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16700000005

第5章 少年那些事儿之“开大戏!”

1.心中大舞台

淮河岸边/童谣/公益广告/创意之美/艺术来源于生活

前面讲过,我们白天耍得差不多了,“晚黑儿里”还要上演精彩节目。

淮河岸边的农村,传承着一首哄小孩儿的童谣,现在回味起来,绝对是原生态的。

拉大锯,

扯大槐,

姥姥门口搭戏台。

戏台倒了,

宝宝吓跑了。

吓到大田里,

逮个大鲢鱼。

吓到大沟里,

逮个大乌鱼。

那宝宝大概也就是一两岁,刚会走路,正处在“咿呀”学语的阶段,大人把宝宝放在腿上,边念边拉着宝宝的手做拉锯状,放下、拉起,逗得宝宝哈哈大笑。童谣和民谚一样,都是世代传承,没有正式的文本记录,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出的最精美的诗句,最通俗的格言。再给你录一首吧:

小公鸡,蹓墙根,

蹓到姥姥家,

姥姥问他咋来的?

膀子飞来的。

膀子呢?——猫吃了。

猫呢?——上树了。

树呢?——倒水里去了。

水呢?——龙喝了。

龙呢?——上天了。

天呢?——天塌了。

地呢?——地陷了,

王八盖背跑了。

“拉大锯,扯大槐,姥姥门口搭戏台”,就顺着这句童谣,说说“开大戏”的事儿。

我相信,凡是有些文化底子的人,一定都会很熟悉,并且也很欣赏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虽有附庸风雅之嫌,但我确实痴迷这则广告的创意之美。

伴着小提琴奏出的优美旋律,全景式电视画面里:清晨,北国大地,白雪皑皑,农家小院,一位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孩儿,身着白底儿红花的厚棉袄,手里摆动着一条大红头巾,翩翩起舞。她似乎正在梦想着有机会能够在真正的大舞台上尽情地表演,向观众展示她那优美的舞姿。于是,她一直跳着,不断地旋转着,努力地追求着,从乡间小路一直跳到繁华都市,登上铺着猩红地毯的大舞台,从孤身一人跳到万人共舞……

就在这时,画外插入浑厚的男中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这就是我心仪许久的那则广告,一直以来,我一直在猜测,创意这则广告的这个高手可能和我是同一个年代的人,或者和我一样都是在农村成长的,不然不会有这么深厚的生活基础,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悟。

从艺术实践的角度说,这则广告是一种真实的美,不是有人说真的就是美的吗?没错,真的、善的,就是美的。

还是在央视上,有一则关于牙膏商品的广告。你看那做广告的托儿,把那牙膏往牙刷上挤出长长的一堆,把整个牙刷都覆盖了。细节决定成败,问题就在这个细节上,简直就是在误导消费者。不是吗?你刷个牙,一次咋会用得了那么多的牙膏,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就够了。如果你不信,试试就知道了。误导,是一种利益驱使,是乏善之举,更无善可言,也不会给观众留下“美”感。

类似例子,也是央视播出的,是一个太阳能热水器的广告,说是“航天技术,航天专用”。是不是航天技术咱且不管,你既然是“航天专用”,怎么能随便拿到市场上卖呀;你既然拿到市场上卖,就不能再说是“航天专用”了。你看看这事儿整的,有些蹩脚。这广告策划水平,我真是不敢恭维。

诚然,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艺术,艺术活动也有赖于经济基础。但是,唯金钱目的的艺术活动,肯定会失去应有的审美标准。所以,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消费者的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我们最好是用经济的智慧去享受生活、欣赏艺术,这才是和谐社会中经济活动的真谛。

2.月上柳梢头

文化沙漠化/经济学/夜生活/有线广播/题海战术

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农村的文化生活简直处于沙漠化状态。

白天,人们都各忙各的,没时间。忙什么?忙庄稼活。俗话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犁、耙、种、锄、管,割、打、晒与收,多着呢,很丰富的,你说忙不忙?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当时的农业是一个效率极低的产业。那时农业是大集体,不讲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啊)。也无分工的条件或者分工的必要。如果分工,就会产生许多季节性剩余劳动力。根据农作物的自然生长周期,一个农民从犁到种、到收,全都得会。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像手扶拖拉机等一些农业机械开进田野,开始实现一部分分工。这样解放出来许多农村劳动力,一下子便呈现出了历史上的民工大潮。这种情形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由“盲流”到“欠薪”等等一系列农民工问题、农民工现象。直到现在,这种现象仍然是中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社会难题。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晚上,天一黑,庄子上的“夜生活”便开始了。但是,那年代没有迪厅、电影院,也没有大彩电看,更没有电脑上网、手机QQ聊天,又不兴谈恋爱(再说我们也不到谈恋爱的年龄啊),那干啥呢?

记得当时有一个带响的(但却不是“三转一响”的那一响),基本上家家安装,就是有线广播。是的,每天广播的时间确实有限。可能就是因为每天的广播时间有限,才叫有“限”(线)广播吧。

我记得很清楚,这有线广播早晚都是六点开始,八点结束,中午十二点开始,一点半结束。那时候在心里就隐隐约约地合计,这广播员究竟长啥模样,听声音感觉很美啊。当个广播员应该不错吧,就吃饭的时候工作工作,一天上班不说八小时了,也就五六个小时,多舒服啊。反过来一想,你别做梦了,广播员都是城里人,好好放你的牛,割你的草,喂你的猪吧。

广播的时间是有钟点的,但是我们做农活的得看天气,也就是依天明早晚行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俺庄稼人祖祖辈辈必须遵守的传统作息时间,总不能为了听你的有“限”广播而不管地里的庄稼吧!所以,你广播不广播是一回事儿,俺听不听又是一回事儿。

结束就叫它结束吧,咱有咱的节目,精彩不精彩不管,好玩儿就行。那时比不得现在,特别是城市里的小孩,为了考好试,上一个好学校,老师布置一大堆作业,大搞题海战术,不叫你熬到深夜十二点、大半夜的不罢休。我们那时几乎没有作业,正是闲不住的年龄,不玩儿又干啥呢?

3.淮河民居巷

开大戏/舞台/庄台子/地道战/园沟/御倭抗匪

好了,我们切入正题,说说带有“自娱自乐”性质的“开大戏”吧。

所谓“大戏”,我们看过,至少得有舞台和演员吧。嘿,齐了,这两个基本条件全具备,剩下的就是会模仿人家就成了。演员,现成的,我们这些“小鬼儿”个个儿都是好苗子。舞台,也是现成的,大着呢。不要忘记,我们是住在淮河岸边,这里的民居别有一番风格,通常称作“庄台子”。这“庄台子”是当年饱受淮河洪涝灾害的村民肩挑手提黄土筑起的一座座十多米高的“土台子”。村民把房子建在“土台子”上,就可以抵御连年的洪水侵害,安然度汛。有的几座“台子”相连,十户八户就自然形成了现在的“庄台子”。据说有些“庄台子”经过几代人的不断修建、重建,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是典型的“淮河民居”。

《地道战》我们都看过,电影里演的那地坑道巷道,真是让人眼花缭乱,一进去就叫你找不着“北”。不说是日本鬼子了,就是自己人,恐怕你不参与挖土,或者没有一定的时间去熟悉熟悉地形地貌,也让你一进去就迷向,正所谓“进得去,出不来”。

要说这“淮河民居”,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在那一座座十多米高的“台子”之间,就像两座丘陵之间自然形成的沟壑一样,我们叫它“园沟”。这“园沟”在“庄台子”中间穿梭,极其不规则,上上下下,高高低低,坑坑洼洼,忽窄忽宽,拐弯抹角,跟那《地道战》里的巷道差不多。不说平原上的人,就是山里的人,别看他山高沟深壑险,来我们这儿,照样走不好路,因为它本来就不是路,是“园沟”。有不少人(多数是来的客人),一不小心摔个“嘴啃泥”是常有的事儿。你要是不信,啥时候请你来体验体验,权当是体验式旅游吧,我给你当向导,不收你的钱!

