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7100000002

第2章 最好的安眠药是放下(2)

“焦虑”是时代关键词:高房价让我们焦虑,高生活成本让我们焦虑,食品安全让我们焦虑,工作压力让我们焦虑,看病住院难让我们焦虑……焦虑犹如一剂慢性毒药侵蚀着人的精神和身体。连《人民日报》都要感叹:“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

学生半夜泡网是为考级焦虑,白领夜聊是为感情焦虑,老板逛论坛是为生意焦虑,知识分子发帖是为中南海焦虑,“微博控”狂刷微博是为焦虑而焦虑……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人调侃说,没心没肺的总是能安眠,多心者总是难寝。多心是因为“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是因为“本是丝身,却怀高富志”,是因为“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一言以蔽之,何必呢……

最好的安眠药是放下。机场书店一本叫“放下”的小书热销,但赶着去下一站的人们没多少人能放下。稻盛和夫说:“我们往往有种倾向,就是将事物考虑得过于复杂。但是,事物本质其实极为单纯……把事情看得越单纯,越接近真理。抓住复杂现象背后的单纯本质,这种思维方式极为重要。这是一条人生法则。”

穷忙族参加各类精英班、心灵鸡汤班的感觉是,听闻大师言说是那么回事,可一出那个场合就不是那么回事。其实大师的生活状态无法复制,你跟他根本就不是一类人。

真正放下的人,随时都能睡着。放不下的人,给张金床银床,数一千只羊,念一万遍“水饺”也没用。

“人永远无法决定睡着的那一刻是什么时候,也永远无法决定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这是南怀瑾先生的点示。穷忙族一觉醒来,一堆的事即涌来。大师说,为什么现代人连一个电话号码也记不下?因为在你记下这个号码的同时,有一千个念头闪过。

如何放下?只有你自己是自己的医生。“北上广”有生存尊严的压力,三、四线城市有拼爹的压力,移民族有蹲洋监狱的压力。“好山好水好寂寞,烂山烂水烂快活”,我们中国人的节奏就是比世界人民快半拍。

从睡不着到好好睡,由急之国到淡定之国,这有赖于这个国家基本面的改观。但很难,因为中国已在“生死时速”的列车上。

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改变世界,如不能,只有改变自己。

名利皆是身外物,只有梦是自己的,其他都是别人的。

好好做梦,善待自己。

你愿意重选大学或专业吗?

八成人愿意重选大学或专业,而八成大学所学的知识将来用不上,但这不是中国最大的浪费,中国最大的浪费是千百万青年学子在自己的人生里找不到方向……

印第安部族文化中,一个男人诞生两次,一次出生,另一次是成为战士。现代人也诞生两次:第一次是从母体出生,开始呼吸;第二次是思想的出生,开始寻求人生的意义或理想。而迷惘往往伴随第二次出生。

我有心声向谁说?“18岁,给我一个姑娘”,其实“18岁,给我一个良师”更重要。因为姑娘多的是,而良师难寻。

电影《死亡诗社》中,罗宾·威廉斯(Robin Williams)扮演的基丁老师向学生宣扬“大好春光正此时”,生命有时会是痛苦的,但切不可放弃灵魂深处面向生的勇气和对生的渴望。基丁老师的忠告还有,人必须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己的理想、梦想和勇气,理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

我们的青春常常与苦闷相连。在所有的校训中,我们鲜见“快乐”二字。校训中充斥着假大空的理想。我们不能奢望能遇见《死亡诗社》里那样的人生导师。我们甚至不能期望老师能在学生宿舍里多坐两分钟。从小学到大学,谁有幸遇见一位能触及心灵的人生导师?

缺少良师,只有益友。这多少算个补偿。大学校友成为我们的第二亲人。是那些若干年后相逢一笑的同龄人,让彼此长见识,彼此释疑解惑。

中国大学之弊,不在知识结构,不在师资力量,也不在学校品牌排亚洲第几、世界第几,而在是否能点燃青春的梦想和激发面对残酷社会的勇气。你的生命在大学中怒放过吗?

“己立立人”。这条我在澳门教会学校墙上看到的校训,比内地标语式假大空口号要印象深刻得多。其实越简单越难做得到。立人先立己德,如果不能激发学生们梦想,至少教会他们独立与正义。而我们在今日大学中看到的,更多是拿项目、跑场子的老师,倾听学生心声的时间无多,也不堪作为道德榜样。

中国大学之道只是立才与立技,掌握一门生存的手艺而已。可即使这一点,做得好的也不多。

中国最大的浪费,似乎是专业不对口,导致学非所用,就业错位,导致社会上“蚁族”与招工难并存。可《新周刊》的2012年的微博调查以及国外的同类经验告诉你,专业不对口,入错学校门是常态。调查中,八成人愿意重选大学或专业,而八成大学所学的知识将来用不上,但这不是中国最大的浪费,中国最大的浪费是千百万青年学子在自己的人生中找不到方向……

