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172100000137

第137章 白帝托孤

章武二年(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八月,刘备败退回到蜀地,驻跸白帝城。

吴将李昇、刘阿等人像狗皮膏药一样紧贴上来,屯军白帝南面的南山。蜀军新败,见吴军不抛弃不放弃的步步紧逼,一时间人心惶惶。见情势危急,慌了手脚的刘备立即召来赵云御敌。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关键时刻,又是赵云挺身而出,率军赶至白帝城遏制住了吴军的攻势。蜀军转危为安,而吴军则因孤军深入,难以为继。顿时双方军事优劣之势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江东大将徐盛、潘璋等人“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陆逊与朱然、骆统等人“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孙权听从了陆逊的建议,立即命令刘阿等人自南山撤兵,驻防于巫县(今重庆巫山县)。

曹丕早不出兵,晚不出兵,见刘备败走白帝城之后才决定出兵。(真不知他是抽错了哪根筋)曹丕以孙权不送儿子作质为由,命令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今安徽和县西南),曹仁出濡须(今安徽无为东北),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

见曹魏兵分三路打上门来,孙权急忙调兵遣将抗敌。一时间江东数面受敌,更加上因为连年用兵,“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三国志-吴主传》)

内忧外患之下,孙权迅速展开危机公关。他一面卑辞上书曹丕,“求自改厉”以为缓兵之计。

孙权自我批评道:“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同时表态欲为儿子孙登“求婚宗室”。

蜀、吴于夷陵间大打出手,曹魏选择了作壁上观。孙权暂时没有了后顾之忧,而刘备则不得不派黄权分兵8000人以备不虞。

曹丕看似坐山观虎斗两不相助,无形中却帮孙权削弱了刘备的战斗力。

刘备败退白帝城,孙权暂时摆脱了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对曹丕提出的无礼要求也敢于说“不”了!

曹丕感觉自己受了孙权的戏侮,决心兴师伐吴找出颜面。刘晔劝阻道:“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三国志-刘晔传》)

刘晔前后的建议无疑都指出了事情症结所在,但自以为是的曹丕表现仍一如从前的执拗,宸纲独断,决意对江东用兵。

曹丕拒谏,结果却促成了蜀、吴之间的再次联合。

曹丕此次用兵并无毕其功于一役之打算,见孙权主动承认错误,旧事重提要求孙权送子为质。孙权折冲樽俎不过是在为自己争取备战时间,哪里会送质子于魏。

双方话不投机,矛盾进一步升级,魏、吴之间进入战争态势,你来我往互有胜负。

孙权一面组织力量针锋相对,一面主动寻求与刘备言归旧好。

刘备得知曹丕出军的消息之后,幸灾乐祸作书于陆逊道:“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三国志-陆逊传》)

陆逊知道刘备新败之后,根本无力在短期内重新组织反攻。这样讲不过是为自己找个台阶下,政治讹诈而已。回信道:“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此处不知作何解?),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同上)

陆逊绵里藏针、话中有话的将刘备的虚声恫吓顶了回去。

但刘备仍驻跸白帝,丝毫没有返回成都的迹象。

曹魏大军压境,孙权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于冬十二月间,主动派出手下郑泉到白帝谋求“破镜重圆”。

刘备仍对孙权此前不支持他登基为帝一事而耿耿于怀,见到来使,质问道:“吴王何以不答吾书?得无以吾正名不宜乎?”(难道我做皇帝他不乐意吗?)

面对色厉内荏的刘备,郑泉侃侃而谈道:“曹操父子陵轹汉室,终夺其位。殿下既为宗室,有维城之责,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而于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议,是以寡君未复书耳。”——(《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书》)

郑泉一番话,讲来大义凛然。刘备自取其辱,史载,听了郑泉的回话之后,刘备“甚惭恧”!

如果刘备对自己称帝一事心底坦荡荡,又何以表现为“惭恧”?

