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强调是转折复句特别是重转式转折复句最基本的表达功能(转折句群一般也有这种表达功能)。要搞清这一点有必要先考察一下转折复句(重转)的“背景”。
一个转折复句“虽然p,但是q,”“转折”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有它的“背景”。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有p,那么没有q。而这“一情况”应该说指的是“大多数情况”。那么,既然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有p,那么没有q”,这也就意味着还有少数“如果有p,那么有q”的情况存在。也正是因为由p得出q是较少的特殊情况,所以才构成了“虽然p,但是q”的转折关系。由此亦可见转折复句(重转式)的背景就是“如果p,那么较大可能没有q”。
(1)巴黎公社虽然只存在了七十二天,但是它为建立和保卫无产阶级****而创造的英雄业绩永远放射着夺目的光辉。(转引自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
这个转折复句前边分句陈述了巴黎公社存在时间的短暂,后边分句语意逆转,陈述了巴黎公社意义的远大、业绩的永存,前后对比,再加上潜在的背景: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事物存在时间短,那么往往不太重要”,而巴黎公社却不是这样,语句形式与其背景形成反差对照,从而强调了后边分句,即强调了巴黎公社意义的远大。转折复句的构成,除了前后分句相反相对以外,还有一种情形,即后边分句比前边分句在语意上更进一层,在程度上更高一级。如:
(2)虽然这一位很黑,但是那一位更黑。
这种情形还是通过前后对比强调后一分句。这类转折复句前后分句有递进关系,去掉转折关联词语,仍可强调后面分句(因为递进关系表意重点也在后面分句)。不过,现在是用转折关联词语转化递进关系,两次强调了后面分句,而且这种转折关系刻意强调前后分句的对立,这样用转折复句比用一般递进复句强调意味更重。总之,转折复句,特别是重转式转折复句最基本的表达功能就是对比强调功能。这种对比强调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前后分句的直接对比,通过逆转性强调后边分句;二是通过其背景(“如果p,那么较大可能没有q”)和语表(“虽然p,但是q”(即“有p,且有q”)的潜在对比强调后边分句。
二、委婉表述功能
转折复句(或转折句群)的“转折关系”不是单纯的逻辑、事理关系,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关系。转折句表意的重点在后边分句,而这表意重点的安排正是说话人的一种主观选择,是说话人某种心理的反映。比如,某人的工作既有成绩,又有缺点,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可形成两种不同的说法:
a.某人的工作虽然有成绩,但是还有缺点。
b.某人的工作虽然有缺点,但是还有成绩。
这两种说法都是转斩关系的利用,但是表意重点不同。显然这是由说话人的主观选择决定的,如果强调“某人”的缺点,则用a;如果强调“某人”的成绩,则用b。正因为转折关系反映了说话人的心理,其着重点的安排决定于说话人的主观选择,所以转折复句也就形成了交际价值极高的委婉表述的功能。下面讨论两方面:
1.巧作拒绝。在言语活动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拒绝别人是在所难免的。不过拒绝别人是一种社交逆势,常常会在对方心理上造成失望与不快。因此必须讲究拒绝的方法和艺术,通过恰当的拒绝方法和艺术把因拒绝而造成的失望和不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之内。使用转折句常常会造成一种很有效的委婉拒绝。这种作法是先扬后抑,即先肯定对方的说法,肯定对方的合理部分,然后转折一下(轻转或弱转),再予否定。比如“是的,您说得很有道理,不过……”。这种作法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说“是”肯定对方的时候,对方的肌体就会呈现开放状态,使之在轻松的心理感受中继续接受信息。尽管最后通过转折词语一转(轻转或弱转),叙述了反对意见,但如此柔和地叙述反对意见(先有了心理铺垫),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这种通过转折句(轻转或弱转)来委婉地表述思想,前面部分是手段,后面部分才是目的。
2.妙显自我。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和交换活动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需要推销,个人也需要推销。应该认为,适时适地、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是正当的。但是由于人们的某种非健康的心理作祟,坦率地直陈自己的成绩和观点,往往被看成狂妄自大,骄傲自负。因此在作自我宣传时,常常需要在遣词造句上作些修饰加工的艺术处理。使用转折复句或句群就是其中较好的方法之一,有时效果甚佳。这种作法是:先陈述自己的成就,然后用重转关联词一转,转到叙述自己的不足。比如:“我这几年文章倒发了不少”,这是旨在作自我宣传,如果要减少刺耳因素,冲淡突出感,可再加一句作陪衬,如“但是对家庭关心照顾少了,苦了爱人和孩子,说起来有点不值。”等,如此效果要好得多。这追加的转折分句或句子,不仅无妨自我宣传的主句,反而可以抵消一部分自我突出感,拉近说者和听者的距离,因为转折句表意在后面分句,而这后面分句又是自己的缺点、不足,这样就淡化了自我突出意识,巧妙地显示了自我。
三、收拢转换功能
