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66900000027

第27章 清初至清中叶的诗文

了解神韵派、格调派、肌理派的诗歌主张;了解桐城派的文学主张;了解吴伟业七言歌行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一节 顺治、康熙时期的诗歌

清初的诗歌创作十分活跃,有顾炎武、屈大均为代表的遗民诗人,有钱谦益、吴伟业为代表的入清后出仕的诗人。钱谦益主持东南诗坛,诗歌长于七律,得力于学杜,情辞苍郁,辞藻富赡。康熙中叶,清朝的统治趋于稳定,民族意识渐渐淡薄,代表作家有王士祯、朱彞尊等人。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昆山人,与王夫之、黄宗羲并称为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清廷曾多次企图笼络他,威胁利诱,终不为所动。他一生律己很严,操行卓迈,身处逆境而终无颓废之想,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精神。顾炎武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不必人人皆作”,“和韵最害人诗”,反对一切阿谀奉承、抄袭、无聊的应酬文字。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性,富有史诗特色,沉郁苍凉,刚健古朴。他写下了一系列国破家亡、长歌当哭的壮烈诗篇。他的《秋山》,写江阴、昆山、嘉定等地人民抗清失败以后被屠杀劫掠的惨状。《五十初度时在昌平》一诗曰:“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又酬傅处士次韵》又云:“苍龙日暮犹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表现他直至垂暮之年怀念故国之心仍耿耿不释。他的诗沉郁顿挫,苍凉遒劲,风格直逼老杜。

屈大均(1630-1696),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他是一位反清志士,一生南北奔走,图谋恢复。他的诗歌充满故国之思,山河之痛,一腔悲愤,发为悲歌,慷慨激越,意象雄奇,形象飞动,气魄雄放,笔力遒劲,想象浪漫,气势非凡。他和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屈大均的诗歌各体俱佳,尤长五律。从内容上看,屈大均的诗歌主要表现他反清复明、志图恢复的情怀和回天无力的悲哀,如“万里悲风随出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紫荆关道中送客》);“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江南哀后无词赋,塞北归来有羽翰。形势只馀抔土在,钟山何必更龙蟠”(《旧京感怀》);“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消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壬戌清明作》);“亭障三边接,风沙万古愁。可怜辽海月,不作汉时秋。白草连天尽,黄河倒日流。受降城上望,空忆冠军侯”(《塞上曲》)。

吴伟业,今存诗歌1000多首,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他的诗,哀伤时事,以人系事,事俱征实,带有史诗特色。尤其擅长七言歌行,清丽哀婉,流畅自然,世称“梅村体”,兼有故事性、戏剧性,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圆圆曲》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陈圆圆和吴三桂的离合,富有故事性和戏剧性,关系着明清易代的历史巨变,“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两句,直揭吴三桂为了私情不顾民族大义的丑恶嘴脸。全诗通过陈圆圆传奇式的经历,讽刺了历史罪人吴三桂。诗歌腾挪变化,纵横开阖,摇曳多姿,或叙述,或抒情,或旁敲侧击,或倒叙插叙,思致活泼,变化莫测,情韵丰盈,极哀感顽艳之美。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祯,后来为了避雍正皇帝的讳改名士正,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顺治时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论诗以司空图和严羽为本,主张兴会妙悟,是神韵派的代表。他一面推崇王、孟,推崇冲淡闲远的风格,一面标举杜甫的诗,说明他并不反对沉郁顿挫。他只是反对直露、堆砌,反对议论入诗。王士祯早年提出诗歌要“典、远、谐、则”(《丙申诗旧序》)。“典”是典雅,“远”是淡远的意境,“谐”是音律的和谐,“则”是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的“则”,意思是法则、法度,后来的诗学都由此生发出来。王士祯的诗学侧重于学习传统,但是,他又反对模仿。他的神韵说企图将学古和创新结合起来。王士祯诗学的一个特点是非常重视辨别诗体,一方面使诗歌的辨析更加细致,另一方面也使他的诗论显得含糊。他强调汉魏古诗和唐代古诗的区别,同时又认为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人继承了汉魏古诗的传统。王士祯推崇王维、孟浩然的古澹闲远,同时又肯定杜甫的沉郁顿挫,尤其是肯定杜甫的七古和七律。他反对一概地排斥宋诗,他认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继承了杜甫的七古传统。他主张学古务得其神,不袭其貌。所谓“善学古人者,学其神理;不善学者,学其衣冠语言涕唾而已”(《晴川集序》)。王士祯的诗论和诗歌创作都标举神韵,所谓神韵是指一种含蓄悠远的境界,并非单指王、孟一派的诗歌境界。

