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16700000006

第6章 少年那些事儿之“望天收!”

1.道法自然,顺应天时

望天收/一定要把淮河的事情办好/行洪区/老子/道德经/地震

“望天收”是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成长烙印,是典型的顺应天时的产物,一切都是天意的安排,大自然说了算。

回忆起来,“望天收”的概念,原本来源于农业生产,说的是生产条件有限,技术措施、设备手段都很落后,即使在肥沃的田地里也种不出来像现在这样茁壮生长的庄稼,收不到像现在这样高品质的产量。因为,你有力气可以多出点工,锄锄草治治虫,改善一下庄稼的生长环境。但是,要是碰上几十年不遇的大旱年景,你干着急天就是不下雨。南湾湖里有水,远水解不了近渴啊。如果是遇上洪涝灾害你照样也是没办法,自从毛泽东主席说了句“一定要把淮河的事情办好”,真是“一句顶一万句”,也不知道是谁,立马就出主意,把俺那一带定为淮河“行洪区”。

行洪区,说的是淮河两岸主要堤防之间的洼地。历史上,自从有了这淮河,这里一直是洪水的走廊。新中国成立后,也就是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发出后,政府开始拨款,调集农民工,车拉肩挑,建起了低标准的堤防保护区域。如遇较大洪水,就按防洪标准在规定的地点和宽度开口,让洪水漫过大堤,淹没一部分农田,作为泄洪通道。

看看,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一年下来,农民对农田的收获,心里根本没有谱,完全靠天吃饭。没办法呀,不得不“望天收”啊。

有一则行洪区的寓言故事:“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个故事说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有个宋国(古时候的诸侯国,其所拥有的区域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的大小),发生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这宋国有个老汉,一天,他在自己的田地里,看着那还没有结穗的庄稼,心里犯起了嘀咕:这庄稼咋长得这么慢呢?于是,他就想到做到,愣是花了一晌午的功夫把那田地里的禾苗一棵棵拔高。然后,才疲惫不堪,又如释重负地回到家里。他还颇为自豪地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咱家的庄稼长高啦!”一听这话,他的儿子着急了,赶忙到地里去看个究竟。可是,晚了,一大片的禾苗都已枯萎了。

这则故事说明的一个道理就是,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理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然而,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对禾苗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开篇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们是不是可以用老子的话,这样来理解那揠苗助长的事儿:世间的万事万物,原来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长,不必在乎,但也不是完全不在乎,要懂得自在、自然。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喟叹:“算了吧,顺其自然吧!”这个“自然”不就是那个“道”吗?

以老子的观点,那个宋人就有些背“道”而驰,对于自然界则是大逆不“道”了。

与揠苗助长的反义词是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放任自流。事实的确如此,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是那么的无助、脆弱和渺小,不是吗?一次地震,顷刻间就使高山夷为平地,城市变成瓦砾,生命匆匆凋零。

大自然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变幻莫测,以至于人类尽其所及亦未能左右其一次风雨一场雪,寒来暑往,四季更迭,太阳每天升起,月亮依然西陲。

大自然是可畏的,大自然又是可敬的,然而,大自然更是公平的。

2.耕作辛劳,收获汗水

旱涝保收/自留地/一亩三分地/大清王朝/磨洋工

与“望天收”相对的是“旱涝保收”。记得最清楚的是,那时候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然是因为时间还不到在边陲小渔村画圈儿的那个老人开创的新时代。我们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儿“自留地”,啥叫“自留地”?好,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来龙去脉吧。

当时的自留地,是中国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按政策规定分配给社员长期使用的土地。农户经营自留地是一项家庭副业,可以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生产各种农副产品,满足家庭生活和市场需要,增加收入,活跃农村经济。1955年11月公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规定:每人自留地最多不得超过当地人均耕地的百分之五。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一些地方将自留地收归集体,到了1960年以后又逐步恢复。中央政府明确要求,自留地、自留山和自留草场均属于集体所有,其成员只有使用权,不得出租、转让或买卖,也不得擅自用于建房等非农业生产用途。自留地、自留山、自留草场的经营权受国家保护,不得随意侵占,生产的产品归农民自己支配,国家不征农业税。

从上面的几个关键词组,“中国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自留地生产的产品归农民自己支配,国家不征农业税”、“受国家保护,不得随意侵占”,我们不难看出,自留地就是当时大集体时期,国家分配给农民一家一户的“一亩三分地”。

“一亩三分地”又是咋回事儿?嘿,说起来话长,这是个历史问题,与400年前的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者的执政理念有关。那时候,住在深宫大院里的皇帝,为“了解”农时,“熟悉”节令,显示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便在京城划出一块土地,每年在这里“演试亲耕”,世代沿袭,他人不得改用。看看,是不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啊?皇帝演试亲耕的这块地恰好一亩三分,于是人们将它推而广之。再后来,就称其个人利益或个人的势力范围为“一亩三分地”。

现在你该明白为什么“自留地”是绝对的“旱涝保收”了吧?想种啥种啥,收成都是自己的,那还不一门儿心思,恨不能把全部身心都押上啊!

“望天收”,那是公家的地,公家的地,也就是集体的地。所以,大家都把那时候的社会形态叫做大集体。

在这儿我让你看一幅“大集体”的漫画:“出工像条虫,放工一条龙。下地一窝蜂,干活‘磨洋工’。”从那时候过来的人,请你回味一下像不像那回事儿啊?

磨洋工是指苟且怠惰的意思,就是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人们习惯于将消极怠工、只出工不出力的现象称为“磨洋工”。最初“磨洋工”并不是指磨蹭、怠工的意思,而是指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中国旧式的房屋建筑,官宦人家一向讲究“磨砖对缝”。磨工,就是指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相当于现在的勾缝和打磨石类的装修。

这样,“望天收”不就找到理由了吗?如果你再不理解,我建议你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处去找找答案。

3.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社会形态/阿弗里德·马歇尔/历史没有跳跃/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社会主义/反右派/大跃进

在社会形态的发展问题上,过去我们是不是有些像那个揠苗助长的宋人啊?