孙权担心魏蜀从两线同时发难,所以在战胜刘备之后主动寻求再续前缘。孙权只道自己日子不好过,却不知新败的刘备同样也是窘迫异常。

辛辛苦苦数十年积攒下来的本钱,却毁于夷陵一战,败屯白帝城的刘备悔不当初。心中的郁闷无法宣泄,郁郁寡欢的他偶感风寒,身染时恙。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就在刘备病情略有起色时候,蜀地又传来令人吃惊的消息:“汉嘉太守黄元,素亮(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有疾,虑有后患,举郡拒守”。——(《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刘备拖着病体接见了吴使,郑泉不卑不亢的答复令他汗颜。魏军大举进攻江东,如果孙权战败,唇亡齿寒,益州亦独木难支。只怕那个时候的羞辱就不会是目前情形了!权衡利弊之后,刘备决定接过孙权递过来的橄榄枝。

来而不往非礼也,刘备立即派出太中大夫宗玮“报命”,刘备与孙权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刘备被大舅哥孙权痛扁之后,二人成了梁山兄弟——越打越亲!

刘备最初染恙,可能是上了年纪来回奔波因水土不服染上了痢疾而已。

各方不利消息传来,刘备既惊且惧,病情反复日渐沉重。自感来日无多的他不得不开始考虑身后之事!

章武二年十月,“诏诸葛亮营南北郊于成都”,同时调犍为太守、辅汉将军李严至永安宫。(史载,刘备“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永安,治所即白帝城)——(《三国志-先主传》)

李严赶至白帝城,刘备拜其为尚书令。

耐人寻味的是,迟至第二年二月时候,刘备才召丞相诸葛亮自成都到永安,商议后事。

鲁王刘永也随诸葛亮一同赶至白帝探视。

诸葛亮前脚离开成都月余,黄元就进兵火烧临邛。没有了诸葛亮坐镇成都,黄元更加肆无忌惮。

史载,“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

眼见将糜烂不可收拾,益州治中从事杨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人同心协力向前,黄元不能抵挡。——(《三国志-杨****》)

叛军战败之后,黄元“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三国志-先主传》)

蜀地的动荡很快得以平复。刘备的病情却不见有所好转。

刘备自知人生进入了倒计时,弥留之际,刘备上演了一生中最为精彩的大戏——托孤!

令后人莫名其妙的是,这幕大戏,在《三国志》一书中竟然有着不同的表述。

《先主传》中记载为:“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李严传》中则记载为:“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诸葛亮传》载:刘备语重心长地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另外诏敕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在一些世人眼中成了千古美谭!

仔细分析,就会知道,其中大有文章,远不是陈寿所言“先主之宏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那样简单!

如果不用心分析就会认为,史料记载似乎相互抵牾。仔细剖析,则会明白上诉记载皆正确无误。

陈寿既为蜀人,又是当代人治当代史,对于刘备托孤的记载理应视为信史。只是,对于其中一些敏感部分陈寿有意加了马赛克。

刘备病笃不假,托孤诸葛亮是真,但尚书令李严为副则大可商榷。

《李严传》中的记载应该更接近于历史真实多些,“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刘备心中明白诸葛亮长于政事却拙于军事,所以在章武二年十月间就征调李严到白帝城,不次拣拔为尚书令之职。正是看重了李严的军事才能——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率军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控制权正在紧要关头之际,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今四川三台南),合聚部伍数万人”。局势很快失去控制,叛乱队伍很快就打到了资中县。资中属犍为郡,犍为太守李严立即行动起来,“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

马秦、高胜手下部众皆是乱民,乌合之众并无战斗力可言,无法抵挡李严的进剿,一触即溃。二人被斩首,“枝党星散,悉复民籍”。

李严仅用五千军兵就及时扑灭了乱民,有力地保障了后方的稳定,使刘备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用兵于汉中。

益州政权想要在刘备身后保持平稳,在朝堂之上益州、荆州二地的官员必须要有各自的利益代言人。

刘备政权中幽、徐等地已是人才凋零,诸葛亮无疑是荆州士人中的杰出者,现在更是顺理成章地成为荆州帮在朝堂中的利益代言人;李严也是益州士人中的佼佼者,刘备有意不次提拔,正是要将他树立为益州官员的领军人物。

刘备虽在益州地方建立了政权,也实现了软着陆,但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外来户的身份,所以在政权中既要对益州士人进行拉拢,也要有所提防。虽是“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但以诸葛亮为首辅是确凿无疑之事。二人分工合作,诸葛亮主内,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既是为在外制衡诸葛亮,也是为了保证在自己殁后,保持对江东政权的防范。

父死子继,政权实现平稳过渡,才是压倒一切的大问题。为此,刘备直截了当地试探诸葛亮的底牌。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曹丕表现出来的政治智商确实不敢令后世人恭维。刘备此说,诸葛亮完全当的起。

但后面的“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明显便是诛心之语了!