回到《新周刊》的微博调查:如果上天再给你一次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一所(中国)大学,重新选择一个专业,你的选择将是什么?至2012年5月20日共计有760人回答,其中有效样本324个。以下为简单统计结果:

(须申明,以《新周刊》粉丝为样本本身存有代表性偏差,比如首选学校为北大,首选专业为传媒专业等,不具有客观性与代表性。)

不想重选学校和专业者占15.12% ,说明人生如意者是少数,这是永远的真理。

选择重选的占84.88%。其中,仅想重选专业的占29.74%,仅想重选学校的占31.285% ,既想重选专业又想重选学校的占38.97%。

据美国相关调查,大多数在美青年人也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美国有职业规划师,他会首先问五个问题:你要去哪里?你在哪里?你有什么?你的差距在哪里?你要怎么做?这涵盖了目标、定位、条件、距离、计划等五大方面。在没有职业规划师或良师益友的帮助之前,没多少人能考量清楚。职业规划师会告诫你,正确的思路是,做你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你喜欢做的事。

像微软这样的跨国公司在招聘时,通常不完全看重你的专业,更多看重你的学校,看重的是方法论、思维方式和同学关系。

找工作与找伴侣一样,也有方法和技巧。(1)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等。(2)了解你所选择的职业和行业。(3)自我推荐,否则,即便是北大的也可能去养猪。当然,养猪如今并非坏事。

有人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危机最应反省的是教育部。但美国大学生也有专业不对口的,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生没什么可抱怨的。有学者认为,本科教育的目的就是专业不对口,是通才教育而不是专科教育。当然,这不能为中国大学无效的教育方式作开脱。

那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危机只有从社会中去找原因了。按照郎咸平教授提出的“6+1”产业链,在国际分工中,中国人只占制造这一环,即血淋淋的制造业。其他从产品设计到零售营销这六大软环节,都被别人拿去了,而这正是真正需要大学生的地方。以代工工厂为例,从董事长到门口的保安,可能没有一个大学生,为什么?因为它不需要大学生。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产业链里面的六大软环节,包括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等。

只要我们不改变产业结构,不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当中的地位,中国就永远处于劣势地位,大学生就业难就永远成为社会问题。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不得不考研究生,研究生考过了又失业了,就再考博士生。最后,博士生要做本科生的事,这才是人才最大的浪费。

这次新浪微博调查中还有选择干脆不上大学的,占总体有效回答的14.55% 。怎么说呢,我认为他们是真正看清中国大学的一帮人。在他们看来,上中国大学不如自主创业,反正上大学没用,不如上技校,或者干脆去HAPPY(快活),“大好春光正此时”。

值得指出的是,那些无效回答中有不少人“讨厌如果”,认为已经不可挽回。或者,“我不选择,因为上大学根本无用!”也有人调侃,要早早加入房地产行业,先做售楼小姐,再买房炒房;或者,选择广外的外贸精英班,课程专修喝红酒和打高尔夫球,等等。

更有回帖称,父母有钱可以混一混,管他什么学校都一样放飞青春。父母条件不好,就免了,在社会大学堂学习,以尽早地回报父母。

这才是中国人难以面对的残酷现实。

男人很辛苦也很贱

离开权、钱、车、房,男人的魅力还剩下什么?除了胡子、肌肉、荷尔蒙,男人还应当有什么?

《新周刊》曾推出一期“男人没了”,刚巧拉登死了。拉登欣赏西部牛仔和李小龙。拉登被毙当天左派阵营“乌有之乡”就大唱《本·拉登颂》:“你在天堂里俯瞰/那些贪婪撕扯你尸体的豺狼/他们很快会烂掉,会被世界遗忘/而你的名字,会在歌谣里永远传唱……”

拉登够拧,敢与整个文明世界为敌。我们也曾经要解放世界2/3的受苦人。现在却忙不迭拜倒在消费主义脚下。

106岁的周有光老人说,美国是西欧革命思潮的结晶。结晶不结在西欧而结在荒野的北美,因为西欧有特权阶级在作梗……民主革命终于使欧美文化走上了全新的道路,结束了神权时代,开创了人权世界。

诚哉斯言。只是美国虽好,可那是美国。在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浪潮中,中国失去了骨气,要拿中国男人们是问。“瘦肉精”男的伪青春

孩儿们越来越缺乏男子气,这是当下普遍的看法。我以为,现在岂止是没有男子气,连青春期也没有了,早早被广告消解掉了。没有了压抑、反思、挫折、吃苦头,也就没有了反叛,一切随手可得了。没有青春期的社会是不会勃起的。所谓大国崛起,那是娘娘腔的大国伪崛起。郭敬明比韩寒更代表这个国家的未来。但愿我看走眼了。

网上一位90后反驳我,说男生除了个别外其实都还是大男子主义的,甚至很自以为是。可小同学,大男子主义和自以为是是不是男子气呢?

