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20000000076

第76章 附录(3)

张化认为,“文革”中的知青运动给我国历史带来了影响深远的不幸后果,一是加重了“文革”给我国历史造成的“人才深谷”的现象。1968年至1978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青达1623万,中国少培养了大专生100多万、中专生200多万人。二是造成国家在经济上的严重损失。“文革”中安置知青,国家财政支出达100多个亿,知青返城安置又有巨大支出。三是给广大农村的经济带来巨大的困难,给大部分知青家长造成严重负担。四是给知青的思想、文化、个人生活也带来许多不幸。

当然也有的学者在总体上否定知青运动为“一次培养和造就一代反修防修新人的不成功探索,是社会主义和建设过程中一次不成功的尝试”,同时也客观评价了知青运动中的积极因素:首先,上山下乡运动使知青冷静地、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国情,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其次,知青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实践中逐渐聪明起来,深沉起来。在三大实践活动中,增长了见识,练就了本领,学会了思考;从农民那里学到了勤劳、纯朴、智慧、坚韧。再次,上山下乡使知青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不甘落后、不甘沉沦、奋发进取的人生信念,培养起体察国情、民情,关切民族命运,希冀中国加快发展的政治品格。最后,知青在改变中国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的社会工程中,在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尽了自己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见杜鸿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作为千万知青中的一员,我亲身经历了这一场浩大的运动。虽然我只在北大荒待了8年,但由于身份的特殊,在北大荒当了6年记者,返城后,我又当了10多年的记者,对知青的前世和今生有了更宏观和更微观的观察与思考。多年来,我有一个夙愿,要为“我们”一当过知青的“老三届”写一部书。这出自我的责任,也出自我的良心。在《兵团战士报》当记者时,我自然是扎根边疆的鼓吹者。可我自己在1976年就返城了,后来身处高位、衣食无忧,而我的许多战友还在黑土地上过着艰难的日子,许多人已长眠在大山和莽原里,一想起他们心总有些不安。为了使自己的灵魂安宁,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用我的笔,告诉人们他们的过去和现在。1995年,我在省作协工作的最后一年,曾想采写100个留在北大荒的老知青,想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永远的北大荒人》,而且跑了黑龙江垦区的许多农场,写出了10多篇,但因到文化厅任职,不得不放下这个计划,尽心去当公务员了。

2006年当我就要淡出官场的时候,我又把当年的愿望重新拾起,来写我最熟悉的群体一老知青。良心未泯,良知还在。为了遵守承诺,我放下身段,边走边写,做一代老知青的代言人。因为我和他们有共同的出处,也会有共同的归宿。因为我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从2006年5月开始还愿,用一种最通俗的办法,在黑龙江省发行量最大的《生活报》上开一个专栏《我们的故事》,每周发一篇,经过一年以后,读者纷纷要求能尽快结集出书。正好作家出版社的朋友也对这本书怀有期望,(责任编辑贺平当年在黑龙江的“五七干校”当小知青,总编辑侯秀芬是在陕北插过队的老知青,编审潘静下乡在内蒙古建设兵团,她们的热情催生了这两部书。)这样一来,2008年1月出版了《我们的故事》,这一年的12月又出版了《我们的故事-2》。

余秋雨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在没有战争和灾荒的情况下,老三届可以说是20世纪有文化的年轻人中遭受最多磨难和折腾的群体之一。他们的经历不妨看成一段历史的生命化缩影。‘文革’的具体事端会渐渐淡忘,但这群人及后代却以一种乖戾的生命方式作永久性的记载。”〔《老三届》)

20世纪90年代的某一年夏天,我曾陪他在黑龙江采风,在从黑河到呼玛的船上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

关于知青的回忆文章和文学作品,我的朋友梁晓声、张抗抗、肖复兴和同代作家铁凝、史铁生、叶辛、陆星儿等,已写过许多,每一篇都让我们感动。但他们及广大读者对知青运动、对老三届的观点却大相径庭。有人认为,我们和祖国一起经历了苦难,我们在苦难中成长,有所作为,因此“青春无悔”。有人认为,我们是“文革”和知青运动的受害者,也是施害者,我们把红卫兵极“左”的思潮带到了广阔天地,给人民和自己都带来了灾难,我们应该忏悔-无论别人怎样说,我还是要写,写我和我们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受,为这段历史留下“生命化的缩影”,以告诫人们不能让那些刻骨铭心的悲剧再次发生。也告诉人们,在那个阴风浩荡的年代,在那边塞绝寒之地,也曾有鲜艳的人性之花开放。

我要写“知青时代”〔下乡的10年)我们的苦难与风流,我还要写“后知青时代”(返城后的30年)我们的艰辛和坎坷。我要写我们,还要写和我们共命运的父老乡亲。我要写成功者的辉煌和灿烂,我更要写失败者的沮丧和无奈。总之写我们中的许多人在逆境中奋发拼搏,把种种人生经历变成财富,把最大的苦难咀嚼粉碎,凭着一股坚定的意志朝前走,和祖国一起从黑暗走向光明。当然我们也会反思和审视自己,由于当年的愚昧无知、狂妄自大、胆怯懦弱、自私和利己,怎样使自己和别人的命运雪上加霜。也许上帝都会原谅我们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的错误,但我们还是应该毫不回避地记录下来,那可能是我们的后代最为珍贵的《人生宝鉴》。

