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口气,很多著作也是不加解释,含混使用;也有的著作虽有解释,但难明就里,比如殷焕先先生《字调和语调》说“‘口气’就是所谓‘语气’”,那么什么是“语气”呢?该书又答“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从逻辑上说这是循环定义,我们没法明确到底什么是口气。到目前为止,给口气所下定义比较好的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为代表的定义,一是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代表的定义。《现代汉语》说:“句子可以有种种口气,例如肯定与否定、强调与委婉、活泼与迟疑等等,都用于思想感情方面种种色彩的表达。”这段对口气的解释作为定义显得不够直接。《现代汉语词典》给“口气”一词列了三个义项:①说话的气势;②言外之意、口风;③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语言学上所说的“口气”显然不包括①②两个含义。第三个义项作为语言学术语“口气”的定义,又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因为口气不只是说者感情色彩的流露,它还是说者某种思想、态度、角色身份等的外化。“埋怨的口气”、“狂妄的口气”、“不满的口气”、“嘲笑的口气”等等是口气,而“命令的口气”、“建议的口气”、“提醒的口气”、“肯定的口气”、“领导的口气”、“长辈的口气”、“小孩的口气”、“女人的口气”等等也是口气,后者用“感情色彩”来概括有些牵强,因为这些不是(或者主要不是)感情色彩方面的问题,而是(或者主要是)思想、态度、角色身份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认为口气是人们说话时通过声音、气息的调节或语词、句式的运用而流露或显露出来的感情、态度、思想、角色身份的某种情调或倾向。
这个定义概括了口气的两个特征:
1.口气是说话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角色身份色彩的流露。
说话是人类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交际行为。从信息论角度观照,说话其实就是说者与听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这种信息交流活动主要是理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但也有感情、态度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人们在说话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往往会流露出说者信息传递的某种倾向或者流露出说者对相关人、物、事等的感情、态度的色彩。这种意、情、态的色彩流露就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口气。如:
(1)果然,当谈者他们走近时,杨小玲用命令的口吻说:
“小反,还有两个空桶,你去拿一下。听见没有?”(叶兆言《纪念少女楼兰》)。
(2)阎长林已经打上招呼:“老乡,谁娶媳妇了?”
“除了村长,谁有这福气哩?”几位老乡说罢就走了过去,口气分明是不满,但又不愿多说。(权延赤《巨人的魅力》)
(3)他犹豫一下,以肯定的口气说:“对。情况正是首长理解的这样。……”(梁晓声《钳工王》)
(1)说者杨小玲向听者小反传递了去拿空桶的信息,但她是用命令的方式说的,这就形成一种命令式的表意口气。(2)几位老乡的话语流露出对村长娶媳妇(娶的是一个地主的女儿)一事的不满情绪,这是一种表情口气。(3)“他”的话语流露出对说话内容的肯定态度,形成一种表态口气。
另外,按照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观点,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角色的扮演者,都是众多角色的复合体。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每个人正在扮演或可能扮演某种或某些角色。角色有自然角色(如年龄、性别等)和社会角色(如身份、地位、辈份等)之分,说话时,说者通过声音、气息的调节或某些语词、句式的运用可能会流露出某种角色身份的色彩,形成角色口气。如:
(1)克难干得很卖力气,总是以真正的男子汉的口气说:“您拿小的,大箱子我来!”(航鹰《白蝴蝶的复活节分)
(2)孟中天又问起团里几位老资格。我一一介绍他们的近况。孟中天也一一做出简评。
“不出所料。”
“此人失意时是人才,得意时是蠢才,一颗野心两副面孔,我最善于治理此类人物。”
“此人当团长稍感过份,当个副师长较为恰当。他不善当正职。选他当团长,定是师里用他在遏制旁人。而这旁人,能力绝对强于他。”
……
他完全是用高层领导的口气说话,只不过更加露骨更加锋利罢了……(朱苏进《绝望中诞生》)
