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同行配合这次展览组织的一系列文化活动,令我们眼界大开。以色列博物馆的藏品,基本都是世界各地犹太人捐赠或捐款购买的。博物馆日常经费不多,主要靠托钵化缘解决。此次办中国文物展,同样依赖自筹,求取多方支持。为此,他们在文物展出的第一个月,策划了“8月中国文化节”。活动内容很丰富,既有专业的京剧、仿唐乐舞、杂技表演,又有穿插进行的中国食品博览会,以及书法艺术、鼻烟壶绘画、太极拳等展示助兴,还有中国帝王服饰图的展出,中国风筝的制作及放飞表演。在青少年馆,有专为儿童设计的,如中国音乐、茶道、厨艺、神话故事等活动。为了保证演出质量,主办者专门请来北京京剧团、北京杂技团、西安舞蹈公司的专业演员,其他项目的表演、展示,请的则是在以色列生活的华人。安排如此众多的项目,可谓煞费苦心。至少博物馆的人都这样认为,8月的耶路撒冷将是中国的耶路撒冷,而“中国百件珍宝展”将是以色列8月的热点。
这一切活动,既是博物馆所筹划的整个展览活动的一个有机部分,但又不是博物馆拨款去搞,而是由博物馆所属的一个自收自支单位办理经营。这已是以色列博物馆搞展览的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即围绕一个重要展览,开展一系列与之有关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直接或间接宣传了展览,但又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即如这次中国文物展,通过有充分特色的中国艺术、饮食、工艺等多方面的表演展示,就把古老的中华文明与鲜活地反映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对展览起到烘托作用。这些活动与其他媒体宣传相得益彰,达到吸引更多观众的目的。以色列人善于经商赚钱既使人羡慕也为人诟病,但平心而论,他们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我们举办展览,很少花这么大的气力,想这么多的办法,印个图录,搞些纪念品出售就不错了。图省事,简单化,不只是经费要靠国家,而且很难吸引更多观众,发挥展览社会效益的初衷也难以实现。看来办法是有的,关键是多动脑筋,开阔思路,以色列同行的做法对我们深有启发。
一个出色的展览离不开许多人的参与合作,更需要一位大胆擘画、缜密实施、善于协调的组织者。以色列博物馆亚洲部主任瑞贝卡·比特曼女士在中国文物展中就是起这种作用的关键人物。比特曼女士是个典型的犹太人,突出的颧骨,卷曲的头发,使我想起西方艺术家笔下的犹太人形象。她是个有毅力、很要强的人,虽已年过花甲,但精力充沛,干起事来就一定要办成功。她对中国文化有种特殊的感情。小时候看到父亲藏书里有介绍中国的书籍,就似懂非懂地翻阅过。她不知道父亲是一般的涉猎,还是对中国情有独钟。她虽然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但那些有关中国的书籍却时常浮现在自己脑海里,后来便十分注意了解中国。这些年来,她多次来过中国,而博物馆工作的性质和方便条件,使她对中国有了更多的认识,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令她心折。在以色列,也有不少喜爱中国文化的人士。四年前,有人向博物馆匿名捐了一大笔钱,要求专购中国文物,他们便买了一套明代家具。以色列博物馆收集了不少中国文物,比特曼女士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她办过印度、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文物展,而办一个好的中国文物展,则是她多年的愿望。有人怀疑她能否办成功,因为遇到的不确定因素远比预想的多得多,这个怀疑是有道理的。但凭着一股韧劲,一种执着,她奔波数年,终于等到了开幕的这一天,这怎能不使她激动万分!