马克思曾说过这样的话:“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人的存在。”“人们的历史始终只是人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我以为,知青就是那个时代的“标本”,每一个人的历史汇成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而这段历史对中国是特别重要的,是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崩溃走向新生的历史。我们是共和国历史上最低谷的“文革”10年和最高潮的改革开放的30年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于是,我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北大荒当过知青的百万人当中选取100人,然后把他们在“前知青时代”和“后知青时代”中有代表性又最具个性的故事写下来,以汇成一部时代画卷,留给历史的见证者本人,也留给历史,留给后人。

这种人物命运的纪实写作方式,始作俑者是美国的作家斯特兹-特拉克,代表作是《美国寻梦》。特拉克在美国以口述实录的方式采访了300多人,精选了其中的百篇汇集为这本书。这100人中有好莱坞巨星、企业大亨、政治首脑、美国小姐等上层人物,也有三X党魁、雇佣枪手、罪犯、偷渡移民及其他们的后代等美国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这本书记述了他们在美国本土寻找“美国梦”的人生经历中的所想所急和所得所失。这本书几乎成了美国的全景缩写,它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当成了世界各国人认识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本书还获得了美国非虚构类文学的最高奖“普利策文学奖”。

我也步特拉克的后尘,想写一本关于我们这一代的不仅在文学上有意义而且在社会学上更有意义的书。这无疑是个非凡的工程,操作起来十分困难。当年的知青像北大荒满山遍野的山花,随处可采,可现在他们绝大多数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喧嚣的大都市,他们消逝在人群中。即使还留在北大荒的那些人,也埋没在大山和莽原深处了。于是我四处奔波,在密如森林的楼宇中和在边远的山村里寻找,寻找在中国历史上渐去渐远的身影……接待我的有共和国的部长,他们的身上还依稀看到年轻时的影子;接待我的也有坐在火炕上端着热辣辣老酒的知青战友,他们的面容像罗中立油画《父亲》一样的动人心魄。望着他们满脸沧桑的木讷的表情,我会忍不住流下眼泪。

我在开辟专栏讲述这些故事时,曾对老知青们说:

朋友啊,朋友,请你告诉我!

把你过去和现在的人生故事告诉我,把你的苦难和幸福告诉我,把你的成功和失败告诉我!

因为我们是时代的标本,我们是一代苦难的风流。

我们走过漫长的风雪迷蒙的冬季,我们的青春留在了无花的季节。

然而我们毕竟走过来了。

在那充满泥泞的路上,我们搀扶而行,留下一行行深深的足迹。

从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全国出现上山下乡的高潮算起,已经40年了。当年的知青逐渐走下历史的舞台,怀旧的情节,让我们再一次走回人生的起点。我也回到了我当年下乡的位于大小兴安岭交界的大山褶皱里的那个小山村(当年的兵团1师独立1营,后来划归一团,再后来划归爱辉县〉,我要寻找写满我们爱情的那片白桦林,寻找那埋在白桦林中我的战友的墓碑。很可惜,那片白桦林被砍伐掉已开成了大豆地,墓碑早已荡然无存了。我把从地边采来的一束鲜花放在那片地里,点燃了从城里带来的黄纸,叨念着心中的祭辞,眼泪流在脸上,滴落在地上。那黄纸化成红色的火苗,舞动着向天上飞旋,又化作黑色的蝴蝶,飞向遥远的天际。

回来的路上我们都沉默着,我耳边听起了朴树的那首忧伤的《白桦林》一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有一天战火烧到家乡我想,我们一当年的知青何尝不是因为战火要烧到边疆,勇敢地奔赴黑龙江,走进白桦林。我们献出了青春,许多战友献出了生命!当年的2000多万年轻人义无反顾地从城市奔向农村边疆!你想一下,如果这2000多万年轻人在城里不断地折腾下去,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大学停办了,谁能在城里给2000万的我们找到饭碗!我们是怀着崇高的理想走的,我们的出走,为共和国承担了巨大的困难!然而一代人付出了青春和生命的代价!我们真的是不该被忘记的。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我来。

就是那一次返乡之旅,坚定了我坚持写完《我们的故事》的决心。为知青代言,为历史存照,就是这样的目的,让我克服困难,去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于是就有了多家报纸连载了两年半的知青故事和现在的这两部共70多万字的书一《我们的故事》。

同类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下部)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下部)

    《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导读版)上部、中部、下部》三本书汇集了1901年到2014年所有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其中包括获奖作品简介、年代、作者介绍、书影、图片等内容。目标读者群不受年龄限制,作为青少年或社会各阶层读者读物、收藏书籍均可。
  • 悲与美

