肯定杜甫的沉郁顿挫,尤其是肯定杜甫的七古和七律。他反对一概地排斥宋诗,他认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继承了杜甫的七古传统。他主张学古务得其神,不袭其貌。所谓“善学古人者,学其神理;不善学者,学其衣冠语言涕唾而已”(《晴川集序》)。王士祯的诗论和诗歌创作都标举神韵,所谓神韵是指一种含蓄悠远的境界,并非单指王、孟一派的诗歌境界。

第二节 雍正至道光时期的诗歌

从康熙末到乾嘉时期,汉学和宋学的对立进入壁垒分明的阶段,这股思潮对于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的影响日趋明显。总的看来,复古的倾向比较突出,有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和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州(今苏州)人。乾隆年间进士。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编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四大部断代的诗选,试图通过诗歌史的编选清理来提倡诗歌的风雅传统。他提倡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风格,反对质直敷陈,欲纠正神韵派的空疏而未能做到。沈德潜对顺治、康熙年间的宋诗热颇致不满,联合了一批崇尚唐诗的文人。沈德潜在仕途上扶摇直上,对于推广他所提倡的宗唐主张是有很大作用的。乾隆皇帝与其唱和,也认为唐诗高于宋诗。沈德潜在主观上企图重振诗教的传统,恢复诗歌的政教功能;但是,在文字狱非常猖獗、文人动辄得咎的乾隆时期,沈德潜的主张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他自己在身后就因为受到徐述夔谤讪案的牵连而被乾隆下令夺谥。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从此不再出仕,筑室江宁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袁枚有诗名,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的诗追求真率自然、清新灵巧的风格,其中尤以咏史诗和旅游诗为出色。他在诗歌理论上继承公安派的性灵主张,提倡摆脱拘束,带有反道学的倾向。他的诗歌主张体现在所著的《随园诗话》、《续诗品》等著作和一些书信里。袁枚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卷五)。他认为“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答蕺园论诗书》)。他注意到乾嘉汉学的考证热潮对诗歌创作的消极影响“凡攻经学者,诗多晦涩”(《随园诗话》卷一)。袁枚嘲笑道学家的诗歌理论:近日有巨公教人作诗,必须穷经读注疏,然后落笔,诗乃可传。余闻,笑曰:“且勿论建安、大历、开府、参军,其经学何如。只问‘关关雎鸠’、‘采采卷耳’,是穷何经、何注疏,得此不朽之作?陶诗独绝千古,而‘读书不求甚解’,何不读此疏以解之?”(《随园诗话补遗》卷一)袁枚认为性情、学问和学力是创作的基础,又特别强调性情之真,“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随园诗话补遗》卷六)。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他主张“诗必研习肌理,而文必求其实际”。主张以学习儒家经典为根基,追求缜密的风格。这是经学家的诗论。翁方纲在《理说驳戴震作》中说:“夫理者,彻上彻下之谓,性道统絜之理即密察条析之理,无二义也。义理之理,即文理、肌理、腠理之理,一也。”他用义理、文理来诠释肌理,是要将诗学和学问和理学打通,反映了乾嘉以后统一义理、考据、辞章的趋势。

事实上,清代已经到了全面整理和总结古代文化的时期,每个人的理论主张都并不单纯,而且前后可能不太一致。我们要充分地估计到这种复杂性,并注意其针对性。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一字汉镛,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他一生坎坷,终于在饥寒交迫、贫病交加中死去。他著有《两当轩集》20卷、《竹眠词》4卷。黄景仁在短短的34岁的生命中,创作了2000多首诗词,由此可见,黄景仁是以一生的心血投入了诗歌的创作。他的诗情调感伤,凄婉幽怨,人称其为“咽露秋虫,舞风病鹤”,被称为“饥凤”;但是,黄诗还有激楚苍凉的一面,这是他愤世嫉俗感情的流露。譬如以下这些诗句,就体现出强烈的愤世嫉俗的色彩:“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白日长吁静夜歌,飞扬慷慨欲如何”,“五夜壮心悲伏枥,百年左计负躬耕”,“尺锦才情还割截,死灰心事尚消磨”。黄诗充满感伤的色彩,这是黄诗的基调;但是,黄诗的风格是多姿多彩的,这是和他多方面地继承前人风格有关系的。黄诗对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继承是十分明显的。试看他的一些诗句,从中可见其诗风之一斑:“潭空孤月印,峰黑一灯嵌。”“低头云影时争月,入耳松涛独受风。”“夜深鸡犬寂无闻,起舞悲歌继之泣。”“白日长吁静夜歌,飞扬慷慨欲如何?”“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茫茫日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著鞭”。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评价黄诗,说他“声称噪一时,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张维屏对黄诗更是推崇备至:“夫是之谓天才,夫是之谓仙才,自古一代无几人。近求之百余年以来,其维黄仲则乎!”(《国朝诗人征略》)文廷式在《闻尘偶记》中称誉黄诗道:“百余年间,其间黄仲则、黎二樵尚近于诗。”