第二节 雍正至道光时期的诗歌

从康熙末到乾嘉时期,汉学和宋学的对立进入壁垒分明的阶段,这股思潮对于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的影响日趋明显。总的看来,复古的倾向比较突出,有沈德潜为代表的格调派和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州(今苏州)人。乾隆年间进士。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他编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四大部断代的诗选,试图通过诗歌史的编选清理来提倡诗歌的风雅传统。他提倡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风格,反对质直敷陈,欲纠正神韵派的空疏而未能做到。沈德潜对顺治、康熙年间的宋诗热颇致不满,联合了一批崇尚唐诗的文人。沈德潜在仕途上扶摇直上,对于推广他所提倡的宗唐主张是有很大作用的。乾隆皇帝与其唱和,也认为唐诗高于宋诗。沈德潜在主观上企图重振诗教的传统,恢复诗歌的政教功能;但是,在文字狱非常猖獗、文人动辄得咎的乾隆时期,沈德潜的主张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他自己在身后就因为受到徐述夔谤讪案的牵连而被乾隆下令夺谥。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从此不再出仕,筑室江宁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袁枚有诗名,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的诗追求真率自然、清新灵巧的风格,其中尤以咏史诗和旅游诗为出色。他在诗歌理论上继承公安派的性灵主张,提倡摆脱拘束,带有反道学的倾向。他的诗歌主张体现在所著的《随园诗话》、《续诗品》等著作和一些书信里。袁枚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卷五)。他认为“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答蕺园论诗书》)。他注意到乾嘉汉学的考证热潮对诗歌创作的消极影响“凡攻经学者,诗多晦涩”(《随园诗话》卷一)。袁枚嘲笑道学家的诗歌理论:近日有巨公教人作诗,必须穷经读注疏,然后落笔,诗乃可传。余闻,笑曰:“且勿论建安、大历、开府、参军,其经学何如。只问‘关关雎鸠’、‘采采卷耳’,是穷何经、何注疏,得此不朽之作?陶诗独绝千古,而‘读书不求甚解’,何不读此疏以解之?”(《随园诗话补遗》卷一)袁枚认为性情、学问和学力是创作的基础,又特别强调性情之真,“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否则敷衍成文矣”(《随园诗话补遗》卷六)。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他主张“诗必研习肌理,而文必求其实际”。主张以学习儒家经典为根基,追求缜密的风格。这是经学家的诗论。翁方纲在《理说驳戴震作》中说:“夫理者,彻上彻下之谓,性道统絜之理即密察条析之理,无二义也。义理之理,即文理、肌理、腠理之理,一也。”他用义理、文理来诠释肌理,是要将诗学和学问和理学打通,反映了乾嘉以后统一义理、考据、辞章的趋势。

