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93000000028

第28章 明(4)

(二)解说杜诗诗意的部分,往往用通俗而优美的语言逐句解说杜诗,形成美好的意境。其代表性的解说,所形成的意境与杜诗本身的意境相当接近。《宿次空灵岸》云:“公自岳之潭,纪其空灵山水之胜而作。言沄沄逆浪之中,从容展夫清眺,适逢逆水舟迟,得以观经历之妙,但见空灵霞石峻拔,栝柏掩映奔峭,唯夫春意无私,而日光犹有偏照。身逢此地,山水颇佳,可营居室,少舒闷怀。山川毒瘴,亦何足畏。但恐兵戈扰攘为可忧耳。因思向日遗恨,耻为达人所嗤诮,而回舟卜居,诚亦延赏山川佳处,岂不领略其要妙哉!”(卷一)阐释非常准确、生动、明白,完全传达了杜诗的意蕴,传达了杜诗的神韵。《君不见》阐释云:“公简旧友苏徯之作。言道旁之池,虽曰旧水,人所共弃也,而不知一斛之深,蛟龙藏焉。摧折之桐,虽曰死树,人皆以为薪也,而不知百年之材,琴瑟中焉。用此以比苏徯。今虽与世相违,然有才无命,终有得遇之时。故又申告之曰:丈夫事业,盖棺始定。今君未老,而有隐遁之情,山谷之中,诚不可处。风雷得以震荡其心胸,魑魅得以惶惑其志意。为此言者,正以勉其显拔而立身行道也欤。”(卷一〇)阐释较为准确地复述了诗的内容,又点明了诗的主旨,帮助读者准确深入地理解杜诗。

《杜少陵全集分类详注》解说杜诗,总的说来,可谓忠实、准确、优美。过栋《序》云:“其说深沉典雅,清融鬯达,意与境适,情随事惬,取材定格,一一本之于杜。”(《杜少陵全集分类详注》卷首)这个评价是基本符合实际的。

杜诗博大精深,完全准确地注释不容易。《杜少陵全集分类详注》的注和释都有一些错误,这是可以理解的。就宏观而言,它是明代研究杜甫的高水平的著作,也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杜甫集注释之作。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释简明而符合杜诗本意。张缙彦说:“古今注杜诗者,有赵氏虞氏数十家,独邵氏二泉颇简实有据。”(《杜诗分类全集序》)张缙彦站在杜甫学历史的高度,对邵宝的著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个评价是客观的、符合实际的。

从学术发展的渊源上说,邵宝《杜少陵全集分类详注》的以杜解杜的阐释方法,是直接继承单复《读杜愚得》的阐释方法,并加以发展,而达到完善的境地。它既是一种文献阐释方法,也是杜诗研究的方法。其要点是准确把握杜诗的主旨,并加以表达。对杜诗全诗用古文翻译成白话式的方法,加以解说。它的最大优点是比较忠实于杜甫诗歌的原意,引导读者去领略杜诗的思想。在杜诗学穿凿附会风气弥漫的情况下,这种以杜解杜的方法,显得尤为可贵。这种以杜解杜的方法,在明代成为杜甫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对后世的杜甫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杨慎

杨慎(1488—1559),字用修,新都(今四川成都)人,少师廷和子。正德六年试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世宗即位,起充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帝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帝怒,后贬云南永昌尉。长期生活在永昌。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杨慎幼警悟,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好学穷理,老而弥笃。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著有《升庵集》八十一卷,《外集》一百卷,《遗集》二十六卷。杂著多种。《明史》卷一九二有传。

杨慎的杜甫研究著作,有杨慎刻《李杜诗选》的《杜少陵诗选》批点,(《杜少陵诗选》六卷,《四库全书总目》的总集类存目评此书说:“杜甫诗凡二百四十余首,前后无序跋,多载刘辰翁及慎评,其去取殊无别裁,盖闵氏以意抄录,取配李氏并行耳。”)其余关于杜甫的研究散见于他的诗话和其他著作中。