看出来了吧,“庄台子”和“园沟”的突出特点是给生产生活造成很多不便;而它们的另一个特点,也是你想不到的极大的优点,就是给我们祖祖辈辈带来的安全。那一座座高高低低的“台子”,还有那不是路的“园沟”,与生俱来就是御倭抗匪的天然工事和屏障。

4.防洪御倭屏

防洪/跑反/闯关东/踩点/土匪/心中大舞台

防洪的功能,好理解。“庄台子”高出地面十多米,这是有讲究的,不是你凭空想堆多高就堆多高,而是水利工程师根据历年洪水的高度为基础,以洪水淹不到房屋为基准而测定的。这样,就能起到防洪的作用。

御倭?是的,就是说咱这“庄台子”还有御倭的功能!

小时候,总是似懂非懂地听大人们谈论过“跑反”的事情。

“跑反”,一看这词儿,就知道是动荡年代的特征,你的脑海里就会呈现出百姓遇到兵燹灾难、离乡背井、逃往他乡、以避兵祸的场景。

我还听年龄稍长的老人说,他们那一代人经历过两次“跑反”。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日寇侵略中国,逼近中原。看过电视剧《闯关东》吗?那里面的故事就是以“跑反”为线索的,应该是躲避日寇的吧,属于大规模的“跑反”行动。还有一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初期。那时蒋介石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和“土匪”勾结,以打家劫舍为生,经常扰乱社会治安,欺负人民群众。没办法,听说土匪来了,还带着长枪,老百姓手无寸铁,怎么办?“三十六计,逃为上策”,跑哇!不过,这“跑反”是临时的,避一避那土匪,等土匪走了再回来,收拾收拾那土匪糟蹋的乱摊子,便继续过起柴扉炊烟的寻常日子。

“跑反”在我们那里确实闹腾不短一阵子。不过,我们村好像与那土匪无缘。听说那时候也有土匪在白天悄悄地来过我们村“踩点”,一看咱这“园沟”路,头皮就发麻了。不说晚上来,就是白天来,也是“进得来出不去,必将被消灭在……”所以,那时候闹“土匪”的事儿主要是发生在附近的平原村庄,夏收和秋收的季节,一到傍晚那些“土匪”就冲着刚刚收成的粮食,祸害百姓。

我姥姥家就住在离我们不远的一个平原村庄,咱前面说过,就一两华里的路。一到闹土匪的时候,姥姥一家,我舅、我姨,每天天不黑,都要肩挑背扛着大小包裹,忙碌在我们两个村子的乡间小道上。咱前面说过,姥姥是小脚(不对,是从小“裹脚”),哪能像她的下一辈加入“跑反”队伍啊。所以,她只好准备准备,提前就来我们家住下来,对后来“跑反”来的我舅、我姨,以及她的邻居做个接应。比如,他们跑来后,晚上得有个歇脚的地方啊,姥姥就忙着安排哪个房间住女眷,哪个房间住男的,如此等等。

看看,这“庄台子”简直就是一道防洪御倭的人工屏障,这功能厉害吧。

“庄台子”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给我们这些“开大戏”的“小鬼儿”当舞台呀?

也许你根本不相信,或者会嗤之以鼻,就你这些还没开化的乡下“小鬼儿”“开大戏”?谁教你啊,你那穷乡僻壤又有谁懂呢?别担心,这不是主要问题,否则,咱上面说的那则“心中大舞台”的创意就成了没有生活根据的作品了。

5.逆境出才华

模仿/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逆境出才华/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不是有人说,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吗?是的,模仿学习是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反应而习得的。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模仿学会的。如果你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些动作,特别是与大人一起时总是照着大人的动作的表现,你就比较容易理解模仿学习的实际意义了。咱们不妨探讨一下模仿学习的案例。

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至少读书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则典型的、通过模仿学习而取得成功的动人故事。

孟轲,其实就是孟子,咱们前面提到过他的孝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记得吧,这里咱说说他成才的故事。

孟轲小时候三岁丧父,后来他长大成人后,创造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所以,我们这些后人,特别是读书人都很敬仰他。历史上给他的评价很高: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这足以闪耀出炫目的光环。不过,研究一下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就会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孟轲后来自己切身感受而总结出来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可不是吗?环境可以造就人啊,“逆境出才华”也是一个证明。

要说这孟子的出身还是很卑微的,大概和我们的青少年时期差不多,小时候也是生长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你看,孟子家在他父亲离世后,他们是靠母亲一个人帮别人浆洗、纺织,就相当于现在城市家庭里的钟点工,劳动报酬以小时作为计算单位的一种非全日制工作的用工形式,靠帮助人家做家务来维持生计的。不过人家孟母却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而是一个有着强烈的教育思想的伟大的母亲。她见微知著,从劳作的艰辛中深刻体会出“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老早就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和“从娃娃抓起”的必要性。因此,她非常重视孟轲的早期教育。

6.命运使然也

土坯房子/学宫/天分/亚圣/人挪活,树挪死/遗传基因

孟轲母子原本住在一个面积不足十来平方米的土坯房子里。这房子阴暗潮湿,夏天一下雨就往屋里进水。对于这些艰苦的生活条件,孟母还没有放在心上,关键是他们的驻地是在一个公共坟场的附近。年幼的孟轲经常看见送葬扫墓的情景,就与小伙伴模仿送葬扫墓,成天玩挖坑、埋人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的成长,就搬了家。孟轲的新家靠近市场,孟轲耳闻目睹的是杀猪、卖肉的场景。孟轲又成天玩模仿杀猪、卖肉的游戏。孟母感到这里也不是久居之地,于是再次把家搬到了一所学宫附近。

靠近学宫,孟轲天天听到的是朗朗悦耳的读书声,看到的是彬彬有礼的读书人,在浓厚的读书氛围影响下,孟轲也学着读书行礼。看到这样的情景,孟母高兴地说:这才是孩子可以住的地方呀。于是,他们就定居下来。就这样,孟轲模仿成人刻苦读书,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终于成就为一代中华儒学大师。“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孟子关于人才成长的著名论断。

可以说,对于孟轲模仿学习成才的经历,我们真是感同身受,之所以我们不像他那样终成一代与孔子齐名的儒学大师,除了咱这“天分”上的差别,就差在没有“三迁”上,甚至“一迁”也没有。要不人们总是说“人挪活,树挪死”呢。

“人挪活,树挪死”是很有道理的。树挪死,是因为移动树的生长位置,会伤及根系,而根是树的生命之本哪。人就不同了,你不能死盯着一处不放,当你没有出路的时候,关键时刻要懂得变通,变则通嘛。只是人如何挪,挪到哪里,很难把握。人家孟轲有一位明白事理的母亲栽培、指点,结果经过“三迁”就活出个样儿来了,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的智慧大树。也因此,后人就把孟子尊称为“亚圣”。

这则模仿学习的成功案例之所以容易理解,是因为我们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孟子所处的“三迁”环境有许多共同之处。当然,我说我们没有像孟子那样成长为儒学大师,并没有埋怨我们的母亲没有领着我们“三迁”或“一迁”的意思。用我们乡下一句俗话说:“你老坟地里就没有长那棵蒿子”,这可不是迷信,命运使然也。