诸葛亮何等聪明,一听刘备这样讲,立即拜倒在榻前,涕泣而言:“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将诸葛亮说成是“将略非所长”,后人从陈父为马谡参军,马谡失街亭为诸葛亮所诛,而陈父也因此而被髠之事认定——陈寿是在有意贬低诸葛亮!

显然,这是后人神化了诸葛亮的原因。人无完人,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是战略家而非军事家,不谙军旅征战之事,并不会影响到后世人对他的景仰。

诸葛亮确实是伟大的历史人物,治蜀治民有道,虽刑政峻急而不酷,刘备死后,蜀地相对稳定,正是诸葛亮尽忠职守的原因。陈寿认为,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愚以为,此说为是。

作为蜀汉割据政权的开创者,刘备亦有猜忌、刻薄寡恩的一面。刘备东征,诸葛亮未能加以极力谏阻。既是考虑到不对江东用兵,《隆中对》提出的战略构思会因为荆州的易手而变的难以实现的;另外也是刘备对他已生疑忌之心的原因。

刘备兵败,诸葛亮哀叹:“法孝直(法正字)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已经越过了诸葛亮)

诸葛亮这样讲,不过是为自己和刘备各自找个台阶下罢了。

当他听到从刘备口中讲出“君可自取”的诛心之语之时,诸葛亮明白,自己必须要打消刘备心底的顾虑。

饶是诸葛亮智计百出,这时候也只能是拜倒,涕泣而言:“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笔者以为,如果句中加一“不”字,诸葛亮诚惶诚恐的样子便会跃然纸间了——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诸葛亮传》)

逼着诸葛亮当了李严说出这种话来,刘备终于达到了自己想要的预期效果。

史载,“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安排好后事之后,刘备终于走完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三国志-先主传》)

王夫之在他的《读通鉴论卷十》中写道——

谈君臣之交者,竞曰先主之于诸葛。伐吴之举,诸葛公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

公之志能尽行于先主乎?

悲哉!

公之大节苦心,不见谅于当时,而徒以志决身殲遗恨终古,宗泽(北宋末年抗金民族英雄)咏杜甫之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悲惋以死,有以也夫!

张良遇高帝而志伸,宗泽遇高宗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宗泽字)也,怀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一也,而成败异。公怀心而不能言,诚千秋之遗憾与!

作为过来人,诸葛亮曾经亲历了此前刘表托国刘备的闹剧:

《三国志·先主传》引《英雄记》所载——

“(刘)表病,上(刘)备领荆州刺史。”

另注引《魏书》记载:“表病笃,托国于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

此前,刘表已经立次子刘琮为嗣,现在这样讲,摆明就是在试探。刘备岂能不明白其中厉害,急忙推辞道:“诸子自贤,君其忧病。”

史称,刘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外貌同样儒雅的刘备,也是深谙韬略的人物,现在活学活用,正是要在逝前试试诸葛亮的态度如何。

诸葛亮立即拜倒,向刘备赌咒发誓表忠心。正是他追随刘备多年,深知刘备内心真实想法的原因。

刘备因何驻跸永安,不返回成都?也成了一桩历史悬案。而更大的悬案便是蜀的国不治史之事,明敏如诸葛亮者,会不明白国史的重要性吗?

世人皆知——知子莫若父!

刘备明白:诸葛亮之才十倍于曹丕,曹丕之才十倍于刘禅。诸葛亮在自己手中就是一块橡皮泥,而刘禅在诸葛亮手中也同样如此。刘备必须要确保在自己殁后、“主少国疑”之际,政权实现顺利平稳交接。挤兑诸葛亮,就是为了给他的家天下上一份保险。提拔任命李严“统内外军事”,更是为蜀刘政权加一个双保险而已。

元人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对刘备托孤一事不吝赞赏:“自古托孤之主,无如昭烈之明白洞达者!”

