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6900000006

第6章

十八、贵人的与平民的美食

女歌唱家马玉涛唱过一首著名的歌儿,里面有一句歌词:桂花生在桂石崖(哎),桂花儿要等贵人来。”这歌儿我听了几十年了,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忽然就想到了这首歌,想到了关于“贵人”的概念,忽然觉得不对。

问题恐怕就是从这个概念开始的。

过去的老百姓纯朴,把“公家人”看成是“贵人”,尊敬有加。当老百姓有了这个概念、而公家人又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之后,所有的问题都从这儿产生了。

那年头在农村,贵人与老百姓,从外表上看差别不大,实质上有天壤之别。

我们先来说几样老百姓的美食。

也许有人要说了,连肉都吃不上,还谈何美食?

我就不这么认为,我平生感觉最香的食物,偏偏就不是肉。甚至连吃什么都无关紧要,关键是在什么前提下吃,要是干的是重体力活儿,时间又超级长,饿得前胸贴后背,好不容易盼到收工,你再吃饭,才会知道啥叫美食。

老百姓的美食,都来自黑土地。

第一种叫做“锅出溜”。具体的做法是,掰下还没成熟的青苞米,用擦子把籽粒擦成浆糊状,等锅烧热后,用猪肉皮抹锅底,然后把玉米浆糊倒一勺子到锅里,浆糊就会往下滑。这“滑”,东北话就叫“出溜”。等到稍有锅巴,立即起锅,这样烙出来的玉米饼,有新鲜玉米的清香味儿,甜美无比。

第二种是蒸土豆丝。土豆去皮儿,切成细丝,用凉水泡一泡(防止发黄),然后装进大海碗里,上面淋一点油,撒一点盐,放到锅里蒸熟,其味妙不可言。

第三种是烤玉米。玉米收割前半个月,玉米粒的软硬度正好,拣玉米粒又大又黄的,掰下来用炭火烤。我们那儿的农村不烧木柴,没有炭火,把苞米放到柴禾灰里烤也可以。要烤到玉米粒焦黄,像爆米花那样炸开,这才是上等的烤苞米。

第四种是烧毛豆。毛豆就是大田里还没收割的大豆,叶子和豆荚都已经枯了,如果不戴手套去拔,会很扎手。拔下几把,就在地上把豆梗点燃,等火燃尽,在灰里扒出烧得黑黑的大豆,这就是烧毛豆。其香味,一点儿不亚于炒豆。

我说的这几样,都是绝的,农民也不常吃。

平常不杀猪、不过年的日子,农家的好菜,一个是煎鸡蛋饼,一个是豆腐。

大豆腐,是农家的好菜,冬季每个生产队都开豆腐坊,社员拿黄豆来换豆腐。东北的大豆腐味道香,结结实实的。做豆腐的具体工序是:一个葱花鸡蛋饼,或者炒一个豆腐,主食是白白的高粱米饭。老乡认为玉米面大饼子上不了台面,是绝对不给下乡干部吃的。

那时干群关系还行,我们每次都要谦让:别做好的了,有啥吃啥吧。”老乡们也很客气:没啥好菜,将就吃吧。”

这样一顿饭,公社干部要给老乡四两粮票、一毛钱。

大队干部的伙食就不同了。大队干部,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干部,他们经常召集各生产队干部开会。一开会,就改善生活,吃烙饼,真正白面的、用豆油烙的,“可劲儿造”。

