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6100000045

第45章 论汉代“不奉诏”的类型及其内涵(1)

孙家洲

随着皇帝制度的建立,皇帝颁下的文书,被冠以“制书”、“诏书”等尊美之称,以显示其至尊地位。君主****制度要求臣子对皇帝的诏书必须无条件地贯彻执行。“谨奉诏”成为常见的文书用语(比如,《汉书·刑法志》载:汉文帝下诏议废收孥相坐之法,丞相陈平、周勃回奏:“臣等谨奉诏尽除收律相坐法。”可见,“谨奉诏”才是臣子对皇帝旨意应持的基本态度。),因为它体现了合乎规范的君臣伦理。臣子“不奉诏书”、“奉诏不谨”、“奉诏不敬”,则是相关政令乃至于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罪名。在汉代的历史记载中,类似材料可以说不胜枚举。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规定其执掌为“以六条问事”,其中的第一条是针对“强宗豪右”而设,而第二条就是整肃吏治的首要规定,“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208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显然,郡守一级地方大员“不奉诏书”是监察制度的重点所在。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大员,以此坐罪者,皆可能被免官。(西汉后期,翟方进弹劾政敌司隶校尉陈庆“奉诏不谨,皆不敬,臣谨以劾”。结果是陈庆“坐免官”。参见《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另外,辅政大臣王凤指令他人劾奏潜在的政敌冯野王“奉诏不敬”,虽然期间有人为冯野王出面求情,冯野王还是难免被免官的厄运。见《汉书》卷七九《冯奉世传附子野王传》。东汉末年,名臣钟繇在自劾文书中列举自己的失职之罪,就有“轻慢宪度,不畏诏令”、“不承用诏书,奉诏不谨”之说。参见《三国志》卷一三《魏书·钟繇传》注引《魏略》。汉律对“奉诏不谨”有惩治的规定,还有其他文献可证。《晋书》卷三〇《刑法志》有“旧典有奉诏不谨、不承用诏书”之说,从其上下文判断,此处所谓的“旧典”,就是指汉家法典。)汉武帝时期,还有如此规定:“不奉诏,当以不敬论。”(《汉书》卷六《武帝纪》。)事涉“不敬”之罪,就可能被逮捕下狱。甚至朝廷出动大军征讨半割据的边境大藩,也可以借“不奉诏”的罪名而行事。(淮南王刘安上书谏阻武帝出兵征讨闽越,就有如此表述:“越人名为藩臣……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汉书》卷****《严助传》。)汉代的思想家董仲舒,还曾经借解释“公羊学”的原理而对惩治“不奉诏”的合理性加以阐述,有“臣不奉君命,虽善,以叛言”(淮南王刘安上书谏阻武帝出兵征讨闽越,就有如此表述:“越人名为藩臣……壹不奉诏,举兵诛之,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汉书》卷****《严助传》。)之说。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汉代,不论是国家的政令,还是法律条文、政治理论,“不奉诏”都构成了犯罪。但是,在具体的政治运行之中,往往存在着与规定、理论相悖却可以获得“合理化”生存空间的情况。汉代的“不奉诏”也是如此。本文将致力于条述其不同类型,并借以探索其背后的社会内涵。

