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10400000112

第112章 春之愁(50)

汦河被誉为崆山的“母亲河”,两岸至今流传着诸多“王莽赶刘秀”的民间故事,旧《崆山县志》曰:“史称韩信斩成安君于汦水上,即此。”成安君就是战国时期赵王的主帅陈馀,当时率二十万大军与韩信率领的汉军对决,这就是“背水一战”成语故事起源的背景。汦河往北,抵至一个名曰“浮丘山”的小山包。蝎子沟在汦河西侧,村子坐落在一条呈“S”形状的大沟两旁,说是形同蝎子,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说居住在这条大沟里的人家,都是若干年前从外面逃亡过来的流民,大多是被朝廷贬职、贬官、流放,还有一些有劣迹的逃犯,总之是因“犯事”为躲避什么才藏匿在这里,性情歹毒,因此人们称这里是蝎子沟,是这三个村子中最大的村庄。石窝村在东,因村西的石岗上有一片风化的青石而得名,这里有家庭作坊式的石材加工摊点,生产板岩,也就是“文化石”,当地群众称之为“蘑菇石”,是房屋建筑中极具特色和个性的外墙材料,也是铺设特殊地面的建设用材。首岭村在北,位于“浮丘山”下,说是山,其实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馒头状的大土包。土包也不是很大,直径大约有五百多米,上面乱木丛生,有一处早已颓圮荒废的寺院,名曰“普利寺”,寺院已无,遗址犹存。但寺院遗址的东北隅,有一座“普利塔”却很著名,此塔通高三十三米,为砖质仿木结构,九级浮屠,飞檐斗拱,顶端有金属塔刹,塔体四周刻有九百七十四个造型各异的佛像。据传宋徽宗赵佶曾在此驻跸观瞻,还令宰相蔡京书写“爽亭”二字于塔下的亭台上,县志记载说此塔是宋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所建,因寺而得名,但县志并没有记载“普利寺”所建的年代,可见此塔在后来比寺院闻名遐迩多了,现在是省级文保单位。另外,这一带还是唐代著名“邢州白瓷”古窑区的主要集中地带,已考古发现“邢窑遗址”六处,1982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在《新唐书》、《大典六典》、《乐府杂录》、《长庆集》等众多文献中均有关于对“邢窑”的描述。田野里,经常能捡到破碎的瓷片,当地墓葬中也时常出土“邢瓷”随葬品。

同类推荐
  • 黑白桐

    黑白桐

    《黑白桐》胭脂井旁立有数块石碑,记载着秦氏族人和胭脂水的往事。其中有一块碑上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崇祯三年,天 下大旱,六月不雨,胭脂水变枯。族长秦成仁,将自己的独生女儿香沅,献祀给山神,胭脂水失而复得。族人藉此度过了灾年。香沅时年一十有六,后化为白狼,驾云飞去……一起来翻阅《黑白桐》吧!
  • 樱花情人

    樱花情人

    《樱花情人》描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异国情缘,感情真挚,故事感人。作品语言细腻,心理描写非常到位。
  • 花鼓歌

    花鼓歌

    从国籍来说,王戚扬是一个美国人,但是他从内之外都散发着中国味道。虽然年轻的时候从战乱的中国移民到了美国,但是就算是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也不愿意入乡随俗。他不愿意穿西服、不愿意儿子跟外国女人交往、不愿意看西医,不愿意跟银行打交道。他从内至外都在刻意排斥着美国。甚至活动范围也仅限于唐人街的那短短几百米,久而久之,他跟两个儿子的关系越来越疏远,父子之间因理念只差变得形同陌路。
  • 后水浒传

    后水浒传

    小说叙述水浒英雄燕青重游梁山时,遇罗真人告知昔日水浒豪杰均已转生入世。各路豪杰齐至洞庭湖君山聚义,此后,杨幺率义军四处征战,诛杀恶官,声势日盛。小说给人以鲜明的启示:只要封建专制制度不除,民众的反抗即不止。
  • 雷人老范

    雷人老范

    范春雷很“雷”,不仅“雷”,而且“春雷滚滚”。四十来岁的他属于我本善良的乐天派,是个面临着中年危机又怀才不遇的厨子。在家里,媳妇比他年轻漂亮又成功,跟儿子称兄道弟还找不回辈分,丈母娘又哪儿哪儿瞧自己不顺眼,更倒霉的是,一起撞车误会又让他丢掉了饭店厨师的工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