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05500000002

第2章 不要怕说“我有病”(2)

由此,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产生的心理问题愈加普遍:各种明争暗斗、消极怠工、无故弃学、离婚、弃子、包二奶,甚至连吸毒贩毒、抢劫杀人、敲诈勒索、贪污盗窃、行贿受贿、买官卖官、卖淫嫖娼等犯罪问题也应运而生。

心理障碍已经成了我们前进道路中的绊脚石。社会要想发展就不可忽视人的心理健康!

社会环境的急剧转变,使一部分人因此失去原有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使一些人受到刺激,变得心浮气躁,如果不能对他们的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就会让其形成心结,从而诱发心理疾病。

改变旧观念

我们对“神经病”、“疯子”这类词特别敏感和忌讳,对精神病患者特别鄙视和排斥,这种愚昧、陈腐的旧观念,直接或间接害苦了很多人,酿成了许多人间悲剧。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旧观念。

浑然不知,不予重视

我们对于身体疾病所反映的病情、症状,比如头痛、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一般都有最直接、最具体的感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医疗保健方面,人人都称得上是半个医生,而对于心理疾病,则远没有那么具体、清晰、透彻的认识,也没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

有位嫉妒心很强的女性,工作上从来不让人,任务多了怪领导,任务少了怨同事。生活上见不得别人穿着打扮比自己好。一张口就带“刺”,大家见了她就怕。亲朋好友怎么劝她,她都改不了。她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对,却控制不住内心的妒火。最后单位进行“优化组合”,没人要她,她成为下岗人员。

她不知道,这其实就是心理疾病惹的祸。

事实上,只要有心理疾病患者存在的场合,就会给人无形的压力,就会令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如果你身边有心理疾病患者,你总会感觉不顺心,无论你是他的家人,还是同学、同事,你的生活质量都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我们习惯把各种心理异常仅仅看做是性格、修养、脾气的问题。因此,就算是身边有心理疾病患者,我们也难以一眼看穿;就算少数人看穿了,多数人也难以接受;就算多数人接受了,患者本人及其亲属也未必肯承认,更不用说接受心理咨询了。而这就是心理咨询最大的障碍。

有人说:心理疾病,我没见过!其实它已不知不觉渗透到我们身边。家里有人脾气古怪,我们说是他性格不好;单位有同事常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牢骚,我们认为是他修养不好。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心理“病”了!

从本质上来讲,性格问题、脾气问题、修养问题就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数年前,有一位成绩一向很好的高三女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来我这里做心理咨询。我见她精神抑郁、悲观失望,为她开了两天的病假单,让她休息休息,调整一下心态。

她把病假单交给老师,老师也不知道这算不算病,就转到校长那里,校长看了看,不以为然地说:“抑郁症?我都有呀!这哪能算是病?不批准!”

晚上,这个女生心灰意冷,想不通,一心想自杀。她从宿舍冲向阳台,想跳下去,幸好被洗澡回来的同学发现,抓住了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她放弃了学业,连高考都没参加。

校长的无知和漫不经心,就这样误了这个学生的一生。现实中,有多少人是抱着与这位校长同样的心态和想法的?

在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有心理障碍,甚至病得不轻,却被一些虚幻的假象所蒙蔽,认为自己活得很好,根本没有病。他们的家人也多认为是“思想问题”,不必大惊小怪,没必要进行治疗。

极力否认,刻意回避

人的一生会遇到数不尽的事件,其中有许多就是导致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但这些事件往往会被我们忽略,我们甚至在潜意识中刻意回避对自己不利的形势,就如受了轻伤的动物,为了逃避猎食者的追捕,佯装健壮,奔跑自如一样。

有的人表面很快乐,其实内心很郁闷。别看他天天在别人面前笑容满面,也许正在为家里的事忧愁;别看他在外高谈阔论,可一回到家便寡言少语。

有的人告诉别人他活得很好,然而他往往心中有事,时常胆战心惊。有的人天天梦想着升职加薪,可幸运之神却总是与他擦肩而过,让他一肚子的怨气没法发泄。有的人雄心勃勃,想创一番事业,可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内心压抑的体验只有他自己知道。