所谓的社会形态,社会学上说的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合成的社会结构类型。社会发展模式,是发展理念、发展手段、发展路径、发展目的的集成。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咱们读中学的时候就学习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态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以及它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与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既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

英国著名经济学前辈阿弗里德·马歇尔,早在20世纪初就曾说过一句话叫做“历史没有跳跃”。这里,就让我们结合中国走过的那一段历史,一起来体会一下这话的不凡意义吧。

就在1951年的上半年,有的地方为了削弱乃至铲除私有经济,急于将农民组织纳入生产合作社以便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候,刘少奇同志立即以中央第一副主席的身份加以制止。他在一份文件上批示:“这是一种错误的、危险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

少奇同志的根据是,中国农村生产力尚欠发达,暂时还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的条件。他主张巩固公有与私营经济共存的“新民主主义秩序”。周恩来总理也赞成这一主张,并和陈云一起指示并领导起草了旨在保护私营企业的《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当时,有一个案例足以见证中央对私营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当华东人民政府和私营企业局的千家驹就是否应将山东的两座煤矿交还原拥有者的问题发生争执时,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陈云同志在《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思想指导下,代表中央政府支持千家驹的意见,将矿山还给了资方。

1949年9月首届政协会议期间,党外人士问起何时过渡到社会主义时,毛泽东的回答是“大概二三十年吧”。

结果证明,不是“二三十年”,也就仅仅过了二三年的时间,到了1953年,就在当时的中国尚未完全从国内战争和朝鲜战争中恢复一点儿“元气”、“各种条件”尚不知在何方的形势下,毛泽东在当年6月间一次很重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不指名地批判刘少奇等中央高层的同志,说他们“还在继续搞他们的‘新民主主义’,不去搞社会主义改造,这是要犯‘右倾’错误的!”

因为是共产党,搞社会主义是党的本分啊,刘少奇在毛泽东立即“走进”社会主义的主张面前理不直气也不壮,不得不将“暂缓实施社会主义”的意见改弦易辙。从此,中国这列社会主义大火车便安装上了比“揠苗”强劲几乎原子当量的速度,开始向着共产主义方向疾驰飞奔。

这是毛泽东执政后首次向所谓“右倾”发难。此后他便以反右为己任,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制造了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和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直至他逝世,仍没有改变。

4.笨鸟先飞,勤能补拙

公家/菜园子/绿色肥料/扫盲班/第一要务/上管下/僧多粥少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真可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想想这个理儿吧,公家的、集体的,那是社会主义的,收不收也不是你哪个人的,你管得了吗?但是,你那“一亩三分地”咋能叫它“望天收”呢?那个宋人之所以不畏“今日病”而去“助苗长”,肯定是发生在自留地而非公家的地里。

我记着,我们生产队家家户户的自留地都种上了蔬菜,国家有明文规定啊,自留地可以生产各种农副产品,满足家庭生活和市场需要,增加收入,活跃农村经济呀。我们那儿的土地适合种植蔬菜,自然就依“道”行事,种菜。久而久之,我们把自留地都叫“菜园子”。

在菜园子上倾注的精力以及所寄予的收获希望,恐怕要不是汲取那个宋人的教训,我们也会做出“揠苗助长”那样的傻事来。

为了保证菜园子的旱涝保收,我们都会全方位投资投劳。比如肥料,不仅品种多,而且还都是绿色肥料。像猪、牛、羊家畜肥料,鸡、鸭、鹅家禽肥料,人粪尿肥料,都派上用场了。什么时候施什么肥料,哪种肥料施到哪种蔬菜地里,都是一清二楚的。在菜园子上付出的劳动,说精工细作二点都不为过。

我们在村子里上的是小学,读书对我们农村的“小鬼儿”来说,读成读不成是另外一回事,反正也不能靠读书吃饭,你就是那“望天收”的命吧。

这读书为啥“望天收”呢?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匮乏的年代,庄稼人最关心的是肚子温饱问题,很少有人去关心孩子成长,更不用说重视孩子的教育了。只要能够进入学校门,比在外边疯跑强点儿就上帝保佑了。

印象最深的是,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一课学习三天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这好像与后来村子里面办的“扫盲班”学的内容差不多。上中学一年级的时候,英语的第一课学的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第二课是《Long liv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如此等等。

至于说学习成绩,好像是可有可无。你硬要问我,我不是谦虚,真是无从谈起。每个学生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上学迟到、早退、旷课,理由都很充分。好像这学是给“公家”上的,这书是给“集体”读的。所以,这学校顺理成章的也是“望天收”的教育水平。当然,主要原因是家长忙,瞧小孩(就是照看弟弟、妹妹)是当时的大孩子的“第一要务”。那时候也不计划生育,农村生儿育女也很自然,没有大人照看,或者大人精力有限顾不过来,那就大的带小的,也叫“上管下”。只要管住别掉进“土井子”里下“面疙瘩”就行了,又不叫你教他认字儿背诗,更不需要启蒙教育,顺其自然,“望天收”就望天收吧!

咱前面说过,生产队分粮食主要是根据工分儿和人头啊。但是就那些地,还是“望天收”,一家姊妹四五个、七八个很正常,是不是“僧多粥少”啊?吃的差,穿的更差。衣服一般也是“上打下”,哥哥姐姐穿过了,身体长高了,小了不能再穿了,弟弟妹妹捡过来接着穿。这算不算是具有传承的意义啊?所以,你在学校里看到的学生,不是遍身补丁,就是棉袄露着棉絮,前襟、袖子都脏兮兮的,抹得油光发亮。大人常常责怪小孩不讲卫生,就会说袖子脏的像剃头的“鐾刀布子”。

5.剃头挑子,生活背影

鐾刀布/剃头挑子/美容美发店/剃头师傅/美丽的传说/八仙过海/麦当劳/色仙/肯德基

鐾这个字的意思是把刀的刃部在布、皮、石头上反复摩擦几次,使锋利,也就相当于磨刀吧。平常说摩拳擦掌,“磨刀霍霍向猪羊”,可以帮助你理解这个“鐾”字儿。

鐾刀布,就是剃头师傅用来磨剃刀的布,大概三四十公分长、四五公分宽,一端系着绳子挂在剃头挑子上。

鐾刀布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你如果是收藏爱好者,现在还来得及,不远的将来一定是稀世珍品,增值空间不会小了。我们那时候可没有现在满街装潢得富丽堂皇的美容美发店,以及光鲜照人、妖冶风情的小姐给你提供服务。那时候的剃头师傅都是一些半老头儿,他们经常挑着一个剃头担子走村串台子,上门为老少爷们儿剃头刮脸。听到“锵锵”的响器声,就知道剃头师傅来了。一根扁担挑着全部家当,挑子的一头是个板凳,一头是个木架子。其中,挑子的一头下面放的是小煤球炉子,上面架着一个黑魆魆的铝壶。不是有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吗?现在给你找到出处了吧。上面的架子上是一应俱全的水盆、毛巾、剃刀、刷子、肥皂,上面还飘着一块狭长的粗布,麻乌漆黑的,那就是鐾刀布。