一、“军中权宜”型临敌

决战,往往有战机稍纵即逝、胜负决于须臾的时刻,由军中将帅独立地做出判断,对于争取胜算而言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信息交流极不便利的古代,如果君主对前敌指挥干预过多(即所谓“兵自上御”、“兵自内御”),往往会贻误战机,甚至造成全军失利。因此,“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不仅是兵家受命统兵时所坚持的前提要求(孙子对吴王阖庐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毅然将阖庐的两位宠妃斩杀以立军威。参见《史记》卷六五《孙子列传》。),也是****君主不得不“割爱”放权而必须接受的特殊原则。请看汉代名臣冯唐对汉文帝论君主御将之道:“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史记》卷一〇二《冯唐列传》。)所谓的“阃内、阃外”之制,是司马迁感叹“冯公之论将率,有味哉,有味哉”的精华之所在,但自秦、汉以下的****君主是没有人真正可以做到的。因为对于军权的控制,始终是君主梦寐以求的。但是,当大战在即,君主已经命将出兵,他就不得不承认前线高级将领的临机决断的权力——“阵前不奉诏”就成为“君命有所不受”的具体内容。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用兵过程中,大将周亚夫就有过一次“不奉诏”之举。当时,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在诸侯王中抵御叛军的态度也是最为坚定的。梁国又地处叛军的必经之地,因此受到吴军主力的围攻。梁国形势危急,先向大将周亚夫求救。周亚夫却根据自己的用兵方略,抢占要地,而后“深壁而守”,对梁国的遣使求救,“亚夫守便宜,不往”。梁孝王刘武只好直接上书向皇帝求救,景帝下诏给周亚夫让他尽速发兵救援梁国,但是“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经过三个月的攻防战,周亚夫的预期目标实现了,吴楚叛军被平定。诸将纷纷赞赏周亚夫当时“不奉诏”的做法是高明的决策。但是,“由此梁孝王与亚夫有隙”(《汉书》卷四〇《周勃传附子周亚夫传》。)。恐怕汉景帝对周亚夫的疑忌,也未尝不是开始于此。如果说,汉景帝对周亚夫军中“不奉诏”的行为,表现出的态度是一种不得不然的宽容;那么,东汉初年的光武帝刘秀对待部将王梁的态度,则要严峻得多了。

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发生了汉军镇压“檀乡”军事集团的大战。(“檀乡”之号及东汉对之镇压的过程,《后汉书》卷二一《任光列传》的记载简明扼要:在徐、兖交界拥兵自重的力子都,归降更始皇帝,受拜为徐州牧。稍后,力子都为其部曲所杀,“余党复相聚,与诸贼会于檀乡,因号为檀乡。檀乡渠帅董次仲,始起茌平,遂渡河入魏郡、清河,与五校合,众十余万。建武元年,世祖入洛阳,遣大司马吴汉等击檀乡,明年春,大破降之。”)光武帝刘秀命令大司马吴汉“率大司空王梁,建义大将军朱祜,大将军杜茂,执金吾贾复,扬化将军坚镡,偏将军王霸,骑都尉刘隆、马武、阴识,共击檀乡贼于邺东漳水上,大破之,降者十余万人”(《后汉书》卷一八《吴汉列传》。)。从汉军参战将领地位之高、数量之多以及受降人数之众,都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大战、恶战。此役对于刘秀政权的稳固意义重大。据《后汉书》卷二六《伏湛列传》,伏湛在上疏中有如下文字:“陛下承大乱之极,受命而帝,兴明祖宗,出入四年,而灭檀乡,制五校,降铜马,破赤眉,诛邓奉之属,不为无功。”此处列举的均是与刘秀“受命而帝”直接相关的重大战役,“灭檀乡”赫然居其首位。参与此役的汉军将领,除了统帅吴汉之外,地位显赫而且贡献特殊的就是王梁了。王梁“从平河北,拜野王令”,又擢拜为大司空,封武强侯。刘秀对他有特殊的倚重之心。在进击“檀乡”之时,刘秀特意下诏:军事指挥权完全归属大司马吴汉,而王梁为了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既不禀报大司马吴汉,也不向朝廷请命,就多次征发野王境内的军队参战,“(光武)帝以其不奉诏,敕令止在所县,而(王)梁复以便宜进军。帝以(王)梁前后违命,大怒,遣尚书宗广持节军中斩梁。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后汉书》卷二二《王梁列传》。)。因为王梁在一役之中多次“不奉诏”、“前后违命”,光武帝刘秀对其恼怒到遣使斩首的程度。幸亏所派使者宗广意存宽恕,王梁才逃过一劫。我还有一个猜测:刘秀对王梁的“痛下杀手”,可能有安抚统帅大司马吴汉的用意。“有诏军事一属大司马”在先,王梁的擅自调兵在后,首先冒犯的就是军前统帅吴汉的权威。假设王梁是此次战役的最高统帅,刘秀必定会容忍他的“不奉诏”而擅自行动。所以,刘秀的“天威难测”,应该同时含有伸张君权、伸张统帅之权的两个意义。而在“天威”得以彰显之后,王梁不仅被赦免,还继续得到重用。