有的人事业顺利,生活美满,却感到生活好像缺了点什么。有的人说他什么都不缺,却整天空虚寂寞,感觉人生似乎走到了尽头。

有的人身体很好,无病无痛,却总是睡不着,头脑中思潮起伏,浮想联翩。

有的人看似无忧无虑,其实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身体上,总担心自己身体出问题,担心自己患不治之症。

以上种种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矛盾。这些矛盾心理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心结,产生心理疾病。

中国人喜欢说自己心脏有病、肺有病、肝有病、肾有病、胃有病,等等,这病那病,如数家珍。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

但是,中国人对心理疾病特别忌讳,一谈到心理疾病就感到恐慌,感到愤怒,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污辱,是骂自己“疯子”、“白痴”、“神经病”。许多病人拒绝就医,有的甚至又哭又闹,家人、朋友生拉硬拽,也无法把他送去治疗。据卫生部调查显示,国民中六成以上被调查者将“精神病”与“神经病”混为一谈。

有位患者自杀了3次,意外获救,保住了性命。当家人要带其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她却说:“如果不逼我去看心理医生,我以后就不自杀了。”令人哭笑不得。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患者不愿承认自己有病。即使所有诊断都符合,甚至拿着书,一条条跟他对证,他还是会摇头,否认“有病”。

为什么人们总是怕别人说自己有心理疾病?为什么总是不愿承认“我有病”呢?承认了有何不好?

其实,心理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也是一种病,而且十分普遍,每个人一生之中皆可能会患上,因此患了心理疾病,本不应害怕,其他人更不应歧视。但事实是,社会上确实存在恐惧和歧视心理疾病的现象。

习惯思维,忽视心理

在临床,经常可以见到那些心痛、胃痛、关节痛的患者,他们被疾病折磨得死去活来,等我真正为他们诊断清楚的时候,他们却怎么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甚至连医务工作者也会对诊断结果表示怀疑。这是我们对心理疾病认识不足的表现。

一位40多岁的妇女,腹痛多年,总也治不好。于是到某大医院找胃肠专家看,经专家多次动员,她做了胃大部切除,术后腹痛症状却依然不减。此后两年,她又先后做了3次手术,胆囊、阑尾、子宫等附件统统“下岗”,心想这下应该没事了吧?

然而,症状依然顽固地纠缠着她,没有丝毫好转。

这前后她花了20多万元医疗费,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她写好了遗嘱,在床上躺了两年,心灰意冷地等死。

见到我,她第一句话是:“医生,我是来试试的。”

经过询问我才知道,她的宝贝儿子正在吸毒。我敏感地意识到,这才是她的病根所在。

她患了隐匿性抑郁症。经过系统治疗,她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人们习惯认为,哪儿不舒服就是哪儿有病,比如心口痛、心慌、心跳,就是心脏病;胃痛,就是胃病。俗话也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说,哪儿有病,哪儿就会痛,哪儿就会不舒服。这是正常的、符合逻辑的规律,也是人们一般的常识。但是,如果反过来推理,认为哪儿痛,就必定哪儿有病,那就未必完全正确了,如失恋、受惊也会引起心痛、心慌、心跳;生气、紧张也会引起胃痛、胃胀、吃不下饭。

临床工作中,许多心理医生发现心理疾病最容易被误诊的症状就是“疼痛”。由于大众缺乏心理医学常识,认为“哪儿痛,哪儿就有病”,但依此方法治疗却怎么也治不好,以致有的医务工作者将那些看上去像躯体疾病,实质为心理疾病的怪现象当做“疑难怪病”看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方面,大家一心只想诉说自己的病情症状,有意无意地把精神心理状况掩盖起来。一种是以为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与疾病无关;另一种则认为精神心理属于个人或家庭的隐私,不便启齿。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医学教学体制的原因,生物医学与心理医学互相脱节,加上我国心理医学起步较晚,各科医生都只在本科的专业范围内打圈圈,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躯体局部组织器官上。许多医务工作者接受的主要是生物医学教育,所以对心理医学不甚了解。即便各种检查手段都查不出问题,也不会注意到患者疾病的心理诱因。这就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误诊。