剃头师傅不止一次地给人介绍,这鐾刀布的来历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八仙过海里的吕洞宾都知道吧?八仙里面,除“剑仙”、“醉仙”和“诗仙”雅号外,还有一个不大光彩的“色仙”,对,就是那吕洞宾,以“三戏白牡丹”著称,名副其实啊。

这“色仙”表现特别活泼,向来以嬉戏别人为乐。有一天,这位大仙心血来潮,恶作剧地找人给他剃头。他施以仙法,头发剃完就长,剃完就长。神仙哪,长头发的本事应该是雕虫小技了。可是,那剃头师傅却是凡人啊,生怕得罪了大仙,根本不敢怠慢,又来不及磨剃刀。刀子越剃越钝,后来实在是应接不暇了。这剃头师傅也着实聪明,看到大仙道冠上的飘带垂下来,心生一计,把飘带拉直绷紧了,来回鐾了几下,算是磨刀了。还别说,管用,刀刃立马锋利无比,很快就剃完了头发,那大仙也没有再生出长发来。吕洞宾准备付钱时,剃头师傅说,道长不如把飘带留下吧。后来,这鐾刀布就这样光荣诞生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剃头师傅的手艺全凭一把刀。客人一坐下,剃头师傅先要将鐾刀布拉直绷紧了,剃刀从上至下来回鐾几下,把刀刃磨利了,然后“唰唰唰”三下五除二就把头剃好了。上了年纪的爷们儿一般还要刮胡子,剃头师傅拿出刷子,蘸点热水,再蹭点肥皂,接着也是在鐾刀布上从上到下来回鐾几下,泡沫就多起来了,这才涂到那爷们儿的脸上。现在想起来,涂了肥皂沫的爷们儿的样子有点滑稽,很像现在大都市里麦当劳门前可爱的老外肯德基先生的塑像。

现在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城乡一体化也推进了。在我们乡下,剃头师傅们的生活环境与过去也大不同了。他们和城里人一样,在沿路的街面上为自己置下了固定的门面房,算是理发店吧。为了招徕顾客,他们置办了可以升降旋转的理发椅。为方便客人洗头净面,有的还自制了简易的热水器。这热水器就是在一面墙的高处悬挂一个生铁皮焊接的水箱。给顾客洗头前,加入温度适宜的热水,再用皮管子引下来,洗头净面自是方便许多。此举,也是招徕顾客的一招。然而,有一点始终没有变,就是那鐾刀布不仅没有被淘汰,而且从生土布变成了粗帆布,仍然垂在理发椅背后,方便剃头师傅使用。

6.风雨同伴,快乐成长

棉袄/搁伙计/老土/水泥地/劳动模范/红领巾/出洋相

要说我们那两小无猜的伙伴不讲卫生,还真有些冤枉了。你想想,一个冬季一件棉袄穿到底。第二年、第三年,一个冬季还是那件棉袄穿到底,又是整天与那黄土“搁伙计”,没有手帕,更没有纸巾,有时候,那袖子还兼职擦鼻涕抹汗,你敢保证那袄袖子不被磨成“鐾刀布”?

我们那所谓的教室,除了黑板见方的一块儿是当然的黑色,其他都清一色“老土”——土黄色。因为都是用土作材料建起来的房子,土坯垒的墙,土坯搭的“课桌”,地面更是黄土垫实的,号称“水泥”地。一到下雨,水流进教室,水和土就和成了泥巴,地面就成了“水泥”地了。

整个教室除了屋脊子是用檩条搭的梁,你再也见不到个“木”字。没有门,更没有窗子,四面通风,可谓是“空调”教室!可是这“空调”不制热呀。夏天好凑合,男生都穿一个裤衩,雨天便光着脚。听课的时候,上面两只眼睛瞪着黑板,下边两只湿脚在地上搓,弄得座位下都光溜溜的。

到了冬天就难熬了,也没有什么火炉啊,手冻得生疮,脚冻得裂“嘴”。老师,主要是女老师,慈母心肠,怕大家冻得受不了,讲课时常常在中间停下来,喊个“一、二”,大家坐在原地一齐拍巴掌跺脚,进行自身“供暖”,弄得屋里尘土飞扬,好不热闹。

有一次,学校表扬学习那个北京叫黄帅的“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劳动模范”,就是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帮助家里干活,特别是能够挣工分儿的学生,学校的奖励就是给他们戴红领巾。当时是在操场上集合开会,有几个男生因为没钱买上衣,都是光着膀子,黑黢黢的脖子上孤零零地系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现在想起来真是有些滑稽好笑。

可能也怪学校事先没有安排好,要是提前通知一下,这些“小鬼儿”跟大人打个报告,那些家长肯定会像平时给半截橛子相亲一样,从邻居那儿借件衣服来对付一晌午,再趁着没有穿脏脱下来,抓紧还回去,也不至于让小孩去“出洋相”。

出洋相,又叫闹笑话,是指人的言行失态,违反常识,使人感到滑稽而忍俊不禁。

那时候,我们到处看到的是上面印有“劳动模范”、“劳动光荣”、“劳动之家”一类的奖状,都张贴在堂屋里比较醒目的墙壁上,既可以彰显荣誉、鼓舞人心,又可以美化家庭环境。那年代,这些闪耀着金色光环的荣誉称号,就像一面面旗帜,引领着一代代青年,成长为伟大祖国建设的劳动者。是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7.物力维艰,来之不易

茶叶/信阳毛尖/省委书记/调研/武夷岩/大红袍/红茶/信阳红/记者/劳动美德/动手能力/朱柏卢/治家格言/幼儿园/补课/韩愈/师说

时下有两件事,一直困惑着我。一件是距我家三四十公里的一个县的山区乡镇,盛产茶叶,当然是“信阳毛尖”了。这毛尖茶很有名气,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属优质绿茶,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等多种功能。素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

2010年,新任省委书记卢展工来信阳检查指导工作,媒体都称之为“调研”。因为他在福建当过省委书记,对福建的红茶,特别是对产于武夷山的在全国全世界都著名的“大红袍”情有独钟。当他考察并听了信阳的茶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后,提出“是否可以生产红茶……”

一句话如醍醐灌顶,让信阳人茅塞顿开。人们很快在绿茶“信阳毛尖”的基础上发展研制了红茶,名曰:“信阳红”。一时间,一场“信阳红”风暴席卷中原大地,好不热闹!