(1)克难说话时流露出健壮有力的成年男子的说话情调,形成了男子汉的口气。这是一种自然角色身份的口气。(2)孟中天使用了高层领导的说话方式,形成了一种高层领导的口气,这是一种社会角色身份的口气。
口气是说话人某种思想、情感、态度、角色身份色彩的流露,这种流露可能是说话人自觉的有意识的行为,也可能是说话人不自觉的无意识的行为,而且说话人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态度、角色身份的色彩可能与客观现实相符,也可能与客观现实不符。例如(1)中克难其实是一个十三岁的男孩,他的话语流露出的角色(男子汉角色)口气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但是这种流露却是可以感知的,是实在的。换句话说,口气作为说话人思想、情感、态度、角色色彩的流露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比较容易感知的客观存在。何以如此呢?这就涉及口气的第二个特征。
2.口气通过一定的声音、气息或语词、句式而显现。
口气有两个平面:内容平面与形式平面。内容平面就是说话人说话时所流露的某种思想、情感、态度、角色身份因素,它是口气“神”的方面,需要通过一定的“形”来体现。这“形”就是口气的第二个平面——形式:一定的声音、气息或者语词、句式。这一定的声音、气息或者语词、句式负载了某种思想、情感、态度、角色身份因素,形成某种思想、情感、态度、角色身份的倾向、情调,或者说形成某种话语基调,也就是形成了口气。因此,也可以说口气是口语表达中“神”与“形”的融合。说话时调节不同的声音、气息或者运用不同的语词、句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情感、态度、角色身份的色彩,也即形成不同的口气。例如,“他表现得好吗?”“好!”(语调稍抑),体现出一种肯定的口气。如果是“好?”(语调略扬),体现出一种大不以为然的口气。再如,说话时,发音器官紧,气息促而出声生硬,给人以挤压感,可形成憎恨的口气;说话时,发音器官宽松,用声自如,气息缓而出声柔和,绐人以亲切感,可形成爱怜的口气;说话时,发音器官松驰,气息顺畅,气息满而出声甜润,给人以兴奋感,可形成喜悦的口气。
口气可因一定的声音、气息而形成,也可因一定的语词、句式而形成。如,“毫无疑问”、“不用说”、“不可否认”等独立成分经常使话语带有特定的强调口气。“要多A有多A”(A为形容词)这种句式带有夸张的口气,“得了吧”这种格式带有鄙夷的口气。
显示口气的物质因素可以归并为以下几方面:(1)语气词;(2)叹词;(3)其他可表口气的词语(如“太”“必须”“严禁”“大概”等等);(4)声音(主要是语调)、气息;(5)特定格式、句式。
二
根据上面对口气的理解,我们参照胡明扬先生的语气分类,将口气分为四种:
1.表情口气:由周围的事物或对方的说话内容引起的某种感情的流露。如:赞叹的口气、感激的口气、喜爱的口气、惊讶的口气、热情的口气、怅惘的口气,等等。
2.表态口气:对说话内容的态度流露。如:肯定的口气、迟疑的口气、强调的口气、委婉的口气、客气的口气、严肃的口气、尊重的口气、郑重的口气、随便的口气、强硬的口气、生硬的口气、谦逊的口气、鄙薄的口气,等等。
表态口气和表情口气较为接近。如果粗略一点,这两类也可以合并,因为人们对人或物持某种态度,常常相应会有某种感情,对人或物有某种感情也往往意味着同时对该人或事物持某种态度,感情与态度有相连之处。
3.表意口气:向对方传递某种信息的话语基调。如:祈求的口气、命令的口气、催促的口气、提问的口气、追诘的口气、建议的口气、提醒的口气、揣测的口气、假设的口气、本能设防的口气,等等。
4.角色口气:说话时所采用的某种自然角色或社会角色的流露。如:成人的口气、少儿的口气、女性的口气、长者的口气、长辈的口气、晚辈的口气、领导者的口气、下级的口气、过来人的口气,等等。
口气,我们给它分了四类,这四类并非水火不相容,每一类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己。其实一句话往往可以是多种口气的复合体。如,“你几岁啦?”是大人问小孩的口气(这是角色类口气),这种口气可以用“爱”的口气(气徐声柔),也可用“怒”的口气(气足声硬)等不同类型的表情类口气说出来。这就是话语口气的多重性。
从口气的显示因素来说,表意口气和角色口气主要通过语词、句式来显示,和语调、气息等关系疏远些(当然并非绝无关系),而表情口气、表态口气和语调、气息关系最为密切(当然和语词、句式也极有关联)。
三
口气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显得玄妙莫测。其实口气应该是既可意会,也可言传的。因为口气需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声音、气息、语词、句式才能形成,而且口气可以感知。只是这方面我们的研究太少,规律性的概括太少。我们觉得要使口气“言传”,可以从口气的特征描述或模式概括人手。口气的形成与声音、气息的运用,语词、句式的运用极有关联,那么口气的特征描述或模式概括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