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也是重要的杜甫学家,在杜甫学上有很大的建树。闵映璧《杜少陵诗选》序说:“我朝杨太史用修阅上批骘之,才致所关,但经拈出,偶一寓目,辄欲搔首问天。是少陵之神得诗以传,诗之神复得用修以传。”(《杜少陵诗选》)对杨慎捧得太高,不能令人信服。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人对杨慎杜诗学的推崇。

杨慎研究杜诗有自己的视角。他特别注重从“言志”的角度来研究杜诗。他认为杜甫是屈原似的伟大诗人,其诗是雅士骚人的诗。他说:“杨诚斋云:‘李太白之诗,列子之御风也。杜少陵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欤?宋则东坡似太白,山谷似少陵。’……余谓太白,仙翁侠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丹铅总录》卷一八《评李杜》)杜甫确实是封建社会最具有儒家风范的饱经忧患的诗人,他的作品正是写他的社会经历和思想,具有雅士骚人的韵致。杨慎的说法很有新见。

杨慎特别强调杜诗的抒情性,故强烈反对杜诗为“诗史”之说。他说:“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夫六经各有体:《易》以道阴阳,《书》以道政事,《诗》以道性情,《春秋》以道名分。后世之所谓史者,左记言,右记事,古之《尚书》《春秋》也。若《诗》者,其体其旨,与《易》《书》《春秋》判然矣。三百篇皆约情合性,而归之道德也,然未尝有道德字也,未尝有道德性情句也。二南者,修身齐家其旨也。然其言‘琴瑟’‘钟鼓’‘荇菜’‘芣苢’‘夭桃’‘秾李’‘雀角’‘鼠牙’,何尝有修身齐家字耶?皆意在言外,使人自悟。至于变风变雅,尤为含蓄。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如刺****,则曰‘雝雝鸣雁,旭日始旦’,不必曰‘慎莫近前丞相嗔’也。悯流民,则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不必曰‘千家今有百家存’也。伤暴敛,则曰‘维南有箕,载翕其舌’,不必曰‘哀家寡妇诛求尽’也。叙饥荒,则曰‘牂羊首,三星在罶’,不必曰‘但有牙齿存,可堪皮骨干’也。杜诗之含蓄蕴藉者,盖亦多矣,宋人不能学之。至于直陈时事,类与讪讦,乃其下乘,而宋人拾以为宝,又撰出‘诗史’二字,以误后人。如诗可兼史,则《尚书》《春秋》可以并省。”(《丹铅总录》卷二一《诗史误人》)虽然杨慎反对“诗史”说太偏激,批评杜诗太露也表现出他文艺批评中保守胶固的一面,但他强调杜诗是抒情诗,强调杜诗像《诗经》一样“约情合性而归之道德”,却是非常正确的。

杨慎认为杜甫在艺术上有绝大的开拓,把诗歌艺术推向了极致。他说:“诗歌至杜陵而畅,然诗之衰飒,实自杜陵始。经学至朱子而明,然经之拘晦,实自朱始。是非杜、朱之罪也。玩瓶中之牡丹,看担上之桃李,效之者之罪也。夫鸾辂生于椎轮,龙舟起于落叶,山则源于覆篑,江则源于****。今也,譬则乞丐沾其剩馥残膏,犹之瞽史诵其坠言衍说,何惑乎!道之日芜,而文之日下也。”(《升庵集》卷六《答重庆太守刘嵩阳书》)所谓“畅”即可随心所欲地表现思想。艺术极为丰富,极为成熟,涉笔成趣,天地广阔。物极必反,最盛的时候也是衰微的开始。说古诗从杜甫开始走下坡路,也是事实。

杨慎注意对杜甫创作道路和经验的总结。他认为创作需要多读书,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主要的经验之谈。他说:“杜子美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子美自言其所得也。读书虽不为作诗设,然胸中有万卷,则笔下自无一点尘矣。今日士夫,争学杜诗,不知读书果曾破万卷乎?如其未也,不过拾《离骚》之香草,丐杜陵之残膏而已。又尝记宋宣政间,文人称翟汝文、叶梦得、汪藻、孙觌四人。孙尝自评曰:‘吾之视浮溪,浮溪之视石林,各少十年书,石林视翟忠惠亦然。’识者以为确论。今之学文者,果有十年书乎?不过抄《玉篇》之难字,效红勒之轧辞而已。乃反峻其门墙,高自标榜,必欲晚古人而薄前辈,何异‘蚍蜉撼大树’乎?”(《丹铅总录》卷一九《读书万卷》)深刻阐发杜甫重视读书对创作有重要作用的思想。

