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新开始要先从心开始
《心经》很短,正文也就二百六十个字。有人说,它是集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之精华而成。还有就是,这经文除了净土宗,无论在哪个宗都能诵。禅宗可以,连在神社都可以。所以,在日本人们又称之为“花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题,“摩诃”这两个字本义是“伟大的”。这个字,不能用于形容建筑物的“大”,馒头包子的“大”,只有抽象用法。“般若”的意思是“智慧”。对事物进行思考、判断的智慧,佛的智慧。这些智慧就叫“般若”。
“波罗蜜多”意思是“渡到彼岸”。彼岸就是对岸,这边就是此岸。此岸叫“娑婆”,俗称“红尘”、“尘世”,就是我们现在每天生活的地方。
佛教认为,彼岸是没有痛苦的净土。因此谁都想渡到那里去。
要渡到彼岸去,我们就必须修行,此岸和彼岸之间流淌着烦恼的河。要渡过这条河,得交“渡轮费”,不买票是无法渡到彼岸的。
人死了当然能过去,但是谁都憧憬着活着就能到达没有痛苦的彼岸。但这得有票,而且这票不是用钱能买到的,要看你的修行如何。有六种“行”要修,这六行,又称“六波罗蜜”,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所谓“布施”,就是给人东西,给人礼物。给人送东西,叫“物施”,收到物施的僧人给人回礼,这叫“法施”。
还有,对人说话热情友善,安慰处于悲痛之中的人,这种“心的礼物”叫“心施”。还有一种“无畏施”,就是给正在受苦的人以安慰,缓解他们的痛苦,也称“施无畏”。你若是吝啬,不想送人东西,可是又不得不送点什么时,你就给他“和颜施”好了——对别人笑笑,让别人高兴高兴,就这么回事。
所谓“持戒”,就是守戒律,“忍辱”就是忍耐,“精进”就是勤勉努力,“禅定”就是坐禅打坐。在印度,早在释迦诞生之前,那里的人们就有坐禅的习惯了。它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瑜伽,是一种打坐冥想的习惯,当时,在那些婆罗门种姓的祭司中就时兴这种修行。只是后来在释迦那里它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成了今天的坐禅。
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着烦恼——生气、嫉妒、悲伤,等等,各式各样的烦恼都有。一会儿想要这个,一会儿想要那个,搞不到手就懊恼。要想让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有一个方法,那就是静静地坐下来,进行深深的腹式呼吸。以此调整我们的呼吸,调整我们的身心——这就是坐禅,或称打坐。
可是道元(日本曹洞宗始祖)却说,以平静自己的激愤之心为目的的、带着功利之心的坐禅,不是真正意义的坐禅。坐禅就是坐禅,要为坐禅而坐禅,这才是真正的坐禅。做到这一步很难。我们毕竟是凡夫俗子,一坐下来,就会胡思乱想——糟了,熨斗的插头还没拔!今天回家路上得买点烤白薯之类的,什么都想。
不过我听说,若是真正进入了入静境界,是不会产生这些稀奇古怪的妄想的。
“心”就是心脏,是“最重要”的意思。至于“经”嘛,当然是经文啦。这个字也源于印度,本义是“纵线”。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心经》整个标题的意思了,它的意思是:“以渡到彼岸为目标的、最重要的、伟大的智慧之经”。
2.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活在当下方能无悔
重要的是当下,大家都想当下活得幸福吧?都想不留遗憾地度过每一天吧?都想活得无悔吧?那好,那就请你把目光投向自己脚下,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尊师在尼连禅河旁的大菩提树下坐禅,十二月八号那天凌晨,在闪烁的启明星下面开悟了。随后,释迦尊师把自己所悟传播给人们,开始了行游生涯。他第一次说法,是在一个叫鹿野苑的地方——那地名今天依然如旧。听他说法的,是以前和他相识的五个修行僧。