清人赵翼在其《二十二史札记》一书中亦赞叹道:“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

刘备托孤之词确是他的“真性情流露”,只可惜胡、赵二人皆是文人心性,从人臣的角度去对此事做了“想当然耳”的理解。

真正读懂了刘备帝王心术的却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玄烨!他在《御批通鉴辑览》中留下了颇有见地的意见:

“昭烈于亮平日以鱼水自喻,亮之忠贞岂不深知,受遗时何至作此猜疑语,三国人以谲诈相尚,鄙哉!”

康熙皇帝从帝王的角度对刘备托孤的心思加以忖度,相同的立场自然会得出最接近于真实的答案。

千古一帝康熙对刘备临死之际仍不忘“以谲诈相尚”,心下鄙之。正是因为他洞悉了刘备的良苦用心!

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不才)!

这一点,刘备比任何人都明白。临死说什么“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不过是正话反说罢了!

奸雄心性,狡诈如斯!

刘备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安稳的时候相对太少,所以也就不能如曹操那样完成对几个儿子的教育。更遑论让刘禅文武兼修了!

刘禅立为太子之后,刘备才想到培养接班人的重要性。起用了董允、费袆、霍戈等为太子舍人,加强了对刘禅的教育。只是帝王之学,一者是先天形成,二者便是得自前辈高人的言传身教。刘备取益州之后,仍然东奔西走、南征北战,留下刘禅与诸葛亮坐镇成都,如此一来,刘备在将儿子扶上战马之后,就没有时间再将他送一程。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刘备英明一世,却没有料到自己天年已尽,死神降临的如此突然。

临死之际,刘备遗诏教子,其中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句。

善与恶的评判从古至今也未有一个评判的标尺,是以知刘备对儿子的告诫其实大有深意。此前,人们多是从刘备父亲的角度去分析,却忽略了刘备的另外身份——帝王!

帝王心中对善恶的评判自然与寻常百姓不同,只要是有利于统治的皆可以标榜为“善”,而所谓的“恶”自然是违反了君君、臣臣之道!

十七岁的刘禅自然无法完全体会到刘备的言外之意,在继位为君之后,果然如刘备所言对诸葛亮“父事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禅干脆做了甩手掌柜,“政由葛氏,祭由寡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他,把旺盛的精力全部发泄在了后宫女子身上。

诸葛亮则事必躬亲,任凭刘禅沉沦颓废、自甘堕落。刘禅先天发育不良,后天又未补足,亲政之后对于政事处置乖张。造成刘禅骄奢淫逸,不思进取,“父事之”的诸葛亮不得辞其咎!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出师表》中批评刘禅“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完全是种长辈训斥后生晚辈的语气。

诸葛亮没有想过,刘禅所以“妄自菲薄”,正是因为在他光辉形象面前,无法挺直腰杆的原因。试想,刘禅如果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君王,又岂能容得下诸葛亮如此举措?

刘禅的愔弱不作为,或者正是他深通韬光养晦之道!诸葛亮在表中写道:“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从刘禅继位后的表现来看,说诸葛亮有负刘备托付之重似不为过。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如此做的,对蜀汉政权的忠贞不二值得后世褒扬!

另有他《出师表》中“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所言,直到今天仍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一国相臣,不谋一已私利,确实是值得后人景仰。

但不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真的实现之后,欲置汉献帝于何地?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诸葛亮即便是倾尽全力,也不可能“兴复汉室”。在东汉、三国时期,君王个人素质的塑造,及政治制度的创立应该更重于开拓。诸葛亮如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刘禅素质的提高与培养之上,相信在刘禅有生之年,不会出现“此间乐、不思蜀”的可悲结局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诸葛亮既看得出刘禅人性中的各种弱点与缺憾,为何听任其发展而不知匡正?

诸葛武侯祠之中清人赵藩所拟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语大有深意,天下已治蜀未治,“后来治蜀要深思”!

诚哉斯言!