杨慎认为杜甫诗的艺术,是在学习《文选》艺术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发展,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杜子美亦多是效《选》诗,后渐放手;初年甚精细,晚年横逸不可当。”(《升庵诗话》卷七《学选诗》)“须溪徒知尊李杜,而不知《选》诗又李杜之所自出。”(《升庵诗话》卷七《刘须溪》)“谢宣远诗:‘离会须相杂。’杜子美‘忽漫相逢是别筵’之句,实祖之。颜延年诗‘春风壮风涛’,杜子美‘春江不可渡,二月已风涛’之句,实衍之。故子美谕儿诗曰‘熟精《文选》理’。”(《升庵诗话》卷八《杜诗本选》)《文选》所选的作品,是齐梁以前作品的精华。杜甫正是在继承前代文学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而成为伟大诗人的。杨慎总结了杜甫继承和发展的创作思想,总结了杜甫所走的创作道路,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杨慎一般是将杜甫和李白并称的,把李杜看作诗坛并峙的双雄。但由于文艺理念、审美情趣、艺术好尚等因素,也表现出抑杜尊李的倾向。杨慎说:“盛弘之《荆州记》巫峡江水之迅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杜子美诗云:‘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虽同用盛弘之语,而优劣自别。今人谓李杜不可以优劣论,此语亦太愦愦。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升庵诗话》卷七《巫峡江陵》)单就这里所举的李白和杜甫的诗而言,李白确实胜过杜甫,杨慎的话不无道理。但从宏观来说,李白和杜甫的诗各有所长,各有成就,总体上旗鼓相当,难分轩轾。杨慎有意标新立异,强分优劣,以偏概全,无意中落到了“谤伤”杜甫的境地,有时对杜甫诗有激烈的批评。仇兆鳌说:“杨用修则抑扬参半,亦非深知少陵者。”(《杜诗详注·杜诗凡例》)公允地说,杨慎对杜甫是非常尊崇的,推杜甫为最伟大的诗人。但对杜甫的某些评论失之片面与偏颇,影响了他在杜诗学上的成就。

杨慎是明代最博学的学者,他对杜诗的研究是多方面的,在文献学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

杨慎对杜诗有关内容进行了考证。考证杜诗中的“罗些城”即南诏乐些城,明代作“摩些”。他说:“《唐书》:骠国之地‘南尽冥海(即今滇海),北通南诏罗些城,东北距阳苴咩城六千八百里。’乐些,即杜诗所谓‘和亲罗些城’是也。今作‘摩些’。其字虽异,地一也,音一也。”(《升庵诗话补遗·乐些城》)认为杜诗的《赠花卿》为赠当时蜀中猛将花敬定,讽刺他僭用天子礼乐。他说:“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花卿名敬定,丹稜人,蜀之勇将也。恃功骄恣,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而含蓄不露,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公之绝句百余首,此为之冠。唐世乐府,多取当时名人之诗唱之,而音调名题各异。杜公此诗在乐府为《入破第二叠》。……杜子美七言绝近百,锦城妓女独唱其《赠花卿》一首,盖花卿在蜀颇僭,子美作此讽之。当时妓女独以此诗入歌,亦有见哉。”(《升庵诗话》卷八《子美赠花卿》,另《绝句衍义·杜子美赠花卿》与此条内容大致相同)杨慎此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很多注本皆引此说为《赠花卿》之解。杨慎以花敬定为花卿,可备一说。而详诗意,花卿应是歌妓。杨慎之说不能作为定论。