给大队做饭的,是从附近生产队临时叫来的家庭妇女,一般都是干部的三亲六故。给会议做饭,能挣工分不说,也能跟着解馋。

这烙饼,现在无论南北,哪个大超市或菜市场都有卖的,平平常常。可是那年头,想想,贵人也不过就吃这个吧。

大队干部的白面、豆油,是从哪里搞来的?我那时不太注意这问题。总之,乡村干部的脑筋灵得很,从各生产队搞点儿白面、豆油来,是小事一桩。

我当时感觉,好像隔三差五的,大队就要通知开会。

十九、缅裆裤与彩色头巾

有很长一个时期,宣传画上的中国人民形象,就只有三位——工、农、兵,偶尔也有第四位,是穿中山装的干部。

在这种画面中,农民兄弟往往被塑造成农村小媳妇儿,一条白毛巾扎在头顶上,穿一身红色小夹袄,袖子挽起,抱一捆麦子或谷子,紧紧跟在工人老大哥身边。

这究竟是啥地方的农民装束,我至今不能确认,也许是河北白洋淀那一带的吧?我们那儿的农民,可不是这样。

先说说老爷们儿的衣服。老少爷们,从小崽子到耄耋老头儿,全是黑棉布衣裳。上身是对襟唐装,腰上还要扎一条麻绳。极少数资深老农,喜欢穿带大襟的衣服,也就是前面是一大块,纽襻在左腰处。

裤子是著名的“缅裆裤”,裤腿儿较窄,裤裆奇大,裤腰超级宽大、超级高。裤腰若提起来,差不多快到胸口了。

这身装束,堪称土老帽,不要说外国人笑掉牙,城里人见了也笑掉牙,可是它实惠。死冷寒天的,在野地里干活儿,浑身严严实实。

我们知青倒是时髦,穿的是现代衣服,可是前面的对襟不严实,风能吹进;上身和裤子之间有缝隙,风能吹进;裤脚宽松,风也能吹进,冻得哆哆嗦嗦。即使如此,我们也坚决不被农民同化。我没见过一个知青肯穿老农服装的。

在现在读者的想象中,那时农民大概都是衣衫褴褛的。

错!那时的农民,每年都要做一身新衣服,我们知青倒不可能有这么奢侈。

每年入冬之前,家家的老娘们儿就开始扯布、弹棉花,给家里老爷们儿做一身崭新的黑棉衣。农民穷啊,那缅裆裤又费布,他们这身棉袄,到了春夏,换不下来,只能把棉花抽掉,改成单衣。这一身从年头穿到年尾,在地里摸爬滚打,第二年就没法儿穿了,所以第二年还得做新的。假如农民钱多,多做几件衣服换着穿,就不可能这么费衣服。

那时候的男性农民,冬天连件汗衫都舍不得穿,光着膀子穿棉袄,晚上就裸睡。

至于农村的大姑娘,衣服就要绚丽多了,一年四季都是花布衫。

冬天她们也穿黑夹袄,但外边是一定要有罩衫的,全是各色小碎花布的。什么样的花色,配什么气质的女孩,有一番讲究,比城里的女孩子还花。

这算是“革命”年代里唯一的亮色。

那年头的集镇上,不光是“蓝蚂蚁”、“黑蚂蚁”,还有一群群的“花蝴蝶”,给人印象至深。

资深的老农民,还保留着旧社会的习惯,喜欢戴毡帽,颜色是褐色的,略有一点儿红。毡帽的形状不好形容,大概就像窝窝头吧。青年农民不戴这个,一律戴仿军帽,以示时尚。

到了冬天,老爷们儿都戴狗皮帽子。为防止冻手,干活儿还要戴一双“棉手闷子”。这是一种大棉手套,用绳子挂在脖子上,除了大拇指之外,其余四指是不分叉的。

女孩儿冬天都戴大头巾,线织的,各种色彩都有。扎在头上,额上留出一缕刘海,下巴那儿打个结,俏皮之极。

“革命”,就是再彻底,也挡不住人性风流啊。

至于在宣传画和电影里,农民都头戴白毛巾,或者脖子上搭一条擦汗的白毛巾,我们那儿的老农都觉得不可思议——那白毛巾,一天不就脏得不行了吗,怎么洗得起?

