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72700000002

第2章 海水谣

让我的文字组成一支船队,渡经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始终追随在你身旁。

行走在陆地,就看见了海水或想起了海,岛上的人总是这样一心二用。

现在是深夜,回家的路上。无尽的跨海大桥通畅无车,风一直呼啸,我渐渐不能确定自己到底算是身在海上还是陆地。车内音乐与窗外的风一路顽强对抗着,英国歌手洛德·史都华(Rod Stewart)的《远航》(Sailing)听上去意外有了现场感:

我在远航,我在远航,

(I am sailing, I am sailing,)

穿越海洋,重回故乡。

(Home again, cross the sea.)

我在远航,穿越风暴

(I am sailing stormy waters,)

向你靠近,获得自由。

(To be near you, to be free.)

这是能从年少喜欢到年老的一首歌——用少年想象出来的与老年成为经历的流浪、沧桑。成为歌手之前,洛德·史都华曾流浪各国,想必就此心境沧桑。因此很容易将他带有丝丝沙哑的嗓音,当作已然经过磨损的材质,上面少了一些什么又多出一些什么。这种质感很契合渔夫、水手在风浪中嘶吼过的毛糙嗓音,一样充满经过坎坷岁月之后落下的纹理,带着四处流浪历经沧桑的平静-—能够打动人的常常不是流浪感、沧桑感本身,而是后面的终极平静,不管这是出于到达了目的地还是前方根本无路可走。

在歌声中,想象今晚见面的他们,明天就将起航远去。

反过来,地球终归是圆的,随着船越走越远,日历本越撕越薄,离重回陆地、重回故乡的日子也将越来越近。

四周一片黑暗,只有点点路灯照耀我们前方的路。虽则大桥两端搭上了陆地,桥身下面却一直海水奔涌——这可以算是海上的夜晚吧。如果没有人间的灯火,就只有天上的星星照耀人们的勇敢,只有希望照耀他们的内心。

很久以来,一场无休无止的追赶在海陆之间发生着,久到已不清楚是谁发起的这场追赶。

我只知道处在海陆之间的岛上人,一直被生活追赶,下饺子一样落到了海面。在那里,他们追赶起鱼群。从港口开始,追出东海,往上追到黄海,往下追到南海。现在,出太平洋、过印度洋,一直追至大西洋。今天,当我拔脚追赶他们翩若风帆的背影,穿过五十公里的长桥,经过无数块大小不一的陆地,从象山的石浦港追到舟山的沈家门港。

那一夜,是宁波某远洋渔业公司其中两艘远洋鱿钓船起航的前夕,我们坐在沈家门港的海鲜排档,在一系列海阔天空后,约定两年后再次聚首。

沈家门港与石浦港风韵神似,尤其是渔港之夜,潮水在呼吸,渔火闪烁不停,沿港马路上车如流水。在此坐看生活与人生,追赶的紧迫感与动荡感仍未平息:眼前不是潮起就是潮落,不是起航就是归航,聚散之间的宁静相守只在平潮期,注定短促得很。

周围全是人,每个人都在大声说话,一朵声浪激打着另一朵声浪,满大厅浪花滚涌,比身边的海还要喧哗。一桌人身陷其中,如果不想遭受灭顶之灾,必须用尽力气说话,我感到自己的嗓音也开始毛糙了。

小刚、大梁、老贵,大家都是岛上人。岛上人有个明显特点,越大的事情越往小里说,越重的事情越往轻里说,越长的事情越往短里说,结果所有事情都变得轻描淡写。用书面语总结:世上本无事。

就像今天,他们这一去,两年后归国,中途会在异国港口短暂逗留。算起来,一年上岸一次。

依我的感受,这种长时间的漂浮生活就相当于到了外太空。马上想到脚下这颗坚实的星球,想到它上面最基本的物种——植物,即使在夜色里也升起了满眼绿色,而不是一望无际深不可测的蓝色。

没有它们的日子!

在此情绪支配下,把店里有的蔬菜都点了一遍。舟山不愧是在海中央,除了海鲜,竟只有三五种蔬菜摆上台面。

后来看出来,一长溜排档是同样的海鲜,明晃晃地排列,那种架势恨不得全部是海鲜。这几乎是一种预兆,暗示接下去的日子里只有海与鱼,对于坐在我对面的三位而言。

远洋渔轮上生活用品齐备,包括碟片与书籍这类精神食粮,还有海水淡化装置……所有居家过日子的东西,供应一大家子几十口人。不过年龄最小的小刚这次又带下去一大堆小零食,手机里下载有无数的音乐、电影和游戏——琐琐碎碎的另一种小零食,像一只面临漫长冬季的小仓鼠,一心从陆地搜罗了种种私房货塞满自己的海上小窝。这两年里,手机的基本功能——通信会被彻底荒废。闲置通信功能的通信工具,有点像守空房的人,将在同样的时长里与它的主人同病相怜。

小刚二十岁出海,已经有了四年的远洋经历。当年他一出东海就吐,总算没有一路吐到大西洋。过马六甲海峡的时候,他已经能从舱里走出来徐步观赏异国风情。其实,初出海者翻江倒海的日子里,船上一切都在照常运转。渔船正在赶往渔场的途中,长达五六十天时间,除了一些准备工作要做,场面平静得沉闷,只有波浪起伏,机器轰鸣,无穷无尽。连那些忠告,听上去也千篇一律、老生常谈:吐归吐,吃归吃;不要躺在难受上,能干活决不休息。