以方很重视展览的开幕式,这不只表示一个好的开端,而且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博物馆后半部一处空阔的平台上临时搭建了可容纳一两千人的长方形白布帐篷,帐篷里挂着中国特有的京剧脸谱和红灯笼,这是开幕式的会场,也是8月中国文化节的表演场地。从进博物馆大门到后面的帐篷,是一条夹在绿树花草中的长长的甬道。甬道两旁挂着一个接一个的大红灯笼,一下增添了喜庆气氛,也突现了中国特色。甬道旁除供应酒水的吧台外,中国传统地方小吃也引起人们的注意。身穿晚礼服的侍者,手持装有烧卖、春卷、小笼包子的托盘,穿梭在人群之中。茶馆里中国茶的清香更使来宾沉浸在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氛围中。开幕式也别有情趣。先是北京京剧团的开场锣鼓,蹦出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他那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空中跟头,赢得了数千名与会者的阵阵掌声。而婀娜多姿的穆桂英的一段清唱,将开幕式前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当穆桂英向观众道万福后,便用飘柔的水袖将施奈德馆长引到了话筒前,开幕式开始了。如此别致的安排,也颇见设计者的细心。佩雷斯外长以及文化部长、耶路撒冷市市长、中国驻以色列大使等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盛况空前的开幕式在北京杂技团优美、惊险的“滚杯”表演中达到高潮,雷鸣般的掌声表明以色列人民对中国古老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喜爱和认同。
在巴以暴力冲突日益严重的时候,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西蒙·佩雷斯出席中国文物展的开幕式,说明以色列政府对展览的重视,也使时刻处于紧张状态的以色列人在体味中国文化时感受到一种少有的轻松。佩雷斯在讲话中谦称自己是小学生,发誓要多多学习中国文化,因为在参观完预展后,他发现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自己对中国文化了解得太少。在谈到中以两国关系时,他充满感情地说:“以中两国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往来关系。中国人民热爱以色列人民,以色列人民也热爱中国人民。”他特别指出,“以中两国的友好交往,不是靠《圣经》,而是靠文化。”
佩雷斯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与推崇,绝不是泛泛的客套之辞。他在会前与我交谈吋,说他在美国看过中国的《考古黄金时代展览》,对中国文明的久远辉煌有着深刻的印象。1993年,他曾以外长身份访问中国,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也知道,在为他获得很高声誉的《新中东》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他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的两段话:“见胜不过众人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他对《孙子兵法》引文的理解是:无论政治家还是军事家,要使他们制定的政策或战略取得成功,一是要预见事态的发展并及时为此做好准备,二是要在实施过程中避免错误。佩雷斯认为中东未来的选择是实现和平,是能够面对未来挑战的持久的区域和平,而不是选择战争,因为战争只能激起新的、连续不断的战争,却不会带来什么解决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老智慧使这位当代政治家受到启迪,真正像“鹰目”那样敏锐地观察事物(“佩雷斯”在希伯来文中是“鹰”的意思),绘出了在中东化干戈为玉帛的前景,从而被称为中东和平的“设计师”。
对佩雷斯外长关于中以两国友好是靠文化而不是靠《圣经》的说法,我的理解,他这里的《圣经》是指宗教,中以两国友好的确不是宗教的原因,而是文化。希伯来人的文化遗产中,很少留下造型艺术品,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崇拜无形的一神教,明文禁止制作偶像,所以在艺术上既少雕塑,也少绘画;二是因为犹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长期遭到流放和流散在异国,仅有的一些造型艺术品也散失殆尽。但是,这个民族向世界贡献了希伯来《圣经》。包含在其中的历史、法律、文学和哲学方面的巨大价值,充分表现了希伯来人的才智,是希伯来文化的集大成。而后来希腊化了的希伯来文化,又产生了成为欧洲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基督教新文化。中世纪时在中东崛起的阿拉伯民族,大量汲取希伯来文化又创造性地发展为穆斯林文化。因此,《圣经》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宝藏。文化是一座看不见的桥梁,架起交融两国人民心灵的通道。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刚回到下榻的饭店,就接到了施奈德馆长打来的电话。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刚刚结束的开幕式共有三千多人参加,开幕式后又有五百多人来看中国京剧、杂技和仿唐乐舞演出并参观了展览。中华文明的魅力征服了以色列。
写于2001年,其中第1篇以《以色列:中国珍宝展》为题刊于2002年1月18日《文艺报》,又以《以色列散记》为题收入2002年第6期《散文百家》,第5篇刊于2002年第10期《文物天地》,其余4篇未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