第三节 清初至清中叶的词

经过元、明两代的沉寂,清代的词呈现出中兴的局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足以和两宋的词来媲美,在宋词的群山峻岭面前别开峰峦之美。清初的阳羡派、浙西派,清中叶的常州派,都是清词的重要流派。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江苏)人。他的词气魄宏大,风格豪迈奔放,意气横逸,继承东坡、稼轩之遗风,兼有清真娴雅之作,擅长词中各体,融婉约和豪放于一体,现实性强,伤时感物,有时一泻无余,是其不足。陈维崧的词风靡清初的词坛,被誉为词家“巨掰”。如《南乡子·邢州道上作》一首: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诗人离开河北易县,踏上邢州古道,向山西太原而来。刀锋上的寒光,使人感受到阵阵的秋寒,秋风怒涛一般,席地而来,催人眼酸,令人寒栗。在这样冷峭的气氛中,三河少年,拍马奔驰而来,气概粗豪,带着三分醉意,林中射雕,多么豪迈,又多么洒脱。酒喝得所剩无几,不由得使人想起行刺秦王的壮士荆轲和高渐离,燕赵自古以来就多悲歌慷慨之士,如今尚让人难以忘怀。想起来,昨天车声隆隆,渡过了寒冷的燕太子送别荆轲的易水,今天又要经过并州著名的豫让桥,那一幕幕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悲剧仿佛重现在眼前。

朱彝尊(161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早年受家庭影响,潜心学术,不肯出仕,51岁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后入南书房,曾经参加编选《明史》。论词最推崇姜夔和张炎,编选《词综》以表明他的文学主张。有《曝书亭集》。他的诗醇雅清丽,雅洁隽永,善于化用前人的诗意。他的诗歌主张是重学力的,这一点与同是宗唐,注重兴会妙悟的王士祯有别。朱彝尊推崇唐诗,推崇杜诗,“学诗者以唐人为宗径,比遵道而得周行者也。唐之有杜甫,其犹九达之逵乎”(《王学士西征草序》)。朱彝尊之宗杜是从诗教的角度出发的,所以他的诗歌主张实际上开了翁方纲肌理说的先河。朱彝尊对后来浙派诗人的影响很大,被奉为浙派的开山祖。朱彝尊的诗歌先是学唐,后来又转而学宋,醇雅清丽是朱彝尊词的主要风格。譬如他的《长亭怨慢·雁》一首,是咏雁的名篇:

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

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幕。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的儿子,康熙年间进士,任一等侍卫,有《饮水词》。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仅仅活了31岁。他不属于某一流派而自成一家。纳兰性德出身权贵之家而厌弃功名富贵,难怪有人竟怀疑他是《红楼梦》的作者。他的词或写离别相思,或写仕宦的烦恼,或写塞外的风光,或写江南的景物。风格婉丽凄清,本色自然,得南唐二主之遗风。从他的代表作,如《金缕曲·赠梁汾》,可以一窥他的词风: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梁汾即顾贞观的别号,他是清初著名的诗人。顾贞观是纳兰性德的忘年交,两人年龄相差18岁。顾在仕途上非常不得志,担任秘书省典籍时,受人排挤,拂袖而去。纳兰性德在词里说“蛾眉谣诼,古今同忌”,即指此事。词中说:“自己本是一狂生,上天安排他生在京师一富贵人家,蒙受到尘世的污染。我也像唐代的李贺一样,有酒惟浇赵州土,欣赏那礼贤下士的平原君,同情怀才不遇的人才。可是谁能理解我呢?没想到,我竟然遇到了你这样能够推心置腹的知己。我们青眼相向,慷慨高歌,彼此都还年轻。(青眼是用晋代阮籍的典故,传说阮籍遇见意气相投的朋友便青眼相视。)举杯痛饮之际,不禁洒下热泪。你没看见吗?当时天边一轮明月,淡淡的,朦朦胧胧的。今夜我们要一醉方休,不要想那些谣诼诬陷的烦心事,那种忌才妒能的小人是什么朝代都有的。过去的生活有什么可说的呢,只能冷笑置之而已。现在回想起来,也只是后悔罢了。一旦知己相许,便经得起千年万载的考验。希望我们来世还能有缘相会,一定要记住我们郑重的承诺。”