事实上,清代已经到了全面整理和总结古代文化的时期,每个人的理论主张都并不单纯,而且前后可能不太一致。我们要充分地估计到这种复杂性,并注意其针对性。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一字汉镛,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他一生坎坷,终于在饥寒交迫、贫病交加中死去。他著有《两当轩集》20卷、《竹眠词》4卷。黄景仁在短短的34岁的生命中,创作了2000多首诗词,由此可见,黄景仁是以一生的心血投入了诗歌的创作。他的诗情调感伤,凄婉幽怨,人称其为“咽露秋虫,舞风病鹤”,被称为“饥凤”;但是,黄诗还有激楚苍凉的一面,这是他愤世嫉俗感情的流露。譬如以下这些诗句,就体现出强烈的愤世嫉俗的色彩:“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白日长吁静夜歌,飞扬慷慨欲如何”,“五夜壮心悲伏枥,百年左计负躬耕”,“尺锦才情还割截,死灰心事尚消磨”。黄诗充满感伤的色彩,这是黄诗的基调;但是,黄诗的风格是多姿多彩的,这是和他多方面地继承前人风格有关系的。黄诗对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继承是十分明显的。试看他的一些诗句,从中可见其诗风之一斑:“潭空孤月印,峰黑一灯嵌。”“低头云影时争月,入耳松涛独受风。”“夜深鸡犬寂无闻,起舞悲歌继之泣。”“白日长吁静夜歌,飞扬慷慨欲如何?”“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茫茫日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著鞭”。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评价黄诗,说他“声称噪一时,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张维屏对黄诗更是推崇备至:“夫是之谓天才,夫是之谓仙才,自古一代无几人。近求之百余年以来,其维黄仲则乎!”(《国朝诗人征略》)文廷式在《闻尘偶记》中称誉黄诗道:“百余年间,其间黄仲则、黎二樵尚近于诗。”

第三节 清初至清中叶的词

经过元、明两代的沉寂,清代的词呈现出中兴的局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足以和两宋的词来媲美,在宋词的群山峻岭面前别开峰峦之美。清初的阳羡派、浙西派,清中叶的常州派,都是清词的重要流派。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江苏)人。他的词气魄宏大,风格豪迈奔放,意气横逸,继承东坡、稼轩之遗风,兼有清真娴雅之作,擅长词中各体,融婉约和豪放于一体,现实性强,伤时感物,有时一泻无余,是其不足。陈维崧的词风靡清初的词坛,被誉为词家“巨掰”。如《南乡子·邢州道上作》一首: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诗人离开河北易县,踏上邢州古道,向山西太原而来。刀锋上的寒光,使人感受到阵阵的秋寒,秋风怒涛一般,席地而来,催人眼酸,令人寒栗。在这样冷峭的气氛中,三河少年,拍马奔驰而来,气概粗豪,带着三分醉意,林中射雕,多么豪迈,又多么洒脱。酒喝得所剩无几,不由得使人想起行刺秦王的壮士荆轲和高渐离,燕赵自古以来就多悲歌慷慨之士,如今尚让人难以忘怀。想起来,昨天车声隆隆,渡过了寒冷的燕太子送别荆轲的易水,今天又要经过并州著名的豫让桥,那一幕幕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悲剧仿佛重现在眼前。

朱彝尊(161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早年受家庭影响,潜心学术,不肯出仕,51岁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后入南书房,曾经参加编选《明史》。论词最推崇姜夔和张炎,编选《词综》以表明他的文学主张。有《曝书亭集》。他的诗醇雅清丽,雅洁隽永,善于化用前人的诗意。他的诗歌主张是重学力的,这一点与同是宗唐,注重兴会妙悟的王士祯有别。朱彝尊推崇唐诗,推崇杜诗,“学诗者以唐人为宗径,比遵道而得周行者也。唐之有杜甫,其犹九达之逵乎”(《王学士西征草序》)。朱彝尊之宗杜是从诗教的角度出发的,所以他的诗歌主张实际上开了翁方纲肌理说的先河。朱彝尊对后来浙派诗人的影响很大,被奉为浙派的开山祖。朱彝尊的诗歌先是学唐,后来又转而学宋,醇雅清丽是朱彝尊词的主要风格。譬如他的《长亭怨慢·雁》一首,是咏雁的名篇:

结多少,悲秋俦侣,特地年年,北风吹度。紫塞门孤,金河月冷,恨谁诉?回汀枉渚,也只恋江南住。随意落平沙,巧排作、参差筝柱。

别浦,惯惊移莫定,应怯败荷疏雨。一绳云杪,看字字悬针垂露。渐欹斜、无力低飘,正目送、碧罗天幕。写不了相思,又蘸凉波飞去。

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的儿子,康熙年间进士,任一等侍卫,有《饮水词》。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仅仅活了31岁。他不属于某一流派而自成一家。纳兰性德出身权贵之家而厌弃功名富贵,难怪有人竟怀疑他是《红楼梦》的作者。他的词或写离别相思,或写仕宦的烦恼,或写塞外的风光,或写江南的景物。风格婉丽凄清,本色自然,得南唐二主之遗风。从他的代表作,如《金缕曲·赠梁汾》,可以一窥他的词风: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生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梁汾即顾贞观的别号,他是清初著名的诗人。顾贞观是纳兰性德的忘年交,两人年龄相差18岁。顾在仕途上非常不得志,担任秘书省典籍时,受人排挤,拂袖而去。纳兰性德在词里说“蛾眉谣诼,古今同忌”,即指此事。词中说:“自己本是一狂生,上天安排他生在京师一富贵人家,蒙受到尘世的污染。我也像唐代的李贺一样,有酒惟浇赵州土,欣赏那礼贤下士的平原君,同情怀才不遇的人才。可是谁能理解我呢?没想到,我竟然遇到了你这样能够推心置腹的知己。我们青眼相向,慷慨高歌,彼此都还年轻。(青眼是用晋代阮籍的典故,传说阮籍遇见意气相投的朋友便青眼相视。)举杯痛饮之际,不禁洒下热泪。你没看见吗?当时天边一轮明月,淡淡的,朦朦胧胧的。今夜我们要一醉方休,不要想那些谣诼诬陷的烦心事,那种忌才妒能的小人是什么朝代都有的。过去的生活有什么可说的呢,只能冷笑置之而已。现在回想起来,也只是后悔罢了。一旦知己相许,便经得起千年万载的考验。希望我们来世还能有缘相会,一定要记住我们郑重的承诺。”

真挚缠绵,凄清抑郁,是纳兰词的主旋律,譬如他的《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写他对爱妻的刻骨思念: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怨地。钗细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他的《蝶恋花》4首是传世之作,且看其中的第一首: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天上的明月最招人怜,它终年地流转不歇,一月之中,只有难得的一圆,却经常是缺的。如果我日夜思念的人化成了一轮明月,用她那皎洁的光芒陪伴着我,那么,我愿意不辞冰雪,用自己的体温和热血去温暖她。可惜我和意中人的缘分是那么浅,那燕子身材轻盈,依然软软地踏在帘钩上,诉说着什么。唱罢秋坟前的挽歌,满心的悲哀依然未能解脱,我幻想着和心上人化为一对蝴蝶,飞翔在春天的芳草丛中。”纳兰性德在一首《沁园春》的自序中说:“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呜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边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我们由此可以理解纳兰性德何以如此对月伤神、浮想联翩了。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武进(今江苏)人。嘉庆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他论词主张比兴寄托,取法风骚,开常州派词风。他的词作凝练深沉,去尽浮艳。如他的《木兰花慢·杨花》一首,便很能体现他的艺术追求:

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

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第四节 清初至清中叶的散文和骈文

顺治、康熙时期,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经世之文,有侯方域、全祖望的传记文。康熙至乾隆时期有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顾炎武的散文很出色。他的书信笔锋锐利,议论文简明深刻,记事文如《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子事》等,或揭露清军屠城罪行,或表彰志士的高风亮节,读来情景如在眼前,人物跃然纸上。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他纵横恣肆、宏伟浑朴散文风格的鲜明体现,书中集中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带有鲜明的民主色彩。他的传记文,涉及人物很广,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明清之际大变动的社会面貌。其中尤着力表彰忠臣义士的坚定节操和壮烈行为。张煌言坚持抗清19年,不幸被俘,从容就义;明末遗民余若水隐姓埋名、清苦自持;周难一投老穷荒,“出没瀑声虹影之间”,黄宗羲都为他们写墓志。王夫之的散文纵横捭阖,气概雄肆,思想深刻,见解犀利,闪耀着战斗的光芒。《知性论》、《老庄申韩论》、《君相可以造命论》、《显妣谭太孺人行状》、《船山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商丘(今河南)人。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入清以后应乡试,中副榜。侯方域早年为文取法六朝,工整骈俪,注重文采;中年以后肆力古文,效法韩、柳、欧、苏。侯方域的散文以才气胜,被称为“才士”之文。著有《壮悔堂集》。他以小说笔法写人物传记,如《马伶传》写艺人马伶,为求演技而投身为仆,三年艺成,《李姬传》写风尘女子李香明辨是非的品德,均个性鲜明,细节生动。侯方域强调散文的气和骨,气是气势,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艺术力量,骨是文章的内容,是作品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的统一体。