杨慎对杜诗也作了一些很好的校勘。他的校勘往往结合其他版本,结合诗的内容进行考证,方下断语,故非常精确。校“舍”应作“社”:“韦述《开元谱》云:‘倡优之人,取媚酒食,居于社南者,呼之为社南氏。居于社北者,呼之为社北氏。’杜子美诗‘社南社北皆春水’正用此事。后人不知,乃改‘社’作‘舍’。”(《升庵集》卷六十八《社南社北》)校“短褐”应作“裋褐”:“杜少陵《冬日怀李白》诗:‘裋褐风霜入。’惟宋元本仍作‘裋’,今本皆作‘短褐’。裋音竖。二字见《列子》。”(《升庵集》卷五八《裋褐》)校“天”不作“天阅”:“杜工部《龙门奉先寺》诗‘天窥象纬逼’,或作‘天阅’,殊为牵强。张表臣《诗话》据旧本作‘天窥’,引《史记》作‘以管窥天’之语,其见卓矣。余又按《文选》潘岳《秋兴赋》‘窥天文之秘奥’注引陆贾《新语》‘楚王作干溪之台窥天文’。杜子美,精熟《文选》者也,其用‘天窥’字,正本此。况‘天文’即‘象纬’也,不但用其字,亦用其义矣。子美复生,必以余为知言。‘天窥’,窥天也。‘云卧’,卧云也,此倒字法也,言窥天则星河垂地,卧云则空翠湿衣,见山中之殊于人境也。”(《升庵集》卷五七《天窥象纬逼》)校“握节”应为“秃节”:“晁以道家有宋子京手书杜少陵诗一卷,‘握节汉臣归’乃是‘秃节’。‘新炊间黄粱’乃是‘闻黄粱’。以道跋云:‘前辈见书自多,不似晚生,但以印本为正也。’慎按《后汉书·张衡传》:‘苏武以秃节效贞。’杜公正用此语。后人不知,改‘秃’为‘握’。晁以道徒知宋子京之旧本,亦不知‘秃节’之字所出也,况今之浅学乎?”(《升庵集》卷五七《秃节》)校“山东”应为“东山”:“杜子美诗‘近来海内无长句,汝与东山李白好。’流俗本妄改作‘山东李白’。按乐史序《李白集》云:‘白客游天下,以声妓自随,效谢安石风流,自号东山,时人遂以东山李白称之。’子美诗句正因其自号而称之耳。流俗不知而妄改。近世作《大明一统志》遂以李白入山东人物类,而引杜诗为证,近于郢书燕说矣。噫,寡陋一至此哉!”(《升庵集》卷一○《东山李白》)这些校勘虽不一定作为杜诗文字定本的依据,但可作为重要的校勘异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类推荐
  • 中国名人爱情密码

    中国名人爱情密码

    本书搜集了十八对中国名人夫妻的爱情故事。这些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被人们口口相传,经久不息。有郎才女貌,有比翼双飞,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吴祖光与新凤霞、梁思成与林徽因……有志同道合、相濡以沫,如孙中山与宋庆龄、冰心与吴文藻、钱钟书与杨绛……其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的爱情不是肤浅的,与当今社会某些三分钟热度的素食爱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 读懂戴望舒

    读懂戴望舒

    本书沿着这样的体例——“言+行+大事记+人物小传+著作精选”。巧妙而精到地展示了戴望舒先生的全貌,是一套生动活泼,而又全面了解戴望舒先生的读本。其中:“言”“行”取微博体形式,“言”即名家精辟精彩的言论,“行”则是彰显名家个性特质的行为。“大事记”是名家所历重大历史事件、社会活动、学术活动等,记录他们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人物小传”是对其一生经历的概览,尤其侧重于他们的成长、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经历。“著作精选”则是最能体现他们文化贡献的代表作品的选摘汇集。
  • 风华绝代: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才女们

    风华绝代: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才女们

    "中国历代才女见于史籍的记载少的可怜,南朝钟嵘的《诗品》,评价了从汉朝到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其中女诗人只有四人,不到总比数的百分之四,而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三十卷,入选的女作家作品,只有班昭和班婕妤各一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悬殊,在文学辞赋上,女子真的比不上男子吗?当然不是。因为在封建统治的思想下,女子无才便是德。本书辑录从春秋时期到清代较为重要和著名的女文学家、女作家、女书画家等。让读者在品味她们的故事以及她们的诗文、书画中悠然神往,想象一下才女们“蕙心纨质美韶许,玉貌绛唇淇水花”的风韵,感受那些从发黄的纸堆中走出来的“惊才绝艳”,品读风流文采的红袖馨香。"
  • 康熙传