世上管用的教诲或规则常常冷酷。小刚自被投入到由自然掌控的巨大摇篮里开始重新生长,逐渐饮食如常、健步如飞,目前做到了二管轮的职位。通常守在机舱里,那是船上世界的底部,也是这个世界的动力所在,一个基础性位置。只要船在海面上,不管是航行还是锚泊,安装有主、副机的机舱永远回荡着隆隆声。金属和柴油制造出来的混响,含着所有的重浊,狂灌入耳。小刚表述得出的感受反而是刚摆脱出来那会儿,觉得一切轻若鸿毛,自身脚不沾泥,似在离地飘荡。

同样在机舱里,目光所及,只有金属的硬度。就是在金属包裹之中,仿佛有颗强大的心脏在不断跳动,而他的小心脏跟它同存在,同搏动。照此推理假设,在洋里,船上机器停止带来的冲击感,必定与船上人的心脏停止相同。

不过,在搜罗天下零碎打包拖进船舱这件事情上,负有看守心脏责任的小刚终究是流露出了还未褪尽的孩子气。

大梁大了五岁,出洋五年,顺利做到了渔捞长的职位。他的地盘在甲板上,处于中间层,直接面向大海。风浪扑上来时,海水从甲板上倾泻而过。五六十台钓机安装在船舷两侧和尾部,伴有一倍多的水上诱鱼灯,比起陆上的路灯显得又密又亮。钓手在此照管,所有的鱼也从这儿上岸。与小刚的固守相比,他是属于船上满世界转悠的那个人,面对的人与事最多最杂,所以他带下去的私人藏品里啤酒是大宗。

酒是提兴之物,也是消解之物,不仅作用于自身,更重要的是能在人与人之间起化学反应,从而使得他的管辖更为顺风顺水。这就是多五年人生经历的不同之处。

老贵是大管轮,同小刚都在机舱里主持。与这两个年轻人直接出远洋不同,老贵在此之前已经做了二十年渔民。十六岁出海,今年正好四十岁。对于他来说,除了时间长度悬殊的差异,远洋捕捞比起以往的近海捕捞反倒更轻松,因为自动化程度高。

出海年头长了,就像出门上班去一样,拎包走人,甚至不用家属来码头送他。显然他除了能照管好机舱重地,也能把自己照顾仔细。这次也没带额外的,只悄悄带了今年加给自己的新任务:两年之内能够把这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世界完全摸透,以便在下一个航次胜任更重大的责任。我想,他这次坚持留在原职位再待上两年加深历练,无非是缘于踏实。这踏实固然来自他的天性,还应该来自他漫长的海上经历:过去的海上二十四年,他经历了多少的风云突变,闭上眼睛也知道海上会有种种状况,就是没有多少惊喜也不见得有多可怕。

闲暇时光,老贵大致在养精蓄锐。饮食如常,按时作息,自始至终留神观察船上的各项运行。少数时候,他也承认拿出手机翻过。随着粗大的手指小心划过屏幕,现出女儿的照片:她的各种自拍,母女俩的合照。出现在照片里的还有老屋、前后院、整个村子……甚至还有一段漂亮的海岸线,带着令人震撼的厚重感,层次分明——从下到上为浅色砾石滩、褐色土层、葱绿的草木带,都是海上见不着的好东西,恍若母女俩的明眸皓齿和纷纷飘扬开来的青丝。作为属下的小刚说,只有那时候,大管轮一贯平静的脸才会出现各种变化。

在船上,生产是绝对的前置,这一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一切围绕着生产转动,他们的作息时间随生产节奏的快慢自行拉长或压缩,鱼情的出现、海况的变化是无声却富有绝对权威的命令。他们的心情也会随着生产过程的顺利与否而起落。毫无疑问,人们清楚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捕到鱼,直接,单一,这在上船之前就已经过反复的权衡。

一只船当然就是一个世界,很小,也就是一只船的长、宽、高,余外不能有丝毫的开疆拓土。因缺少周旋余地,二选一,在远洋渔业里变成一个虽然重大却日常性的命题。

比如,对于一个渔民,下海还是上岸,意味着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生变化,跨度巨大,很难轻易做出决定或改变决定。对于一个家庭,要一个相对宽裕稳定的收入保证还是要一份长相厮守的团圆,还能简化为要钱还是要人。这种二选一,甚至延伸到具体操作上。对于一艘船来说,下锚于此于彼,可能意味着鱼虾满舱或两手空空。风暴来临时,船头与波涛是处于正对还是未能正对,可能意味着有惊无险或其他——在海边生活的人,无法假装不知道这个深渊从未停止吞没它看中的猎物。

即使在具体生产上,招收再普通的船员,要他还是不要,同样是重大抉择。

这两艘船上都有三十来个人,是它们全部的居民。船上不养闲人,每个人都对应着一种职责,一律责任重大——重大到没有他的职责支撑,这个小世界至少坍塌掉一部分。不用说船长不到船出不了港,不下令下不了钩,就是船上的厨师,如果他没有准备好饭菜,整个世界都要饿肚皮,他的手艺糟糕,世界上的人胃口全倒。其他的人直接参与到捕鱼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这个浮在洋面上的世界才能一切正常。