魏禧(1624-1680),字凝叔,又字冰叔、叔子,号裕斋,又号勺亭,江西宁都人,11岁便以时文得名乡里,易代以后,抛弃八股之学,自说“予平生论文,主有用于世。”主张以六经为榜样,以实学为内容,以适用为目的的“志士”之文。魏禧对清代的文风影响很大,清尚镕称其“以经济有用之学显天下百余年”。著有《魏叔子文集》。《大铁椎传》是他的传世名篇,文章结尾说:“子房得力士,椎秦始皇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生之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感慨深沉,余音袅袅。

汪琬(1624-1691),字苕文,号钝庵,一号尧峰,长州(今吴县)人,顺治进士,累官刑部郎中,因奏销案降职,后以病辞官告归。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预修《明史》。著有《钝翁类稿》,晚年删定为《尧峰文钞》。汪琬的散文疏朗流畅,与侯方域、魏禧合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汪琬论文,偏于保守,非奇反变,主张文章要鼓吹太平,是迎合统治者需要的文论。魏禧讽刺他“率古人法度,犹贤有司奉朝廷律令,循循缩缩,守之而不敢过。”(《魏叔子文集》卷五)

桐城派,创立于康熙、乾隆时期,大盛于嘉庆、道光年间,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他们的文学主张是系统化的,因为方苞、刘大櫆和姚鼐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叫桐城派。方苞(1668-1749),字凤九、灵皋,晚年自号望溪,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下狱论死,遇赦得免。以后历仕康、雍、乾三朝,达30年之久。他曾历任翰林院侍讲、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他的目标是“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方苞首倡“义法”,主张程朱理学的内容和讲究文章的法则,是桐城派的奠基人。方苞所谓“义法”,“义”是“言有物”,“法”是“言有序”。他认为,义法源于经而成于史,是散文写作的普遍规律。他心中的“法”,是散文写作的法则、技巧,譬如字法、句法、章法之类。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是传世名篇,这些名篇恰恰不是按照他所谓的义法写出来的。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副贡生,乾隆时举荐博学鸿词,不遇,官至黟县教谕,著有《海峰先生文集》。刘大櫆一生不曾得志,他的文论也没有方苞那么浓厚的道学气,他真正有兴趣的是探讨散文创作中的审美规律。他在《论文偶记》中提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曹子桓、苏子由论文,以气为主,是矣。然气随神转,神浑则气灏,神远则气逸,神伟则气高,神变则气奇,甚深则气静,故神为气之主。至专以理为主者,则犹未尽其妙也”。他又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毕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焚书辨》、《游浮山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姚鼐(1732-1815),字姬传,又字梦谷,世称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四库全书》的纂修官,著有《惜抱轩全集》。姚鼐提出义理、考据、文章合一的主张,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姚鼐在乾嘉汉学的背景下,主张既要维护宋学的统治地位,又要发挥汉学的长处,还要提高散文的艺术表现水平,这种主张完全迎合了清朝统治者的需要。姚鼐将文学的风格分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这种说法对后人有很大启发。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传世之作。文中既有概括性的描写,又有细部的描绘,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写出了泰山的宏伟气势,又写出了日出的奇观。语言雅淡简洁,很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来神采飞动:“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落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摇动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1.正黄旗

清代满族有八旗制度,正黄旗系其中一旗,八旗开始时兼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的职能。