目前经专家初步鉴定,“信阳红”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如消炎杀菌、解毒、提神消疲、利尿、生津清热等。夏天饮红茶能止渴消暑,是极佳的运动饮料。还具有防龋、健胃养胃、助消化、促食欲、延缓衰老、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癌、抗辐射、防治心梗等功效。红茶抗衰老效果强于大蒜头、西蓝花和胡萝卜等。看起来这红茶全都是宝,好处还真不少。

就在前两年,春茶即将上市,那个山区乡镇的学校临时放假几天,让中小学生上山帮助采摘茶叶。这本来是一件锻炼孩子、培养青少年学生劳动美德的好事情,岂料被不知稼穑、却偏偏要充当社会评论家的某小报“记者”知道了。这可不得了啦,他们就开始在网上大肆炒作,说什么“占用了学生上课的时间”。而很多网友则并不赞同小报“记者”的观点,几乎一致认为,这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位网友说:“我小时候老师还叫种地呢!乡下‘双抢’时!老师白天上课!晚上我们还过去帮抢收呢!哪像现在的孩子白米饭当垃圾!不知辛苦!”

明末清初著名的儒家通俗教育家朱柏卢先生《治家格言》有云: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还有一件事情,是一个教育行政管理者(就是校长了)与我讨论青少年教育问题谈到的,这件事也触动了我这根富有社会公德、正义和良知的神经。

说是在一个暑假期间,有一个幼儿园专门为学前班大班的孩子“补课”。

那位校长说,时下的学前教育,没有列入国家义务教育。所以就没有指定的教育目标,或者是应该完成的教育任务。不会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要按照教育大纲,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而且还要应付各种升学考试。在幼儿园,咋会有什么“补课”一说呢?甚是莫名其妙!

说到老师,我们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炬成灰泪始干”等优美的词句,崇敬之意也油然而生。被推崇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他的《师说》中就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其实,老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心,这颗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关心关爱上,体现在对教师职业的喜爱上。爱自己的学生、爱自己的职业,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站在主人翁的立场去工作。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思是,仁德的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

道为根、德为干。试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这类问题的产生,究竟是社会上的有些“人”捞钱捞疯了,还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过于“愚昧”呢?这也许是对时下学校教育者和社会受教育者的一个极大的讽刺。

8.文化沙漠,传宗接代

生存能力/生物周期链/计划生育/国策/天下第一难/生物圈/香火/农村干部/三要/超生游击队

咱们说过,过去的农村是文化沙漠化的村庄。一家老少识字儿的找不到个把。但是,每个人的生存能力却是与生俱来的。在物质匮乏的大集体时期,摆在你面前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帮助大人种好“菜园子”。道理很简单,种好“菜园子”可以卖菜换来钱。有了钱,不仅能换来生活的油盐酱醋,更重要的是攒够了钱可以盖房。盖了房可以娶媳妇,娶了媳妇可以生娃,生了娃长大可以帮助种菜。种了菜可以卖来换钱,有了钱攒够了可以盖房,盖了房可以娶媳妇,娶了媳妇可以生娃……

你看看,这是不是一个生物周期链啊?为什么有一段时间,好像是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但是,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自制定以来,特别是在农村,执行起来很费力气。因此,基层干部都把计划生育工作称作“天下第一难”。你要是生活在农村,你就不难理解这“天下第一难”的含义。你想想,这计划生育把那个“生物圈”给拉断了,没有娃帮助种菜了,盖不起房了,娶不了媳妇了,生不了娃了,谁来延续咱这“香火”啊。再往后,那“一亩三分地菜园子”交给谁呀?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绝后”吧,谁能承受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愧对祖宗的骂名呢?同时,你也不会再怀疑这一亩三分地菜园子的重要性了,那可是具有传承意义的家族事业啊。它为你提供养育后代,繁衍生息的物质保障。

当时,有人把农村干部的工作职能形象地描述为“三要”干部,即要钱、要粮、要命。要钱就是“三提五统”各种规费派款;要粮就是国家任务也叫公粮、农业税;要命就是计划生育。至于那时候的农村工作方法,也有人形象地概括为“六字真言”:啰、哄、骗、拖、恶、蛮。啰者,即好言相劝,投其所好以达到目的;哄者,花言巧语,巧言令色,或许空头诺言,以期达到工作的目的;骗,即采用欺骗隐瞒的手段以达目的;拖,即拖延,遇到棘手的问题,能办则办,不能办则拖,拖到自然“死亡”,拖到不了了之;恶,即恐吓,晓之以利害,动之以后果,令其害怕而屈从;蛮者,则诉诸武力,大棒所到之处,问题迎刃而解。

特别是那计划生育“国策”,到了21世纪的今天,你仍然可以从农村张贴、悬挂的标语口号中寻觅出这项工作难度的踪迹。

我这里把有人实拍的照片上的标语列举几幅,请大家欣赏。

山东的国道上有条绝对经典:“一人结扎,全家光荣”,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幕:放鞭炮、骑大马、戴红花,逢人便趾高气昂地宣布:“俺结扎啦!快来俺家喝酒吧!”

四川某乡路边的农舍上用白漆刷着:“该扎不扎,见了就抓。”

在浙源至理坑的路上一小村庄:“国家兴旺,匹夫有责;计划生育,丈夫有责。”

在江西婺原见到的:“见证怀孕,持证生育!”

山东某农村计划生育口号:“能引地引出来,能流地流出来,坚决不能生下来。”

旁边还有一条:“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

山东菏泽的计划生育:“宁可家破,不可国亡。”

安徽某县:“宁添十座坟,不添一个人。”

江苏农村多处可见:“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

四川某山村:“一胎生,二胎扎,三胎四胎——刮!刮!刮!”