在大洋深处,船像从地球上分离出来的部分,带着一些陆地上的特征,包括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船上,人员的构成五花八门。从地域上看,有的来自沿海,有的来自内陆;有的来自本乡本土,有的来自异国他乡。长相、言语、风俗习惯各不同,却要同吃同住同劳动。从经历上,有资深远洋渔民,有普通渔民,有新手,还有干脆之前没见过海的,却要时刻准备着出手应对突发事件。从素质上来说,远洋一块要求最高:心理素质,能适应长期的动荡和寂寞;身体素质,能适应特殊的生存环境和高强度的劳动;技术素质,远洋捕捞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从业人员的技术专业性要求就越高。

不排除有这样的情况,某个人甚至某条船仅仅是过高估计了他的其中一方面素质——心理,出海以后才吵闹着非要掉转船头回来。这一来一回就是几个月的航程,整条船,一船人。除了经济损失,带来的无奈与沮丧情绪难以形容,能够从船上一路弥漫到陆地,事情过去很久才会慢慢散去。

眼前的三位显然很清楚并适应了自己的选择,尤其是老贵,表达了绝对不可能转行的意思,这跟前段时间遇见的两位船长,连黝黑的肤色和雷打不动的神情都高度雷同。一个人从事海上作业时间越久,就越离不开海,出于某种说不清楚的缘由。一定要说出来的只有三言两语:只会在海上工作,上岸没我们什么事,而且陆上太复杂,应付不过来。

这样一来,只能用“热爱”两字来形容。

这倒是实情。远洋渔业里,海有多大,自然就有多大,船与人继续保持渺小。在陆地上,人的周围越拥挤,自然越被无限挤压,最后只剩下人蹿来跳去,争来抢去。船上世界不但小,而且简约。生产工具占据主体,生活设置靠边,其他屈指可数。所有人的所有心思,首先集中在捕鱼上,完全是围着同一目标,朝着同一方向努力。然后是休息,这不比劳动次要,只有休息好,吃饱睡足,才能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保持住健康体魄。

劳动和休息占去了船上世界的绝大部分时光,剩下来的才是消闲。这时光不多,但不可或缺,尤为柔软可感。

每次小刚回到舱房里的格子床,还是像仓鼠钻进储备充裕的窝里。扔口小零食,戴上耳机,音乐声传来,属于机舱的巨大噪声终于退后,如同漫长的狂风呼啸后忽然平息。只有船还在摇晃,但他习惯了,就如同习惯了地球旋转的人们,并不跟着晕头转向。海已经在外面,这个小空间里,顶灯照射下,柜子、小凳子、被窝、风扇、书籍、食品,紧凑,又有点男孩的杂乱和生机。大部分时间,他都陷入年轻劳动者深长的睡眠。

一本日历就钉在柜壁上,是老式的,引人注目。一般来说,年轻的日子不用计较,尤其是喜欢追赶时尚的年轻人,如果不是在船上,他肯定不用且更不会用这种日历。它的纸张单薄,印刷粗糙,只有标在上面的日子没有偷工减料,有多少天就有多少张,过二十四小时才能撕一张,痛快得用不了一秒钟。提前撕去也不是不可以,但撕得去日历,撕不走日子。不管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人间的日子都不紧不慢地走。小刚说,有时候忙到第二天,发觉可以连撕两张,一下子过去两天,好像赚到了一天。当然,开始想——想陆地、想家、想人、想花草蔬菜的时候,那一天就会变得漫长。

偶尔,他会带着手机去拍日落。只要是晴天,洋面上的日落场面在他的相片里和印象里每回都那么宏大壮丽,远非近海船上所见。那里的天空异常低垂,海面无限旷远,海天之际,一切扁平、延展,只有处在交界线上的落日特别圆,特别红,也特别孤独。作为唯一的点,它像绝无仅有的眼眸,支撑开了海与天,并以此为上下眼帘,正与一双来自洋面某块甲板上的人类眼神对视。然后从无声的辉煌走向暗黑中的寂灭,实在花不了多长时间,就像小刚能用来沐浴的温暖时光并没有多少。

海面上出现的大鱼已经不能引起他的惊讶,那些奋力跃出海面的身躯,喷向天空的水柱,作为一种正常现象,就好像在岸上行走穿过了摇曳在两旁的树木。与鱼相比,那些长着巨大翅膀的海鸟比较能带动他的想象:飞越,天空、陆地,原野、山川……

他也养蔬菜玩。蒜头、葱头,都是好品种,即使没有水,它们也会生长。绿色冒上来,不是蓝色的银色的黑色的红色的,是绿叶蔬菜。等到观赏够了,割下来成为新鲜配菜,增色、提香,让人开胃。

每当太阳这古老炽热的灯盏被人提走,海面暗了下来,一百多盏水上诱鱼灯发出强烈光芒。后来,谁又提进月亮这盏夜灯,又提进更多的星灯,布满头顶,但亮度都比不过它们。

即使是浩渺的洋面上,还是存在着鱼眼,有着精确的经纬度。捕鱼的年头久了,也就熟悉了这一个个眼子,像河里的鱼窠。一般情况下,船一天换一个地方,但如果找到好的鱼眼,可以下锚一个星期不挪窝。

每台钓机都有二三十枚钓钩组成一串。钓绳能延伸到水下几十米。被灯光吸引的鱿鱼围拢,忘情地吞钩,看上去更像是抱住,钓上无饵却有细小倒刺,以匀速往上提。仅仅因为特性或者是弱点,就义无反顾,连绵不断。出水,上船,一个翻身掉下,空钓又无声滑入水中……一切处在自动状态,局外人思之不免荒诞,船上人才有源源不断的充实。背井离乡,长途奔袭,不明等待,千辛万苦,眼看结果出来了,既成事实。