我想,那是在尚不知科学为何物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对大自然现象无数个案的总结,逐渐发现认识了这种自然规律,然后就用这种朴素而又通俗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方便人们去理解、去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在科学普及的现代社会,我们不难理解,“你老坟地里就没有长那棵蒿子”可以解释为,你的学习、你的事业、你的发展,是与你的智商、情商成正相关的。而按照科学的观点,最终是与你所在的这个家族的遗传基因密切相关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咱继续说说我们模仿“大戏”的事儿吧。

7.读书破万卷

样板戏/电影/画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流行一样戏,就是“样板戏”。

样板戏带有很强的时代烙印和很浓的政治色彩。它们是一批创作于建国以后,主要反映传统政治立场的作品,其政治意义远超过文化价值。时至今日,由于其典型的时代象征,样板戏在老一辈人中间仍然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当时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八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后来,也都搬上电影银幕,得以在全国普及了。

电影也是我们当时农村比较流行的、或者说普及的文化娱乐项目。就这些电影、“样板戏”,足以能够解决你所担心的有没有老师教、有没有人懂的大问题。它们应该是最好的老师了。想演戏,你就照着它们学就是了。

那几年,一开始是电影《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上甘岭》,后来又有了“革命样板戏”。这些我们都不止看一遍两遍,可以说是若干遍了。

不仅如此,这些电影还被印成连环画,算是儿童读物吧,我们都叫它“画书”,也有叫它“小儿书”的。由于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等古典文学名著可读,更没有《少年维特之烦恼》之类的外国读物,只有这画书了。所以,那画书也不知道被多少“小鬼儿”翻了多少遍。到后来,那画书的书角,要么是没了,要么是卷得像下罢秋的豆叶,甚至后来不缺页少码就不正常了。正可谓“读书破万卷”哪!

像有些经典台词儿:

“别看你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小兵张嘎》)。

“张军长,拉兄弟一把!——再坚持最后五分钟!”(《南征北战》)

“麻痹麻痹,太麻痹了!”(《渡江侦察记》)

“奶奶!您听我说——”(《红灯记》)

“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沙家浜》)

如此等等,还有很多。真是烂熟于心,张口就来,一辈子都忘不了!

反正没事儿,也不考虑看书、复习,埋在“题海”里做练习,应付考试。东南西北,十里八村,只要一听说有电影,也不管啥片名,全看。天还没有黑透,就有人在庄子外头等着,有的老早就开始张罗着吃晚饭,有的干脆把那铁锹扁担之类的农具往院子里一撂,或者腰里别上两个干馒头,跟着那看电影的队伍就出发了。若两个地方同时有电影,就要问问片名,当然是选择新片儿看了。如果两个地方都是看过的老片子,就选择较近的一个地方。

看电影一般都在夏天,夏天天长,黑得晚。还别说,一年四季,也就选择在夏天放电影。之所以夏天放电影,恐怕也考虑到我们农村群众的方便,至少不用担心天气。反正天气热也睡不着,看电影的同时还可以纳纳凉。可是,要是其他季节,春种秋收,忙;而冬天冻得头都缩进脖子里了,你得准备多少御寒的衣服啊。看起来挺人性化的,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了吧。

8.神秘打靶场

打靶场/捡炮壳/倒片/放映机/盛世收藏/照相机/身价待沽/大漏

那时候,在我们东边四五里地的邻村,驻扎着一个空军的打靶场。部队和我们地方不羼搅,属于两个系统。比如放电影,人家是一星期放映一部片子。我们大队放电影是和其他大队轮流,轮到哪算哪,十天半月都没有个准。

打靶场在我们心里一直是那样的神秘。每天一到晚上,那些当兵的把几十个几百斤重的油桶“一”字摆放在淮河岸边的沙滩上,用火把把那一个个油桶点亮,远远看去,像天灯一样。那就是飞机投弹的靶子。那空军打靶训练也很辛苦,他们练习打靶一直要到大半夜才能结束。因为在夜幕之下,我们也看不到飞机的模样。只听到飞机的响声,然后看见飞机在空中亮起的信号灯,就像流星一样由远及近从天边向着打靶场划过。紧接着,就能听见那“轰隆、轰隆”的炸弹声。

我们这些“小鬼儿”中间,有不少人趁放牛的机会,利用半晌午那些当兵的都在营房休整的时间,偷偷跑进打靶场里捡炮壳,回来后就像宝贝儿一样地在我们面前炫耀。“小鬼儿”们一个接着一个拿在手里把玩着,直把那个铜炮壳在手里磨得发明,真是爱不释手啊。因为我们村离那打靶场远,去一趟不方便,如果不是放牛,也没有理由去。听说打靶场附近村庄的“小鬼儿”,可不得了,一有空就去偷偷地捡炮壳,攒起来,一有机会就卖钱,或者跟那卖货郎换东西吃。

如果没有打靶任务,打靶场驻地基本上是一个星期放映一次电影,有时候有可能和生产大队十天八天的一次电影重复。

我们喜欢选择到打靶场驻地看电影,因为部队的电影新片多,放映技术好,两部放映机轮换放,不用倒片。放映也准时,说八点就八点。不像咱这村里的电影,老片子不说,就一部放映机,还要换片、倒片,很不准时。因为要从别的地方跑片子,就是由专人来送别的地方刚刚放映过的片子,来不及倒片,得把跑过来的胶片重新倒回来才能放映,麻烦吧!你说说,刚看到“同志们,冲啊—”冲锋号响起,突然,银幕发灰,那放映机上面就亮起刺眼的白炽灯泡。看那放映员,正在手忙脚乱地倒片子。还有的时候会发生断片儿,放映员就得在一堆渴望的目光聚焦下把那胶片接起来。你看这多么耽误情绪,扫兴吧?

因为我年龄小,那驻扎空军打靶场的村庄,和那部队放的电影,我是一次没有光临过。当然,更没有去捡过炮壳,所有的事情都是听来的。再后来,我出来读书了,偶尔回去,听说打靶场不知道啥时候起,没有再打靶了,只留下几个当兵的看守营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20世纪比较吃香的放映机,也即将告别它的历史岗位,淡出人们的视野。尽管现在大片不断上映,票房收入也不断创造新高,但是,这些都因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院线的普及而无缘于放映机。由此我想,不是盛世收藏吗?20世纪的放映机,机械的那种,就是把影片上记录的影像和声音,配合银幕和扩音机等还原出来的那种机械设备,应该早已经不生产了。物以稀为贵,它的价值不菲,收藏的价值就会更高。我曾经在一座酒庄里发现,那个酒庄老板收集了许多20世纪很多人使用过、红极一时的老照相机。他们与现在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数码相机不同,这些经典机械相机,像“海鸥”牌双镜头照相机、“跃进”牌简易照相机,个个身价待沽,成为众多收藏人士渴望的稀罕物品。对于我这样一个收藏外行来说,虽然不懂,但是,看上去确实具有很浓厚的时代特色。同理,放映机也是一样,现在农村放电影都是数码投影,传统的放映机马上就要晋升为古董级别的东西了。你要是懂收藏、善收藏,抓紧行动去淘一淘放映机,保证你会捡个“大漏”。

9.粒粒皆辛苦

挑稻捆子/架子车/马车/两头芒/窝垛/打场/布袋的和尚/悯农/李绅

也算是天时吧,我们的“大戏”恰当地安排在了秋天。不是秋收季节忙吗?但忙是他们大人的事儿;累,也是他们大人的事儿。我们挑不动稻捆子,也没有那个能耐去打场(就是在稻场里给稻谷脱粒)。顶多放学后放一会儿牛,割一些喂牛、喂猪的草。天一黑,时间就是我们自己的了。

回忆一下,在农村,挑稻捆子确实是比较累、而且是比较吃力的农活之一。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拖拉机之类的农用机械,最先进的工具是“架子车”。

