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之间应该进行交流。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同宗、同源,相互之间理应进行更多、更深的交流。由于后继者各自的研究角度和认识层面不同,这种交流极有益于全面、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交流后的学术成果,其本身就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这是两岸故宫同人的历史责任。此次两岸故宫的交流与合作,不仅是珍贵文物的重新聚首,更是两岸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深情拥抱,也是两岸故宫同人对共同的历史担当的体认和践行。故宫掀开了新的一页。历史将铭记这一时刻。
祝展览成功。
《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序言,
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印,2009年
中比绘画五百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比利时王国总理办公厅合作筹划的“中比文化之春”的活动中,“中比绘画五百年”是一个必将引起人们关注的重要项目。
有历史学家认为,世界史应从1500年开始,因为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哥伦布等进行远航探险才改变了这种状态。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管怎么看待这个观点,从1500年以后的五百年,世界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五百年来的中比绘画进行联展,本身就很有意义。五百年来中比两国绘画都有重大的发展与演变,都有新的特色,具有一定的比较性和对话性。
这次展览的中国绘画五百年,大致是15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明代初期至中华民国初年。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产。到了明清两代,封建统治的基础没有变,但从明中期开始,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城市商业、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兴起,物质和精神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大。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哲学思潮相适应,绘画艺术出现了平民化的趋势,受市民文艺影响的文人画勃兴且长久不衰,并出现了许多以地区为中心或以风格相区别的绘画派别,如明中期的吴门画派、明晚期的松江画派以及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清初期的“四王”、清中期的“扬州八怪”,以及清宫廷绘画的“中西合璧”的尝试,产生了大批张扬个性、风格独特的画家。19世纪中叶,上海经济迅速发展,许多画家云集上海,形成了“海派”。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画家努力探索中西画风的融合,中国画进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共同繁荣的新时期。
同样,五百年来的比利时绘画也是一个不平凡的历程。促进比利时美术事业重大发展的契机是风靡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这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中,艺术家在审美理论和实践中做出的开创性努力,标志着整个西方世界艺术风格和艺术进程的转折点。文艺复兴时期的比利时画坛,各种风格、手法竞相争艳。艺术巨匠鲁本斯是比利时的骄傲,他那强有力的个性和旺盛的创作活力促进了比利时巴洛克艺术的发展。从比利时独立以来,美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并曾一度是新建筑和新艺术运动的先锋。比利时画坛一直充满生机与活力。
由于上述原因,中比两国绘画进行陈列及比较,当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来自比利时国家美术宫筹集的西方绘画包括油画、水彩画、素描、速写等画种,涉及人物画、静物画和风景画等画科,较为完整地展现了从法兰德斯时期的凡·爱克、凡·戴克、布吕盖尔、包西、鲁本斯到比利时的麦尼埃、麦绥莱勒等数十位艺术大师的成长历程。
展览中的七十余件中国绘画是从故宫博物院庋藏的五万多件绘画中精心遴选的,展现出自明代初、中叶历经整个清朝至民国初期中国画坛的艺术成就。在艺术史上,本展览囊括了中国五百多年主要画派领袖的代表作品,如明代宫廷的院体和浙派、江夏派、明四家和吴门派、松江派、武林派、钩花点叶派、青藤白阳和波臣派,清代除了一批宫廷画家之外,涌现了四王、四僧、金陵派、常州派、扬州派(包括“扬州八怪”),直到清末民初的岭南派、海派、京派等等,还有许多游离于画派之外的名师巨匠如明代的陈洪绶、程邃、清代的吴历、民国年间的黄宾虹等。
本次中国绘画的展陈,旨在使广大观众在艺术欣赏中感悟到东西方绘画在艺术观念、表现形式上的互融共通之处和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具体来说有这么三点:其一,通过欣赏中国绘画,形象地感受古代中国的艺术哲学和人生观以及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二,使西方艺术家了解中国古代画家艺术思维的基本方式,中国绘画的传承手段、创作程式、表现技巧和诗、书、画、印之间的艺术联系,以及中国绘画的展陈形式、装裱形制和保护措施等;其三,使艺术史爱好者较为系统地了解到五百余年中中国各主要绘画流派和各主要画科的艺术发展,其中包括中国绘画在东西方艺术交流中所出现的新变。
以上几个方面的目的构成了本次展览不同凡响的重要意义:通过形象化了的艺术对话从理性认识上和感性认识上增进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互相了解,通过绘画艺术这个单一层面实现立体化的文化交流,使广大西方欣赏者感受到古代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
故宫博物院确定了这次展览的主题,即体现在古代绘画中的“和谐世界”的艺术理念。由于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性,对于西方观众来说,要了解这一点,就需要和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结合起来,才能在欣赏中国绘画时达到一定的理解深度。
