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从聪明的人身上我们学习智慧,从善良人那里我们萌生爱心,从愚蠢的人那里我们可以吸取教训。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会对我们带来终身的益处。
看到别人的愚蠢,不要嘲笑,想一想这样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也许有的时候我们会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我们看到别人的愚蠢常常会暗地里发笑,其实你笑了,除了给别人带来伤害,不会对你有任何价值。而如果你从这些事情中认真地思考并懂得了道理,那么以后也许会在你的工作生活中起作用。
五年前,有位朋友对我说,等他学会了电脑,他要做网络。一年后,再遇到他,他说他正在学。几天前打电话给他,他说网络知识发展太快,他学的东西已经过时,等他学会了新的东西,再来搞网络。
我不知道这位朋友什么时候能干上网络的工作,也许网络对他一生都只是一个梦,因为他总是生活在等待中。
也常和一些老年人聊天,这些两鬓斑白的老人,总会沉浸在过去中。有一位老人总喜欢说:“我年轻的时候如果搞摄影,现在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那为什么没搞呢?”
“想等学会了,再去做就已经迟了。时光不等人啊!”
看着老人一脸的懊悔,我又想起那位想要搞网络的朋友,如果他还一味地等着把新的知识学到手才去搞网络,那么他必然会像这位老人一样,只能在年老体衰时发出时光不等人的叹息了。
其实,现实是不会给你留出准备时间的,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等你学会了新的知识,你的新知识已经变成了旧知识。如果你老是在做准备,你将发现永远也准备不完。你应该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读书,不仅仅是眼到,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直以为自己喜欢读书,读书不仅仅只限于汲取书本的知识,同时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因为最直接最实用的知识不是来自于书本上,而是来源于生活。有一次,我去一处大型煤矿企业采风,当我和一群在井下工作的矿工闲聊时,才发现自己无知得像个傻瓜。
那些工人们说,井下的白鼠是不能随便杀死的,我很是疑惑,井下的小白鼠有什么用呢?他们告诉我,如果矿井出现塌方事件,只要你的身边有小白鼠,那么你就有活的希望,因为那些小白鼠最清楚什么地方可以跑出去。
谁能想到小白鼠会在生命危难的时候给人希望,但是这些普通的工人们都知道,他们从实践中学来的东西要比书本上的丰富得多。在书本上我们只知道上螺丝时应该顺时针,卸螺丝时应该逆时针,但没有哪一本书告诉过我们,井下的小白鼠会带我们逃出塌方的地方。从那时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只有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4.终生学习,永远进取
美国东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有一群机械系大四学生,他们显然很有信心,这是最后一场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
有几个说他们已经找到工作,其他的人则在讨论他们想得到的工作。怀着对四年大学教育的肯定,他们觉得心理上早有准备,能征服外面的世界。
即将进行的考试他们知道只是轻易的事情。教授说他们可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他们不能彼此交头接耳。
他们喜气洋洋地走近教室。教授把考卷发下去,学生都眉开眼笑,因为学生们注意到只有5个论述题。
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集考卷。学生们似乎不再有信心,他们脸上出现沮丧可怕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教授手里拿着考卷,面对着全班同学。教授端详着面前学生们担忧的脸,问道:“有几个人把5个问题全答完了?”
没有人举手。
“有几个答完了4个?”
仍旧没有人举手。
“3个?2个?”
学生们在座位上不安起来。
“那么1个呢?一定有人做完1个吧?”