2.副榜

清代时乡试,在正式名额以外录取数名,叫做副榜。

思考题

1.分析黄景仁诗歌的风格。

2.分析纳兰性德词的思想和风格。

3.分析清代格调派、肌理派的诗歌主张及其背景。

4.分析桐城派的理论,分析方苞、刘大櫆和姚鼐文学主张的异同。

§§第四篇 近代文学

同类推荐
  • 喵星上的福尔摩斯

    喵星上的福尔摩斯

    作者以一只猫的视角和语言讲述了5个现实中的小故事,重新诠释了自由、善良、智慧、勇气、信赖等概念的内涵,同时也并没有把生活描述成乌托邦式的天堂,也会有狡诈、阴谋、隔阂、猜忌、伤害。但只要有爱,一切不好的东西总会被取代,在Dido的眼里,生活处处都美好。而它自有自己的逻辑——对于一只缺乏冒险精神的猫来说,呆在家里就够好了。好奇心永远是没有尽头的,外面的世界也永远没有尽头,一只猫要学会知足。”“为什么所有人都看到我的肥,却看不到我真正的优点呢?比如说我很帅,我很聪明,我很有内涵,我脾气很好。人类就是这么肤浅。”
  • 原狱

    原狱

    一群农民起义者为逃避官府追捕,匿入煤窑挖煤为生,残酷而充斥着血泪的原始积累由此开始。不蓄私银的美好时代结束了,共同的精神崩溃了。以金钱为基础的新秩序在一场场火拼与厮杀中建立起来。有了雇佣与被雇佣,有了剥削与被剥削,有了暴富和赤贫,有了这块土地的繁荣“娼盛”。花窑原始积累的残酷不亚于煤窑,金钱的气息充斥在糜烂的空气中。花船上滋生着年轻女人的梦想,煤窑下沸腾着青壮男儿的热血。然而,仍有人顽强地以人的名义生存着,挣扎着,呼唤着公理与正义,期待着革命。
  • 玻璃唇

    玻璃唇

    孙频,女,1983年出生于山西交城,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现任杂志编辑。至今在各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余万字,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同屋记》、《醉长安》、《玻璃唇》、《隐形的女人》、《凌波渡》、《菩提阱》、《铅笔债》等。
  • 荆棘舞

    荆棘舞

    职场荆棘丛生,我们做最从容的舞者!80后女孩、外企HR叶小荼因上司误解主动离职,成为知名软件公司英国UP一名基层营销人员。转行的她凭借HR积累的人际关系经验和勤奋,从UP的老竞争对手美国DOOM手中抢到一个巨额订单,被中国区总经理麦克道尔赏识,升职为销售主管。然而,英国UP内部关系十分复杂,内忧外患并存。初露锋芒的叶小荼接连遭遇了种种难题和困境,面对同事的嫉妒、上司的冷漠和阻碍、客户的傲慢与反复,她会如何应对?在荆棘丛生的职场,如何游刃有余地行走其间?与此同时,一段办公室恋情逐渐萌芽,在新欢旧爱之间,叶小荼又将面临新的抉择……
  • 醒名花

    醒名花

    《醒名花》十六回,系清初小说。书叙才子湛翌王与梅杏娘婚姻事:已故梅御史之女杏娘,自号醒名花,独居别墅园中,湛翌王慕其名而欲结情缘,因杏娘之兄妒害,颠沛流离。因大盗贾龙的救助,梅杏娘得于尼庵避居;湛翌王被淫尼匿藏庵中经年。后湛翌王随陶药侯平寇立功,终与梅杏娘成为夫妻。
热门推荐
  • 活见鬼

    活见鬼

    一个长的像王子的屌丝却整天被一个长相猥琐的老鬼纠缠,在某次对着电脑看岛国片的时候,经不住老鬼那金枪不倒本事的诱惑,一不小心与老鬼签下了一个合同。一个屌丝,成为新社会的“神棍”,看他如何油嘴滑舌,让各路鬼怪放下屠刀;一个屌丝,成为了阴阳两界的话事人,看他如何化险为夷,逃出生天;吊死鬼,血糊鬼,落尸鬼,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屌丝碰不到的;痨子鬼,欠债鬼,还情鬼,不只有你不想要的鬼,还有让你欢天喜地的鬼;佛曰:“红粉骷髅白皮肉”,我说:“女鬼哪里走,且来我床上游一游!”
  • 博弈生存:中国历史现象的博弈论解读