真挚缠绵,凄清抑郁,是纳兰词的主旋律,譬如他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写他对爱妻的刻骨思念: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怨地。钗细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他的《蝶恋花》4首是传世之作,且看其中的第一首: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天上的明月最招人怜,它终年地流转不歇,一月之中,只有难得的一圆,却经常是缺的。如果我日夜思念的人化成了一轮明月,用她那皎洁的光芒陪伴着我,那么,我愿意不辞冰雪,用自己的体温和热血去温暖她。可惜我和意中人的缘分是那么浅,那燕子身材轻盈,依然软软地踏在帘钩上,诉说着什么。唱罢秋坟前的挽歌,满心的悲哀依然未能解脱,我幻想着和心上人化为一对蝴蝶,飞翔在春天的芳草丛中。”纳兰性德在一首《沁园春》的自序中说:“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呜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边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我们由此可以理解纳兰性德何以如此对月伤神、浮想联翩了。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武进(今江苏)人。嘉庆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他论词主张比兴寄托,取法风骚,开常州派词风。他的词作凝练深沉,去尽浮艳。如他的《木兰花慢·杨花》一首,便很能体现他的艺术追求:

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

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第四节 清初至清中叶的散文和骈文

顺治、康熙时期,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经世之文,有侯方域、全祖望的传记文。康熙至乾隆时期有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顾炎武的散文很出色。他的书信笔锋锐利,议论文简明深刻,记事文如《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子事》等,或揭露清军屠城罪行,或表彰志士的高风亮节,读来情景如在眼前,人物跃然纸上。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他纵横恣肆、宏伟浑朴散文风格的鲜明体现,书中集中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他的传记文,涉及人物很广,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明清之际大变动的社会面貌。其中尤着力表彰忠臣义士的坚定节操和壮烈行为。张煌言坚持抗清19年,不幸被俘,从容就义;明末遗民余若水隐姓埋名、清苦自持;周难一投老穷荒,“出没瀑声虹影之间”,黄宗羲都为他们写墓志。王夫之的散文纵横捭阖,气概雄肆,思想深刻,见解犀利,闪耀着战斗的光芒。《知性论》、《老庄申韩论》、《君相可以造命论》、《显妣谭太孺人行状》、《船山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商丘(今河南)人。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入清以后应乡试,中副榜。侯方域早年为文取法六朝,工整骈俪,注重文采;中年以后肆力古文,效法韩、柳、欧、苏。侯方域的散文以才气胜,被称为“才士”之文。著有《壮悔堂集》。他以小说笔法写人物传记,如《马伶传》写艺人马伶,为求演技而投身为仆,三年艺成,《李姬传》写风尘女子李香明辨是非的品德,均个性鲜明,细节生动。侯方域强调散文的气和骨,气是气势,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艺术力量,骨是文章的内容,是作品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的统一体。

魏禧(1624-1680),字凝叔,又字冰叔、叔子,号裕斋,又号勺亭,江西宁都人,11岁便以时文得名乡里,易代以后,抛弃八股之学,自说“予平生论文,主有用于世。”主张以六经为榜样,以实学为内容,以适用为目的的“志士”之文。魏禧对清代的文风影响很大,清尚镕称其“以经济有用之学显天下百余年”。著有《魏叔子文集》。《大铁椎传》是他的传世名篇,文章结尾说:“子房得力士,椎秦始皇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生之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感慨深沉,余音袅袅。

汪琬(1624-1691),字苕文,号钝庵,一号尧峰,长州(今吴县)人,顺治进士,累官刑部郎中,因奏销案降职,后以病辞官告归。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预修《明史》。著有《钝翁类稿》,晚年删定为《尧峰文钞》。汪琬的散文疏朗流畅,与侯方域、魏禧合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汪琬论文,偏于保守,非奇反变,主张文章要鼓吹太平,是迎合统治者需要的文论。魏禧讽刺他“率古人法度,犹贤有司奉朝廷律令,循循缩缩,守之而不敢过。”(《魏叔子文集》卷五)