全班学生仍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预期的。我只是要加深你们的印象,即使你们已完成四年工程教育,但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是你们不知道的,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于是教授带着微笑说下去:“这个科目你们都会及格,但要记住,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你们的教育才开始。”
我们不能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以为天下的智慧都收录在了书里,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即使是最优秀的大学生,在生活的教科书面前,也只是一个学前儿童。那么是不是我们永远都没有毕业的一天?是的,“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埃里克·霍弗曾经说过:“在剧变时代,善于学习的人将继承未来。有学问的人将会发现他们为生存其中而进行了准备的世界已经不存在了。”
那些高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用了十几年甚至长达二十年的时间从书本中学习知识,到了社会上,他们依然可能失败,因为日月在更替,世界在变化,知识在更新,书本上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如果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善于学习。善于学习,就是从错误中,从正确中,从失败中,从胜利中,从对手那里,从朋友那里,从每一件事情中随时随地学习、总结、思考,把知识融进我们的头脑中。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就是要善于学习,并要在学习中创新,没有创新,用老一套去工作已经不被社会所接受。只有善于学习才能创新,只有勇于创新,才能立足于时代。
在实践和行动中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致儿子的信
我的艾伦,你好:
知识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然而仅有知识是不够的。书中的东西,往往会瑜瑕参差,我们在学习中如果不辨真伪,并且在学习中不把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那么再好的知识也会成为一堆废物。
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而是要把书本知识通过实践,变成能力和素质才行,这种知识才是力量,也才能在生活工作中发挥作用,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毫无真实的结果。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费曼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无不得益于他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强烈的探究兴趣。
童年时代,费曼就对各种实验特别感兴趣。11岁时他就在自己家的地下室里开设了一个“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他自己动手学会了电灯的并联和串联,学会了把酒变成水,并用这些学会的东西为小朋友们变魔术。
费曼为了搞清楚为什么狗的鼻子特别灵,便亲身实验,自己像警犬一样在地上爬来爬去。结果他用自己的实验证明,狗的嗅觉能力的确强于人,但是人的嗅觉能力也被低估了。他认为由于人的直立行走,使得人的鼻子离地面太远,很难闻到地面上的气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经常向别人演示:他自己先走出书房,让书房里的其他人各自从书架上抽取一本书堆放在一起。在这之后,当费曼走进来时,他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出哪本书是哪个人碰过的。大家都以为他又在变什么魔术,其实这就是费曼亲身实验的结果,因为人手的气味差异很大,人的嗅觉是可以辨别这些差异的。一天,当费曼坐在研究所的餐厅里时,他发现有人在拿餐厅的碟子玩耍,把一个碟子抛向空中。费曼发现,碟子飞出去的时候,边飞边摆动,碟子上的红色花边也随之转来转去。他被碟子转动的方式吸引住了。他发现当角度很小的时候,碟子上图案转动的速度是碟子摆动速度的两倍。由此,他进一步思考电子轨道在相对状态下的任何运动,研究量子动力学,为以后取得的成就——发现费曼图奠定了基础。
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费曼感叹道:“我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全来自于那天我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个转动的碟子上。”
儿子,当你能亲身感知学习得来的知识,最容易引起心灵的震撼,也最容易把知识内化于心,长久地发挥巨大的作用。
达尔文说过:“一项发现如果能使人感到激动,真理就能成为他终生珍惜的个人信念。”而实践所学的知识,就能引发这种激动。
著名的生物学家威哥里伏斯深情地回忆他幼年的一件事:“我5岁时,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我把一只毛虫关在瓶子里,它吐丝作茧,几天后,在我仔细惊奇的观察下竟出现了一只蝴蝶。”
他把这项发现作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其实这个发现极其平常,但由于是亲眼观察、亲身体验,由此照亮了这位科学家的心灵,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学实践的诱人,对他整个成长、整个人生的价值非同寻常!
要想学得更好,学得更有用,你就得亲身实践,因为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反传统教育的旗手杜威博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因开创了“实验教学”的先河而蜚声世界哲学界和教育界。杜威强调他的哲学是“行动、实践、生活”的哲学,他曾说,在他的教育著作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颇为抽象的“知”和“行”的关系的学说。杜威特别强调行动、操作,认为观念、知识都是从行动中获得的。由此,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一系列“知行合一”的教育纲领。他认为,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并不是两个过程,而是一个过程。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不断在生活过程中学得经验和改组经验;他要求学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活,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内容组织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去。
“从做中学”的主张,要求学生要从自身的社会活动中学习,按照这一思想,教学就是把东西交给学生去“做”,而不是把东西交给学生去“学”。知识总是与“做”相联系的,只有通过“做”而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
在行动中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用这句话来赞誉一代大师杜威的思想,是再合适不过了。
儿子,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最重要的学习,因为读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去,知识既成不了力量,也成不了财富,知识只能是知识本身。所以你要加强把知识变成行为能力素质的培养与锻炼。
祝你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爱你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