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不精,由于多心。
——(春秋)帅旷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春秋)管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老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春秋)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春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春秋)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春秋)孔子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春秋)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春秋)孔子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春秋)孔子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春秋)孔子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春秋)孔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战国)庄子
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
——(战国)庄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战国)荀况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战国)荀况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战国)吕不韦
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吕氏春秋》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
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汉)王符
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
——(汉)王符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汉)王符
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
——(汉)杨雄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
——(汉)杨雄
胸中不学,犹如手中无钱也。
——(汉)王充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汉)王充
人皆知以食愈饥,念莫知以学愈愚。
——(汉)刘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汉)刘向
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坠。
——(汉)徐干
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
——(汉)徐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三国)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寿《三国志》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晋)陶渊明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南朝)裴松之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南北朝)颜之推
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南北朝)颜之推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苦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为大儒。
——(南北朝)颜之推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唐)杜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杜甫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
——(唐)韩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唐)韩愈
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
——(唐)吴兢
学业攻炉冶,炼尽三山铁。
——(唐)寒山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唐)李诩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唐)李欣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宋)王安石
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
——(宋)王安石
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宋)欧阳修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宋)欧阳修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宋)苏轼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宋)苏轼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宋)司马光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宋)司马光
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
——(宋)范仲淹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宋)朱熹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宋)朱熹
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
——(宋)朱熹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
——(宋)朱熹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宋)朱熹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朱熹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宋)朱熹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训学斋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宋)朱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宋)张载
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
——(宋)陆游
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宋)陆游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宋)陆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宋)岳飞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宋)黄庭坚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宋)程颢
嗜书如嗜酒,细味乃笃好。
——(宋)范大成
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随。
——(宋)张孝祥
学者政出之,政者学之施。
——(宋)张孝祥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汪洙《神童诗·劝学》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宋)汪洙《神童诗·劝学》
知不足者好学,耻不问者自满。
——(宋)林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刘彝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宋诗纪要》
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自知。
——(金)元好问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元)陶宗义
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
——(元)陈秀明
耕助画佣,牛衣夜织;忍苦向学,倪宽刘寔。
——(元)许名奎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元)程端礼
为学大病在好名。
——(明)王守仁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明)于谦
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
——(明)唐寅
闲有余日,正可学问。
——(明)陈继儒
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明)吴梦祥
学者如取水,终日取而不能逾其量。操瓢者止于瓢;操盎者止于盎。故善学者不自溢其器。
——(明)左元臣
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
——(明)陈字自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明)戚继光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明)郑心材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明)薛瑄《读书录》
金有一分铜铁之杂,则不精;德有一毫人伪之杂,则不纯矣。
——(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
——(明)薛瑄《读书录·体验》
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
——(明)王夫之
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明)冯梦龙
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
——(清)蒲松龄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清)蒲松龄《阿宝》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清)王豫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袁枚
善读者日攻、日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
——(清)郑燮
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清)章学诚
记诵之法,学问之舟。
——(清)章学诚
好学则老而不衰,可免好得之患。
——(清)申涵光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
——(清)张维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不读诗书形体陋。
——(清)吴嘉纪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清)黄宗羲
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
——(清)胡达源
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
——(清)唐斌
忧愁非书不释,忿怒非书不解,精神非书不振。
——(清)颜元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清)彭端淑
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
——(清)冯班
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清)刘鹗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清)左宗棠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清)张潮
积书须善学,隙土可深耕。
——(清)朱霞
自得读书乐,不邀为善名。
——(清)王永彬
博学笃志,神闲气静。
——(清)王永彬
物之成于气,人之成于学。
——(清)陈确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清)朱用纯
人无贤愚,非学曷成?
——(清)陆以田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清)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清)郑板桥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清)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