架子车,其实很简单,与马车的结构是相似的,或者说是小一号的马车。一般都是用很结实的木料做成,两边装有两个像自行车那样的轮子(比自行车要粗一个号),两根长而平直的车把,中间一根结实的袢绳。人拉车时站在车把中间,两手握住车把,肩上套上袢绳,弓腰屈腿向前使劲。如果车上装的东西较轻,也可以推着走。这种架子车,在没有机动车的年代,是农村人必不可少的重要运输工具。人们种田时用它往地里运肥,收获的时候往家拉麦子和玉米,建房子时用它拉土坯和建筑材料,赶城的时候用它拉萝卜白菜去卖。

刚刚收割的稻田里,水还没有干,整个稻田差不多相当于沼泽地,架子车这么“先进”的工具根本难以问津。一旦进去,也是深陷泥淖不能自拔。所以,还得用最原始的方法,用肩膀挑。

你别小看这肩膀挑,虽然原始,并不一定简单。首先你得用“两头芒”的方法捆稻捆子。“芒”指的是稻秸(就是稻秧子)上有谷粒的一端。将割下的稻秧子一层芒朝左,一层芒朝右,一层一层码放整齐,照顾到平衡,再用绳子捆扎紧,这个稻捆子算是捆好了。否则,捆不好,就会“窝垛”,挑不到稻场里,你还得返工,耽误工夫。如果是两个人抬,就捆一个大捆子;如果是一个人挑,就捆两个小一些的捆子。然后,把扁担插进稻捆子中间,就可以抬走或者挑走了。如果是棒劳力就挑,如果是弱劳力(比如妇女)就两个人抬。

刚收割的水稻就是特别重。为什么叫水稻呢?就是水多,靠水养着才能生长啊。我们那一个生产队大概两三千亩水稻,就硬是靠着双肩挑、两人抬的方式送进稻场里,又一遍一遍地牵着牛、拉着石磙给碾压脱粒,才算收成的。在农村,我们都把这个过程叫“打场”。

要说这耕耘稼穑的活儿,说起来容易,听起来浪漫,具体干起来,绝不是那回事儿。咱还以这稻谷为例,从育秧、平田、插秧开始,中间生长三四个月,又是锄草,又是灌溉,又是施肥,又是治虫害,真是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到了秋天,“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时节,男女劳力齐上阵,天不亮下田,一镰刀一镰刀地割。插秧、割稻,一天下来,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特别是那插秧的活,唐朝有个叫布袋的和尚作了一首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极有“禅意”的诗,除了客观上描述了农民插秧劳动的自然画面,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道理: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地向前,才是至真至贵的人生真谛。

要说那插秧、割稻,真不是个好活。说腰累断了有些夸张,但是长时间总是一个姿势的劳作,腰痛得真是直不起来。得慢慢地缓缓劲儿,才能伸直腰,站起来。如果不是亲身体验,你是绝难理解“粒粒皆辛苦”的。

我们每天都吃着又香又甜的大米饭,有的人,不仅仅是小孩子,也有大人,盛饭的时候撒在地上,碗里吃不了就倒了,一点儿都不觉得可惜,也意识不到是在浪费。

“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我要劝慰大家:节约是最实际的低碳生活。是啊!有谁真正理解并在每时每刻设身处地地去体会:人们碗里的每一粒米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10.老黄牛精神

脱坯/顺口溜/四大累/老犍/初生牛犊不怕虎/翻套/对牛弹琴/老黄牛精神/牧童骑水牛

在那“磨骨头养肠子”的岁月里,说到农活的“累”,请允许我在这里再给你介绍一下农村“脱坯”的活儿。脱坯,可以说是最累的活儿,记住是最累的活儿,而不是最累的活儿之一。

为啥说脱坯最累呢?因为我踏踏实实地遭遇过脱坯这劳动。当然是后来比“小鬼儿”长大了一些的时候。我们那儿有顺口溜:挖河筑堤甩塘泥,挑稻捆子脱土坯。说的就是这几样活是农村最伤劳力的活儿,据说把它们叫做“四大累”,也算是找到一个理论根据吧。

我总结,脱坯这活儿有三个环节。首先,是和泥的环节。在野外靠近村庄的地方,找个合适的地块,挖一个坑,把周围潮乎乎的土堆上去,形成一个大土丘,再往土堆里倒进水,这叫洇土。一边洇土,一边向土丘上撒上一层麦穰子,和泥的时候再把麦穰子掺在泥里头。这麦穰子就相当于现在建高楼大厦混凝土里要扎钢筋一样,起到坚固土坯,防止土坯断裂的作用。接下来就是和泥了,用铁锹或铁锨一遍一遍地来回翻弄。为了把泥和麦穰子掺和均匀,就赤着脚丫子来回在泥里踩。踩泥的时候,经常从脚丫子中间飚出很高的泥浆,溅得我们满身甚至脸上都是泥巴,几乎成了泥人。就跟那“打腻”差不多,只是身上还穿着衣服。当然,衣服不多,只有一件裤衩子。

有时候,你运气好,看到生产队的牛正好就在旁边,咱与那放牛的“小鬼儿”关系不错,就顺势拉一头牛一同踩。多了四只蹄子,效率翻番,省事儿多了,可谓事半功倍。

我们村有很多牛。牛分公牛和母牛,公牛叫“老犍”,母牛叫“老四吽”。平时都把牛叫吽,又是方言吧。吽读作ou,比如把放牛娃称作“放吽孩儿”,喂牛说作“喂吽”等等。

特别是那叫“老犍”的公牛,还是小牛的时候,秉承“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田野里乱跑乱动,“天不管地无收”。等养大之后,你让它拉个犁子,耙个地,它总是通身火气。你一拉它上套,它就把两个眼睛瞪得像两个铜铃一般,整个头梗得能让两只牛角触到地。一般的人还真驾驭不住它,有时候就根本不上套。一句话,不听使唤。你还不能总是打它,武力专政,虽然不是“对牛弹琴”,但总归是不管用的。因为实验过多次,打轻了不起作用,打重了就会撂橛子“翻套”。一般说来,水牛的性情温顺一些,捣蛋的、不听使唤指的是那年轻力壮的黄牛——“老犍”。

怎么办?还是毛泽东说得好,劳动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都能创造,别说你这个把不听话的“老犍”了,有的是办法。要是赶上谁家正好在和泥巴脱坯,喊上三两个劳力或者几个半截橛子,个个手里掂着木棍,一个人在前面拉着那不听话的“老犍”的缰绳,后面几个人扬起手中的木棍,七吆八喝的,硬是把它赶进那土坯泥里。好了,来来回回在里面折腾两袋烟工夫,那脱坯的一家也算是走运,省掉了多少力气啊。再看看那“老犍”,准会变得老老实实,拉犁子也不再梗头了,在田埂上吃草也不惦记着秧苗了。

“老黄牛精神”就是这样练就的。回忆一下“牧童骑水牛”的时代,我的脑海里便浮现出这样的景象:在田野里,老黄牛迈开坚实的步伐,拖着沉重的犁耙一步一步朝着前方,埋头苦干,不求回报。后来,人们就把“为人诚实、工作勤恳、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被称之为“老黄牛精神”。看来,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现象都是相似的。