在四川更有邪门的,叫做:“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

某地估计计划生育阻力较大,有关部门便刷了条标语:“喝药不夺瓶,上吊就给绳。”

湖北阳新地区的计划生育标语也很形象很彪悍:“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

在山西看到的版本是:“山区人民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

湖南某乡政府:“结贫穷的扎,上致富的环。”

湖北某火葬场门口:“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

20世纪90年代有个小品《超生游击队》,是著名的笑星演员黄宏与宋丹丹的作品,反映的就是这种社会现象。《超生游击队》之所以在电视荧屏上流传甚广,亦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就是因为这部作品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而又庞大的观众队伍。

9.科学种田,渴望知识

粪箢子/捡粪/人生/高加林/担粪水/白眼儿/粪池子/沤制/沼气新农村/建设沼气池

还说这一亩三分地的菜园子,你别以为它小,好伺候,实际上,与那“望天收”的大集体相比,打理起来忙活得很,一年四季闲不住。什么时候施什么肥料,哪种肥料施哪种蔬菜,道理好明白,关键得具体到你要有肥可施。

首先,你得把肥料——猪马牛羊各种动物粪便一铲子一铲子从各个庄台子或路边放牛的滩涂草地收集起来,装在粪箢子里,然后再背回来。

提起这捡粪的活儿,现在不说城市的孩子,就是农村的孩子恐怕也会嗤之以鼻。嗤之以鼻就嗤之以鼻吧,我打心眼儿里理解你,因为那粪便的脏和臭确实能够扼杀你的嗅觉神经。

20世纪80年代有一部叫《人生》的电影,是根据作家路遥的一篇小说《人生》改编的,当年确实是在青年特别是大学生中轰动了一阵子。

影片描写的是,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就像前面说的我们村子里给大队支书写讲话稿的一样,论水平,把他安排在小学任教,当个老师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小学老师这个名额却被村里有头又有脸的人开后门抢走了。村里的姑娘刘巧珍虽然一字不识,却欣赏并仰慕有文化的高加林。巧珍的爱使加林感到格外温暖,两个人一起在村里搞起了卫生革命,治理井水,干得有声有色。加林的老同学黄亚萍倾心于工作出色的加林,并努力帮他在报社谋得职位。加林留恋城里的优越生活,决定与巧珍分手。后来,加林的叔叔不徇私情,将加林解职。他回到村里,发现巧珍已被迫嫁给他人,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写他进城担粪水(最好的农家肥)遭到城里人“白眼儿”的一幕,就是那个“臭”字儿惹的祸。

我们那一代“望天收”的“小鬼儿”就不同了,你不会割麦子插秧,又挑不动稻捆子。那就只好捡粪吧,反正生长在农村,小孩家,没有脏和臭的概念。捡粪属于轻便活,工具是现成的:一把破铲子,一只粪箢子。这粪箢子就是用竹篾等编成的一端开口的呈椭圆形的箩筐,上面有一根弯曲的木棍与竹篾攀缠在一体,用来当做提取的手柄。

粪捡回来后,将粪箢子里的粪倒进一口深一两米、阔三四米不等见方的池子里(我们叫粪池子),发酵沤制十天半月,就是熟粪了。记住,只有熟粪施进菜地里才能被蔬菜吸收,加快蔬菜生长。未经沤制的叫生粪,如果直接施进菜地里,生粪要发酵,产生一定的热量,营养不仅不能被蔬菜吸收,反而那热量会“烧”坏菜的根系,严重的还会让蔬菜死掉。城里人明白这一点很有必要,你喜欢在家庭阳台上种草养花,切记要适量施肥,要施沤制过的熟粪。

接下来是“出粪”,就是用铁锨等工具把沤制过的熟粪甩到池外的岸上,晾晒后施用。这应该是仅次于“四大累”的活吧,加上熏天的臭气,如果不是给自己家的菜园子施肥,估计这“出粪”的活是没有人愿意干的。

那时候曾经听人说,附近村庄上有一个老头儿在“出粪”的时候,再也没有从池子里上来。就有很多说法和猜测:是累死的,是饿死的,还有说是着了什么魔,被缠死的。后来终于明白了,是沼气隔绝了氧气,窒息而亡。

也怪咱们农村人不读书,懂得少,没有想到那熏天的臭气还是有用的气体。时隔几十年后,农村人才知道沤粪时天天看到粪池子上面冒出的气泡,原来就是沼气,居然可以烧火。如果简单地把粪池子密封,接上管子就能点灯照明,烧锅做饭,还可以用来取暖。

现在,全国都在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很多地方都把建设沼气池作为改善农村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沼气池与畜圈、厕所相连,使人畜粪便不断进入沼气池内,保证正常产气、持续产气,并有利于粪便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沼液还可以方便地运送到田地里作肥料使用。

想想是不是有些后怕呀,我们都有过“出粪”的经历呀,可能是我们的粪池子比较浅,氧气没有被沼气隔绝彻底。好危险哪!

活得好好的,还得好好地干你的活,捡你的粪,种你的菜。接着就该把出的粪运送到菜园子。近了就挑或者和兄弟们抬,远了就用架子车拉。然后再转进去,每隔一段距离堆上一堆,均匀地把粪散开。到挖地(就是翻地)的时候,就会埋进去,供播种上的蔬菜吸收肥料的养分。

10.手足情深,心灵鸡汤

泥石流/暖冬时代/包宅子/度汛/浇园子/垫宅子/绳系子/手足情深/低碳空间

细细盘点下来,你会发现,在农村,“四大累”的活儿是累,但是,那乡下又有哪一样活儿是好活儿呢?插秧活儿轻,与割麦割稻子差不多,一晌午下来你的腰就直不起来,那个酸、痛滋味,真是苦不堪言。

还有那每年冬天都要干的活儿,啥活儿?抬土,垫宅子。咱前面不是说我们住的那土台子有不少好处吗?但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呀。有句话说得好“如果地上很贫瘠,上苍会把恩泽存入地下。”所以,这庄台子也有它的不足,一到夏天就表现得有些娇贵,那就是它禁不起雨淋水冲。夏季的雨水又特别多,一场大雨下来,简直就能把台子上的树冲倒,路冲毁,有时差不多相当于泥石流。一个夏天过来,整个台子都要瘦身不少。这样一来,你就有活儿干了。

冬天,一大早,地面冻得硬邦邦的,兄弟几个嘴里哈着热气,把左右两只手互相紧紧操在袄袖筒子里抱在胸前。冻手啊,也没有手套,就这样保暖。现在是进入暖冬时代了,那时候可真是冷啊。每个人胳臂下面夹着铁锹、扁担、箢子或箩筐,来到离庄子不太远的田野,一锹一锹地挖下黄土,装进箢子或箩筐。一般是轮换着挖土和抬土,就这样靠肩抬、手挖把土运到庄台子。等运到一定的量了,再一锹一锹把土培到宅子上,砸实,我们常常叫它“包宅子”。这种话大概要干一个冬季,就可以把宅子“包”得差不多了。宅子包好,可以对付第二年下雨、度汛,我们一家老小心里也就踏实多了。