由此看来,军阵之中的“不奉诏”行为还是容易得到宽赦的。其原因,如前所言主要不在于君主的“开明”,而在于指挥战争所需要的特殊权力,在于君主对统兵将领的依赖与笼络并存的心态。

二、“拒绝任命与赐予”型

皇帝任命某位臣子出任某一官职,通常情况之下必须应命赴任,即便是对新任命有所不满,也不能有所表露。反之,即便是用委婉的方式表达不愿意就职的想法,也就成为需要说明的“问题”了。如,汉宣帝认定时任少府的萧望之“材任宰相”,为了考察其政事能力,任命他为左冯翊。萧望之根据一般惯例,认为从少府出为左冯翊属于贬职“左迁”,推测自己有不合皇帝心意之处,立即移书称病。汉宣帝得知,猜透了萧望之的心事,派人前来解释本意,萧望之这才放心地就职视事。(参见《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这个事例说明,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臣子是不能拒绝皇帝所任命的新职务的。如果有臣子公开表示拒绝接受新职,那么,在行为的定性上,就属于“不奉诏”了。汉武帝时期的鲠直大臣汲黯,就是此类不多见的代表性人物。

五铢钱行用之初,民间的“盗铸”现象严重,其中尤以楚地为甚。汉武帝以为淮阳是楚地的要害之处,必得名臣就职才可以有所作为。于是,召拜汲黯为淮阳太守。不料,汲黯并不了解武帝的用意,也以为由朝臣改任地方官是外放受贬,所以出现了汲黯抗命的一幕:“(汲)黯伏谢不受印绶,诏数强予,然后奉诏。”在殿上,君臣二人还有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武帝宽慰汲黯:“君薄淮阳邪……吾徒得君重,卧而治之。”(《汉书》卷五〇《汲黯传》。)汲黯这才到淮阳郡赴任。两汉时期,以隐士身份而抗命于皇帝征召的名士不在少数,但是身入仕途之后,敢于抵制皇帝任命者,确实不多。汲黯此举,不应该简单地视为留恋中央官职,更重要的是,他表达了这样的信息:在改变大臣的职务时,皇帝也应该对臣子的意愿有一定程度的尊重。按照常规,皇帝赏赐臣子礼物,不论价值高低,均是表示欣赏、信任、宠幸,是一件荣耀的事情,被赐予者是要感恩戴德的。偏偏汉代就有面拒皇帝赏赐的大臣,这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不奉诏”行为。汉景帝时期的名臣卫绾,以谨慎守礼而得到皇帝的信任。景帝决定赏赐他宝剑。不料,质朴的卫绾却直截了当地拒绝了,他说:“先帝赐臣剑凡六,不敢奉诏。”(《汉书》卷四六《卫绾传》。)此举使得汉景帝感觉十分意外。此类的“不奉诏”,主要表现出当事人的谦逊自守、处事有度,在意外降临的“皇恩”面前,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它以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引人注目,但在政治运作方面却不具备太多的意义,故存而不论。

同类推荐
  • 大明遇上德械师

    大明遇上德械师

    1937年,国民党一支押送军用物资的德械师神秘失踪,谁也没有想到他们竟然穿越到了明朝末年。楚云:“师座!我们打不了该死的鬼子了!”杨重山:“妈的,打不了鬼子,咱打鞑子!”
  • 这里曾经是汉朝5