11.文化的差异

西班牙斗牛大赛/放吽孩儿/国粹/武术/中医/京剧/书法

既然培养了“老黄牛精神”,不光是让它局限在二亩田里。眼界放宽一些,虽说不能走出国门冲出亚洲奔向世界,在十里八村也该给它个机会亮亮本事,展示才华,出出牛气吧。

好,你来看看。在那淮河边上开阔的沙滩上,有几头“老犍”正在跃跃欲试。有河南来的(就是淮河对岸,濮公山下面的),有东村的,有西台子的。马上就要上演一场中式的“西班牙斗牛大赛”,主角是那几头“老犍”,观众是我们这些“放吽孩儿”,拉拉队是参赛“老犍”所在村庄的“放吽娃”。只见那缰绳成横“八”字状袢在牛角上的“老犍”,在众“放吽娃”的呼喊声中,把坚实的四蹄踏在日头晒得有些发烫的沙滩上,口里喘着粗气朝着对方迈去,一接上头,就相互牴着。一个趔趄,算是一个回合,接着是下一个回合。一直到对方来不及趔趄,跪倒在沙滩上,这场牛算是斗完了,精彩吧。当然,我们也主要是坚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胜负没有定数,贵在参与。

总体上看,我们这斗牛要比那“西班牙斗牛”文明多了。有报道称,就在2010年8月间,西班牙决定从2012年开始禁止斗牛活动。这是西班牙本土首次明文规定禁止这项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国粹。

国粹,是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中国有四大国粹,分别是中国武术、中医、京剧和书法。

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中医,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已有200年历史。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剧团、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书法艺术价值。

中国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国粹经过改革、创新以及发展,又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内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追捧的文化。这着实让包括我在内的每个炎黄子孙,倍感骄傲和自豪啊。

既然国粹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华,那么中国武术、中医、京剧和书法与“西班牙斗牛”相比较,则真实地彰显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接下来衍化出来的,自然就是东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审美价值取向的不同。反过来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欣赏的国粹是武术、中医、京剧和书法,而西班牙人则对于“斗牛”表演乐此不疲,甚至屡禁不止了。

12.野蛮的批判

美术馆/裸体抗议/中越边境/吃猴脑/动物保护法/猴子通人性/人定胜天

同样是2010年8月间,同样在西班牙,在那个酷爱斗牛运动的北部城市比尔包的古根汉美术馆外,大约一百人上下。他们身上涂上红色颜料,象征鲜血,倒卧地上排成牛字图形,裸体抗议斗牛活动。起因是这个城市非常热衷斗牛活动,在未来9天的斗牛盛会中,西班牙顶尖斗牛士将刺杀五十四头公牛。可不是吗?你看看那“西班牙斗牛”,充满血腥暴力,岂不是对动物的野蛮戕害,文明时代还允许再续暴力吗?

无独有偶,前两年,有报道称:中越边境有一家餐馆,可以现吃猴脑,据说吃猴脑可以使人变聪明。《动物保护法》都已经颁布好多年了,很多动物已经受到保护了,但是在那边只要出钱就可以吃到,而且价格非常便宜,这着实叫一些美食家蠢蠢欲动啊。

吃猴脑的现场是什么情景呢?屋子中间放一个餐桌,大家坐在一起,旁边的笼子里关着一群小猴子。客人可以现场点,点了哪只猴子,餐馆的服务人员就把那只猴子抓出来绑住,放在桌上,在头上敲个洞,让你吃活的猴脑。有意味的是,我们知道猴子很聪明,在人们到铁笼边选猴子时,所有的猴子都用惊恐的眼睛盯着你,唯恐被点到。当人们选中其中一只时,其他猴子会怎么样呢?他们会同时围上,一起把那只被选中的猴子抓住,递出来给人类享用。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求得片刻的安宁和安全。

猴子是聪明的,但也是自私的。有一种说法,“猴子通人性”这话也许是对的,因为人类就是由猿猴进化而来。所以,有着一个共同祖先,或者说是存在着一点儿共同基因的猴子,“通”点儿人性,是可以理解的。

有时候我在做一个反向思维——我们人类那么伟大,用智力战胜了包括猴子在内的众多动物,所以,人就可以坐在餐桌上吃猴脑。否则,很可能在今天的餐桌上会出现另一种情景,那就是,猴子坐在餐桌上吃饭,我们人类被关在铁笼子里面,任由猴子来挑选,吃我们的脑汁。这时候考验我们人与人的关系,不知道人会不会像猴子那么自私,把被点中的人推出去给猴子享用。

人类以不文明的手段战胜动物,当然是迫不得已了,然后得以有条件来创造自己的文明。人类战胜动物之后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生存问题,比如战胜洪水、地震、飓风、SARS等。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管理问题,比如战争与和平等。

曾几何时,在那“人定胜天”、“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口号误导下,破坏了多少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结果,导致了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又一次的惩罚。

现在,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其中保持生态平衡,防止滥伐滥采各类植物和滥捕各类动物,保护生态的多样性,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13.多米诺骨牌

坯模子/红军/长征/革命浪漫主义/多米诺骨牌/晾坯

脱坯是最后一道环节。一般都选择较为平整的地方,先用蘸有泥巴水的稻草或麦秸把事先请木匠做好的坯模子上下刷一遍,然后把和好的泥倒进呈长方体的坯模子里,用两手将泥压实,在上面刮抹平整,再双手同时将坯模子两边系的绳均匀地用力提起。好,一块土坯就这样脱成了。每脱完一块坯,都要用泥巴水刷上一遍坯模子,这是为了不让坯模子里的泥粘在坯模子上,便于下次操作。

当我们顺着劲把一块坯脱完,慢慢地直起酸麻僵硬的腰身的时候,有两句话常常挂在我们嘴边:

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

老前辈,电影里见过,运筹帷幄,叱咤风云,挺神气的啊;“两万五”,是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这里有毛泽东1935年10月写的《七律·长征》诗为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没错,当年震惊中外的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举世闻名的25000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11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2万余里。经受了无数次考验,曙光在前,胜利在望。毛泽东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表现了红军蔑视困难、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所以,你按照这个思路琢磨琢磨,脱坯的时候,你带着所谓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半天过去,你再看看,一趟趟的坯块,远远地望去像一幅美丽的田园画,脱坯还是最累的活吗?即使是,你累了,你就以“革命浪漫主义”,用一种特别的成就感来好好欣赏欣赏这一趟趟的坯块,你不就能把那所有的疲劳都解除了吗?

起坯,也是一道不可少的工序,就是把坯立起来晾干,再一块块地垛起来。

20年之后,我学经济学的时候,因为“多米诺骨牌”这个概念使我想起来“晾坯”的景象。专门有“小鬼儿”找脱坯场,趁人不在,玩儿那巨型的“多米诺骨牌”。所以,我想,说“多米诺”起源于中国,是有实践根据的。如果再以“晾坯”为根据进行考证,就足以把“多米诺”的历史由宋高宗时期再提前到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历史够悠久的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到那土坯和“多米诺骨牌”有些相似,我才产生这样的臆想与推断。

这脱坯是后来的事儿,咱们还是接着说说我们的“大戏”吧。

14.萋萋芳草香

田园风光/草坪/榕树下/洗净铅华始见真/刘禹锡/戏台/桃园

我们乡村的秋天是美好的,空气里总是氤氲着泥土和野草的芳香。现在很多城市,为了追求大自然的田园风光,就在一些院落里开辟空间地块,种植很多草坪,栽上一些四季常青的绿叶灌木,美化环境。一到晚上,就用地灯照上去,光线打在树上,草坪上,营造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我经常在一个机关大院里晨练、跑步,那里就有一块特大的草坪,刚才我在计算机上算了一下,约400米的跑道,这草坪有十五六亩地的面积,比一个足球场面积还要大。现在,你要在城市去找这么大的、用来绿化和美化的空间和地方,也许就不那么容易了。每当草坪修剪之后,那种久违的青草特有的芳香,就扑鼻而来。我会禁不住连续做几个深呼吸。那感觉中的味道,醇厚绵长,滋肺养脾,是我梦回少年的渴望。

台湾有一首情歌《榕树下》,歌词里写着:

路边一棵榕树下,

是我怀念的地方。

晴朗的天空凉爽的风,

还有醉人的绿草香。

和你绕过小路弯弯,

情人山坡看斜阳。

晚霞照上你的脸,

情话绵绵说不完,

啊,你可想起榕树下,

可曾想起绿草香?