桐城派,创立于康熙、乾隆时期,大盛于嘉庆、道光年间,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他们的文学主张是系统化的,因为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叫桐城派。方苞(1668-1749),字凤九、灵皋,晚年自号望溪,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下狱论死,遇赦得免。以后历仕康、雍、乾三朝,达30年之久。他曾历任翰林院侍讲、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他的目标是“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方苞首倡“义法”,主张程朱理学的内容和讲究文章的法则,是桐城派的奠基人。方苞所谓“义法”,“义”是“言有物”,“法”是“言有序”。他认为,义法源于经而成于史,是散文写作的普遍规律。他心中的“法”,是散文写作的法则、技巧,譬如字法、句法、章法之类。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是传世名篇,这些名篇恰恰不是按照他所谓的义法写出来的。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副贡生,乾隆时举荐博学鸿词,不遇,官至黟县教谕,著有《海峰先生文集》。刘大櫆一生不曾得志,他的文论也没有方苞那么浓厚的道学气,他真正有兴趣的是探讨散文创作中的审美规律。他在《论文偶记》中提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甚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者,则犹未尽其妙也”。他又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毕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焚书辨》、《游浮山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姚鼐(1732-1815),字姬传,又字梦谷,世称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四库全书》的纂修官,著有《惜抱轩全集》。姚鼐提出义理、考据、文章合一的主张,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在乾嘉汉学的背景下,主张既要维护宋学的统治地位,又要发挥汉学的长处,还要提高散文的艺术表现水平,这种主张完全迎合了清朝统治者的需要。姚鼐将文学的风格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这种说法对后人有很大启发。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传世之作。文中既有概括性的描写,又有细部的描绘,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写出了泰山的宏伟气势,又写出了日出的奇观。语言雅淡简洁,很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来神采飞动:“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落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摇动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1.正黄旗

清代满族有八旗制度,正黄旗系其中一旗,八旗开始时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的职能。

2.副榜

清代时乡试,在正式名额以外录取数名,叫做副榜。

思考题

1.分析黄景仁诗歌的风格。

2.分析纳兰性德词的思想和风格。

3.分析清代格调派、肌理派的诗歌主张及其背景。

4.分析桐城派的理论,分析方苞、刘大櫆和姚鼐文学主张的异同。

§§第四篇 近代文学

同类推荐
  • 权力交锋

    权力交锋

    海平市海港跨海大桥在一场风暴潮中轰然倒塌,随即引出了海平市领导层一系列的腐败案件。在这关键时刻,孙志明临危受命,走马上任海平市市长。面对上级领导的压力、同事的不信任、老百姓的怀疑,面对家庭的反对、初恋情人的诱惑、黑社会的陷阱,孙志明无法规避地面临着一次次政治和感情风暴潮的袭击,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一场场殊死的权力交锋……
  • 俗话倾谈一集

    俗话倾谈一集

    《俗话倾谈》是岭南晚清著名的民间小说家邵彬儒创作的通俗短篇小说集,是古代通俗短篇小说衰落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古代小说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 徭役场

    徭役场

    本来站在桥上看星星的“我”,被一个陌生人强硬专断地带走,来到一个由机械构造的徭役场。一个机械工业时代人类异化的寓言,被写得像一个冒险故事。
  • 最有韵味的历史小说:曾国藩(中)

    最有韵味的历史小说:曾国藩(中)

    十余年畅销百万套。本书获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但是,近世国人中也有斥曾文正为元凶、伪君子、汉之不肖子孙的,到后来,汉奸、卖国贼、刽子手,又似乎成了对此人的铁定判辞。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一个人的盖棺论定,其反差如此之大,大概找不出第二个。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引发人们的无限探索兴趣。那么,就让我们一道推开锈迹斑斑的历史铁门,走进一百五十年前那段血雨腥风的时空隧道吧!
  • 残雪

    残雪

    这是一个在现实世界里我极力想要忘却的故事。它却总在我的努力将要成功的时候,突如其来地在梦中寻来。它以银白世界里一抹纯粹的鲜红,将我围堵在幽远的寒冬,一次一次噩梦重温。
热门推荐
  • 恋上问题女孩