说乡下没有一样活儿是好活儿,只有你有所体验才能明白我这话的真实性。

记得那时,不论是抬水浇园子还是抬土垫宅子,我家的这些活儿总是二哥、三哥还有我三兄弟搭帮。二哥十五六岁了,有时候挑,有时候和三哥还有我轮换着抬。如果二哥抬,这时候我一般就会干一些辅助性的活,像添添土、拢拢土、洒洒水。我们每次抬东西的时候,每个人总是把绳系子往自己这头移移,好让自己多承担一些重量。

我个儿低,每次抬东西的时候我都在前面。我刚把绳系子移过来,一转身朝前,三哥,有时是二哥,又很快趁我转身的一瞬把绳系子往他们那端移过去。有时候为那绳系子的位置争执不下,两个哥哥总会一边用无限爱意的目光温暖着我,一边用他那尚未起茧的小手,往他那端移动着绳系子。他们往往还称呼着我的小名对我许诺说:“别急,你还小,等将来长大有你干的活,你现在别揽多了,别压得以后长不高,就麻烦了!”

麻烦,能有啥麻烦呢?当时不懂,也没有多想,后来慢慢才知道,个子矮,长不高,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用扁担挑东西的时候挑不起来。挑水,水桶会碰到地面上,把水都荡出来了。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个儿矮,你长大了相亲没优势,不容易找老婆。对于后者,我着实没有多想,也想不到。所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总是为了个绳系子与兄弟们争执。

骨肉天亲,同枝连起。谁无兄弟,如足如手。什么是“手足情深”,你有体会吗?那些年,听着哥哥关心的话儿,每次总是干劲儿十足,就是哥哥的话儿,让我暖暖地熬过一个又一个严寒的冬天。

我们这些“小鬼儿”的成长就如同那大集体,是地地道道“望天收”的一代。不过这“望天收”虽然不高产,却很环保,可以说是绿色的一代。尽管没有经过正常的儿童启蒙教育,但是,我们幼小的心灵都是徜徉在清风明月中,沐浴在雨露阳光中,可不是吗?在我们的生活中,一抬头就可以看到繁星满天的苍穹,一迈脚就可以踏进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我们的身体都是健康的,心理都是完美无瑕的。那时候,低碳空间,快乐时光,惬意的日子还真不少。

11.葫芦开瓢,创意无限

治草/水瓢/抗旱/葫芦开瓢/纯天然清洁粉/连锁经营

咱还说这精耕细作的一亩三分地的菜园子吧。一年四季都有你干不完的活,刚才说捡粪,一般都是在中午上学之前。下午放学后,先是去“治草”,就是在路边树林里、庄稼地里,用镰刀割,用手拔。一方面可以解除影响庄稼生长的芜杂,另一方面,那些野草又可以拿回来喂牛、羊、猪、鹅。

要是赶上一段时间干旱,傍晚时分,得赶快回来“浇园子”,就是给菜园子里的菜浇水,抗旱。特别是那茄子、葫芦、荆芥、苋菜、韭菜、西红柿,这些蔬菜都是城里人爱吃的,好卖。但是,它们好像都最容易旱,最怕旱,一天下来,经太阳一晒,那满园子的菜叶都篶下来了。这浇菜园子的水,也是靠手提、肩挑、两个人抬,工具就是木桶、扁担、水瓢。壮劳力是挑了,我们这些“小鬼儿”弱一点,还是抬吧。为啥还提呢?水面比较低,离地面高,得用小桶提上来倒进大桶里,再挑或者抬到菜园子。要是起垄栽种的蔬菜,像茄子、葫芦、西红柿,就直接倒进垄沟里。像荆芥、苋菜、韭菜、小白菜,是在畦地里栽种的菜,就用水瓢均匀地泼洒上面,滋润了叶子又浇了根。

水瓢,不像现在都是塑料的,我们那时候用的都是环保产品,而且是自制的。听说过“按下葫芦浮起瓢”、“抱着葫芦不开瓢”、“依葫芦画瓢”吗?这些都是以葫芦作比拟的成语或俗语,通俗易懂。对,我们那水瓢也是用葫芦做成的,简单得很,我们农村老老少少都会做。咱那菜园子种的葫芦是现成的,炒菜做汤要嫩的,但做水瓢得用老的。从葫芦开花坐蒂结出来,让它一直长到老。直到立秋时节瓜果罢园,连同瓜藤一起把它摘下来,挂在屋檐下。经过一个秋季,彻底晾晒干涸,变成黄澄澄的颜色,就可以用木工的锯子把它从中间锯开,挖下葫芦瓤子,一个葫芦制出两个瓢来。挖下来的葫芦瓤中的葫芦籽儿,第二年又可以播种。

在中华葫芦文化中,葫芦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有多种功用,浑圆的外形、多籽、多产,是生殖崇拜的基础。它天地之性的象征,演化出葫芦仙境的神仙世界。它象征吉祥福禄,更体现了中华葫芦文化的特殊意蕴。

现在不都在提倡创业吗?我这里受到一种启发,也算是创意吧。想创业的朋友可以一起围绕“葫芦开瓢”来探讨一下,开发以绿色、环保为安身立命的“大自然”厨具,或者厨卫系列用品。用菜园子里的葫芦制瓢;用丝瓜做刷锅洗碗的刷子;用竹园里的翠竹或者池塘岸上的曲柳做筷子、小木碗儿、切菜板,或者盛饭、炒菜的铲子、勺子;用淮河滩里的芦苇草编制成筷笼,如此等等,形成系列,再加上我发明的“纯天然清洁粉”,在全国发展连锁经营店铺,你还愁生意不火?