释迦尊师的第一次说法,又称“初转法轮”。所谓“法”,就是佛教、佛法。把佛法比作车轮,去转动这个车轮,意思就是释迦第一次把自己所悟告诉了自己以外的人。就在这一刻,佛教产生了。此前释迦的思考,还不能称作佛教,只有当释迦把自己所想第一次传播给别人时,我们才能说一个思想、一种信仰产生了。初转法轮的意义,就在于此。
听释迦首次说法的比丘——也叫“僧伽”,是五个人。五个志向相同的伙伴、五个同志。他们觉得释迦讲得很有道理,于是听讲的人就越聚越多,从五个变成了十个,后来又变成了一百个。这种众多僧伽聚在一起听讲的场所,也称僧伽。
有了听讲的僧伽,接着就有人给这些僧伽盖了房子,以便让他们能够不受日晒雨淋安心地听讲。我想,这房子大概是当年像洛克菲勒那样的大富豪或是王室什么的给盖的吧?房子的名字叫作“伽蓝”。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寺的雏形。
我们现在懂得什么叫“寺”了。所谓寺,就是那些志同道合的僧伽听讲法、学佛经、修行的地方。讲的内容主要是:什么是人生,人为什么会死,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会老,为什么会生病,为什么有那么多烦恼,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由此可见,寺不仅仅只是我们想象中的去喝甜茶、去举行葬礼、去做法事的地方。寺的最初意义是,它是僧人伙伴们、同志们聚在一起思考、学习、切磋经文的修行道场。我之所以把自己的寂庵命名为“嵯峨野僧伽”,就是想建一个回归到本来意义的寺。
释迦开悟了。他悟到了些什么呢?悟到了十二因缘,即这世上一切事都是因果使然。
大家身边开着樱花,可这些樱花绝不是突然绽放的,要不就是当初从哪儿飞来了花种,要不就是有人从别处取来种子种上的。花种生根发芽,树苗一天天一年年长大,这才有了开放的樱花。除此之外,土壤里还得有养分,还得有阳光的照射,还得有雨露的滋润,这一切因素叠加在一起,才构成了樱花绽放的“缘”。就是说,任何事,一定是有原因的,都是“缘”作用的结果。说起来并不复杂,释迦苦行后悟到的就是这个。他觉得,可以用因缘的道理解释世事的一切。
儿子不听话,是母亲娇生惯养的结果;想把女儿送进好学校,可就是考不进,这是因为父母的脑袋本来也就那个样。知道了这些原因,就不会生气了,就不会焦躁不安了。
这么说来,佛教讲的,也不是什么多么深奥、多么遥不可及的大道理。它若是告诉我们:你去了那个世界,能去个好地方,你还可以坐特等舱去——它要是对我们说这些,我们反而会听不明白。因为,没见过谁是去过那儿又回来的,我也没去过。我要是哪天去了,一定发个传真什么的回来,告诉大家那儿是什么模样。
总之,今天弄不明白的事,你再怎么想来想去也没用,去了那个世界,到时候再想也不迟。重要的是当下,大家都想当下活得幸福吧?都想不留遗憾地度过每一天吧?都想活得无悔吧?那好,那就请你把目光投向自己脚下,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释迦正是这样教诲我们的。所谓佛法,就是审视自己,看清自己,然后再想想,这样一个自己该怎么做,能做什么。佛,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心中。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我们不得而知。别说明天,就是今天傍晚,不,哪怕是一小时后会发生什么,我们都不得而知。过一会儿突然一颗炸弹落在我们身边,大家得一起去死也说不定。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当下活得无悔。人,只要是实实在在地活着,谁都会心生烦躁的,只要当天能释怀就行了,别把它拖到夜里睡觉时,更不要拖到明天,一个一个地把它解决掉。只要做到当天活得不留遗憾,可以睡个安稳觉,那么,就算哪一刻突然倒下,也不会后悔。难道不是吗?
“还有件事没做”“对那个人我还有口气没出”“那人还欠我钱没还”——像这样想来想去,就不可能死得安然。“没写完的稿子堆成山,天天被人催,干脆今天晚上死了拉倒,省得一次次给人解释。那好啊,你就去死了吧!”——我就是这样对自己说的。总之,我们只有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佛教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3.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