    恋上问题女孩

    她是退役军人的女儿,从小就学武打架,是老师心中的问题学生。22岁依旧没恋爱过的处女。他是世代军官的子孙,从小在军营长大,是部队公认的五好军官。27岁还没交过女友的处男。据说两家上代有婚约,被迫再次相亲的她,准备故技重施使用假暴力吓走他。结果那厮更厉害,她三下五除二就被擒住了。某上校不想有太多情感纠葛,某女霸不喜欢被婚姻拘束,一拍即合,以不打扰彼此成活为前提,领取了红本本。可当他回部队以后,她依旧闯祸不断,甚至把一军区大院的人打成残疾。他得令回家,无语地拎着她去部队受训……
  • 没关系那是爱情

    没关系那是爱情

    初中的创伤没有愈合,另一个总裁便进入她的世界,在哥哥和总裁的步步保护下,她该如何面对未来与真爱......
  • 网游之死神光临

    网游之死神光临

    冰冷的录取分数线,把他原本的大学之梦破坏殆尽。但在网络世界的另一边,新世界的大门已经徐徐开启“既然我暂时的人生道路已经完结……那么,我的游戏之路一定会精彩非常!”
  • 家电与健康

    家电与健康

    曾几何时,各类家用电器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在都市里,电脑、空调已经普及,沿海一带,平均每两人一部手机。单位、家中使用电脑日益增多。伴随着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人们对家用电器使用的知识日渐普及,而家用电器对身体危害的知识却十分陌生。我们看见一位家长,教不足源岁的儿子玩电脑时距离近,时间长,完全不知如何预防“电脑病”。当提出“预防”这个词语时,他认为是少见多怪,嗤之以鼻;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自己4岁的孩子站在微波炉前守候着正在加热的食物,当有人提醒她应该远离时,她不屑一顾,觉得是多此一举。
  • 哪瓣洋葱不流泪

    哪瓣洋葱不流泪

    我听说,第一个喜欢你的人会活在心里,一辈子……想起他的时候你微笑了吗?流下泪了吗?你,还记得第一个喜欢的人吗?青春像一颗洋葱,笑着的时候拿手抹眼睛,不知不觉就会流下泪来。将这洋葱青春,轻轻剥给你。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日常生活英语口语看这本就够

    日常生活英语口语看这本就够

    全书分6大类:生活、学习、工作场景等,共涵盖148个话题,如下:生活口语30个情景话题;旅游口语16个情景话题;休闲口语24个情景话题;交际口语20个情景话题;职场口语29个情景话题;商务口语29个情景话题。另外本书诚邀资深外教为每个句子进行了朗读配音。
  • 我的专属樱梦少年

    我的专属樱梦少年

    千筱樱为了寻找十年前的他,来到了凌樱高中。在这里,呆萌的她遇到了一个个极品美少年。温柔,可爱,恶魔,冰山,毒舌究竟那一个才是十年前的他?那一个才是你的菜。
  • 岚亭赋

    岚亭赋

    不周峰排名榜一出,平静的江湖从此不再安宁,英雄榜、功夫榜、兵器榜,排名问世不久江湖中便层起波澜。身世成迷的少年才俊岳白羽受高人指点拜在儒山之巅尚贤山庄庄主儒侠羽向天门下,自此勤学武艺、匡扶正道,而他的身世之谜也在一次次巧合与误会中渐渐解开。江湖纷争不断,而邪派背后的黑手最终目的竟是为了夺取一部旷世奇功秘籍——岚亭赋。岳白羽本为驱邪匡正出山卫道,谁知竟阴差阳错卷入纷争,既然无法回避就只能迎难而上,随着谜团一个个揭开,更大的谜团却随之而来。岳白羽本想除魔卫道,谁知最后竟发现《岚亭赋》的主人竟与自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局势动荡,离奇身世,他该何去何从?一念一善恶,一剑一江湖,是独善其身还是仗剑天涯?
  • 三河仙府

    三河仙府

    大城,大仙府。小城,小仙府。小河镇,只能称得上是,仙府幼崽。这是一个仙府的世界。修者,真仙,金仙,都要祭练仙府。凭修为铸造仙城,抗天劫。小乞丐柳小怪,身世不明。流落到小河镇上,好不容易活下来了。多吃了几个包子,欠人帐。弄钱还账,被三道老头看出有修仙的根骨。“修仙能吃饱吗?”“能。修一年,顿顿饱。修三年,十人饱。修三十年,你让谁吃饱,谁就能吃饱。”不一样的修仙,不一样的成道。抢宝物,搜奇材,炼仙府。承天仙府出,开辟新界做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