接下去,事情也源源不断。鱿鱼一头栽入输鱼槽,顺着倾斜的槽面进入落鱼口,分别到达几个落鱼点,等待人工分类,装箱,冻结,冷藏。在岸上看见它们,已是肢体笔直,规格统一,排列整齐。由于理鱼并非自动化,比下钓、起钓还要忙碌。

船长指定在何处下锚,通常就是找到了鱼眼。这是一种权威,同时是一种责任,指明方向,决定行止,一切准确无误。大部分时间,大功率水下诱鱼灯先放下,它的亮度惊人,达到几千瓦数,尽可以穿透深黑的水体。下到水下两百米的地方,承受的水压越来越大。有时候鱼还在更深的地方。怎样让它们跟随着灯光上浮?这又是在考验鱿钓船船长的基本功。借助鱼探仪上的映像,他不仅决定在何处放灯,还要判断放置的深度,几时往上带起,上提的节奏快慢——既要把鱼集合起来,又得让鱼跟得上,还得不让它们不耐烦起来。一直提到八十米以上,才准备下钓。此时,船周围的两排水上诱鱼灯发挥了作用,广大幽暗的洋面上下,形成一个青天白日般的光域,恍若梦境,所有人屏息等待,魔幻镜头即将出现。

不过,也有意外失手的时候。比如将鱼群从深海往上带起,来了一群揩油的大鱼,如鲨鱼之类。这帮家伙揩油也罢了,必定是将整个鱼群惊走,弄得船上人打起十二分精神卖弄了半天风情全都白费工夫。在海上,船长如酋长再有威仪,权也不及鲨鱼们,徒唤奈何。有时候起钓,长翅膀的家伙们也来凑热闹大捡便宜。

碰到鱿鱼大群,每台钓机所挂的连串钩子都在不停地上鱼、下鱼,除去钩子损坏、钓线纠缠等意外需要插手处理,看上去,仿佛鱿鱼正缘着钓绳自动爬上来。这已非钓鱼可以形容,完全是战略转移,将一个庞大群体从海水深层转移到船舱里。

传送带上送过来的鱼太多,所有人,包括轮到休息的人都起来帮忙,相当于全世界总动员。

真是又忙碌又亢奋,一场鱼钓下来,就像打了一场大战役。

恰在这种时候,他们开始比赛,看谁在一天内钓上的最多。因为总体产量高,输掉的人高高兴兴地认罚,打扫卫生去了。

也有这样的时候,没找到鱼群,或者它们坚决不肯上当。直到最后,所有耐心都磨光了,诱鱼灯在深海里上下,提得像直升机,完全是“颐指气使”的样子。

钓小鱿鱼因为数量多,络绎不绝,丰收的感觉很明显。钓大鱿鱼相对更累,也令人更振奋,因为上来一条是一条,重的有百多斤,有时候还一次上来俩。长那么大的个子也没多长心眼,同样奋力抱着刺钩,像抱着明晃晃的痛苦,途中一直不肯放手。有时候,就是很难想象一种生物在另一种生物眼里的愚不可及。拉动大鱿鱼相当于拉动一头头肥猪。出水的时候特别费劲,人赶来帮忙,七手八脚也抵不过它粗大的腕足向四面八方挥舞,密密麻麻的吸盘搭上任何东西,立刻吸住,如果是裸露的手臂、小腿,就留下一片血痕,像刚受过针刑。船上人会特别小心地躲开它可怕的嘴,像巨喙,那切割的利器。看着它咬合,仿佛会听见咔嚓一声骨头断开的声响。

小鱿鱼一条一条理顺即可,大鱿鱼还需要分解,接下去更是个脏累活儿。如果内心无支撑,行为不自觉,相信丰收也将恶化为负担。

船上是个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特别讲究情意对等的世界。有心搬酒下船的大梁,一通狼奔豕突之后,犒劳自己的方法是稳稳坐定,与人小酌一番。鸡蛋壳里的社交活动,就像豆子国家的外交,也是像模像样。陆上的人们休假就想着往外走,船上人的休假方式是往里钻:舱房和餐厅。那是船上世界离海最远之处。一样听得见涛声,但只有此处允许人放松,如常睡眠、饮食,回归陆地正常的人生,带来切近实在的安慰。

与休息舱里的格子铺一样,厨房的烟火味复原家的气息。跟相投者对饮,在四壁之内,仿佛是在岸上与朋友小酌。大梁称得上海量,有时候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偷喝过的父亲的酒,是在买酒回来的路上,风吹来周围庄稼的清香气息,现在还会萦绕着他。对着浅下去的酒瓶子,习惯喝酒的父亲心知肚明,却笑笑,并不说话。多年以来,他只有母亲,而父亲留下了关于酒的回忆,五味杂陈。到船上后,他喝酒变得很慢,就好像一个飙车的人松开了油门,车速降下来后,开始领略途中的风景,思考方向和目的地,找寻加油维护的地方。事实是,他变得能够承受。海上生活的无形压力像水压一样,将他身上嚣张的部分均匀挤压,使他质地致密起来,能够很好地担负时间带来的一切:责任,种种难题。担负一个家族的现在与未来,扛起一条船上的整个甲板部分。

远洋生活对于大梁的挤压,换到小刚身上,却变成了一剂澄清,显然剂量超大,以汪洋来计。巨大水体隔离了人世间的芜杂,简约生活迫使内心宁静。漫长的海上生活,让从前沸腾的日子和心境、重浊的成分以看得见的速度沉淀下去。人一旦开始头脑清净,很多东西就明晰起来。现在,当他心境基本平复,只剩下头发还是刺猬的刺似的竖起。