    悲与美

    《悲与美》收录了周安林30年间所写的30篇文章(大部分在多家报刊公开发表过),分为3辑,第一辑为文学评论,主要针对悲剧艺术及美学欣赏,观点新颖,逻辑清晰,内容丰富,论述严谨;第二辑为散文,寄情于景,清新自然,言之有物;第三辑记人叙事,主要针对作者的亲人及闽东的名人和好人,人物刻画到位,情感真挚,读之令人动容。三辑一脉相承,正是作者对悲剧的研究与理解,才尤为真爱人性、人情中的真善美。
  • 苏轼文集1

    苏轼文集1

    苏轼作品集,历代有不同的编法。大致说来,主要有诗集、文集和诗文合集三种编法。
  • 名女人面对死神

    名女人面对死神

    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宰相管仲是中国妓院的开山祖师爷。他在国内设“女闾”,以容纳奴隶,优待游士,提供娱乐,增加租税。清人褚人获说:“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花粉钱之始也。”
  • 我们这一代读书人

    我们这一代读书人

    书中集中收录季羡林对陈寅恪、郑振铎、胡适、冯友兰等师友的回忆文章,勾绘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群像,揭示他们各自或张扬或内敛、或率性或周正、或持正坚守或隐忍委曲……的人生性格及因此遭际的不同命运。每一个学者身影的背后便是一段20世纪中国文化变迁的历史。这些百年中国栋梁之才,与季老一道构成了20世纪中国学术和文化的风景线。那一篇篇温馨感人的文字向我们揭示了季老的识人之术与交友之道,并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老一代读书人的家国情怀和兼济理想提供了一份最真实的知识分子心路档案。
热门推荐
  • 妖惊天下

    妖惊天下

    刘金来偶尔善心大发救了一只狐狸,结果人生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蛇蝎美人,狐鬼精怪,整个世界顿时妖气冲巅惊天下……
  • 玄武变

    玄武变

    登徒子叶凡重生异界,原以为能称霸一方,却不料被众多美女纠缠,让他日夜无暇他顾,累得腰酸背痛……好在家传秘籍,总算搞定难缠美女,从此拉兄弟,建势力,收妹子,夺极权!九州高手,无不一一拜服;四海神魔,甘愿俯首称臣!且看重生小子如何荡平异世,百战称王!
  • 武斗双神

    武斗双神

    这里没有花俏艳丽的魔法,只是属于元气和斗气的世界。这里是一个辽阔的异世大陆,充满精彩故事的地方。这里有炼丹,有炼器,充满着奇异色彩,令人神往。这里,更有着一位热血少年代表着正义挑战邪恶......
  • 盘古传说之逆天

    盘古传说之逆天

    一次偶然遇险,盘古发现自己正身处于一个逆天的阴谋当中,而自己只是一颗种子。且看盘古如何活命,如何修炼,如何逆天。盘古灭世,只为斩断世间邪恶。待到开天辟地,重铸人间,恶性尽去,只留善性。
  • 非我无情,情系一人

    非我无情,情系一人

    看到太多歪歪的小说,感觉千篇一律,而且喜欢的古风很少,因而尝试着了这个短篇小说,也是第一次,希望欣赏着给予安抚,不悦者给予经验。谢谢!
  • 星际秘密

    星际秘密

    克分是一个孤儿,第一眼看见的是一个会异能的女老师,有一天早上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不是自己,世界也不是原来的世界了……
  • 大蕃沙洲释门教法和尚洪辩修功德记

    大蕃沙洲释门教法和尚洪辩修功德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酷跑记

    酷跑记

    本书主要写有关酷跑的故事,书中以蒙面战神和双枪小帅为主角,部分角色后期也会说到。
  • 乱世馋神

    乱世馋神

    盘古开天辟地,将大陆一分为四。东之青龙域,南之朱雀域,西之白虎域,北之玄武域。一位来自二十一世纪的世家少年,抱着满腔对化学的热情,来到这个以实力为尊的玄幻世界。无意中获得绝世之宝,却被自己最信任的人夺走异宝,废了修为。若时光可以倒流,他绝不瞎了这眼。若时光可以倒流,他一定低调做人,扮猪吃虎。
  • 凤求凰之缘倾天下

    凤求凰之缘倾天下

    古有凤凰,凤者,男也,女为凰,其可浴火重生,涅槃之后,且看风云变化……然而剧情急转直下,一个意外,一个不是忽悠甚是忽悠的人出现了,接着,他们封存记忆与修为,再世为人,且看他们如何笑看江山,剑指苍穹,一切只为再次遇见。当记忆归来,他们是否依旧携手?是否依旧记得那时,那人,那事,经年老去,命运会否玩笑,最终,江山依旧人已非?……“南歌,与我携手,定不负江山不负卿……”“呵呵,好/江山与我何干,我只要家国,你还我?”眼泪是无声的指责,如今他还不能告诉她一切,他也还不了他的家国,是以,只有无边的沉默。“南歌,与我远赴天涯如何?”“天涯太远……”陌初向她伸出手,““南歌,与我十寸方圆”……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