1.从声音、气息运用角度归纳:口气的声音、气息特征或模式。
朗读、朗诵方面的专著以及口语表达方面的专著有不少从声音、气息运用的角度对语气的若干种形式特征进行了概括,例如,张颂《朗读学》、****学主编《师范生实用口语训练》等。口气的声音、气息特征或模式的概括可直接利用这些成果,并在此基础之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2.从语言运用角度归纳:口气的言语特征或模式。
这一方面似乎极少有人研究。我们认为从语言运用角度归纳口气的言语特征或模式大有可为。下面试作几种口气的言语特征或模式的归纳、概括:
(1)夸张口气的特征:言过其实,或故意加重语意。
(2)假设口气的特征:假定事实。
(3)审问口气的特征:查问事实。
(4)关怀口气的特征:言语体现对所述对象的重视、爱护。
(5)犒赏口气的特征:言语体现以物与人,且带有慰劳的情调。
(6)过来人口气的特征:话语流露出曾有过亲身经历和体验。
(7)推测口气的模式:大概(或许、可能)怎么怎么。
(8)不容争辩的口气的模式:就怎么,别怎么。
(9)教导、教训的口气模式:你应该如何如何,你不该怎样怎样。
(10)建议的口气模式:不妨(可以)怎么怎么。
四
口气涉及说话人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角色身份,不同的口气流露出说话人不同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角色身份。而这不同的思想、情感、态度、角色身份的流露体现出表达主体对所述人、物、事的不同认识与体验,体现出表达主体不同的修养、情趣、道德、情操等,影响到交际目的能否实现或能否顺利实现,甚至影响到人际关系。因此言语活动在一定的语境之下就有一个口气的选择问题。口气的选择较为复杂、涉及众多因素,我们将另文讨论。此处我们要讨论的是叫“口气的软化”这个命题。
口气从其情感、态度的流露来说有柔硬之别。除非特殊场合,一般情况下生硬的口气不如柔软的口气,因为柔软的口气显得文雅、委婉、有礼貌。口气的软化就是将生硬的口气通过一定的方法变化成柔和的口气。口气软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加语气词。语气词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语调、语气或口气的。口语交际中,语气词与不同的语调相互配合能够生动显示话语基本含义之外的附加信息,而且不少语气词在很多语境下能够软化口气,使表达柔和、亲切、别具韵味。曾有个相声小段叫《去助词》就涉及了语气词的使用与口气的软化问题。再请比较:
(1)我不!(口气坚决,但较生硬)一我不嘛。(加一语气词,口气顿变,变得柔软,带有撒娇的意味了)
。
(2)都像您这样,我们可没法管理。(口气生硬)一都像您这样,我们可没法管理哟。(口气柔软)
2.加其他词语。比如“也”是个副词,基本作用是表达类同,用在表示责怪、怨恨的语句中,可表示一种和缓的口气。比较:
你太娇气了,说你两句就哭。(责怪的口气强,口气较生硬)→你也太娇气了,说你两句就哭。(加“也”,责怪的口气减弱,口气和缓)
3.变换句式。比如反问句式情感强烈,所表现的反问口气在大多数场合不够柔软,以之回答问题往往有不够礼貌之嫌,而陈述句式所表现的陈述口气常常显得客观,情感平静,因此回答问题时用陈述比用反问在口气上要柔和得多。中央电视台“1995花城杯”音乐电视大奖赛颁奖晚会上主持人朱军问最佳演唱奖获得者毛阿敏:“你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毛阿敏说:“谢谢大家。”朱军又说:“就这句吗?”毛阿敏答:“还不够吗?那我再说一次‘谢谢大家’”。这个“还不够吗?”的反问不好,口气生硬,带有不满的情绪,它使得“谢谢大家”的话没有了诚意。“还不够吗?”不如改用陈述句“就这一句”、“是的”之类,然后追加一点情感性的话语。
4.调节声音、气息。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快慢以及气息的缓急、粗细、满少、沉提等等都会影响到思想、感情信息的传递与接收,造成口气的生硬与柔和的不同。一般说来,说话时口腔松宽、气息深长,语调和谐自然,气徐声柔,容易造成柔和的口气。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和客人打招呼时气粗声重地说:“来啦!”或者气足声硬地说:“来啦!”就是用不满、厌恶的口气来说话。如此生硬的口气,客人听了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但如果口腔宽松、语调自然,充满热情地说:“来啦。”口气柔和,就会给人一种亲切热诚的感觉。一般说来,说话时,如果口腔宽松,用声自如,气息缓而出声柔和,给人以亲切感,可以形成柔和的口气;如果口腔松弛,气息顺畅,气息满而出声甜润,给人以兴奋感,也可以形成柔和的口气。软化口气从声音、气息的角度而言要避免气息促而出声生硬,因为气息促而出声生硬,只会给人冰冷乏情之感。
(原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