是的,秋天的天空是那样的高深,又是那样的湛蓝,好像空旷了许多,真可谓“洗净铅华始见真”啊。刘禹锡有诗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幕降临之时,就是我们“大戏”开幕之始。一轮皎洁的圆月挂在苍穹,如水的月光水银般倾泻在万物之上,洗尽大地一天的疲惫。

就像约定俗成一般,一个个“小鬼儿”悄无声息地躲过大人(就是避开家长的视线),左脚迈过门槛,右脚便迫不及待地朝着“戏台”飞奔而去。我们那“戏台”也不固定,经常换场地。东台子,西台子,南台子,后台子(就是北台子),还有“桃园”。究竟在哪里?没有约定,也没有通知,但是,我们这些“小鬼儿”都能在迈出门的第一时间直达目的地。这算不算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呢?

那“桃园”,是我们村庄相对独立的一个台子,在庄子最东边,也就是我们夏天的水上乐园“土井子”的上面,大概有二三十米远吧。提起这桃园,丰富的联想扑面而来,就像放电影时倒片儿一样,那是应接不暇呀。

好,咱再把镜头切回到春天吧。

15.渔村富春图

三月/富春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现代农业/节能减排/达摩克利斯之剑/古希腊/仙桃

三月,春风桃李花开日。

初春时节,桃红柳绿,惠风和畅,万类欣欣向荣。盛开的桃花与远处大地上的金黄的油菜花,还有稻田里火红的草籽籽儿花,相映成趣,好一个五彩缤纷、争奇斗艳、风景怡人、美不胜收的淮河渔村的“富春图”啊。这里有明代两句诗为证:

青山不墨千年画,

流水无弦万古琴。

有一首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蒋大为演唱的吧,那旋律、那歌词儿,说怡然自得、沁人心脾,一点儿不过。简直就像专门给我们创作的歌,谱写的曲一样。我估计,我们在那桃林里穿梭玩耍的时候,这歌还没有写出来,蒋大为也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演唱这首歌。

草籽籽儿花,就是红花草籽,也叫苜蓿,是那时候我们农村沤制有机绿肥的优质原料。每到初春时节,一大片一大片农田里长满了红花草籽儿,通红通红的,红得炫目,红得醉人。正可谓:

万顷田畴,

四时画境。

千家砧杵,

午夜泉声。

可惜的是,时过境迁了,现在已经不像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了,在广阔的农村随处可以看见那红得炫目、红得醉人的红花草籽儿了。因为,所谓的现代农业,以化学肥料的使用为标志,致使红花草籽儿几乎绝迹。

“现代”,它不仅毁掉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前面我曾发问:“你每天吃的食物有没有不含化学激素的?”

过去说,冷是穷人冷,热是一样的热。可现在世道变了,冷依然是穷人冷,热还是穷人热。这都是“现代”技术使然。富人有条件使用空调了,热的时候可以制冷,冷的时候又可以加温。

从这个意义上说,“节能减排”应该从富人抓起,从高端、从高官抓起。是不是可以在税收的税种上新开一个“节能限排调节税”?对个人和法人分别制定征收标准,个人以收入水平为基础,法人则以当期的产值或者销售值为基础。用经济杠杆来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最诱人的还远不仅是美好的春光。火红的六月,桃子成熟了,那掩映在翠绿的树叶下面的桃子,一个个嫩红欲滴,簇拥着把那树枝儿压得弯起一个弓。微风吹过,桃子上下荡漾,眼看着就要掉下来,真有点儿“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情势。

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源自古希腊的一个传说。狄奥尼修斯国王请他的大臣达摩克利斯赴宴,命其坐在用一根马鬃悬挂的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下,由此而产生的这个外国成语,意指令人处于一种危机状态,或者随时有危机意识,心中敲起警钟等。

那簇拥的嫩红欲滴的桃子,正是在提醒着人们,桃子熟了,快来采摘吧!

我们天天要去“土井子”玩儿,每次都难以逃避那桃园里鲜桃的诱惑力。那簇拥的桃子尤其抢眼,一个个忍不住驻足使劲儿张望,心里不止一次的幻想,能掉下来一个多好哇,恨不能一口吃它一个。许多人可能没有这经历,所以,当你看《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难以体会和理解他一口一个仙桃的那种真实感受了。我后来再看这一幕的时候,就有些想帮助孙大圣吃两个的冲动。看起来我们有共同的生活阅历也就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了。

16.忘情大戏台

角色/坏蛋/保留节目/丁字步/老鹰捉小鸡/群蜂/捉迷藏

到了秋天,我们就可以在桃园里来去自由了,因为桃林里除了月光下随风摇曳的桃树叶子,桃子早不知哪儿去了。我们这些“小鬼儿”,别说“开大戏”,就是在那儿打滚,闹翻天也没有人管。

好吧,说着说着人都差不多齐了。有时候人多,有时候人少,也没有正式组织,更没有纪律约束。来了,就自我认格,找个合适的角色,早来早选。也有不来的,不来下次让他当“坏蛋”。唱戏的人物李玉和、李铁梅、李奶奶,打仗的人物小兵张嘎、侦察兵,这些都是正面人物,我们称之为“好人”;反面人物张军长、汉奸胖子、王连举、黄世仁,等等,不一而同,我们称之为“坏人”或“坏蛋”。

那时候虽然不像现在,有那么多流行歌曲,但是,像《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学习雷锋好榜样》、《路边有颗螺丝帽》、《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都是我们“大戏”台上的保留节目。

其实,也不一定都是这些,有时候人多了就分好几班子。爱文的,就唱。比如那些小妮儿,就爱唱,还站什么“丁”字步,特认真。爱武的,就打仗。也有玩剪子、布、包、锤的,也有玩老鹰捉小鸡的。“老鹰捉小鸡”,是现在包括城市幼儿园都很常见的游戏。

总之,这“开大戏”的内容太丰富了。有时候是一个台子表演,有时候是几个台子上的“小鬼儿”聚在一起,从一个台子疯到另一个台子。那情形,就像失去蜂王的群蜂一样,盘旋着从一个地方飞舞到另一个地方。东台子、西台子、南台子、后台子、桃园,除了上不了天,钻不进地,墙头、柴垛、树上,牛棚、猪圈、屋顶,几乎没有不被我们光顾的。

我们这些“小鬼儿”,自己都搞不清楚,为什么一到晚上精神就特好,一点也不困!从月亮升起,一直玩到月亮挂在西天。这时候,清光融融,浸透大地,四周万籁俱寂,一个个“小鬼儿”便被大人们骂咧着,极其不情愿,又依依不舍地离开“大戏台”。

大人们经常骂骂咧咧地唠叨:“这些‘小鬼儿’,玩儿忘了姓了?”

有时候恨恨地喊到:“再不回来,插门了!”

还别说,就是有不回来的。我们不止一次听说,有哪个“小鬼儿”玩“捉迷藏”,可能玩的时间太晚了,也可能是太瞌睡了(哪有不犯困的)。结果,藏得太严实,钻到一个柴禾垛里,没有人找出来。一起玩儿的“小鬼儿”找不到他,就以为他回家了,而大人又忘记查房点名了,那个“小鬼儿”硬是在柴禾垛里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冻醒了,回去敲门,大人才知道咋回事儿。后来被传为“佳话”:看看人家“捉迷藏”的技术多高哇,藏得深,叫你们一夜都找不到!