许多80后、90后不知20年前发生的事,“那年我刚出生啊,发生了什么?”新世代娱乐精神涤荡一切,没有了历史感,没有了沉重感—想当年17岁的牟其中、杨小凯在不同地方写就同名文章—《中国向何处去?》。现在年轻人不会再写这类文章了,中国向哪里去关我鸟事呢?

新生代在特定意识形态环境里长大,享受着社会变革带来的物质财富,宏大的革命叙事被不断解构和碎片化,物质目标成为生命的终极意义。只是当现实与理想的残酷落差突然出现时,他们开始痛了,开始承受不了了。我怀疑他们能否扛得住即将到来的打击。

我一进五年级儿子的教室,就看见一片叽叽喳喳的小丫头。我问儿子:“你们班有没有男子汉?”他反问:“被老师骂后不哭算不算男子汉?”PS:现在小学的班长十之八九是女生,阴盛阳衰吧?

中日韩夏令营野外生存活动败下阵来的,每每是中国孩子。日韩把孩子们训练成士兵那样,负有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中国的孩子未来有能力跟这样的邻居竞争吗?

当然,更应该提高孩子们的工作能力、创造力、科研精神、追求的民主精神。而宠爱是培育不出这些精神的。自我中心、不听管制不代表民主自由。

在中国,“奶奶的一代”正在出世。有些80后们“早点生个孩子给父母玩玩”,这叫“生而不养”。“独一代”生出的孩子于是就成“奶奶的一代”。

有道是:爹

一个,娘一窝。《教父》中说,不花时间跟家人在一起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家庭不能没有男人的角色,下一代教育不能没有男人的角色。可平心而论,有多少男人全过程陪过孩子?到社会打拼成为不回家的借口。于是“妈妈的一代”、“奶奶的一代”就成为中国孩童的特征了。

消费主义是女性的,女性的价值取向是实际的、物质主义的。这不能怪她们,社会分工使然。“房改”后女性喜好发生质变,不再喜欢“人”了,而改喜欢房子。“丈母娘需求”绑架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远大理想。

南通青年王彬因付不起30万婚房首付而杀女友,“我答应你,27岁之前为你安置一个家,29岁之前为你买一辆车……这几天不敢看你期待的眼神,不忍心让你失望难受。亲爱的,我不是杀你,我是舍不得你……”有人评论说是房子杀人,你会相信吗?

流行杂志和电视画面上,“瘦肉精”男正在秀着他们的肌肉。真到压力来临,这身肌肉能派得上用场吗?

男性时尚杂志打出名士、睿士、智族,还有就是所谓精英,很少提绅士。中国有绅士吗?“Ladies and(女士们和)乡亲们”。“乡亲们”太多,gentleman(绅士)凤毛麟角。绅士要有担当,并不是套上件dunhill(登喜路)就成的。就连广告商热衷的“贵族”也是被片面化的。在欧洲,贵族在打仗时要冲在前面的,王室成员必须服役。这才是担当。

外国叫绅士,中国古时也有过君子。君子当自强不息。

离开权、钱、车、房,男人的魅力还剩下什么?除了胡子、肌肉、荷尔蒙,男人还应当有什么?“傍傍族”盛行于世是时代的悲剧

2011年的五四青年节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称,非私营单位工资为私营单位的1.8倍。人们感慨:干一番“事业”不如直接在“事业”单位干。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不奋斗了,开始没出息了,开始没趣了。

“五四”时中国牵手“德先生”和“赛先生”,今天中国牵手“钱先生”和“权先生”。在一个权贵通吃、利益集团垄断民生、机会不平等、公义被践踏的时代,多数人渴望成为“傍傍族”:艺术家攀附权贵,知识分子出卖良知,民企傍垄断集团……作宏伟之状,怀“小三儿”心态。

“傍傍族”的盛行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国内如果不进入“精英阶层”,那么必然被边缘化为“蚁族”,不同流合污很难混好。

如果说傍大款凸显两性机会不平等,那么“傍傍族”则凸显阶层严重分化、板结化。社会板结,凭实力向上流动几成空言。更主要的是,“傍傍族”表明了男人阴性化这个不争的事实。

人们都在质疑中国大学,说它误人子弟。“中国为何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这是钱学森之问。如果校长整天周旋于官场、名利场,如果教授们都忙于应付找项目挣钱,不要说诺贝尔奖,就是起码的教书育人都做不好。如果拔尖人才毕业后仍然进入“圈养体制”,谁来为这个国家创新?