有时候运气好,他会从送给养的来船上得到一张报纸,一瞬间有点心猿意马。其实这还是过期货,一个多月前的,包装其他物品来到这艘船,无意中成为此处最新鲜的文字,像吹进一阵清新的风,带来亲切又久违的陆地体味。

小半年一次的给养船所带来的新鲜,是被延后的新鲜。就像他们等待上岸的感情,被延后整整两年的新鲜。其间,每一念转动,都产生一粒种子,在单调重复的捕捞过程中发芽长大蔓延,要不干脆发霉。所幸前者是正常性的,因此日子里的绝大部分不是被摊薄而是厚积。

两年,船上原有的每样东西都像冷冻食品和脱水蔬菜,就连他们穿在身上的衣服,互相说着的那些话。新鲜的水,新鲜的食品……对于小刚这样正在生长旺期的人来说,外界新鲜的信息也一样被需要。每次回去,他总要补课,陆地上的世界更新太快,要跑步跟上。在这方面,年轻如他,还不肯完全放手,只能像起步慢了一拍的人,永远处在追赶的状态。

老贵的样子很敦实,用他自己的话说,比近海的时候还要壮实。我上次与他见面,看见其一个人,但在回去的轮渡上,发现身后多了妻子。看来跟我见面的时候,他是将她带出来的,不知道雪藏在哪里。现在,他跨上一辆桃红色小摩托车,妻子环抱着他的腰,在我前面似一对比目鱼摆尾远去。就在熙熙攘攘的陆地上,这对不习惯抛头露面的中年夫妻,此刻并不避嫌地拥抱在一起行进。一个多月前的远隔重洋终于变得严丝合缝,风浪不能从中穿过,显得牢不可破。

他们的分离,向来是陆地板块的分裂。他守着船,打好鱼,她守着家,照顾好父母孩子。在约定的日子里,两个板块再次漂移合拢。

小刚微信上的标志性语言是:一直劳累的人。底下有一句话没有说出:唯有劳累才能治愈寂寞。在船上,劳动既是必需,也是拯救,是目的,也是过程。

船出海两个多月以来,我发现他的微信一直没有更新。试着发了一条,毫无疑问没有回音。想象他是否仍在发,只是出不来。

只有在这时,才真正意识到何谓人在天涯。大概现代世界,互相之间无法收到和发出信息,才是最遥远的距离。现在,在我这一边,有想象中的动荡、劳累、寂寞,却没有想象中的坚强和满足感。所以我这个岸上人一时惶惶不可终日。

听他们说过,有如此渴望陆地的人,归航时,远远地看见陆地,迫不及待地要跳下船游着回去。幸好被人死死拉住不放,因为看得见的岸,实际上还很远。

老贵和那些船长——应该看出来,做到船长的人,确认一辈子与海为伍了。如果让他们长待在陆地,必起远航之心。说到底,如果他们还不算是一条船,肯定算得上半个海洋生物,更适合海洋上的生活,简单、明确、紧凑。那里运行着的独特规则,除去劳动是基本的生存,勤劳是公认的美德,还有安全和健康是最低同时也是最高的要求。

有个现成的范例,本岛有个远洋渔民,觉得自己在海上漂泊了大半辈子,越漂越远,不禁自怜起来。去年下决心将船上股份卖掉,以断后路,从此在陆上安享人生终老。半年没到,他就开始后悔,经常转悠来转悠去就转到了码头区,找人叨叨海上那些事。

老贵是朝深水区发展的人,他的密度远超过陆上人。长期加压以后,从灵魂到身体已经形成稳固的抗压系统。这种高密度,当然适合在水上世界沉浮,而不是行走在实笃笃的地面上,那使他笨拙,转身慢半拍,专注的优点,也会变成木讷的缺点。同时,二十多年的澄清功夫做下来,几乎让他做到了某种纯粹,这种纯粹与陆上的复杂也不再匹配。

前面说过,距离将一切往后延。因而海上生涯里,打电话这种事也变得值得一提。这不仅是听到亲人声音的机会,也是能听到船上以外人类原声的机会,这里少数的高消费。就个人消费而言,上船以后,人们似乎成为一种只产出不消耗的人种。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随便打电话的,尤其是家里打往船上,容易引起误会,以为出什么紧急状况了,还有就是并不知道对方是处在作业状态还是睡眠状态。正常的频率,是一个月打上一次,多数是船上打往家里,挑周日,便宜一些。由于存在各种因素影响,有时候声音传来会变得飘忽,真的像打电话一样,站在大西洋上向着中国大陆叫喊。据说声音从船上到达家里,上天入地几番折腾下来,会有所延迟。

很想帮到那信号,将它从一端亲手带到另一端,中途不损失,不变形,不拖沓。

与靠岸前暴涨的幸福指数相比,离岸前夕的幸福指数显然是负的。对于小刚而言,今年更加如此。未成家的年轻远洋渔民,上岸的时光通常用来处理人生大事。本次离岸,小刚的私人物品里还夹带着失恋一项。他本想与等了好几年的女友约定,再过两年后回来,有了相对厚实的经济基础和更过硬的海上资历,再谈婚论嫁。但女孩如花,一等多年,再等又两年,只怕等成明日黄花,所以希望先结婚要孩子。小刚却没松口,一旦举行婚礼、装修房子,接下去,生孩子,哪一样都是重大支出。想到自身目前的状况,就没了底气。