17.魅力大鼓书

大鼓书/原生态文化/收音机/卖艺半揆书

当然,快乐也并不都是我们的。在我们乡下,除了我们这些“小鬼儿”“开大戏”,大人有大人的文化娱乐项目,也算是另一种大戏形式吧,那就是书中的大戏。

由此我想,只要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就有文化。或者说,自从有了人类社会,文化就如影随形,遍布在社会生活的边边角角,沟沟坎坎。正是人类创造了文化,所以,人们还得欣赏和享受文化。这算不算是一种继承啊。

那时候的电影已经是相当普及的文化形式了,前面咱讲过。我这里要说的,是我们那时候当地流行的另一种文化形式,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文化:大鼓书。

“大鼓书”,是一种说唱艺术。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配合唱腔、道白。演唱者唱一段说一段,还伴有动作表情,节奏和谐,韵味十足。后来有了收音机,我们在收音机里听到的刘兰芳、袁阔成、单田芳的评书,和我们在后台子听到的大鼓书简直是如出一辙。再后来又有了录音机,因为收音、录音听起来方便,不用熬夜,就可以听到自己喜爱的大鼓书了。再后来,夜晚在乡村说大鼓书和听大鼓书的场景就越来越稀少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鼓书是和电影一样受到大家欢迎的文化欣赏形式。大鼓书的内容,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或者是为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一般都是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历史演义、武侠、公案之类的小说,但是大多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英雄人物故事。

在我们那儿,唱大鼓书一般都在夏秋两季的夜晚,和前面说的“跑反”的季节差不多。农村有收成了,村民们听书也方便啊。那时候不是市场经济,但说书艺人总得生活呀,有粮食,问题就解决了。听说,那些说书人多半也是穷人,是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出门说书卖艺,混碗饭吃,填饱肚皮。只不过人家会那门子说唱艺术,就不用挑稻捆子、脱土坯,少受很多“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罪。说书艺人每说唱一场,第二天一早,趁一家一户吃早饭,还没有下地,就上门收粮食。你一碗他两碗的,算是抵作说书人的报酬吧。

说实在的,我对听书不行,怎么不行?打瞌睡。一开始很精神,一听到后台子上“咚咚咚”的鼓声一响,就知道晚上有说书的,也有人大声吆喝:“唱大鼓书啦!唱大鼓书啦……”便来劲。但“半揆书”不到(现在想想大概也就十来分钟吧),一准睡着。

至于这“半揆书”咋讲?也算是这说书人和听书人约定俗成的计量或计时单位吧。你说它是半部书,一部书得说好多天,说它是一个故事情节,这一本书里故事情节也不少。所以,直到现在,这“半揆书”我仍然不明就里。

后台子有一块比较开阔的场地,比较平坦,平时是大家的饭场,正好适合做说书场。“饭场”的事儿,放在后面再讲。吃完饭,男人们先到,妇女们要等刷锅洗碗,摆弄好小孩后才走出来。人们越聚越多,有的人放下随身携带的凳子,在说书人面前围坐成一圈;有的则在场子里找个倚坡就势的位置,摸来半块土坯头子垫在屁股底下;有的两腿一盘干脆就坐在地上。小孩儿们则骑在墙头或者攀坐在老槐树的树杈上。

看看听众来得差不多了,说书艺人开始清起嗓子,左手上抬,一摇一摇地打响夹板,右手敲起用几根竹棍支起的大鼓。鼓点响起,嗡嗡叫的人群安静了下来,都聚精会神地听了起来。

18.书中有政治

毛主席语录/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匪军/说书人

“咚咚咚”,只见那说书人左手一扬,右手执槌便敲起来。开口便是那天天都要重复的套话:“说书不说书,先学两条毛主席语录!”

怎么样?用时下的话说,那说书人还挺讲政治的。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好,大家就会猜测,今天说的一定是《刘胡兰》了。

刘胡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这云周村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从儿童团起就接受了党的教育,并看到了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给贫苦农民带来的根本利益。为了捍卫农民的利益,她既不贪财、又不怕死,最后面对敌人的利诱,只回答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1947年1月12日,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在刑场上,她大声喊道:“怕死不当共产党。”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道:“一个样。”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指挥全国战局的百忙中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接下来,说书人继续道:“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他老人家是怎样教导我们说的呢?他老人家是这样教导我们说的,他老人家教导我们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你听听,唱着说着,拖着个长腔,绕了半天,还不知道是啥主题,咋会不叫人打瞌睡?后来我终于明白了,这说书人之所以这样绕来绕去,一方面是在想词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等人。

印象中,那说书人时说时唱,抑扬顿挫,有疾有徐。说到关键处猛然站起身来,辅之以动作,惟妙惟肖,绘声绘色,使听者如身临其境般,一直跟着他的故事情节走,时而欢笑,时而哭泣。人们往往听得如痴如醉,连续数夜乐此不疲。朦胧中,我依稀记得,往往快要天亮了,那鼓声、唱腔还在耳边清晰作响。这时候,听书人已是寥寥无几了,寥寥无几的这几个人便是第二天给说书人挖粮食最多的。往往是到了精彩之处,“咚、咚”,说书人重重的两声鼓响,左手把那简板在空中划过一道弧,“欲知后事如何,切听下回分解”,一场书算是结束了。

19.风花雪月事

民俗文化/军管会/段子/非礼/文革/当权派/造反派/黄军装/盒子枪

现在回忆起来,我也不住地思考:大鼓书,作为一门说唱艺术,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形式,如何能够让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娱乐设施不断出现,大鼓书已经越来越少了,更别说听书的了。你再去农村看看,在静谧的夜晚,还有人去围坐在那老槐树下听大鼓书呢?

逝者如斯夫!难道那妇孺皆知,喜闻乐见的大鼓书,对于我们真是短短的一个文化瞬间?

有一年(也是在听大鼓书的季节)的一天晚上,在说书场大家都在议论发生了一件也算是风花雪月的事情。当事人是个大半截橛子,好几天没有看见他来听书了,据说是被“军管会”的人押起来了。

那大鼓书就像现在的电影电视差不多,里面也有一些“段子”,让你听起来面红耳赤、心弛神往。一天夜里,那个大半截橛子在听了“半揆书”后,鬼使神差地跑到庄子外面,也不知道想干啥,却恰好碰见一个妇女正背着菜篮子回家。借着月光,那个大半截橛子就上前“非礼”,女的不从,就打开了。打架,女人不是男人的对手。打不过,咋办?告你没商量!第二天,大半截橛子就果真被“军管会”的人押走了。这一下,事情算是闹大了,很快就在俺那十里八村传开了。

想想那妇女我也见过,那次下大雨在瓜棚里,聋老头让我们吃西瓜,那妇女也在。瓜棚没有椅子坐啊,吃西瓜的时候,有的蹲那儿,有的站着,她当时是蹲在地上。因为是夏天,衣服薄穿得又少,我看一眼蹲那儿的妇女,胸前白花花的一片。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那是丰满,很是诱人的,忘记那大半截橛子当时是不是也在场了。

这事儿发生后,就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说,都是听大鼓书听多了。也有人说,听书的人那么多,咋偏偏他被那军管会的人押走了!