西南一隅因为地理特殊的原因,从来就是野心家觊觎的热土。

刘焉如此、刘备又何尝不是!

史称,刘备“名微人鲜,而能龙兴凤举,伯豫君徐,假翼荆楚,翻飞梁、益之地,克胤汉祚,而吴、魏与之鼎峙。非英才名世,孰克如之!”

一个“机权干略、不逮魏武”的人物,如果只是凭籍“弘雅有信义”的名声,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就可以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成为与魏、吴鼎峙一方的君王,实在是不敢想象。

因为名著《三国演义》的广为传播,刘备仁义之君的高、大、全形象也因此而深入人心。受刘备脸谱化的误导,后人多数忽视了对历史细节的探寻。

笔者此文,希望尽力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刘备,为广大读者朋友掀起遮在刘备头上的盖头来!

不论如何,刘备屡仆屡起,为人生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精神仍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历史告诉我们——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者,多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者。刘备亦概莫能外!

在遵循“丛林法则”的乱世,可以笑到最后的人物,都不是好相与的主儿!

同类推荐
  • 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止转动,变迁的是时代,更迭的是王朝,唯有那兴衰得失的历史规律亘古不变,在每一个王朝身上重复上演。本书从历史上的25个王朝出发,深入探讨王朝兴衰的原因,揭示朝代更迭的秘密,向读者全方位展示各个帝国从崛起到淹没的历程。
  • 三国之蜀中先锋

    三国之蜀中先锋

    三国争霸,群雄并起,看我上管云手舞银蛇镰钩枪,尽施狂蛇枪法,战吕布,破曹操,击东吴,力证六虎将。
  • 三国浪漫-赛鹰传

    三国浪漫-赛鹰传

    三国浪漫-赛鹰传引子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四月二十八夜起风了,仲夏夜的风既不大,也不冷,我却不由自主的又打了个冷战,我知道,那是饥饿的缘故……八万黄巾贼重重围困下的长社城,两天前就已经断粮,今天从早上到现在,我只啃了一只又干又老的煮马蹄,分到这只除了毛、皮、骨、筋就是找不到一丝肉的马蹄,还是因为我是主公身边的虎豹骑亲卫,今天,普通军士只能分到半个巴掌大小的一小块带毛马皮,除了主公的坐骑宝马“麟驹”,城里剩余的战马都已经杀完……明天会怎样,没有人知道……站在城楼放眼望去,城外五里就是黄巾贼黑压压的营盘,敌军总数多过八万,暗夜里黄巾军营里星星点点的篝火绵绵不绝、看不到头。回首城中,弹丸之地的长社城里,只剩下我们,汉左中郎将皇甫嵩将军指挥下的不到三千的败残人马……
  • 凤龙庄

    凤龙庄

    追忆历史,记录乡愁,探究先辈们在清末民国年间的真实生存状态,一轴斑斓多彩、气息浓郁的西北农村画卷就此铺开。清末民国年间,在西北一个叫平襄的偏僻地方,有一个叫凤龙庄的小村庄,聚集着董、汤、王三姓人家。主人公少年艰辛,偶遇神鸟,神秘的序曲预示着兴旺。数个家庭三代子孙,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天灾人祸,为了繁衍生息,他们分裂、团结、分裂、团结,周而复始。…清帝退位、复清会复辟、军阀更替、三年内战,凤龙庄翻云覆雨,王旗变幻…我们从何而来,又到何处而去?
  • 暮日王朝之再起波澜

    暮日王朝之再起波澜

    一个现代社会的普通人,由于意外回到了明末那段历史中,在九连山神仙谷得到了明建文帝遗留下的宝藏和一柄神剑,并且遇到了在历史上颇有争议的辽东督师袁崇焕,面对着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他会怎么办呢?
热门推荐
  • 灵巳

    灵巳

    遇见冥神不是你的错,拯救四界这么重的责任被你挑起也不是你的错,可......谁叫你是男主呢!!!
  • 一条青海陌生网友的微信

    一条青海陌生网友的微信

    一个渐渐产生悲观厌世的人,把自己封闭在房间多年,一条来自青海陌生网友的微信,让这一潭死水突然泛起涟漪,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背上简单的行囊,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重新找回亲情、爱情、友情的故事
  • 宫女太嚣张:夫君,我说了算

