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锦州城更加牢固不破,他的构想是在锦州城外三十公里的大凌河边再建一城。城墙的修筑标准与锦州城相同。这样,大凌河城可以作为锦州防务的一个缓冲地带。锦州城就可以不用直接袒露在敌人的攻击之下。
大凌河是辽西平原的母亲之河。流经凌源、建平、朝阳、义县、锦县等县市。现在凌海市所在地就是当年孙承宗所建大凌河城所在地。
雄踞沈阳的满八旗士兵如果想要攻打锦州,大凌河城是必经之地。不能不说孙承宗的战略眼光是独到而准确的,当他提出此议时,参加军事会议的所有将领全部赞成此方略。
修筑大凌河城墙的任务义不容辞地落到了祖大寿的头上。军事建筑,不等人的。要是等到敌人来进攻再去修城墙,一切都晚了。
因此,祖大寿不敢有丝毫的耽搁,他立即组织起了三万人的民夫、二万人的士兵夜以继日修筑大凌河城墙。
范文程在沈阳早就得到了探子的奏报,知晓祖大寿在大规模地加固大凌河城。此时他想向皇太极献什么计策呢?
他的计谋是:孙承宗要修城让他修去,但不能修得太顺。他建议皇太极在祖大寿修建城墙的过程中要派出较大规模的部队去骚扰。
要渡过大凌河,插到锦州与大凌河城之间进行骚扰。尤其见到从锦州发往大凌河的粮食等补给辎重,尽量焚毁。
皇太极一听就火了“你这是什么馊主意?让我派大规模部队去打,只是为了烧掉一些粮食。这不是劳军伤财么?”
范文程神秘地看看四周的将领,俯近皇太极的耳边轻声说“陛下,我满八旗素以骁勇善战著称。而明朝的关宁铁骑亦是骁勇善战。我们以前两军的对磊皆是硬碰硬的打法,这样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买卖对我们不合算”。
皇太极一听来了兴致,马上振作起精神,命令身边的人原地待命。自己与范文程来到一处小树林边密谋。
范文程见四下已无他人,才敢放声说道“我为陛下想出一个‘围城打援’的奇谋。保管陛下不费吹灰之力拿下锦州城”。
“快给朕讲讲怎么个‘围城打援’?”。当皇太极听完范文程的战略构想后,使劲一拍范文程的肩头说“朕有你在侧,何愁天下不平也!”
原地待命的众人见皇太极从小树林走回时,已是满面春风,一扫阴霾。众人皆惊诧,也不知道范文程这老小子到底给圣上灌了什么迷魂汤?众人自不去多想,随同皇太极继续狩猎。
此后,皇太极每隔三天必派大股部队来袭扰大凌河城。打一阵子就跑,根本不和祖大寿纠缠。打跑了皇太极,祖大寿又重新组织修建城墙。
正热火朝天修着城墙呢,满八旗又打了过来。祖大寿只好又暂停城墙修筑,组织士兵迎敌。一来二去,把个祖大寿忙得不亦乐乎。
孙承宗一看此阵势,更加坚定地认为是皇太极害怕了他的大凌河防御构想,故意来搞破坏。他更加严厉地命令祖大寿限期完成城墙修筑任务。
皇太极这边的骑兵们倒是挥洒自如。见到粮食就烧,见到明朝士打几下虚张声势地应付应付就逃跑。
这样一来,大凌河城墙修得是越来越坚固,可是城中的储备粮食越来越少。
敌人不来,士兵们修墙;敌人一来,士兵们又要去打仗。搞得是人困马乏,怨声四起!
此时,锦天已在锦州城内安顿下来。大寿因大凌河防务、军务吃紧,独自一人去了大凌河。把锦天及二位师傅留在锦州城。
自入锦州城后,祖大寿并未让锦天进入兵营。而是给他及二位师傅安排了一个独立的套院儿。锦天每天仍按时随师傅们习文练武。
祖帅心中仍是疼爱锦天,怕他因年纪太小而受不了军营的苦。锦天也不计较,毕竟这里是前沿阵地,到处是兵马。当不当兵他照样可以接触军营生活。
这一日黄昏时分,习完弓马诗书的锦天闲来无事。怀着好奇心爬上了锦州城的城楼。只见城楼内军容整纪,调配有度。时不时有一队巡罗的士兵从身旁急行而过。
举目北望,看不到义父所在的大凌河城。但锦天知道此刻义父正在前方那看不见的地方忙着修城。那里才是真正的主战场!锦天渴望能亲眼目睹义父与八旗兵厮杀的壮观场景。
锦天又环顾锦州城楼四周。突然见到不远处的城楼上架设着一门黑黝黝的红夷大炮。炮口阴森森地对着城外。炮位处有五名士兵守候。他们军纪严整,似乎要时刻准备着填弹发射似的。
锦天好奇心顿起,跑到大炮处仔细端详。旁边看守的士兵见锦天的穿戴极具考究,又是个少年,也没有阻拦。任他把玩。
军人子女也许都有着天生的遗传。对这凉冰冰、黑黝黝的铁家伙,锦天一见便异堂地兴奋。别看他小,他知道这个东西的厉害。宁远之战时,就是这个‘黑将军’轰死了满清皇帝努尔哈赤!
