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美国商业顾问汤姆·彼得斯在《解放管理》一书中给学生们这样的忠告:“记住,教育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教育并不以你获得的最后一张文凭而中止。终身学习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是绝对必需的。你必须认真地接受教育,其他所有人也必须认真接受教育。教育是全球性相互依存经济中的‘大竞赛’,如此而已。”
因此,学习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记忆、存储,或是学会运用某种特定技巧,而是在于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就在于必须“终生学习”。
珍尼特·沃斯和戈登·德莱顿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认为:“真正的革命不只在学校教育之中,它在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你能用于解决任何问题和挑战的新方法中。”
急遽的全球性转变,资讯光速流转,机会转瞬即逝。环境的迅速变化确实向任何人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循守旧,还是创新超越。在巨变的洪流中,无论企业或个人,凡是依赖于旧有的知识和依循以往的方式解决新问题,终将无法避免被淘汰的命运。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变”才能应变。正如禅宗上所言:变,才是唯一的不变。
有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弟兄两人,各置办了一些货物,出门去做买卖。
他们来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不穿衣服,被称做“裸人国”。
弟弟说:“这儿与我国的风俗习惯完全不同,要想在这儿做好买卖,实在不易啊!不过俗话说:入乡随俗。只要我们小心谨慎,讲话谦虚,照着他们的风俗习惯办事,想必问题不大。”
哥哥却说:“无论到什么地方,礼义不可不讲,德行不可不求。难道我们也光着身子与他们往来吗?这太伤风败俗了。”
弟弟说:“古代不少贤人,虽然形体上有变化,但行为却十分正直。所谓‘陨身不陨行’,这也是戒律所允许的。”
于是弟弟先进入了裸人国。过了十来天,弟弟派人来告诉哥哥,一定得按当地风俗习惯,才能办得成事。哥哥生气地想:不做人,要照着畜生的样子行事,这难道是君子应该做的吗?我绝不能像弟弟那样做。
裸人国的风俗,每月初一、十五的晚上,大家用麻油擦头,用白土在身上画上各种图案,戴上各种装饰品,敲击着石头,男男女女手拉着手,唱歌跳舞。弟弟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一起欢歌曼舞。裸人国的人们无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欢弟弟,相互关系非常融洽。国王付给他十倍的价钱把他带去的货物全都买下来了。
而他的哥哥来了之后,满口仁义道德,指责裸人国的人这也不对,那也不好。结果引起国王及人民的愤怒,大家抓住了他,狠揍了一顿,全部财物都被抢走了。后来全亏了弟弟说情,国王才把他放了出去。
世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一个人更是如此,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不要一味照搬原来的套路,否则会弄巧成拙。有什么样的环境,做出什么样的选择,自然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学习也是一样,只有因地制宜随着变化而变化,你的学习才是最适合于你自己的,也是最成功的。
“变”是新的挑战下唯一不变的生存之道。那么,如何应变甚至导变呢?那就是学习如何学习。只有具备“如何学习”的能力,才能在爆炸般骤增的资讯中有所取舍,在“全时间”、“全环境”中因时、因地、因事、因变进行学习创新,从而更高效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只有如此,你的时间才是用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而效率就是竞争力。
过去我们说,不愿学习是愚蠢。而加拿大媒体怪杰麦克鲁汉却直言:“不会学习,是一种罪恶。”所谓“会学习”、“如何学习”,实质就是倡导一种创造性学习,高效学习。如何能更有效、更高效地学习,这本身就是知识和学问。
学习很重要,学习如何学习更重要。不学习的人,不如好学习的人;好学习的人,不如会学习的人。知识的迅速增长和更新,使人不得不在学习上付出更多的努力。经过苦苦探索,人们在“终身教育”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现在“终身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潮。今天,在世界范围内都响起了“不学习就死亡”的口号。学习就意味着是一个终身的过程,是现代人生命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不管他有多高的天资,有多高的文凭,都没有资格说:“我已经不用学习了。”
有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对前来应聘的大学毕业生说“你的文凭代表你受教育的程度,它的价值会体现在你的底薪上,但有效期只有3个月。要想在我这里干下去,就必须知道你该继续学些什么东西。如果不知道学些什么新东西,你的文凭在我这里就会失效。”