    宫女太嚣张:夫君,我说了算

    ——你是皇帝!是一国之君!是天底下最不能相信的人!男人心里一怒,一把把她扯到了怀里,这个怀抱让她忆起了一件相当糟糕的事情。更糟糕的是。她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妈的!他还来劲了是吧!板过她的脸,男人的眼里占有欲十足。他是皇帝,他想要便要,没人能拒绝,没人敢拒绝。他想要,谁敢说不?被强吻了!该死的!妈的!皇帝了不起嘛!一个耳光,妆妆怒气冲冲地冲了出去。祁岚就在外面,妆妆揪住他的衣领,干脆地吻上,来回磨蹭。而当他刚想反客为主时,她却飞快地离开,只是咬牙切齿地说了一句——漱口!于是,祁岚在风中凌乱了。
  • 窃国者侯

    窃国者侯

    庄子曰:“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br>;要干就干大的,美女与江山,权势与战争,看主角如何用双手与智慧开创千古一帝的传奇!<;br>;推荐果壳大作《后汉边塞风云》,书号:103735<;br>;推荐橙夕作品《圣纹》,书号:111888
  • 爱你,以神之名

    爱你,以神之名

    十三年前,一场大火让她变成孤儿。十三年后,她又意外获得了神族Queen的能力和神的青睐。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十三年前逆光一族吸血鬼王的离开让一切成谜,十三年后,鬼王带着她失散的哥哥重新回到大家的视线中,身份却已经对调。她的真实身份,又究竟是什么?
  • 一步清霄

    一步清霄

    神州之大,浩土苒苒。自亘古的鸿蒙初破,清浊两分,有精之灵化生,遂成世间生灵千万种。而后是数十万载岁月交替流转,在其间,或因喜好不同,或是环境使然,生灵促成化形之势。崇尚青冥的两肋生翼,欲龙游四海的耳后起腮,此间自有妙法无限,渐成今日大千之格局。物起众妙之门,若论为何物主导世间规律,有大能者言“道!”道也,玄之,环之无端,无始无终,无穷无尽,察前因后果,洞彻因缘。纵观上下,问天地之明晦,尽是道演!一场人祸湮灭一片繁华,一个少年自此踏上愁空山颠......
  • 赏金女神仙

    赏金女神仙

    赏金猎人,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职业,从古至今,赏金猎人负责逮捕逃逸中的罪犯,以巨额悬赏为生。在这个以机甲师为主流的科技世界,她还能够带着最后的传承!行走江湖,闯出一片天吗?答案尽在此书中......
  • 强我中华

    强我中华

    失业大学生奇遇学得仙法,从此玩转都市,打造商业帝国,科技帝国。神话与科技的碰撞,让人耳目一新,原来神话故事还可以这么玩,望君品读与支持。
  • 百炼神武

    百炼神武

    武道一途,千锤百炼!且看少年心怀野望踏上武道,问鼎巅峰
  • 只影徘徊的小忧伤

    只影徘徊的小忧伤

    郭敬明说,我们生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飞舞的宇宙的尘埃,我们是小小的尘埃。谁都有过忧伤,它们可以是安静的,也可以是暴躁的。它们看似离我们很远,可是又与我们形影不离,似乎它们就充斥在我们生活的空气里,就像是感冒病毒,在我们不小心的时候,悄无声息的攻击着我们。是的,忧伤就像是病毒。快乐有的时候会让我们暂时忘记他们的存在。有的时候,我们败给了自己。如果可以像柯南那样,真相只有一个,或许我们就可以为了凯旋而高歌。可是,芸芸众生里绝大部分的是俗人,那些人依旧在徘徊着,徘徊在自己钩织的忧伤里。如果这个世界少了悲伤,可见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无聊。年少的人总是冲动而且鲁莽的,表达的方式也是强烈而且粗鲁的。可正是这样,即使错了,最后都会被原谅,谁让我们是不懂世事的年轻人呢?谁让我们拥有令所有的人都羡慕的青春呢?如果错了,请不要阻止我;在离开前,请不要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