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丁巳,高宗崩,太子即位。未听政,宰臣奏议,天后降令于门下施行。
武媚擦干哀惋的泪水冷静下来,“我是武媚,我不能消沉。大唐的朝局犹如一艘巨船在波涛里行进,天皇大行,外有强敌,内有反贼,前途未卜。本宫要拾起朝纲的全负重担,迎着难以预测的重重困难,继续坚定地昂首阔步走下去。”
洛阳宫紫宸殿,武媚一身缟素端坐在白色的纱帘之后。诸位大臣也是一身肃穆。
“臣裴炎以嗣皇帝尚未正式受册为帝,也未听政,故请求在这样的非常时期,臣议政向太后奏议,由太后宣令于门下省施行。”裴炎说。
“本宫已经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代太子问政为的乃是无奈之举,既然诸位大臣希望本宫问政,本宫就不负先皇陛下的重托,代太子问政。”
“太后英明。”裴炎领着众大臣呼应说。
“本宫要发布五道懿旨。”武媚说。
“第一道: 安抚李唐皇室宗亲。李唐宗室中地亲望重的高祖太宗诸子统统加封为一品大员,高祖诸子韩王元嘉进授太尉,霍王元轨为司徒,舒王元名为司空,滕王元婴为开府仪同三司,鲁王灵夔为太子太师,太宗诸子越王贞加太子太傅,纪王慎加太子太保,以示尊宠。”
“第二道: 调整原班宰相阵容,老臣刘仁轨升为品级最高的左仆射,仍然留守长安。宰相郭待举、岑长倩、魏玄同由品级较低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而郭正一则被罢相,转为国子监祭酒。”
“第三道:派遣军中心腹左威卫将军王果、左监门将军令狐智通、右金吾将军杨玄俭、右千牛将军郭齐宗分别前往并州、益州、荆州、扬州四大都督府,与当地官府共同镇守,加强防卫。”
“第四道:飞诏令出征在外的大将程务挺急赴洛阳,与张虔勖分掌左右羽林军,统领北衙禁兵,稳定东都政局。”
“第五道:同意裴炎大人的奏请,改授他为中书令,另授刘景先为侍中。裴炎为全朝唯一的顾命大臣,很多事情需要他的配合,同意他将宰相群议的政事堂由门下省迁往中书省。”这是唐代政治制度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标志着门下省政事堂制度的结束和中书省独尊时代的来临,裴炎也成为唐代历史上第一位“执政事笔”的秉笔宰相。
在短短的十几天中,武媚一口气做完这一系列安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武媚坐在紫宸殿里,她已经不满足于紫色纱帘之后的垂帘听政了,她要走出去,端坐在龙椅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
“太后娘娘,明天是嗣皇帝守丧期满的日子。”福公公扶着武媚走在御花园里。武媚一身 “本宫知道,让掖庭去安排嗣皇帝加冕大典吧。”武媚说。
“小息给太后娘娘请安。”息尚宫说。
“起来吧。翠蝶尚宫已经告老还乡了,今后宫里主事尚宫一职就由你来作吧。”
“谢谢太后恩典。”小息求之不得。
“尙衣局为嗣皇帝准备的加冕大典的龙袍准备妥当的如何?”
“禀报太后娘娘,刚才奴婢已经送到嗣皇帝试穿了。”
“嗣皇帝穿的如何呢?”
“嗣皇帝有些急不可待的,三下两下除去丧服换上龙袍,还嚷嚷着穿上龙袍的感觉果然非同凡响。”小息忍不住的笑着说。
武媚不禁微笑说:“嗣皇帝他一定给憋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