    康熙传

    康熙是封建统治后期最为英明神勇的帝王,也是奠定了清朝几百年基础的最核心人物。本书描述了他的功绩、情感、遭遇、谋略、经历。
  • 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

    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讲述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西方列强的肆意蹂躏下,中华民族,这个古老骄傲的民族被科技发达的西方蔑视,在西方的机械呜叫声中失去方向。而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用有力的臂膀,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乃至中国工程界的天空。
热门推荐
  • 小农民逍遥修真

    小农民逍遥修真

    岳中海本来是准备做一辈子的屌丝,没有想到捡到一块玉佩。让他有了翻身机会,种田发家笑傲人生不再是梦想。当然了,美女在人生中是不能少的!
  • 霉运阴阳眼

    霉运阴阳眼

    一个每天见鬼的家伙,被无数的灵魂所骚扰,希望张坤能帮他们完成未了的心愿,医生,护士,国术高手,赌王……,当一个一个灵魂找来的时候,张坤该何去何从?尽自己的力量,以一个17岁少年的身份去完成那些灵魂所未完成的事情,还是置之不顾,任凭骚扰?张坤忍不住扶头悲痛的道:“不要再来了,呜呜……!”
  • 混在太平道的日子

    混在太平道的日子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黄巾军在不满一年的时间内被镇压,除了其本身的局限性之外,张角死后,黄巾军缺少一个有领导才能的继任者也是重要原因,如果黄巾军有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继任者,那历史又会如何??
  • 跟你说也说不清的历史谜团

    跟你说也说不清的历史谜团

    神秘的百慕大、金字塔,神奇的恐龙世界,千奇百怪的动植物,还有遥远的太空及外星人,以及历史上数不清的传奇人物和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生物知识、未解之谜等特别感兴趣,而探究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孩子增加阅读量,加强知识的储备,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对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潜能开发起着重要的影响。
  • 逐魔记

    逐魔记

    一个出身市俗的凡人,被魔携入罡魔海,成为嘉元国四大魔宗之一鬼灵宗的记名弟子。同时被告知,半年后的入门考核,两百多名记名弟子中,仅能存活下来二十人!背负着滔天仇恨的他,没有资质,也没有身世,有的,仅仅只是一颗头脑。为了生存,他布尽心机,坚忍,心狠,手辣,不择手段!一步步……颠覆整个鬼灵宗!PS:主角是反派,真的是反派。
  • 重生医仙行

    重生医仙行

    为什么?看着眼前的人是那么陌生、原来是我错了!流下泪对不起!慢慢失去了气息......再睁眼,只愿活的一世肆意逍遥、目标逮个疼自己的人、生萌宝。你......你不要过来、再过来我就叫了。哦?男人眼中称着一眸邪笑、那就叫吧。我.....这一世终寻的她,再不放开她的手了。简介无能、单凭书中、笑看一切。
  • 逆炼成仙

    逆炼成仙

    山村少年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修真界,没有逆天的资质,有的只有一腔热血……且看他如何凭借一枚古怪的戒指纵横仙途,立足与修真界!
  • 魔剑秋水

    魔剑秋水

    对网游不感兴趣但却极有天赋的学霸林逸晨在好友徐华轩的影响下终于踏上了网游之路······在这条路上,他将会遇到些什么,收获些什么?
  • 爱是亚斯伯格症

    爱是亚斯伯格症

    “表叔,等我!”“我不是你表叔,不是,我是章泽天。”他第一百次重复。“好吧,章泽天。”“楚书君。”“章泽天,等我。”“楚书君。”“章……”“楚书君。”“……”无语,我想说,其实你不必每次都重复我的名字的。
  • 仙云帝王

    仙云帝王

    半世枭雄半世梦,一朝风雨一朝名。修炼之路的尽头,谁能问鼎巅峰?千年风雨飘摇,多少天才期许成空?在这黄金盛世之中,弃以实力,只能笑谈词穷!看林寒,如何在仙云世界斗智斗勇,遇风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