公安局、派出所是后来拨乱反正后逐渐恢复的名称,现在是依法治理和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单位。军管会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动荡时期的产物。“文化大革命”起初,中央下令对广播电台、粮食和物资仓库、监狱等“要害”部门实行军管。随着局势一天天地混乱起来,需要“管”的单位越来越多。各单位的“当权派”都被打倒了,“造反派”又互斗不已,谁能负起管理之责?只剩下部队了,就只有“军管”了。顺理成章,军管会就承担起了当时社会治安的任务了。

那军管会的人看起来是很牛的,整天价身着黄军装,领子上坠上两块红领章,头戴黄军帽,腰里别支盒子枪(就是手枪),听说是想抓谁就抓谁。常常有大人吓唬小孩:“再不听话就叫军管会的人来把你抓起来!”小孩听到这话,闹人的不闹了,正在扯着嗓子大哭的,立马停了下来,很是管用。

20.记忆难忘怀

马街书会/宝丰县/杨庄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书艺博览会/引领航程

近来,因为要记述我们那里的大鼓书一节,我专门对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的“马街书会”作过研究。

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在宝丰县的杨庄镇。这里位于伏牛山东麓,西依大山,东临平原,历史上是一个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各地以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山西、陕西、四川等省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据说,这“马街书会”起于元代,盛于明、清,源远流长,绵延六百多年,即使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仍然兴盛而不衰。早在20世纪,“马街书会”就被列为我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现代的角度看,马街书会,有点儿像大鼓书“书艺”博览会的味道。艺人们“以地为台道尽古今中外千年事,把天作幕唱完东西南北大奇观”,尽情地展示才艺、推介自己。

马街书会上,艺术品种极其丰富,有河南坠子、三弦书、大调曲子、大鼓书、山东琴书、湖北渔鼓、望情、大调书、评书、柳琴、凤阳花鼓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又真不愧是中华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

寒暑不常,希自珍慰。

马街书会的盛况,我虽然没有亲临过,但是,它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文化不仅仅是可以创造的,而且文化是可以继承的;文化不仅仅是可以欣赏的,而且文化又是可以创造价值的。

正像马街书会沉淀文化的过程一样,民间文化正在沉淀着一块沉甸甸的金牌,那就是历久弥新的华夏文化品牌。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如水乳交融的时代,经济这艘大船已经离不开文化这张巨帆来引领航程了。

儿时的那一台台“大戏”,带给我们的怀念很多很多,那记忆深处的大鼓书也一样地牵动着我怀旧的思绪,怀念那个美好年代的无忧无虑,怀念那一座座让我们这些“小鬼儿”“开大戏”的台子,怀念那庄台子上为我们遮风避雨、御寒越冬的淮河民居。

同类推荐
  •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故事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故事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它们是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丛书以探求万事万物的知识为切入点,浓缩了读者应该知道的中外文史知识精华;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资料,对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逐一展开,娓娓道来;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人物、文体知识、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俗语谚语、教育常识、新闻出版、称谓官衔、艺术、节日民俗、饮食、天文历法、山川地理、经济科技、邮政交通、竞技体育、历史知识等方方面面的文史知识。
  • 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沉思与凝望(理论评论卷)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文学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建设新中国的旺盛热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取得新的历史性进步,创作队伍更加壮大,创作活力更加旺盛,当代文学在记录时代发展、见证历史巨变、弘扬民族精神,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赋予每一位作家艺术家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呼唤着更多的好作品问世。
  •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

    《似水年华》内容丰富,闪现着思想光芒的书系读者群相信也会非常庞大,学生、上班族,文学爱好者、一般读者都可以阅读和收藏。这些文章能使我们站在大师的肩上,感受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直接欣赏水平和阅读品味。
  • 爱人,我写1778个故事来陪你

    爱人,我写1778个故事来陪你

    妻子患上了恶性肿瘤,被宣告只有一年的生命。当作家的丈夫,除了想办法让妻子多开心,做不了别的。他想,至少每天为她写一篇能让她心情开朗起来的故事……从第一篇《围棋》开始,他每天写一篇,直到《最终篇》,总共写了1778篇,也令他的妻子奇迹般地活了五年之久。本书精选了伴随作家夫妇岁月记忆的其中52篇,还收录了在妻子与病魔斗争的五年间那些感人至深的写作内幕。
热门推荐
  • 赛尔号1

    赛尔号1

    本书是由赛尔号动画片来改编的。喜欢看动画片的朋友欢迎观看哦。
  • 昨夜小楼又清风

    昨夜小楼又清风

    若我为一池清水,我依然会无条件信仰我的爱情。然而,我却是那深潭中的沼泽,我无法信奉我的爱情,只能游戏在不同的恋情之中......
  • 转眼,青春散场

    转眼,青春散场

    如果,你曾经所有的美好生活都被全盘推翻和否定;如果,疼你爱你十八年的父亲对你的态度一夜改变;如果,在经历朋友的背叛之后,你原本年轻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你会怎么办?艾叶想要开始全新的生活,却不曾想到,命运的齿轮才刚刚开始转动。她珍视的朋友、她的亲生母亲、她为之愧疚的儿时玩伴接连离她远去,而那个默默守护着她的人,她却永远无法触及……命运的黑色漩涡中还有多少磨难等着她?转眼,青春的盛宴已然散场,她,还能坚持多久?
  • 二次元传说

    二次元传说

    这里是二次元!白瑞枫这个“偶然”出现的穿越者能否继承前辈们的衣钵,铸造出只属于的二次元传奇,让我们拭目以待。PS:萌新新作,缺点只管提,想法尽管说。让我们共同探讨,追随白瑞枫的脚步,也创作出我们的传奇!
  • 古剑奇谭:古剑江湖

    古剑奇谭:古剑江湖

    《古剑奇谭》的后续小说,慕容旭尧,一个聪明过人、风流倜傥的男人,却不善言语,前世和紫胤真人有过些许师徒关系,一件件危及朋友性命的事不断发生,幕后主使竟是他父亲!!!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父子两人反目成仇……
  • 王牌御医

    王牌御医

    正所谓医者父母心,所以我就是你们的父母。孩子不听话怎么办?打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像我这种一向以医德服人的人,能动手尽量别吵吵。我,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而干脆的人。
  • 仙魔古神

    仙魔古神

    一个战士,为国捐躯乃是他的责任,却意外进入一个更为浩瀚的世界。为目标不懈努力,无数英杰毁于一旦,生又如何,死亦如何?魔,难道就一定是恶魔?神,就一定是神灵?所有一切都会被打破,一切都会重新定义,而这个战士,便是奇迹!看他如何弑仙斩神!新人新书,欢迎指点!
  • 纪元之夜

    纪元之夜

    茫茫的宇宙,无边无际,我们不知道它的起源,也不知它会如何终结。我们只不过是一群生活在茫茫宇宙中一颗渺小的尘埃上的爬虫。我们自以为了解了整个世界,我们自以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可是,实际上,我们只是一群什么也不知道的可怜的爬虫罢了。我们用着爬虫的视野,企图解释神的世界,我们用着爬虫理论渴望掌控宇宙的奥秘。殊不知,宇宙的一丝风暴,就可以夺去我们那脆弱的生命。浩瀚宇宙的角落里,一条闪烁着点点光芒色丝带在缓缓的运转着......
  • 若凡成仙

    若凡成仙

    一个幼年便在道观长大,性情敦厚的少年,历经世间狡诈,磨练心智,探寻仙界,踏凡成仙,有情,薄义,能耐住修仙清苦,又恋红尘美人,能机智面对世间奸邪,得法宝,练秘术,修丹道。看这样一个平凡之人如何借助奇遇,揽得佳人,威慑群魔。
  • 巫师的玄幻之旅

    巫师的玄幻之旅

    苏林在武侠世界修炼绝世功法,崛起于巫师世界;在仙侠世界见识绝顶神通,横行于巫师世界!独身游走在无数世界之中,苏林见证万千大道,誓要最终证就永恒不朽!这是一部巫师的奋斗史,哪怕强者的道路上铺满白骨,注定孤独,苏林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