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往古的眷恋,对历史的珍重,对传统的固守,从深层次看,是犹太人在似乎万劫不复的境况中始终怀有美好憧憬的需要,是获得维系散居各地犹太人的信念和精神支柱的力量源泉。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灭亡,四十八年后犹太人从被囚的巴比伦返回犹太地区,臣属于波斯帝国,而后又处于希腊人统治下。希腊为罗马取代后,犹太人又是罗马人的臣民。公元前135年,犹太人对罗马帝国的起义失败,犹太人被大批屠杀和流放,彻底丧失了独立。从公元前586年到公元135年,这七百多年间,犹太人在死亡线上挣扎。然而艰难的生存环境却磨炼了犹太人的民族精神。《圣经》中的历史部分《创世纪》和《列王纪》等,就是在犹太王国灭亡后编纂而成。古犹太人与古希腊人一样,在古初时期都不是普通的儿童,而是“早熟”的儿童。不过,犹太人过早地把神话历史化了。犹太民族古代史的一大特点,是史实与传说融合为一体。在古犹太史中,像亚伯拉罕、雅各、摩西等传说中的人物,其真实性虽为严肃的历史学家所怀疑,但这些传说要比实际发生过的历史更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精神面貌。犹太人长期生活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及激烈沖突之中。根据《圣经》记述,犹太人遭受异族压迫、亡国和放逐等民族灾难,并非上帝无力或不愿解救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履行同上帝的契约义务而受到“公正的处罚”,不过上帝毕竟应允保护他们这些特选的子民,只要他们严格按照上帝旨意行事,最终必将得到“宽恕”,并返回所赐其祖先的土地——“流着奶油和蜜”的巴勒斯坦一带。这种根深蒂固而又代代相传的观念,使犹太人能够自愿遵守严格的宗教仪式和教规律法,在国土家园被剥夺、寄居于外人篱下后仍没有失去固有的个性,汤因比因此在《历史研究》中将其概括为一种特有的发展模式——“犹太模式”。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以色列的纪念节日多,而这些节日,又大多与犹太人的命运相关联,也都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在犹太人历史上,出埃及是个重大事件。《圣经·出埃及记》说,由上帝告知摩西与亚伦这两位犹太人的领袖,从而使犹太人得以逃离埃及,摆脱奴役,回到迦南一带居住,即为“逾越”。作为纪念这一事件的“逾越节”,届时要吃未发酵的面包并饮神圣化的酒,再现上帝救赎的活动,并以此表达人们对上帝的感恩。住棚节、除酵节、五旬节等,也都与出埃及有关。出埃及成了犹太人获得解放的一种象征,逾越节则是他们对这种解放的再现与庆祝。宗教仪式是强化集体自我认同的有效手段。出埃及这类古老的传说通过逾越节这种不断重复的仪式,使象征神圣化,也使犹太民族不断地重温本民族历史,不断地接受本民族宗教教育,不断地反思自己,从而保持其固有的文化。
古与今是相通的。历史不是过眼云烟。沉湎于过去,沉重的历史传统很可能成为桎梏今天的包袱;无视历史,一个连自己的根柢都不甚了了的民族肯定也是没有出息的。重要的是把厚实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鲜活生动的现实联系起来。今天,以色列人尽一切可能寻求它们之间新的联系,并使这种联系变得如此奇特,尽管传统与现实也时有龃龉,但总的来说,犹太文化已与世界上的现有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再次有机地交融并获得了新的生机,这不能不引人深思。
六 中华文明的魅力
1999年10月,佛罗伦萨。在意大利政府和世界银行举办的一个国际会议上,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应邀在会上做了《文化与发展》的演讲。引起作为与会代表的笔者兴趣的,不是她那刻意做出的头稍斜侧的一成不变的姿势,以及脸上仿佛凝固了的笑容,而是她对保护人类文化遗产重要性的生动阐述。她在讲到全世界独有的文化珍宝时,特别举出了中国的长城和耶路撒冷的哭墙,认为它们作为有生命的文化载体,至今仍发挥着传承的作用。把这两者并列很有意思。中国很大,以色列太小,但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长城极长,哭墙忒短,但它们同样古老,同样记录了一个伟大民族一页页饱经磨难的血与火的历史;一个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绵延不绝,一个二千年流散漂泊,终于凤凰涅槃般地回归故土复建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绝无仅有的奇迹。但是两国过去交往并不很多,以色列人对中国知之也少。因此,当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物精品从亚洲最东端到亚洲最西端的地中海东岸展出,那意义和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办一个好的文物展览不容易。引进中国文物到以色列,从酝酿策划到操作实施到成功展出,也是费时多年。以色列主办方对中国文物展品要求很高,希望件件是精品,两任驻华文化参赞都穿针引线,并参与具体工作。我方也很重视,从展览的主题到展品的挑选,都是颇费心思,而且这是我国第一次在中东举办文物展览,展品数量不一定多,但要有代表性,能够反映中国历史上各个重要时期的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根据这样的思路,我方挑选了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玉器,商周的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汉代金缕玉衣,北魏的石雕造像,唐代的金银器、三彩器,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及绘画等,凑个整数,刚好一百件(组)。虽仅百件,但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也可以看作中国艺术发展的小通史;既是记录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又表现了各个历史阶段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至今仍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借鉴。展览便命名为“中国百件珍宝展”。
百件构思奇巧、工艺娴熟、色彩斑斓的中国艺术瑰宝,使以色列同行激动不已,他们在陈列布展上同样下了功夫。以色列博物馆虽只有三十六年历史,但它却以丰富珍贵的藏品、优美的环境、优越的位置而成为国家博物馆之冠。中国文物展安排在博物馆内的一座临时展馆。展馆上下两层,面积约五百平方米。下层的大厅直抵上层的顶部,空间显得特大。上下楼有螺旋式扶梯。展品中体积最大的是威武的秦始皇兵马俑。下层大厅正面墙壁上是七米长的秦俑l号坑发掘现场照片,一侧是三具武士俑,一匹驾战车陶马共置一座平台,俑两旁悬垂着十六面战旗。站在上层平台俯瞰下方,颇有一种亲临秦俑坑的感觉,既能触发这个喜好考古的民族对这一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的兴趣,又可以通过猎猎战旗、萧萧战马、辚辚战车、虎虎战士,想见两千余年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横扫六合、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不朽业绩。由于设计者巧妙地利用展厅这一特殊布局,使得秦俑成为这次展览的标志,显得大气磅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其他展品的布置,也根据展厅特点,精细安排,颇见匠心,同时采用了一些现代展示手段,既新颖又素朴,既重点突出又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