大梁则带上了爱情,姑娘这几天来看他,今天刚送走。同样的两个月时间内,前者决定结束一段存在多年的感情,他却决定开始一段希望延续到老的感情。两个月内,大梁与刚认识的女友干脆利落地确认了恋爱关系,并约定:两年后,当他归航,如果她仍在岛上等他,跨省区的两家就结为秦晋之好。

假如为了满足戏剧性,在此可以借用一些画蛇添足的场景。比方说,归航之日,约定在港口挂满小彩旗,就表明姑娘在等他,可以上岸举行婚礼;挂满气球的话,他最好还是在船上留守,直接开始下一个航次。然后,忙中出错……

老贵带上的私房货里,有女儿的牵挂和体贴。她希望父亲能不再出海,在岸上少赚一点钱,多留一些相聚的时光。但老贵没有答应。他知道当他老得不能出海,所有的经历就像露出水面的水下推进器,再庞大也无用武之地。他用着一个老款智能手机,并不像两个年轻人那样都换上了最新款的,然后嚷着:辛苦铜钿快活花。反正下次上岸时又成老款了。其实,老贵这次也买了一个最新款的,给了女儿。渔民出手豪爽,远洋渔民尤甚,是对空白时光的弥补或回馈。

在相对短促的单位时间内,他们人生里的很多东西也可以认定为一边被扩展一边被压缩。

比如那些飞快长大的孩子,也像整个世界一样,两年累积出巨大的变化。

比如巨大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里,一声好吗,需要进出大气层,到达的时候才如此飘忽。

比如在狭小的空间里,从船头到船尾,从底舱到桅灯,船是什么样子,世界就是什么样子。船摇晃,世界动荡;船稳固,世界结实。但总体上,命运的动荡已经具体直观为船的动荡,抗衡动荡的办法有:于物体,是将它们全部牢牢地固定住。两条腿直立行走的人不能被固定,就让他们自由灵活地穿梭在所有固化的设施中间,与船一样迎接波涛,终日不宁。唯一能拯救他们使之牢靠的总是体内的锚——强大的内心,以此维持着上面奇特的平衡。

船里的每一处,早就被摸透,被走遍,像自己的身体。几十个人,每天见面,共同使力,风一样吹黑他们的脸,鱼群使他们坚持了下来。海是白天黑夜的面对,总是海,只有海,必须出海。之前,在岸上的有限时间里,与生活快速讲条件,不断做出二选一:老渔民,是再次出海,还是不再出海;新渔民,是决定下海,还是就在陆地。与妻子,是同舟共济,还是各奔东西;与女友,是结婚,还是分手;与陌生的姑娘,是结识,还是继续陌生……

每年九月份前后,会有船回到母港休整,这些船就是在南田岛上的船场里造出来的。当时一尘不染地出门,后来风尘仆仆地回来,像打拼天下的所有孩子。船身布着黄色锈迹,船员们里外打理,包括船长,都穿着深海蓝的工作服,戴着手套,除锈、补漆、清扫,修理钓钩,保养机器。比人类对付大地球要认真细心得多,同时爱惜得多。乾坤日夜浮,那是由他们一手驱动和维持的世界。

从舟山回来的第二天,在岛上遇见另一位渔嫂,带着双胞胎儿子,六岁大,活泼如正在飞的子弹头。脸上犹带着落寞神色的勇敢小母亲说,儿子出生才四个月,远不会说话,父亲出的洋;等他回来,又会走又会叫爸,乐坏他了;再一趟回来,从幼儿园学得能唱会画,使他自叹不如。这次回家,想要跟儿子亲密,捉都捉不住,急了威胁说要撒张大网来罩住他们。等下次回来,就是背着书包上学堂的读书郎。小时候难带,只要给他们吃饱穿暖就是了,大了只怕更难带……她的眼圈瞬间红了,我不能再追问。况且天已经黑下来,我决定当晚就住岛上。

海岛乡村的夜晚如此沉默,狗都很少叫,安静得像大草原。比草原更大的大海,此刻是这样安静还是相反,我和她真的不知道。资讯发达、天地贯通的今天,这场长达两年甚至更久,横跨几大洋的集体离别,一直寂然无声,足够在距离之间长出汪洋一般的思念。从女性的相同视角看过去,那些时光的豁口,很多人生很多东西从中汹涌过去,像船尾不断甩出的滚滚白浪,一去不回头。年华消逝的痕迹,一路惊心动魄,却总是转瞬即逝,寂然无声,不曾被留意与记录。多少年来,船与人一起离去,船与爱一起抵达,距离有多长,被抻长的爱,不得不被拉扯的牵挂,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最后总是,船与人一起老去无遗,船与家一起坚固努力。

思念、寂寞一向都像外来植物,分离是它们最好的养分。它们每次疯长,从陆地一直长往水里,沿着船的航迹,整整长满地球大半圈。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无人乂割的它们,始于起航,终于归航,荣枯只以航次为季节。

一旦成为海上人,就成为一群被神秘力量追赶或驱逐的人。很难让人留意到的远洋渔民,除去浪迹汪洋的离群索居,剩下的少量时间里,他们最常出现在异乡和故乡的码头区,那里本不适合人驻留,只有进出。他们的船泊在港口,只是其中一点,他们走上码头,混入人流,马上像一滴咸水混入淡水,并不改变什么。当他们出海,又像一滴淡水混入咸水,也不能改变什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咸水区,他们依然是那滴淡水,在淡水区,又成了一滴咸水,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渗透侵袭的企图与压力。这让他们在岸上的时候想海上,在海上的时候想陆上,仿佛人生主要过的就是一个“想”字。

