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三者的完美结合,使其有理由成为象征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的艺术精品。演出中占重要角色的茶道、花道、香道,皆源自汉代以来的文人传统。起源于中国古老传统、生根于台湾的汉唐梨园乐舞,在中华文明重要象征的故宫内演出,其回归文化根源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是南唐时期的宫廷生活,在故宫这个最为典型的古代宫廷建筑中再现中国古代的宫廷生活,运用代表中原古乐、华夏正声的唐宋遗音再现南唐时期的宴乐场面,可说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它使人们欣赏到南音古乐的清幽素雅、梨园乐舞的典美艳丽,同时也是用一种生动立体的形式对《韩熙载夜宴图》进行推广和宣传,是对故宫深厚文化底蕴进行发掘与弘扬的一个积极探索。
更为重要的是在演出的同时,还将举行一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故宫博物院主办、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将从历史、文化、艺术(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各个方面对故宫藏品《韩熙载夜宴图》进行研讨,对南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好传承进行研讨。把现场观摩与学术研讨结合起来,对于保护中国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韩熙载夜宴图》是千古不磨的绘画珍品,也希望红氍毹上的《韩熙载夜宴图》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珍品!
原载2007年南音乐舞《韩熙载夜宴图》介绍册页
人间毕竟晴方好
故宫南迁文物中的四分之一运往台湾,到今年已整整六十载;从1965年于台北外双溪成立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岸两个故宫博物院也并存了四十四年。沧桑一甲子,仳别的文物为一湾海水阻隔而未能再聚首,两个故宫之间也甚少来往,形同陌路。
“物无不变,变无不通。”2009年,这一局面终于得到改变。2月中旬,台北故宫博物院周功鑫院长率团来北京故宫访问,开始了破冰之旅,就两岸故宫交流达成多项共识,举世瞩目;3月初,我率团回访台北故宫,深入并细化了共识,成果颇丰。两个故宫开始迈出切实的交流合作的步伐。
两岸故宫交流是个大事件,而其中的缘起则与雍正皇帝有关。今年10月,台北故宫拟举办“为君难:雍正时代文物特展”。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大展。“为君难”是雍正皇帝的一颗玉玺,以此为主题,主要反映雍正皇帝作为一个君主,在强化君权上,其维系父子与兄弟、以及整顿吏治间内心的矛盾感情。这颗玉玺则存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清代皇帝的行乐图,雍正皇帝的最多,也最有特色,达一百一十多幅。画册中的他装扮成各种模样,包括在书房读书的文士、乘槎升仙的道士、身披袈裟的僧人、身着西洋服饰头戴假发的猎人等,从中不仅可窥见他隐藏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于清宫中服务的西洋传教士以及中西绘画的结合等,都有研究的价值。这些也藏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策展人认为,如能向北京故宫商借若干展件,当可使此展更臻完善。
台北故宫的这一意愿当即得到北京故宫的积极回应,于是你来我往,商谈更为深入,决定交流的范围也越发广泛,开创了两岸故宫交流的崭新局面。
两岸故宫交流,虽发轫于雍正展,但有着必然性,这个必然性,就是两岸故宫的同根同源。
这个根源,首先是文物藏品都主要来自清宫旧藏。北京故宫藏品一百五十万件,百分之八十五为清宫旧藏或遗存。台北故宫现有文物六十五万件,其中故宫南迁文物五十九点七万件,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一点一万件,这两项占到现有文物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文物来自古物陈列所的南迁文物,而古物陈列所的文物又是民国初年从热河行宫及沈阳故宫运来的,因此也是宫廷文物。
两岸故宫文物藏品不仅都很丰富,也有特点,而且又有很强的互补性。例如有关雍正时期的文物,两院就都有不少,北京故宫除过雍正皇帝的行乐图外,据不完全统计,尚有雍正朝瓷器文物三万一千五百二十一件,其中不少相当珍贵;有雍正帝的名号印、斋堂印、记事及成语印等一百六十余方;有明确纪年的雍正武备文物五件;有雍正朝家具二十余件,织绣藏品九百余件,雍正帝的服装保存完好,有的还系有黄条,墨书“世宗”,表明为雍正帝的御用服装,等等。很显然,把两岸故宫所藏雍正时期的文物放在一起来看,才会对雍正时期的宫廷文化及雍正皇帝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两岸故宫的根源,还在于作为博物院,它们有一段共同的历史。当年随部分南迁文物运台的人员,都是故宫南迁文物的维护管理人员,有的是从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宫物品时就投入工作的,例如庄尚严、那志良等先生。从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到1933年文物南迁,故宫在文物刊布、陈列展览、档案整理、宫殿维修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绩,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933年文物南迁到上海,后来保存在南京,1937年11月开始西迁,文物转移储存,直至1947年6月全部东归南京,故宫这批文物经过了整整十年的分散保管时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和艰辛,而文物没有较大的损伤,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人类保存文化遗产的奇迹。从1925年至1948年的二十三年,是两个故宫博物院共同的历史时期。这二十三年的不平凡岁月,形成了热爱故宫、珍护国宝、严谨认真、无私奉献的故宫精神,并在严格管理、学术公开、社会参与等方面有很好的做法和传统,是重要的遗产。这些精神遗产在两岸故宫的事业发展中是需要继承和弘扬的。