其实,心理疾病种类很多,特别是感知觉障碍类的心理疾病,表现奇特。通常患者感觉身体某部位痛,而病症的根源却不在痛的部位,但由于我们对心理疾病缺乏了解,结果把许多本来应该属于心理疾病的,误作躯体疾病处理了。

当患者经过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的病变异常,或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关治疗没有明显改善时,我们可以从心理疾病方面进行考虑。

感知觉方面的心理疾病,多归属于神经症范畴,以躯体形式障碍、焦虑症为主。另外,还包括一部分隐匿性抑郁症。

16年来,我在心理咨询门诊看到了许多令人心痛的事,特别是金钱的浪费。我详细调查过,一个心理疾病患者要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找到“对症”的治疗途径。

由于久治不愈,无法解除苦痛,相当一部分患者求助于社会上的游医、巫医、神医及江湖骗子,而这些人故弄玄虚,将心理疾病说成是“鬼神附身”,令患者及家属围着他们的“指挥棒”转,以牟取不义之财。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很多人及部分医务人员依然按过去的思路想问题,甚至单纯地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病”。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世界卫生组织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健康不仅局限于生物源性的范围,还与社会、心理密不可分,并提出了“生物、社会、心理”的健康三要素,同时据此对健康的定义做了修正,认为“健康不仅指躯体没有残缺和病痛,还必须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简而言之,躯体会患病,心理同样也会患病,仅仅只是身体健康的人还不能算是健康人。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20世纪末问世的一种新药的故事:“百优解”现象。

“百优解”是一种抗抑郁药,即千百年来传说中的“开心药”。服用此药可以缓解人的紧张、焦虑和忧郁情绪。它的诞生和其产生的药效使得世人眼前一亮,并成为媒介追捧的“明星”。问世10个月销售额竟然达20多亿美元。

一种小小的药品何以产生如此大的共鸣,何以能创造如此巨大的财富?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对心理疾病很重视。患心理疾病被看做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有了心理问题,人们也很乐意去看心理医生,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开心愉快的事,经过医生的心理治疗可释放压力,心情轻松,是莫大的享受。

但是,中国人最忌讳说心理有病。就算在心理咨询门诊,许多患者要开口说出“我有病”这三个字,也浑身不自在,面红出汗,表情僵硬,眼神惊异,表现出一种恐惧的心态。这完全是因为对心理疾病的误解所造成的。

这种不正常的状况,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文化背景大有关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理疾病给人们留下了极其可怕的印象。它不但让人联想到胡言乱语、又脏又臭、打人骂人、流浪的疯子,还让人怀疑你的家人和你的后代会不会也有问题。“有遗传性,难治愈”,我想谁都难以接受。其实这是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出于对心理疾病的无知所产生的误解。事实是,绝大多数心理疾病与遗传无直接关系,且并非难治。

不论年龄、出身贵贱,也不分性别、地位、职业,甚至不论性格,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每一种矛盾,无不对其心理产生影响,而且也都潜伏着诱发心理疾病的危机。

人是由躯体和精神组成的,就像电视由电视机和电视节目两方面组成一样。电视机会坏,电视节目同样也会有问题。人也一样,躯体会患病,心理也会患病,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躯体患了病称为躯体疾病,而心理出了问题就称为心理疾病。

需要说明的是,心理障碍是各种各样的,表现不同,轻重不一。轻则影响个人情绪、心态,叫心理问题;重则影响自身的生活、学习、工作,这就构成了心理疾病。而那些严重到威胁自身生命,或致使丧失行为能力的,就属于精神病的范畴了。