大众眼里,他们在岸上也缺少舞台和价值,只会比一般人沉寂。真正显示其巨大能量,引发很大改观的,局限在各自的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单元里。现在的小家庭,少一个人,就少了几分之一,如果这是一块蛋糕,被切走了很大一块。两年时间,自圆其说努力形成一块小蛋糕,被切走的那个大块重新加入,蛋糕再次被做大。多一个人,一个分量最重的人,完全改变了家庭的氛围。家里开始比平时热闹,这是肯定的。各种开支增加,这是应该的。除去迎来送往,吃喝玩乐,一家人,用比平常人家更充裕的时间在一起——是更用心地在一起。他们一天的含金量,远远超过普通人家的日子。因为有下一个航期等着,日子从第一天起就被计算,因此飞快地过去,也超过了平常日子。

如果被诅咒的生活肯定不是正常的生活,被赞颂的生活也不该是正常的生活。因此从第一天起,他们就知道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仅此而已。一艘船,一群人,一种早已上岸的物种,重新选择了远离陆地的远洋生活。

面对不可企及的距离,不能回应的此刻,生活的无尽海洋,音乐再一次充当了某根稻草。

在舟山告别的那日,摇摇摆摆走近我的小刚,握在手上的手机正响着我耳熟的旋律,现在静心回想,仿佛是《乌兰巴托的夜》。那首歌的开头应该是:你走了那么多年,你还在我的身边……乌兰巴托的夜,那么静,那么静,连风都听不到,听不到……

如果此时代入远洋七号和八号渔船,歌词中途可以变成:一个三百六十日再一个三百六十日以后,你与船,穿过风,穿过云,穿过一切回来。

在此之前,他们的相思中有人与人的相思,人与物的相思,一块对另一块的相思。

参与想他们的日子里,我把所有的漂泊都想了个遍。这座岛在东海中漂泊,我们在人海中漂泊,整颗蓝色星球在浩瀚银河系中漂泊。相同的漂泊感能把人拉近,也能使人最终平静下来。远航,不过也是一种漂泊。

即使在纸面上,而不是海面上,我如此不愿说出另一些东西。因此明知纸上并不会兴风作浪,下笔依然万分踌躇。

我知道在黑夜里想海,黑暗也会荡漾起来。在黑夜里想海上的人,荡漾的黑暗就掀起了惊涛骇浪,打翻一切平静,包括基本的婚姻关系。

婚姻太重要太复杂,是锚、船、港口、陆地本身。在远洋渔民家里,婚姻这件慎重和沉重的事情,从一开始,与别离就联袂而至,甚至作为一种前置和预设。它们结合得那么紧密,好比婚礼当天它们同时举行了婚礼。

恋爱时期,花前月下的时日先天不足,婚后头两年,才是他们一生中最奢华的时光。由于婚前做的长足准备,这段时间,他们享受所有充裕:甜蜜感情、时间、财富,像一段来到陆地的行旅,看着陆地上的人在奔忙,显得闲适与奢侈。直到孩子出生,好日子从此被断成一截截过。因此孩子长大这件事,中间不得不有大段的空白或者黑屏。反过来,孩子眼中的父亲,是多年老一回。夫妻之间,更比牛郎织女的一年一度相逢,间隔时间长一倍,相聚时间也长得更多。

他们的生活样式,统一把好东西都放在一个时段,把坏东西放在另一个时段。把苦涩放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把甜蜜放在一家子相聚的时候。呈现在对方眼里、世人面前的,都是相见欢。

强调一遍,无论什么都要亲手放上生活的砧板,一刀一刀斩开来,尤其是爱。

如果爱情的力量是将不同的人从远方拉近,近到肌肤相亲。后来,仿佛是用力过猛,婚姻的力量再次显示它巨大的力量,将一家人推向海陆两端,相隔十万八千里。

阔大的距离,有足够的动能让平稳的情感涌起巨澜。

结果,就有人在海上与风浪为伍久之,安然无恙地靠岸,才发现自己的家早已在陆上颠覆,连同人与全部辛苦所得都沉没于人海不见。

生活的驱赶与自我选择的倾向性,当它们合流的时候,一切不但发生而且持续发生。

我尽量慢慢写,现在,文章还是写到了结尾,离约定的时间依然很远。早就说过,地球不会为他们的相见欢转动得快一分一秒。

有迹象显示,这个时代努力远离有血有肉的生活,但很多人特别是他们的日子一直有血有肉、有条不紊,保持充分的质感。他们迟疑过后决然投入劳动与思念,投入生活与远方。他们承载着生活的血肉之躯,包含着当中的紧固灵魂。当所有分离的痛苦,重逢的喜悦,一丝不苟地落下来,落到他们头上,全部被接纳,自始至终如洋流循环在体内,一生裹挟着激荡浮沉、冷暖悲欣。

为了在不知去向的日子里找到他们,找寻更多的安心,我打开过世界地图,在大片蓝颜色构成的深邃与广袤里搜寻他们的踪迹。

后来,我再次来到舟山,在这家远洋渔业公司一个不起眼的房间里,在一个负责紧盯的人指点下,在经纬度与船号与小红旗的旁边,终于捕捉到他们的生动身影。此时,在我面前,他们的世界只有指甲盖大小。两条七十多米长、十多米宽的船,船上六十余条汉子,包括精干的小刚、高大的大梁、敦实的老贵,都被成功纳入这粒东西中。按时间换算,洋上正是上半夜,大部分人在里面劳动,也有人在里面安睡,有人在里面吃饭。还有人在里面尽可能长地思念,试图与陆上的某一根思念实现接头。