故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两个博物院有着割不断的密切关系。两院在主要类别文物藏品的研究上,都不能不了解对方的藏品及研究状况,这就需要交流;要在某些方面取得更大成果,则离不开合作;而交流与合作的范围,是可以不断扩大、不断深入的。当然,这也取决于人们的认识。即使不借北京故宫的三十七件文物,台北故宫照样可以办一个像样的雍正展览,但是有了北京故宫这些文物的参与,台北故宫的展览显然会办得更好,影响会更大。反过来,对于北京故宫也是如此。认识到两个故宫的特殊关系,从把事情做得更好的要求着眼,加强交流与合作,无疑是两个博物院新的发展契机。
两岸故宫合作交流,最终形成了八项共识,这是可喜的成果,但亦非易事。首先要求的是诚意,是否真的想开展两个故宫的交流。现在双方都是真心实意,有一个务实的态度,并发挥了大家的智慧,克服着困难,提出一个个具体可行的措施,从而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
共识的特点,多是从个案入手,形成在某个方面合作交流的意向,并建立有利于实行的机制。这样,由“雍正展”发展为建立展览交流机制,由《龙藏经》出版发展为建立使用文物影像互惠机制,由“雍正展”学术研讨会发展为建立学术研讨会交流机制,此外还有落实双方合作机制、建立两院人员互访机制以及出版品互赠机制等。
今年3月1日至4日,我率北京故宫代表团访问台北故宫,住圆山饭店。从1日到3日,台北或阴或雨,在我离开的那一天,却忽然放晴,艳阳高照,我凑了一首小诗,表达当时的心情:“草自青青花自妍,别离喜见艳阳天。人间毕竟晴方好,放眼圆山云水宽。”“人间毕竟晴方好”,我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感受,恐怕也是人们的普遍意愿。
原载2009年10月2日《中国文物报》
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
10月,与故宫有缘。
八十四年前的10月,故宫博物院宣布成立。八十四年后,同样是在10月,两岸故宫同人在分离了整整一个甲子之后,为“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再次重聚一堂。两岸故宫的交流是历史的必然,必然性中又有偶然。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雍正大展,北京故宫参展,共襄盛举,就是必然中的偶然。的确,在此我们应该感谢雍正皇帝,正因为有了他,才有了这次令世人瞩目的雍正大展;也正因为有了这个展览,才有了两岸这一个难得的契机,才有了两岸故宫人翘首期盼的这一次亲密合作。
雍正皇帝在位时间并不长,却是中国古代最关切宝岛台湾的君主之一。他曾多次面谕:治台应以“和衷”为本。所谓“和衷”,即和睦同心。在“和衷”思想指导之下,雍正皇帝将台湾视为要紧的海疆重地,不断强化台湾的军政管理机构,相继增设了彰化县、淡水厅,升澎湖巡检司为澎湖厅,改台厦道为台湾道,将台湾总兵升为挂印总兵,在原住民聚集区设巡检衙门。他选拔内地出色的官员经略台湾,对台湾各级官吏赏赐颇丰,劝勉尤多。在文治方面,他强调以儒学为宗,建立了台湾学政,添设了督导文教事宜的各级官员,掌理府县各学事务,开设了六所书院,将大陆文教体制移植到了台湾,令赴台子弟的风化教育得到了延续。雍正皇帝对台湾原住民更是施恩布教,维护其耕猎之地不受侵扰。自雍正三年(1725)起,清政府和福建泉州、漳州等地每年包销大量台湾稻米,以平抑大陆沿海粮价、缓解台湾粮食滞销。雍正五年(1727),他删改禁令,谕准垦荒的大陆民众可以携眷过台,令宝岛人丁兴旺、粮果丰登。经过数代人的奋力,台湾成为清代“康乾盛世”下的一片热土。雍正皇帝“和衷”思想指导下的诸多德政,对当年台湾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自是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天位艰哉”是《古文尚书》所记商初伊尹教导继位的太甲的训词,而“为君难”则是雍正皇帝在紫禁城养心殿里的切身体会。对于雍正皇帝,其历史评价从来就是毁誉参半。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勇于改革的皇帝,并且带动了一个革新的时代,在清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这次雍正大展,正是要重新诠释历史上清世宗雍正皇帝的本来面目,而所藉之途径乃是雍正时期留下的珍贵文献档案与精美书画器物。两岸故宫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圣殿,都以清代皇家庋藏的历代文物精华为基础,这当中包括有大量雍正朝的文物精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互补性。台北故宫拟定的展览和研讨会主题是“为君难”,这件开题文物——“为君难”印章就是北京故宫的藏品。而此次北京故宫借出的《十二美人图》画面上陈设的一件汝窑椭圆花盆,则是台北故宫的藏品。两岸的珍贵文物在这次“雍正大展”上重新聚首,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从而使展品具有非同寻常的完整性、代表性,这也使该展览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展。
雍正大展是一个结合了政治史、文化史和生活史的综合展,分“雍正其人”和“文化与艺术”两个单元,整合了文物、图像和文本等多方面数据。在“文”与“物”相会的空白处,以筹展者对当时器物、史料的诠释,将有关史实衍生为观者可以触摸和领会的历史细节和生活感悟,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艺术的强大魅力,引导人们通过了解雍正皇帝的政治、文化活动,感知他的苦心和艰难;通过观赏名师巨匠们的艺术精品,体味他们的创意和精心。这无疑对我们深入了解雍正皇帝及其时代有所裨益,也一定会引发现代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