12.菩提智慧,绿色未来

菩提智慧/环保产品/沸石/非金属矿物材料/强度吸附/除污/保洁/洁齿健齿

葫芦开的不是瓢,是智慧。不仅仅是用葫芦制瓢,开阔一下视野,绿色的东西真不少,环保的产品会更多。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沙一乾坤。”佛陀是智者,菩提树是智慧的象征。菩提智慧是迷航时前方的灯塔,是日暮时东方的一轮清月。

这几年,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我在纯天然清洁粉的研究和在生活中的实验上真是没少花工夫,可以说凝聚了相当大的心血和精力。

纯天然清洁粉属纯天然环保产品,不含任何化学成分。产品主要成分是沸石,采自一亿四千五百万年前白垩纪时期火山喷发岩浆形成的非金属矿物材料,经物理化精细改性制成。它具有强度吸附、离子交换、催化反应、耐酸耐热、防辐射等物化性能。这种清洁粉主要用于陶瓷、玻璃、金属、塑钢表面除污、祛垢、防锈和保洁。

这种产品,具有使用方便,经济实惠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公共场所和居家地板、墙体、厨卫设施及各类物具器皿。用清水湿润物体表面,取产品适量于软布或海绵体上,轻轻擦抹物体表面即可。若物体表面有纹路,则用毛刷刷拭效果更佳。使用本品后,物体表面质感滑腻、光亮如新。

不仅如此,该产品还可以拓展使用领域,广泛用于居家生活洗手、洗面、洗浴、刷牙等等。

用纯天然清洁粉刷牙,对于清洁口腔、护理牙齿,效果非常明显。使用时,只需要在牙刷上挤上少许的牙膏,相当于平时刷牙所用牙膏的五分之一。然后,以牙刷沾上水,再蘸取纯天然清洁粉,即可像正常刷牙一样操作。这样使用后,会让你达到意想不到的洁齿健齿效果。

目前纯天然清洁粉已经实验成功,被列入泰勒人力资源俱乐部专利技术项目,具备批量生产上市的条件,正在面向社会积极征求合作伙伴。从环保和健康的角度看,应尽快把这一惠及大众身体健康、方便居家生活、有利保护公共环境的产品投向市场。

刚才,咱们说给菜园子抗旱,用瓢泼水洒水是很容易,但是抬水挑水却不是个好活。光那只木桶的重量就足足有十来斤,加满一桶水一百多斤哪。有时候大旱,取水的地点又远,大人挑水累,我们“小鬼儿”抬水也不是滋味。

在前面,我讲过那个关于“木桶理论”的事儿。我认为,一只木桶,其存水量最终取决于用于弥缝的“腻子”。不是吗?浇园子的时候,你抬的水,有多少能够浇到菜园子里去,主要取决于箍桶时腻子打的优劣。用的是好腻子,水桶不漏水。用的不是好腻子,水桶四周上上下下漏水,有时候取水距离近,还将就,一桶水能剩下大半桶浇到菜园子里。否则,都浇到路上了。

13.长河落日,野火春风

金秋时节/拾花生/烧豆子/曹植/七步成诗/就地取材/快餐/烧红薯/溜田坎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白居易/赋得

古原草送别可以这么说,乡下的日子很有张力,时间松紧宽泛,几乎不受约束。

咱们前面介绍过的“打腻”、“开大戏”,快乐吧,惬意吧?在金秋时节,是大豆、芝麻、花生、红薯等五谷杂粮收获的日子。太阳不那么酷烈了,天空似乎高了许多,蓝了许多,也空旷了许多。这时候的“小鬼儿”,往往这儿聚一群,那边围一堆,有的捡豆子,有的拾花生,时不时传来奔跑喧哗的笑闹声。看到地里一冒烟儿,都围拢过来了。

围过来干什么呢,这么热闹?烧豆子了!

是的,烧豆子。历史上有个名人,曹植,对,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

曹植自幼颖慧,十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曹操曾经认为曹植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然而,可能是文人的通病吧,生活中的曹植,我行我素,放任不羁,不拘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因此,曹丕成了立储斗争的胜利者,最终继承了帝位。虽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嫉恨曹植的念头一刻都没有改变。他欲杀之又怕众人不服,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欲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诗曰: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七步诗”取譬之妙,用语之巧,又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以至于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

也是在后来,我才读到这首诗。明白了这诗的含义,便使我联想起过去那烧豆子的热闹场景。我们烧豆子完全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压根就没有他诗里那么丰富的思想。也许那曹植思想太浪漫又太丰富,或者是在他诗里隐藏着很多难与人言的苦衷吧。

一切都是就地取材,这烟火一升起来,豆叶豆秆儿作燃料,那大豆、红薯、玉米都成了我们烹饪的食物了。这些果实都是我们用双手在收获过的庄稼地里捡来的,三两分钟一锅,并且不能断火。这锅烧好了,把上面的明火移到旁边又开下一锅。这时你再瞧,大家一哄而上,一只只小手不顾烟熏火燎,伸向那一堆烧过的灰烬,争相抓取那香喷喷的半生不熟的野味儿。这样,一锅接着一锅烧下来,不管咋样,图个热闹。到散伙的时候,你再看那一个个“小鬼儿”,除了牙齿是白的,个个像是从煤窝里爬出来似的,整个面目全非了!

咱说“一锅一锅”的,其实哪里有锅呢,只是个说法而已。要说有锅,那大地就是锅。有句话“天当房,地当床,野菜野果当干粮”,我们又有创新和延伸,大地还可以当锅。一般来说,这是快餐,要烧红薯,得用另外一种做法。

我们那儿流行“七月半儿,放吽孩儿溜田坎儿!”溜什么?没事儿,就在田埂上掏个洞,从红薯地里挖来红薯,捡来一些干草、干牛粪,先把干草点着,再把干牛粪放上。等干牛粪烧红了,把准备好的生红薯放进去,再把一些混合的草木灰加盖上面,连焐带烧。几袋烟工夫,可能就是个把小时左右的时间,差不多就熟了。与前面烧豆子比,这烧红薯是做大活。和前面一样,凡是在场的都可以饱饱口福。看看,这是不是另外一种社会主义的“大锅饭”,处处都烙上大集体的印记。

这“几袋烟工夫”等得让人着急,闲着无聊啊。于是,“小鬼儿”们一个个就拿着那火把,点燃田埂上的野草。火借风势,熊熊燃烧,那壮观的场面,足够你欣赏一阵子。这场景虽然比不上诸葛亮火烧战船,看那一群“小鬼儿”的心情,并不逊色于现在城市里欣赏到的烟火表演。好一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看看,还是毛主席有远见,人家的话就是经典,放在哪里都用得上,有时候你不服也不行!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还是咱们河南新郑人,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云: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对呀,一到秋天,特别是深秋时节,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连着一片的黑魆魆的烧过的野草根。到了第二年初春,大地又是绿草茵茵、欣欣向荣、满眼春色。

同类推荐
  • 奇特的锐眼

    奇特的锐眼

    诗集《奇特的锐眼》源于生活,是国桥对人生所见、所思、所感的真实流露,没有半点的浮夸与做作。国桥的诗真正是诗中有情、有景、有物,而更重要的还是诗中的灵魂所在;国桥的诗又很美,像一幅幅精美的敦煌壁画,灿烂夺目。
  • 忧郁的科尔沁草原

    忧郁的科尔沁草原

    本书分为10部分:国都、飞向宇宙、生命高原、怀念大海、草原、东北这片土地、关中、丝路访古、仰望雪峰、塞纳河上的夜宴。内容包括:卢瓦尔河谷的城堡、在法国的田野上、塞纳河上的夜宴、海边的谈话、贝多芬雕像、帕塔亚景观等。
  • 旗山脚下

    旗山脚下

    本书五十四篇,分《道路篇》《亲水篇》《田园篇》三辑,收入作者专门写路、写水、写田园的系列文章,形象具体地反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抒写了家乡真实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真切的生活体验。
  • 妹,嫁了吧!