现实再次施展魔法,将整个活生生的世界概括成一点。

同类推荐
  • 在不确定的尘世

    在不确定的尘世

    本书是王志成先生的第二本个人散文集。比起第一本《后现代生活沉思录》(我社出版),作者的文笔更加成熟,思想也越发深邃轻灵,内容包括“圣人的顽固和思想的用场”、“真理的流淌和意志的力量”、“滋养的世界和简单的生活”、“神秘的自我和不确定的尘世”等。这些散文,不是晦涩的哲学思考,它们来源生活,将哲学世俗化,同时又带着一种沉浸于哲学者的天真,帮助读者净化思想,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
  • 世界上最优美的感恩美文

    世界上最优美的感恩美文

    《世界上最优美的感恩美文》由鸿儒文轩主编,本书作家们以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在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实情感,他们将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幅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使作品形成了独有的魅力,激发出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世界上最优美的感恩美文》根据相应内容进行归类排列,形式新颖,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启迪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胸怀如雪

    胸怀如雪

    这本诗集是有特点的。其中不少诗作是很有层次的。从艺术的特点上看,廖自力不靠精巧的构思取胜,而是善用板块式的情感铺叙,用史诗的笔调来展现心灵的历程。在诗的意象上,他注重通感的创造,让浪漫精神渗透和跳跃在其诗作的语辞方式中,他的诗作闪烁着浓重的理性色彩,体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 国旗阿妈啦

    国旗阿妈啦

    仁曲珍是一位深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藏族老人,在四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位老共产党员每天执著地将五星红旗在自己的院中挂起来,成为边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道老人的事迹后,都给予了关注与关怀。《国旗阿妈啦》的作者杨年华深入老人所在的樟木镇帮村采访、拍摄,对老人的人生故事进行了解,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进行探寻,最终写成本书。《国旗阿妈啦》以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尤其作为旧农奴,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生活、尊严上的翻天覆地变化为核心,以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描写对象,进而将镜头拉远,焦点扩大到老人所在的一个村、一个镇的数十年发展。
  • 唐诗之美

    唐诗之美

    本书作者撷取30位极具特色诗人,以每人的一句不常见而又浓缩了诗人性情的诗句为题,以一首诗为窗,轻轻打开,整个大唐朝绚烂的诗意天空映入我们眼帘,并附有原作欣赏、诗人小传。
热门推荐
  • 十地义记

    十地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在岁月中等你

    我在岁月中等你

    初恋,是最刻苦铭心的。真爱,是最不可割舍的。杨木生命中的两个男人,她将何去何从?
  • 薄荷绿之夏

    薄荷绿之夏

    这本书表达出了对青春的感悟和经历。有悲有喜,有甜有苦,多彩多姿的,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一步一鬼

    一步一鬼

    人生活的空间,称其为阳间,人类死亡后,其魂魄所在的空间,称为阴间。大量的古代神话和道教典籍中都有阴曹地府的记载。相传人死后会到黄泉地府,过了鬼门关便上一条路叫黄泉路.....所谓黄泉路上无客栈,黄泉路上无老少,这都是民间相传已久的传说,我是一名棺材铺的学徒我叫王大山,下面的故事是我与我的大伯的亲身经历,大伯是我们棺材铺的老板,自身也是一位懂阴阳八卦之法的法师,一件件离奇的故事,一桩桩骇人的传说,敬请你们细细品读。
  • 逆时针:曾经再见

    逆时针:曾经再见

    什么算是出轨?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抑或两者都算?而我所认为,当我已经不相信他的时候,他就已经出轨了。不管他是否是真的。而暗恋也是一样,当我认定他已经有对象之后,不管他是否真的有对象,他都已经有对象了。于是,我选择放弃。
  • 照片转换现实

    照片转换现实

    照片转换现实?如果你是一个有着外星机器人弟弟的诈骗犯,恰巧拥有照片转换现实的能力,你会选择如何生活呢?你还在对着照片撸吗?如果照片里的女主角被转换出来呢?
  • 异世武神

    异世武神

    一心遵守师命闭关飞升的沈天在飞升之时闹了一个天大的笑话他被坑了!这哪里是飞升,分明就是魂穿异世,夺舍重生!处境凄凉,身世诡秘,身份还是个打杂的!且看沈天如何凭借武经六术逆天改命,踏破天地枷锁,一步步揭开。
  • 秋梦

    秋梦

    我们每个人都在和命运做争斗,用内心最珍贵的东西,换回心中希望的结局。不同的人生有这不同的经历,在与命运撕扯未来的时候,回过头又有什么人在等待你陪伴你?
  • 至尊篮神

    至尊篮神

    一颗神秘的火球一个猥琐的老头带领方天玄走向别样的篮球世界从而书写一段至尊篮神传奇
  • 跨世纪之异变之战

    跨世纪之异变之战

    2030年,中国地月考察队在新疆发现了侏罗纪的大规模的恐龙化石,李洋所在的第七考察小队却遇到了一座类似于陵墓的建筑,误打误撞找到了侏罗之境的入口,他们一小队的人都被吸入了侏罗纪元...本书灵感来自梦境...群号:30045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