    这里曾经是汉朝5

    本书是该系列的第五部,书中从王莽夺权写起,到东汉班超等人征服西域为止。王莽积数十年功力,终于成功篡权,建立新朝。然而,这个史上最为著名的集儒家学术大师及理想主义者为一体的皇帝一登基,就掀起了狂热的复古主义,将国家推向了深渊。天下哗然,怨声四起,造反之声不绝于耳。刘氏宗族后裔以种田为业的刘秀,也加入了光复汉朝滚滚洪流,去寻找他那血腥的梦想。
  • 山河锦绣

    山河锦绣

    这是一个架空世界,封建制达到了历史巅峰。西方世界称呼为“光明帝国”的明朝,把蒙古人逐赶到了西亚,却并没有让其衰落,在贝尔帖圣汗的带领下再次兴盛,与奥斯曼争夺起西方的霸权。而此时,印度人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蒙古人所奴役,迟迟看到不光明。太阳落下的地方:欧罗巴,基督教因为大蒙古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分裂成新教与天主教,相互内斗,并与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斗的你死我活。就在这么一种乱遭遭的背景下,东方文明古国迎来了小冰河世纪,统治东方三百的帝国开始陷入内乱,战争开始了……
  • 环球军商记

    环球军商记

    原名《甲子梦》,起稿于2000年,写的是一个宋代穷酸秀才,向妖精学习了人类自己的知识后,以至他成就自己及天下故事;本故事借用了大量天下神话故事,民间习俗、观念、历史、玄学知识、科技、技术、偏方、历史、人物,却从客观角度,颠覆了中国神话及英雄,让世界的人们记得,今天的一切都是源于中国!不要模糊地说什么东方人,远东人!
  • 明帝天下

    明帝天下

    五个来自未来的机甲控师。离奇来到明末变成了通缉犯。拜托通缉犯头衔后他们,改变了大明帝国的历史,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大明帝国屹立在世界上,变了一个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大明帝国的龙旗将在世界上留下无尽的恐惧。天下明风复活,希望各位多多关注天下明风
热门推荐
  • 星空之下的记忆

    星空之下的记忆

    青春年少中的经历,把最真实的青春体现出来。星空下两个人的约定,几年后继续不忘初衷
  • 青空时代

    青空时代

    在青春风茂正当的年纪,我们都会或多或少鲁莽和羞涩,但喜欢一个人在那个时候都是不会停止的,氏凛和依林就是在距离中不断的靠近,这是大家回想起来都会觉得很神奇,如果青春可以是无语,我希望可以是这样写···
  • 天机神王

    天机神王

    天地不仁!万物皆为局中子。既然不愿将命运交予上天,那何不破局重生?这世间~最难的不是身不由己,而是窥破那一缕天机。
  • 五家正宗赞

    五家正宗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新玉女神剑

    新玉女神剑

    刀光剑影,儿女情长,说不完的英雄狭义;荣辱兴衰,深宫美人,讲不尽的大明趣史;奇门遁甲,五行数术,道不穷的华夏文明。
  • 红尘引

    红尘引

    缘起缘灭,爱恨情仇。几经蹉跎,终于放下心中执念,与你携手。经历风雨才知真情可贵,尝遍情殇才懂倾诉情肠。从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负初心,成就倾世之恋。
  • 帝屋

    帝屋

    抢最好的宝贝,泡最美的妞,学最逆天的招式,神魔玩于我掌,鬼怪踩在我脚,横行妖魔乱舞的龙州谁敢拦他?可他却偏偏有一位同样受黄帝青睐却走上霸道的兄弟,誓与他逐鹿天下,王道,霸道,天下谁主?
  • 纯情乖乖女大战恶毒前友

    纯情乖乖女大战恶毒前友

    「我只是遵守约定回来了」「可是你却有了第二个女生」「一切都是不可思议。我并不是小三,你也不是花心男」「雨。倪。依,纠缠不清的关系该如果解决?」
  • 易先生是邻居

    易先生是邻居

    是老天垂怜我,让我与你相见,还成为了邻居。易烊千玺,你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我配不上你。我会努力,总有一天,我会来再次找你。
  • Five Little Peppers And How They Grew

    Five Little Peppers And How They Grew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