二十、鸡屁眼里抠布票

那年头,票证多,其中就有很重要的“布票”。那时人们买现成衣服穿的很少,都是扯布来自己来做。从原则上,城乡居民一视同仁,每人每年发多少尺布票,用意是在控制供应。

可是,这个政策的制定者,不了解城乡的实际情况。城里人,穿衣服不费,一件衣服可以穿好些年,就算那些干体力活儿的工人,也有工厂发给劳保服,不缺布票,苦就苦了农民。

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农村的重体力劳动是啥样。搬冻土块子、抡大镐、扛化肥袋,单靠两只胳膊那是干不动的,得用膝盖、肚子顶着助力。至于间苗,那就要在垄沟里爬了。这么一来,衣服就特别容易磨损,不经穿。

农村的老爷们儿,棉袄上身,外边是不套外衣的,整天干活,沾上泥污、马粪,不能洗,大不了搓搓而已,没几天就油渍麻花了。这身抹布似的衣服,能挺一年就不错了。

农民的布票,严重不够,但活人不能叫尿憋死。农家大多都养鸡,就在鸡屁眼里抠布票,攒下几个鸡蛋,拿到集市上去换布票,或者跟城里的亲戚串换一下。

女孩子的情况要好一点,一则妇女劳力冬天基本没活儿,二则女孩子心细,干活儿的强度也不算大,一件衣服,穿上两三年没问题,这就是农家大姑娘有资本“浪”的原因。

现代人穿的棉布,从元朝时候的黄道婆时期就发明了。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还是严重不足。人死了,做寿衣难,做孝衣也难。我在农村8年,看人家出殡,孝子头上扎白布的都很少,谁能那么败家啊?

人,是要有尊严的,不能做禽畜。可是,这一身油渍麻花,隔5米远就能闻到汗味儿、马粪味儿的破棉袄,能有什么尊严?

同类推荐
  • 大风歌:风之涌

    大风歌:风之涌

    该诗丛诗歌作品以中国初民时期到西周后期的历史文化为观照对象,宏阔的人文架构是诗歌的精神脉络,散步在民间的信仰、宗教,以及政治、哲学与人学范畴的诸种题材,是本诗丛所涉及的广阔范围。
  • 美国印第安文学与现代性研究

    美国印第安文学与现代性研究

    本书以美国印第安文学批评中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的派系之争为线索,考察20世纪中叶以来有重大影响的印第安批评家、作家及其代表性著述,在传统与现代性的张力中把握印第安文学的历史演变。本书通过总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的有机结合,力求呈现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基本面貌,主要的研究领域涉及身份政治、部落主权、土著社区、民族性、世界主义,文学典律、美学范畴、印第安文学的性质与功用及其知识化、学科化和机构化等重大议题。
  • 伪自由书:鲁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伪自由书:鲁迅作品精选(感悟文学大师经典)

    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 走向南亚

    走向南亚

    腾冲是云南最为神秘和美丽的极地之一。作为热播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故事原点,这里还有更多的精彩故事。为了抗击外来侵略,腾冲人在战火纷飞的年月,用血肉之躯修筑抗战生命线。如今,为了发展经济,他们抓住机遇,奋力拼搏,成功地打通了通向南亚的交通要道,为未来的腾飞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 庐隐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庐隐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用斧子砍死一个人,因为他是我们的敌人,这是多么冠冕堂皇的话,谁能反对他这个理由呢?——由我们元祖宗亲已经给了我们放仇人不过的教训。
热门推荐
  • 易符

    易符

    执道诱尘怨,迷叹玄义禅。一拳碎山河,一脚定乾坤。修炼不仅仅只是为了长生,更是为了拖住死亡的脚步。向死而生的活着,活出一种倔强
  • 凡胎逆天

    凡胎逆天

    一段命运的枷锁,一段无法了却的姻缘,命中注定的宿命让他重临世间,在这群魔乱舞的纷乱世间,他是否能够找回真正的自我................!!!
  • 我和父母,逐水草而居

    我和父母,逐水草而居

    每个人都有一段独家的心灵史,从我出生到现在,经历了二十几年的迁居生活,复杂的求学经历,矢志不渝追求梦想的过程,体会世间百态,体会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平淡而曲折的生活经历,谈一谈我平凡而伟大的父母,谈一谈日益更新的社会。
  • 凰女绝代凤倾华:泯笑惑世媚天下