2002年春天,我到澳洲参加一个抑郁症培训班,西澳洲大学心理学教授杰夫·来利指出:每5个心口痛的患者中,只有1个属于心脏病,其余4个则是心理疾病。

而在我国,去医院看心脏科的人与去心理咨询科的人的比例大约是25∶1。

可见,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东西方的差异很大。

我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并非我国患心脏病的比率远远高于心理疾病,而是因为大家对心理疾病缺乏了解。因此很多人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只要是“心痛”,肯定冲心脏科奔去;只要是胃痛,绝不会到其他科就诊;只要是关节痛,也必定会到相关医疗部门就医。这本无可厚非,我只是告诉大家,如果您在相关科室看了很久,服了对症的药物,却丝毫没有改善或者有好转的迹象,请回过头来想一想患病的原因。

2003年10月10日,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在我国重度精神病患者中,接受治疗者仅占总数的1/5,而抑郁障碍的“未治率”高达95%。调查中,听说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名称的人,分别为808%、519%、366%。在认识到紧张恐惧可能与心理问题有关的人中,认为应该去看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的不到一半。这些数据令我们瞠目结舌。

按国际卫生组织颁布的疾病普查,欧美国家每100人中就有58人患心理疾病。如果按此数据推算,我们13亿人口,估计就有6千万以上患心理疾病。

事实上,大量的心理疾病患者却并不知情,更不知道这类病可以医治,还有药物治疗,他们没能得到合理的医治,不是因为科学技术,而是“惨败”在陈旧观念之下。的确可悲!

心理疾病是现代人身心健康的大敌,它的发病率如此之高,患病人群如此之广,已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大力宣传,提高社会大众对心理疾病的认识,使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学会正确对待心理疾病。

同类推荐
  • 优秀中层要懂得的心理学法则

    优秀中层要懂得的心理学法则

    许多人都可能当上中层领导,但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层,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中层领导呢?本人的气场,沟通、控制情绪 、管理员工的能力,以及团队建设是优秀中层要必须掌握的。想要把每项工作都做好,就应该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其中所包涵的智慧,加以实践。既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又要善于授权,并同时把责任下放,构建一支高效的团队。杨文忠所著的《优秀中层要懂得的心理学法则》从五个方面讲述了作为一名中层领导在处理不同问题时应该掌握的心理法则,通过阅读《优秀中层要懂得的心理学法则》,对提高中层领导的管理能力将大有帮助。
  • 72招让你教出最懂事的孩子

    72招让你教出最懂事的孩子

    内容提要 本书从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教会孩子学会与人交往、让孩子快乐起来、正确对待孩子的无理行为、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等五个方面入手,讲解了孩子不懂事的原因,就怎样培养一个懂事的孩子提出了有效的方法。
  • 如何减轻压力

    如何减轻压力

    适度的压力可以挖掘人的潜能,一个普通人充其量也只不过使用了其潜能的十分之一。适度的压力是动力,对人大有益处。如果压力过度,就会千万生理方面的反应,心跳加快,骨肉紧张,血压升高,背痛,腹胀,失眠等等一系列症状。接着是各种各样的疾病蜂拥而至,比如心脏病,胃溃疡等。据调查75%的疾病是由于过度的压力造成的,其次是心理方面的反应:忧虑、沮丧、恐惧、消沉、心悸、急躁......过度的压力像一个狰狞的魔鬼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心灵,生活甚至生命。所以减压刻不容缓;减压迫在眉睫;减压势在必行;减压十万火急!
  • 行动的策略(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行动的策略(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 焦虑

    焦虑

    本书作者通过从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中精选出若干个案,以极富现场感的描述,实录了心理咨询的过程,分析和解读患有焦虑或疑似焦虑症状的人群的病因及心理疏导办法。是一本实用性和可读性俱佳的心理咨询类普及读物。
热门推荐
  • 七宗罪之天启录