正当他这摸一摸,那瞅一瞅玩的兴起时,突然身后一声大喝“城防重地,哪里来的野小子。快快给老子滚下来”。
锦天被这一声断喝吓了一跳。忙扭过头来张望。只见一位中年将军,腰胯佩剑,身披亮银铠甲。虎虎生威地站在锦天的身后。
恰在此时,锦天的随从小虎气喘嘘嘘地爬上了城楼。他这个随从当的也真是辛苦。大寿命他时刻不离锦天左右。可是以锦天的身手,小虎是经常被锦天甩掉的。根本谈不上形影不离!
正当锦天发愣之机,小虎机灵地回复道“此乃祖大帅的义子锦天,你又当如何?”
来将闻听此言忽地泪流满面双膝跪倒“末将有眼不识公子驾到,望公子恕罪”。
锦天和小虎被来人这突如其来的恭敬弄愣了,锦天心道“我是祖帅之子不假,可是知道我身份的普通士兵也没有下过跪呀?来人却是为何?”
锦天用手轻轻扶起来人道“将军何必如此大礼?我不过是祖府一名孩子,将军大可不必这样”。
来将站起身来道“公子若是祖帅之亲子我当然不必行大礼。但公子是袁督师之亲子,我必当行大礼”。
来军营之前,沈从云已经向锦天道出了他的亲父是袁崇焕。锦天听到父亲一生的事迹后,跪在母亲面前发下誓言“此生一定像父亲一样,在军营努力锤炼自己。绝不负父亲之盛名”。
来将你道何人?他曾是袁崇焕账下中军。名何可刚。袁帅被杀后,跟随祖大寿来到锦州。现官职已然升至副将。
此人跟随袁督师多年,虽官职只至中军。但在袁崇焕的眼中他的能耐抵得上二万正规军。所以他一直跟随在袁帅身边,是当年袁崇焕手下第一红人!
何可刚号称儒雅将军。爱兵如子。他有一个专长,那就是能够平息军人的不满情绪。
军队中也需要各类人才,不单纯是需要只会打仗的将军。也需要能说会道、能够与军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人才。否则军营一乱,何谈御敌于国门之外?
按照时下军队流行的说法,那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硬。祖大寿将他带入军中,正是看到了他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超人才干。
今日何可刚本不当执。他见祖大寿忙于大凌河防务,军人责任让他来到城墙检查防务情况。这才巧遇锦天。
从这一天起,无论锦天在哪儿,何可刚就像是一名警卫员,时时随同在锦天的左右。由此可见,此人之忠心不一般。
何可刚的忠诚之心不单纯是对锦天的态度,在后面祖大寿被困大凌河93天,提议投降时,何可刚是唯一一个强烈反对的将军。可见他对朝延同样地忠心不二!此是后话。
这一日从大凌河赶来的传令兵到何可刚账前宣读了祖大寿的军令,命他火速赶往大凌河。何可刚听到命令心里明白,肯定是军心出现了不稳定的状况。否则祖大寿不会传他。
军令如山,他不敢怠慢。马上整装上马随传令兵一同赶往大凌河。正行间,忽听身后有人大喊“何将军等等”。
何可刚回头一看,原来是锦天骑着一匹黄骠马急赶而至。行至马前,锦天首先说道“将军前往云大凌河前沿,我也要一同前往”。
正说间,锦天的随从佘小虎也飞马赶到。何可刚看着稚嫩的锦天一阵的犹豫,说道“大帅不肯带你入大凌河城防,必是怕你身犯险境。如今你却随我前往,恐大帅怪罪于我”。
锦天坚定地说道“到了前沿阵地,我必向义父说明实情。不会责罚于你,何将军放心”。
何可刚也无他法,只得一同飞马驰向大凌河城防。当他们赶到大凌河城内时,大寿非常恼火。责怪何克刚为何将仍是孩童的锦天带入前线。何可刚只能低着头站在一侧,无法解释。
“干爹,汉之名将霍去病亦是十一二岁从军,十七岁便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儿已十一岁,为何不能保家卫国?”锦天愤愤不平地向大寿质问。
这一问,倒是将老头子给问住了。大寿毕竟是行伍出身,听锦天此言,反倒哈哈大笑起来“我儿却有汉将霍去病之遗风啊。好吧,既来之则安之。你就暂且留在大凌河,先从普通一兵做起吧!”
说罢吩咐何可刚道“锦天从今天开始做你的贴身护卫好了。别看他年纪小,弓马骑射样样不差”。
何可刚心中一阵苦笑,心想:哪是他做我的护卫呀?分明是让我做锦天少爷的护卫!
此时何可刚的任务是做军兵的‘思想工作’。因为此前皇太极的军队不断地烧掉运来的补给,一些士兵既要夜以继日地修筑城墙,敌人来了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去抗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