    凰女绝代凤倾华:泯笑惑世媚天下

    “王上,您该翻牌子了!”芷菡拿着一盘绿玉牌在我面前跪下……“嗯,那个,你就告诉后宫各位嫔妃,说我今日偶得风寒,他们就不用侍寝了。”躲过一晚是一晚……“王上不可啊!您膝下子嗣单薄,后宫嫔妃屈指可数,更应广布恩泽啊!而且……”王上,放过我吧,微臣也迫不得已啊!“而且我们也不会答应的!”眼前突然蹦出n个美男,二话不说,抬起我就走……芷菡大喊道:“摆驾凰灵殿,王上今晚宠幸后宫所有美男!”然后乐呵呵地跑掉了。某女大喊:“芷菡,我鄙视你!”天哪,我明天还下得来床吗?星灵殿里,某女叫惨,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第二天早上,n美男嘱咐道:“养好身体,今晚还来找你。”某女愤慨,我养的究竟是人还是狼!
  • 先森狠暧吖頭

    先森狠暧吖頭

    传说中莫爱河与往生河是平行着的。因为无法交织,所以只能静静的看着对方。当注定的人在莫爱河与往生河中遇到。他们的爱可以肝肠寸断。
  • 爱恋成真:我只宠你

    爱恋成真:我只宠你

    凉未三岁那年,凉优优一岁,第一次见面她咬了他一口,口齿不清的说哥哥好吃!凉未五岁那年,凉优优三岁,她抢了他最爱的玩具,说哥哥的就是优优的!凉未六岁那年,凉优优四岁,她天天跟在他的后面,说要永远和哥哥在一起。凉未九岁那年,凉优优七岁,她说长大了要当你的新娘,这样就不会离开他了。凉未十三岁那年,凉优优失踪了,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
  • 剑骨仙魂:若能爱必深爱

    剑骨仙魂:若能爱必深爱

    携一缕春风,装饰此生的半帘幽梦,将前世的眷恋盈入剑骨,谱就一曲惊艳时光的梵音。与他们邂逅怦然心动的瞬间。一筱耳语温婉绵长,零落的花瓣散发淡淡幽香,一颦一笑一心足;一悲一喜一生误;只因仙魂的一世情缘,半生流离,愿为相思睡,不忍相思累。情义之毒,穿肠蚀骨;若此生再过,必定执着不悔;金戈相争,仗剑于世,救世传说;多年后再回首,只等风雨湿过,桃雨纷纷。看满楼红袖招,物是人非事事休,苍茫大地利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世间只剩仙侠传说…(结合仙剑,古剑,及其它神话融为一体,外加新鲜内容的玄幻言情!)
  • 刘邦驰文集

    刘邦驰文集

    我们党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领导我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新时期的具体情况出发,对我国社会主义财政面临的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创见和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使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在我国更加完备、更加系统和更加具体化,为马克思主义财政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 摸金世界

    摸金世界

    “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用。然而时过境迁,在这21世纪,还有摸金校尉吗?
  • 婚然心动,首席刻骨爱

    婚然心动,首席刻骨爱

    【新文《男神挚爱,天后很迷人》求收藏,已经更新了哦!】陆宸修,B市名媛争相追逐的黄金单身汉,外界盛传他还是处/男,只爱江山和男人!夏昕,时尚杂志社编辑,追求者无数,可她都视若无睹,直到意外再次遇见了陆宸修!而一场有预谋的车祸却将他们硬生生分离!再见面,她和别的男人正在举行订婚,他上前夺过钻石戒指并将它踩在脚下,笑得一脸冰冷,“夏昕,你别忘了,我们还没离婚呢!你这是想犯重婚罪?!”“陆总,你在说什么?难道我们之前认识?”他步步为营,只为帮她恢复记忆!当她记忆恢复后,却意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谜!原来她的亲生父亲居然是…——————————————————————————陆宸修,“时间真的是一场很美丽的轮回,它让我更加看清楚了自己的心!”夏昕,“我对你的爱,只会随时间的推移变得越发浓烈!”PS:这是一篇腹黑暖男陆宸修VS夏昕的甜蜜暖心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