    七宗罪之天启录

    逐出宇宙的死亡骑士神秘出现的诡异系统你死我活的复仇之路爱恨情仇的生死交织是启示,还是毁灭是救赎,还是漠视七宗罪,启示录,天启四骑士。我将站在世界之巅,俯视众生蝼蚁,踩踏满天诸神,成为世界王座唯一也是永远的主人!
  • 我的男友竟然是人鱼

    我的男友竟然是人鱼

    男友打来电话说要分手,原因是因为他在我身上找不到男女朋友该有的激情。他说交往了这么久连拉手拥抱亲吻这些简单的情侣暧昧都不能给他,他简直受够了。分手之后出国旅游,再回来时家门口躺着一名长发的美少年。美男不会说话,慢慢教。美男不会穿衣吃饭慢慢教。美男什么都不会,慢慢教。一辈子的时间才能教会,那就一辈子吧!
  • 冒险者的笔录

    冒险者的笔录

    一位妹纸写下的玄幻小说,北国以北的一个小岛被称为北岛,神秘的北岛家族居住于此,一日,北岛家族族长之女偷偷跑出岛屿,闯荡世界。遇见了形形色色的魔法师,其实魔法,不仅仅运用于战斗,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
  • 痞子变形记

    痞子变形记

    回忆是道永不退色的风景,不轮经历多少风雨飘泊,它都是那样温情靓丽,它总是静静地贴在你的心里,默默无闻而遥遥独立在你记忆最深处。皇门坎坷,途经沧桑,谁识英雄落寞。人海茫茫,昂首微笑,待我傲世群雄。来来往往,你你我我,共著青春之歌。风花雪月,谈笑风生,一世金戈铁马。看我熊熊烈火,一展异能风采。待我羽翼丰满,伴你一览奇幻。黄天浩,究竟有何异能?皇门,究竟为何傲世?那些年少的欢声笑语,那段青春的热血时光,你还会再次停留么?
  • 战神联盟之梦渡世界

    战神联盟之梦渡世界

    战神联盟因困在梦境而遇到了两个人类,他们留在了梦渡世界,为了回到现实世界,他们粉碎了梦魇和海盗的次次阴谋,然而,一个个危险也将慢慢逼近……
  • 医道飞天

    医道飞天

    作为医学生,田喆自小就对星空很感兴趣,对浩瀚的宇宙无限向往,他坚信茫茫的宇宙中肯定会有很多的星球有生命存在,他自内心深处刻画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星空旅行……冥冥之中,他遇到了来自外星的武德,在武德的帮助下,田喆开始了修炼之旅,并一步一步的开始了自己的飞天之梦!
  •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本书主要讲述了从“盘古开天辟地”、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秦汉统一、封建文明开始的这段时期,从中我们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孕育、产生、逐渐发展与进步的进程。本书能够帮助读者增加知识含量、开阔视野。
  • 宅男闯世界

    宅男闯世界

    争霸天下,九五至尊。欧码噶,这般高大上肯定不是俺的活!武炼巅峰,脚踏苍穹。哎呦喂,俺的光环啥时候这么锃光瓦亮!后宫模式,妻妾成群。这,这,这,河蟹大神太凶猛!俺的目标很简单,俺只想娶一个漂亮点、最好大腿修长点、臀部翘一点的小妮子当老婆!—苗陆语。这是一位腐宅男,捡起一张通知单,引发的一段啼笑旅途。
  • 仙灵眼

    仙灵眼

    陈云在一次战斗中得到一把仙刀,带者仙灵之气的仙刀给陈云带来了仙灵之眼.退伍后,陈云很快的掌握了这个眼睛带来的好处,从此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人新书:请各位书友支持...求收藏...求推荐)
  • 星际框架

    星际框架

    warframe同人,简单的讲就是一只仓鼠(主角)在异世界利用游戏中的战甲装逼的故事。大概每章一个战甲,也许会看的不明所以。另外warframe确实是卡牌游戏没错→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