中国古代绘画与中国传统哲学关系十分密切,中国绘画中的许多概念,如道、气、心、物、神、意、韵、静、势、实、虚、风、骨、理、质等,原本就是哲学范畴。因此,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哲学化的艺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世间包括了天、地、人、物、我等,其相互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处理这些关系的最高原则,是“中和”为贵,追求和谐。儒家的“中庸之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中和”,就是指统一体的协调性和均衡性,适度,中允,不偏不倚,反对过与不及。“和”是传统的哲学概念,也是传统的美学概念,美就是和,和也就是美。西方哲学中的“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与这个观念基本一致,但不同的是,西方美学更侧重于对形式美法则的探讨,而儒家的中和思想与社会的政治伦理、修德养性则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所要解决的是三大关系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在山水画里有充分体现,为“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相和谐的世界观。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相互统一的关系,认为“天地和谐”是最高的境界。因此,艺术家应将自己融入自然,在自然界中感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诗情画意。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许多文人画家隐居山林,追求自然情趣,重视天然之美。由于崇尚自然,中国的山水画得到很大发展,隋唐以后,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和为贵”,在人物画里显现出“人我合一”,以及中国特有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诸教平等的思想等。因此,中国画很少反映激烈的阶级冲突和社会冲突,追求中和,多表现山水树木,鱼虫花鸟,即便是人物画,也多是“成教化,助人伦”的作品,表现人和自然的风土人情。三是关于个人的内心世界,重视道德的修养,主张心境的和谐。在中国文人看来,只有以虚静明彻的心灵,去观照、感悟大自然的美,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而要具有这种心灵,必须抛弃功利杂念,进入“物化”之境,重视主体心境的和谐,以及这种心境对于自然的契合。当然,中国绘画绝非图解哲学命题,而是以形象感染欣赏者,使之在审美享受中获得哲学般的教益。
这种传统哲学思想又与传统的审美观念结合在一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中国古代绘画追求意境与传统哲学的相互生发。意境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它根本的美学特征是不满足于对有限事物的外在形式的模仿,而要在有限中去表现无限,塑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而能引发观众的审美想象。从这一要求出发,中国古代绘画强调“心物统一”。“心”表示审美主体,“物”则表示审美客体。“心”与“物”的交融统一是中国古代画论的重要范畴,但“心”并不是被动的,“心”可以驾驭“物”,在“心”服从“物”的前提下,“物”也要跟着“心”而转动。顾恺之的“迁想妙得”论就是对心物关系的生动论述。“迁想”就是画家要把自己的感情移入所描绘的事物,并发挥丰富的想象能力,才会有所“妙得”。崇尚意境的审美趣味,认为景越藏意境越大,景越露意境越小,从而把“虚、白、空、灵”看成是绘画追求的目标。要了解中国古代绘画,对这些美学特征是应该有所掌握的。
“中比两国绘画五百年”展览是中比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东西文化的对话,它的深远影响,当然绝不仅仅在文化方面。我想这是肯定的。
《中国·比利时绘画500年》祝辞,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经典的创造
法国巴黎是世界时尚之城,凡登广场更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它一直吸引热爱稀世之美的各国人士。一百六十多年来,卡地亚在这个以优雅与购物闻名的花都中心创造着奇迹和辉煌。
1847年,才华横溢的年轻珠宝设计师路易·法朗索瓦·卡地亚以“珠宝、饰品、时尚与新品工作坊”的名称创立卡地亚品牌,几年后以时尚设计和精湛、细腻的工艺博得享誉国际的声誉。当拿破仑三世美丽的妻子欧仁妮在1859年成为卡地亚第一位王室客户后,卡地亚则与各国王室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希腊、英国、西班牙、俄罗斯、罗马尼亚、塞尔维亚、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摩纳哥,甚至埃及、印度等众多王室、宫廷贵族的御用珠宝商,卡地亚也因此博得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的赞誉。
在卡地亚创业过程中,始终坚持借鉴世界不同民族艺术精粹的理念,坚守不断创新的本质,赋予作品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卡地亚是云游四海的旅者、是珠宝艺术的探险家,一代代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以简洁明朗的设计风格,以铂金花环、猎豹风情、色彩组合、异国情调、三环珠宝、奇花异兽、中国元素等主题,以及五彩缤纷的宝石与贵金属完美的结合,登峰造极的镶嵌技术,诠释着美丽、优雅和高贵,建立起卡地亚品牌的特色与名望,并引领着世界时尚潮流。随后,卡地亚不断拓展时尚领域,从珠宝饰品、钟表到香水、眼镜,并且不遗余力地赞助世界各地的文化与公益活动,扮演着亲善大使的角色。将同样融合多种文明的法兰西优雅风情与生活艺术播撒到世界各地。
1984年,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诞生,以让更多的民众接触、认识当代艺术为宗旨,举办各种艺术展览,鼓励艺术创作,成为法国赞助艺术活动的活跃机构之一。2006年,卡地亚启动“宣爱日”活动,此后每年的6月,卡地亚以著名的LEVE手镯为主角,高唱爱的颂歌,祈愿世界充满和平友爱。
卡地亚品牌已经遍及世界各地,而且在瑞士日内瓦建立了卡地亚博物馆,在法国巴黎建立的资料馆,收藏了超过一千三百件来自卡地亚的古董珠宝、钟表精品和数量可观的设计手稿、模具资料。经过故宫博物院与卡地亚公司的精心组织与筹备,“卡地亚珍宝艺术展”终于在午门展厅与广大观众见面。通过展览,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坚持创新,融会亚洲、非洲艺术风格的设计理念,追求精湛完美工艺的至高境界,而且还欣喜地看到中国文化元素对卡地亚作品的浸润和影响,从中读出卡地亚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诠释。为此,我们感到既亲切又自豪。穿越百年历史的卡地亚时尚精品所散发出的优雅、高贵气质和永恒魅力,将构成一场视觉文化盛宴,相信一定会带给观众审美的愉悦与享受。
感谢卡地亚和故宫博物院相关人员共同付出的巨大努力。
祝愿本次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卡地亚珍宝艺术”祝辞,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