    博弈生存:中国历史现象的博弈论解读

    本书通过博弈论的解释,让历史进程中一些蕴涵了博弈论原则和思想的内容凸显出来,把历史中包含的博弈智慧挖掘出来。
  • 樱空祭

    樱空祭

    也许只是梦一场,这世上,从未有过你,也从未有过我。简简单单,平淡的爱恋。。
  • 门世界

    门世界

    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事物。早上、中午、晚上,随手开门,随手关门,熟练的都不需要经过大脑。可是凡事都会有例外发生。如果有一天,当你随手打开一扇门,却发现门后面不是你熟悉的卧室,而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你会想到什么?做什么?当方羽遇到这种事情时,他脑海里只会自然而然地浮起三个字:活下去!
  • 敬礼班长

    敬礼班长

    《敬礼,班长》全面总结了他作为一名班长的“带兵之道”,深入展示了他带兵育人的理念升华和方法创新,较好地体现了他把当兵当事业、把带兵当专业的军旅追求,值得更多的一线带兵人学习借鉴。我们真切希望,能够借此为引,唤起更多一线带兵人的思考和探索,在追逐强军梦的岗位实践中放飞好“个人梦”。
  • 疯狂BOSS:逼嫁顽皮恋人

    疯狂BOSS:逼嫁顽皮恋人

    “女人,谁给你的胆子设计我!”他霸道残忍,扬言要杀人灭口。她千方百计的跑路,却根本逃不出他的手掌心,“你到底想怎么样?”“和我结婚,或者去死,自己选!”她鼓起嘴巴:“我能不能选第三样?”“哦,”他拖长语音,意味深长,“原来你喜欢先……死再婚,你放心吧,我一定不负重任……”……她是他黑夜中唯一能安心睡眠的抱枕,更是梦中难忘的初恋,如今自投罗网……他怎能不抱得美人归?
  • 战斗让天空颤抖

    战斗让天空颤抖

    他生活在星际时代科技社会之中,却要肉体踏碎一切规则。他是一个来自斗气世界,崇尚肉体修练却必须生活在科技社会的人,势必要踏碎盛世烟花才能走入巅峰。绝对爽的战斗,绝对搞笑的情节。(如果能看完前三万字,相信你就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也就不会选择放弃了)激情流、热血流,开始啦!!
  • 腹黑公主的贴身男佣

    腹黑公主的贴身男佣

    漫天淡蓝的花瓣飞舞。“她一直那么孤单,你怎么可以这样伤害她。你知道吗?她从小就没有了爸爸妈妈在身边,她一直一直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学,一个人睡觉…………那么那么孤单啊,任谁都走不进她的世界,任谁都靠近不了她…………“樱花树下绝美的少年颤抖着吼道“夜~可是我爱你啊,你怎么可以为了一个疯女人吼我……”在少年对面的女孩儿呜咽着说道“爱我?你好意思说爱我?你明明知道我是喜欢她的……你却把她伤成那样…………”少年声音颤抖着说道
  • 老兵口述抗战1: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

    老兵口述抗战1: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

    《老兵口述抗战①: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的作者李幺傻十余年来通过寻找并采访参加过随枣、百团、上高战役的抗战老兵和幸存者,真实还原了三大战争的场景,首次披露诸多鲜为人知的真相:张自忠背负汉奸骂名,回到部队,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带着你们要去奔赴死亡。”然后马不停蹄,奔赴抗日前线,最终捐躯沙场。百团大战中,八路军用一门缴获的大炮和仅有的6发炮弹,连续打下十几座碉堡;为了抢夺一杆三八大盖,要牺牲几条人命。上高会战中,国共双方通力合作,共毙伤日寇约2.2万人,被何应钦誉为“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此书,是第一部从老兵视角描述抗日战争之作。
  • 法兰西之路易十七

    法兰西之路易十七

    一个倒霉蛋来到法国大革命时期求生的故事,是生是死,这是个严肃的事情,查理必须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