    妹,嫁了吧!

    一本由男人写的女性情感揭密、恋爱指南手册、剩女脱光秘笈。浙江卫视王牌节目《爱情连连看》主持人沈涛,以男性和主持人的双重身份,综合栏目中形形色色女嘉宾的千面人生,将未婚女细分成“孔雀女”、“鸡血妹”、“干物女”、“伤痕女”、“天真妹”、“海归女”等20种类型,对每一类型提出很有针对性的翻身计划,是一本既有可读性又有实用价值的情感参考书。
  • 月光下的银匠

    月光下的银匠

    在故乡河谷,每当满月升起,人们就在说,听,银匠又在工作了。满月满满的升上天空,朦胧的光芒使河谷更加空旷,周围的一切变得模糊而又遥远。这时,你就听吧,月光里,或是月亮上就传来了银匠锻打银子的声音……《月光下的银匠》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作者阿来的短篇小说13篇,包括《野人》、《槐花》、《群蜂飞舞》、《阿古顿巴》、《月光下的银匠》、《格拉长大》等。
热门推荐
  • 夜色烟花闪

    夜色烟花闪

    从大学毕业找工作开始,本文书写一段奋斗不息的成长历程;萌动青春,和美女们同居;美丽烟花,仰望爱情的真;内衣设计师,走向事业的成功……人生就像夜色一样,我们就是短暂的烟花一闪;面对着成长的痛苦无奈,幻想着爱的闪亮美丽。伸出手去,把所看到的美好抓住;仰望天空,理想总在天际飘摇;垂下头来,凝望着泥泞的路,向前走…光明就在前面,闪耀的理想就在光明里面;走过这片荆棘丛林,我们终将把那一切收入囊中。不要气馁,不要害怕;扶着一堵墙站起来的男人,墙倒了,他毅然站立着。人生像烟花一样短暂,但它的闪烁,却是夜色里最美丽动人的景色。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感悟人生,演绎奋斗历程。
  • 结生续

    结生续

    一朝穿越一朝醉。大二学生苏小柳神奇穿越,到了个名叫东方大陆的修仙世界,人仙魔共存,互不侵犯,实则暗藏杀机。仙界暗中藏匿人界,原因不明;魔人大胆进攻人界,魔界大败,两者实力悬殊;脑海中经常出现的那个声音,来源不明……善良的驱使,心中的疑惑,使她不能坐以待毙!只有一条路——找到那本传说的“银铃姬”。江湖纷纷,杀戮不断,人仙魔界大乱。温柔的师傅、英气的大哥、冷峻的挚爱……这些刻在她心上的人,一个为了爱、一个为了正义、一个为了皇位。毁了她的貌、灼了她的皮,让她永生永世都活在了不见天日的地狱。她称之为宿命的东西,带给她的除了无可奈何就无其他。那么,她偏要逆天而行!
  • 庶女凶猛:纨绔太子妃

    庶女凶猛:纨绔太子妃

    十年前,她惨遭主母凌虐,亲眼看着主母杀了她母亲与弟弟,一尸两命。乱葬岗内爬出,她发誓……若他日猛虎归山,必要将这相府血染半边天。十年后,清秀女子轻佻柳眉的对着躺在床上的主母说:“母亲,你可要好好养身体,不然还怎么来找我报仇呢?哦,对了。有件事情忘了告诉你,你刘家因为涉嫌私通敌国,皇上已下旨明日午时,满门抄斩。还有大姐,堂堂龙啸国第一美人儿,如今已沦为了青楼女子。还是最下等的那种……”活生生气死主母。斗主母,斗姨娘,斗嫡姐,斗庶姐。原本以为只要报了相府的仇便能逍遥自在,却不料丞相爷竟将她当成礼物献给皇子。哼!她不招惹别人,别人偏要来招惹她,既然如此……那就来个天翻地覆,改朝换代可好?他,司无邪、江湖上头号杀人魔王。外号索命阎王,无情、无心、无爱。“诗儿,听说今日太子想轻薄你?明日,我便杀了他。敢动我家诗儿,简直找死。”谁说司无邪无爱?谁说司无邪无情……给老娘站出来。他明明就很有爱!
  • 锤石酱的异界物语

    锤石酱的异界物语

    没有什么介绍。从贴吧上搬过来..............................................
  • 女神我回来啦

    女神我回来啦

    现在的我们,回望过去,一声叹息,如今,再把青春细细咀嚼,馥郁芬芳!
  • 冥火战神

    冥火战神

    重瞳此地有遗苗,野庙空江玉座销。敢问天下,谁能赐我一死?
  • 花千骨2之卿骨天下

    花千骨2之卿骨天下

    “白子画,我以神的名义诅咒你,今生今世,永生永世,不老不死,不伤、不灭。”“白子画,若能重来一次,我再也不会爱上你,这是我、对你最后的诅咒。”花千骨临死之际,以洪荒之力解除了东方活不过二十五岁的诅咒,再度转世,这次他的命运将会怎样?竹染以换灵之术救回花千骨一丝魂魄,她终得以轮回,然而,妖神之力并未消散……
  • 四分戒本

    四分戒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九星锁钥

    九星锁钥

    天纵夏郎到大周,秒杀一切天才。翩翩少年闯九大神之禁地,解开万年神魔之秘。九星连珠,九鼎镇国,是巧合,还是天机?漫天烽火,风卷黄沙,是天殇,还是心伤?
  • 魔头的妻子

    魔头的妻子

    女主具有强悍的记忆力。被收养之后,就被迫背下了许多武林秘籍。阴差阳错,她又被迫代替养父母的亲生女儿嫁给了“魔头”,并被逐出家门。天知道,来到“魔头”身边,她才慢慢了解,自己要找的幸福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