大学毕业生小方和小安同时被招聘到某公司运输部。小方按部就班,认认真真地完成经理交办的每项工作,没出什么差错,他自己也比较满意。但小安却并没有安于现状,在对客户的分析中,他发现京津冀鲁等地的货物运输近期常有滞留现象,多是由于修路造成。于是,他通过电脑交通网络,对北京周边各交通干线的路况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摸底,并于每天列出一份动态的路况交通图送给经理参阅。就是这份动态的路况图,对公司的货物运输起了重要的疏导作用,不但缩短了有效运输时间,而且减少了因堵车、绕行而产生的运输费用,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和奖励。当然,3个月后,公司继续聘用的是善于学习和思考的小安。
在我们身边确有一些高学历的人,自我感觉已经掌握了改造世界的全部本领,认为出了校门就不用再学习了。其实,这样的认识是非常危险的。
时代飞速发展,环境急剧变化,再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你才不会被抛出时代的列车。
2.永远不要轻言放弃
曾经有一个精明的雇主登广告要招聘一个孩子,他对应征的30个小孩说:“这里有一个标记,那儿有一个球,要用球来击中这个标记,你们一个人有7次机会,谁击中目标的次数越多,就雇谁。”
结果,所有的孩子都没能击中目标。
这个雇主说:“明天再来吧,看看你们是否能做得更好。”
第二天,只来了一个小家伙,他说自己已经准备好测试了。结果,那天他每次都击中靶心。
“你怎么能做到呢?”雇主惊讶地问道。
这个孩子回答说:“哦,我非常想得到这份工作来帮助我的妈妈,所以,昨天晚上我在棚屋里练习了一整夜。”
不用说,他得到了这份工作,因为他不仅具备了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而且还表现了自己不轻言放弃的优秀品质。
每个人都知道坚持不懈、永恒进取的魅力,可是又有谁能真正地去做呢?
1948年,牛津大学举办了一个“成功秘诀”讲座,邀请到了当时声名显赫的丘吉尔来演讲。三个月前媒体就开始炒作,各界人士也都引颈等待,翘首以盼。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会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各大新闻机构都到齐了。人们准备洗耳恭听这位政治家、外交家的成功秘诀。
丘吉尔用手势止住雷动的掌声后,说:“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绝不放弃;第二是,绝不、绝不放弃;第三是,绝不、绝不、绝不能放弃!我的讲演结束了。”
说完就走下讲台。
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没有失败,只有放弃,不放弃就不会失败。正如乔治·马萨森所说:“我们获胜不是靠辉煌的方式,而是靠不断努力。”
发明家爱迪生对于人生抱着罕见的乐观态度,这促使他在发明方面有了非凡的成就。在电灯发明的过程当中,其他人已经因为失败了几千次而感到心灰意冷,而他却可以将每一次不成功的试验,视为又一个不可行方法的减少,确信自己向成功又迈进了一步。
一般人在第一次失败后就放弃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一般人”,而只有一个爱迪生。
我们都应该向爱迪生学习。有许多故事都是关于太快放弃尝试的人的经历。生命中有些障碍,不会因为你采取了坚定、明智且积极的行动,就从你眼前消失。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感觉受到挫折时,不妨想想爱迪生那一万次的失败。
最伟大的成就往往是由奋斗挣扎中得来的。失败对人们的影响通常有两种:第一是使人们因为受到挑战而更加努力;第二是使人们灰心丧气,从此一蹶不振。
当失败的讯号第一次出现时,大多数的人就决定放弃了。有很多人只遭遇一次失败,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失败,便不再尝试了。
从你对于失败的反应,便可知道你自己是否可能成为领导者。
如果你在第3次失败之后仍然继续努力,你将在目前的行业中出人头地。
如果你在第12次失败之后仍然不灰心,那么天才的种子已经在你的内心萌芽,给它希望及信心,它就会日益茁壮成长,最后开花结果。
天将降重任于斯人,一定得先让他遭受横逆和打击,考验他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担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难免有失败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能气馁,因为,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今天的失败并非意味着以后的失败,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成功。
3.生活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要求是选摘一个最好最大的稻穗。
第一个弟子没走几步,就看见一个又大又漂亮的稻穗,高兴地摘下了。当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的那个大,但他已经没有了机会,只得遗憾地走完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下稻穗时,总是提醒自己,后边还有更好的。可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边两个的教训。当他走过全程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个美丽的稻穗。
虽说,这稻穗不一定是田里最好最大的一个,但对他来说已经心满意足了。
苏格拉底的第三个弟子天生就是聪明的吗?不见得,他的聪明是从前两个弟子的愚蠢中学到的。如果他不是第三个进去摘稻穗的人,也许也会摘一个小的稻穗,或者空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