大学为大师不为大官,首先要倡导独立人格。

那么自由呢?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祖国(富兰克林)。这里就是我的祖国,我要使她自由(李敖)。有些人会说李敖有作秀之嫌。但李大师有资格作秀。8年牢狱经历就是资格。李敖在北大、清华等地的讲演,我注意的不只是大师的挥洒自如,还有旁边校长、教授们的紧紧张张、无言以对。

王小波的贡献之一是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摆在国人面前当镜子。他还说中国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槌骟经历。让人们不肯说真话,只肯讲大话、客套话,这就是“制度性阉割”。所以这个漫长的槌骟经历是从小学开始,确切地说是从小学作文开始。

同类推荐
  •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治学方面的讲演,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中国传媒经典个案(1998-2008)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中华句典1

    中华句典1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哈耶克社会理论

    哈耶克社会理论

    【编辑寄语:在现代学术空间中,论及自由,都绕不过哈耶克;在中国的学术中,论及哈耶克,都绕不过邓正来。】在西方自由主义或政治哲学领域中,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无疑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然而他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并不只在于他曾经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自由主义学术团体“朝圣山学社”的领袖人物.也不只在于他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而毋宁在于他对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转向或发展以及他对当代社会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所做的知识上的贡献,一如S.Gordon在评论哈耶克政治经济学时所指出的。“哈耶克要比罗尔斯、福里德曼、熊彼特或J·克拉克更重要。甚至比任何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政治哲学给出综合论述的学者更重要”。
  • 人来视往

    人来视往

    沈德新,1971年3月生于中国景德镇,百年老字号程协泰窑的第四代继承人,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的本土派研究人,著有《人来视往》等。《人来视往》,作者沈德新随笔集。
热门推荐
  • 长寿王经

    长寿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陌若安生

    陌若安生

    第一次见面,他跑来送她糖果,第二次见面,他和她一起烧烤……第四次见面,他强吻了她,事后竟然跟她说,把她误当成了他的女朋友!她甩了他一巴掌,去他的女朋友!既然有女朋友,干嘛还来勾搭她!她怒而离去,他死皮赖脸的追来。哼,坏男人,看她怎么收拾他!
  • tfboys之万千宠爱

    tfboys之万千宠爱

    我只想给你给你宠爱这算不算不算爱我还还还搞不明白快乐的事想跟你分享难过想给你肩膀第一次为一个人紧张…
  • 爱与被爱的距离

    爱与被爱的距离

    总有人说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黎佳的出现点亮了晓殊的整个人生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把全部的希望和爱放在黎佳身上殊不知当这份爱超出了他能够承受的重量时所谓的救命稻草只会成为伤她更深的利刃
  • 灰色恋歌

    灰色恋歌

    生命太短暂了,没时间恨一个人那么久。一个普通小人物的一生,仅此而已。
  • 曾国藩成大事八字箴言

    曾国藩成大事八字箴言

    曾国藩是传统社会最后一位成大事的人,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一部全方位、多视角的成功学全书。在他身上集中反应了中国五千年传统谋略精华。八字箴言是曾国藩官场、战场的独特心得,是他阅历了人生、事业后得出的黄金定律,并以深刻的洞见力著述于后人。
  • 无尽入侵

    无尽入侵

    这个时代很恐怖,恐怖的让人绝望。人们常常想,末日来临,会是怎么个样子呢?直到真正的末日来临,人们才会体会到什么是绝望,什么是痛苦。生化危机?什么的,真是弱爆了。我们的地球,来了一群入侵者,他们更是降临者,他们有着强大个体实力,有着移山倒海的恐怖威能!他们会杀掉一切看到了人类,他们会奴役一切有价值的人类。一个又一个仙人传承之地出现,一个又一个神道能人复出,一个又一个神话中的仙神出击。无尽宇宙,本就是一个入侵与被入侵的地方。而现在,该轮到地球了。
  • 王源你是我追随的星光

    王源你是我追随的星光

    “我知道你喜欢我。”“恩。”“你……”这本书,主要是写王源的。结局可能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但是也一定是美好的。他们的花季雨季,献给了爱情。执迷不悟。
  • 全职系统

    全职系统

    自身武功太低怎么办?修炼系统告诉你怎么能跨级挑战!境界提升太慢怎么办?炼丹系统为你打造快速升级宝典!砍柴刀不顺手怎么办?锻造系统罗列大陆所有顶级神器!一个改变世界的系统,一个莫名穿越的青年,一个洪荒异种的新世界!看《全职系统》为你打造前所未有的玄幻巨变!
  • 源灵天齐

    源灵天齐

    被诬陷,贬出最强势力!不服输,努力百倍修炼!知真相,展开疯狂报复!逆苍天,谁敢拿我如何!大陆之巅,才发现,故事并没有结束!战魔族,统三界,魔兽之皇,人族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