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淋漓尽致地表述同一方面的意思,有时却不能畅快淋漓、大雨倾盆,需点到为止,转言其他。而转折复句正是先说一面,然后转述另一面,通过转折词语既收拢前面意思又转换叙述其他意思,因此,在此种情形之下,转折复句常常也就有了用武之地,显示出言语发散时的收拢转换功能。如:“小张这个人,高傲、自负、性情暴躁……不过对人倒没有什么坏心眼。”这前边是对小张不足的陈述,是对他的否定,这种否定还可进行下去,然而有时不能否定过多,须适可而止,所以后边一转,对其肯定,这样放收适度,有时效果很好。再如,中美两国在隔绝了几十年之后,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过乒乓外交和多次高级别的秘密接触,尼克松总统率领美国政府代表团应邀来华访问,1972年2月21日******总理设宴欢迎尼克松,在宴会上发表了《中美友好来往的大门终于打开了》的著名演讲。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3)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关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
长期以来,中美两国政府的分歧和对立是众所周知的,这躲不了也绕不过。因此必须谈及它。但是此时此地毫无讳忌地大谈特谈也不明智。******总理的策略是触及此但不深谈,求同存异,在共同点上做文章。整个演讲过程中共有两次触及,第一次触及时,用了婉曲手法,用“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一笔带过。第二次,即此处触及时采用了转折关系句群,放收适度,恰当得体,先指出“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这个事实,但并不细致阐述,点到为止,紧接着用“但是”一转,进行求同。这样既表明了我国立场的坚定,又显示了策略的灵活,可谓突出地体现了周总理的外交风范。
四、制造顿跌功能
人类的言语交际通过表达与接受而存在着。就言语接受来说,人们并不总是被动、消极地等待,受话人往往是未等说话人表述完毕,就判断对方还将说什么,即受话人常常存在一种预测心理:根据说话人已经发出的话语信息,对可能发出的后续话语信息做出预先判断。
就转折复句(或转折句群)来说其根本属性就在于前后叙述的不一致,前后语意有逆转性。因此运用转折句来表情达意时,可利用转折句的这个特征制造顿跌,使自己的表达具有跌宕起伏、摇曳多姿的最佳效果。具体做法是:先在前导句暗示诱导对方,使其产生某种预测,然后语意一转,通过出人意料的后续句否定对方的心理预测,这样前导句与后续句巧妙搭配就会激起听读者的心理浪花,形成曲折起伏,避免沉闷或一览无余,可收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奇效。比如,有位著名学者的讲话:
(4)我说编词典的工作不是人干的。但它是圣人干的。(众大笑)白马非马,圣人不是人。词典是圣人干的!这是真正的人干的!他牺牲了自己,为了当代,为了后代,他甘作牺牲。
“编词典的工作不是人干的”通常是一句贬语,听话人听到此,会预测后续语句大概会是进一步的发牢骚。然而这位学者却来个“但”一转,否定了听者的预测,造成了顿跌,出人意料,引人入胜,收到“众大笑”的强烈的修辞效果。
当然,“制造顿跌”功能并非是转折句的全部。有的转折复句的前导句已暗示后续句将会转折,这就无法使听读者预期心理落空、形成反差,也就构不成顿跌。换句话说,具有相同式预设的转折句构不成顿跌,具有相异式预设的转折句方可以构成顿跌。
就转折复句的三种形式(重转、轻转、弱转)而言,重转要成对使用关联词语,这样前导句已经显示后续句将会转折,因此它制造不了顿跌。轻转和弱转都是使用单个儿的转折关联词语的(在后边分句),因此这二者前边分句有可能显示,也有可能未显示后边分句将要转折,所以轻转和弱转就有可能制造顿跌。即,当我们使用转折复句来制造顿跌时,可选用轻转或弱转,因为它们具有制造顿跌的功能。
(原载《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论口气
口气是有声语言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有声语言生动活泼特性的体现之一。同样的词语、同样的句子用不同的口气说出来,其思想、情感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但到底什么是口气,口气具有什么样的本质特征则研究不够。这可能与口气和声音、气息紧密相联的特性有关。纸上谈音难以谈清,纸上说口气也不易说明白,因而许多人干脆不去讨论它。不过,我们认为作为有声语言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口气应该得到充分的研究;作为语言学一个重要的术语,“口气”的含义应该明了。因此本文在前人有关口气研究的基础之上,不揣冒昧提出自己的看法,企望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与“口气”一词密切联系的词语有“口吻”和“语气”。语言学上所说的“口气”与“口吻”的含义应该是等同的,口气就是口吻,口吻就是口气,二者完全相同。但“口气”与“语气”是否完全等同呢?一般人可能会认为“口气”与“语气”是一回事,然而根据我们的观察与体会,虽然大多数时候“口气”与“语气”可以互换使用,如“命令的口气(语气)”、“惊讶的口气(语气)”、“肯定的口气(语气)”等等。但也有不相互换(至少不经常互换)的时候,如“高层领导的口气”、“妻子的口气”、“长辈的口气”、“过来人的口气”等一般不说“高层领导的语气”、“妻子的语气”、“长辈的语气”、“过来人的语气”。这里的规律大致体现在角色类口气一般不说成“XX语气”,表情、表态、表意类口气一般可说成“XX语气”,这时口气与语气意思相同。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区别了“语气”和“口气”,认为“语气”一指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语法范畴,“口气”指“思想感情方面种种色彩的表达”。胡裕树先生等主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亦持如上看法,并认为广义的“语气”包括“口气”。由此看来“语气”与“口气”并非完全等同。
对“语气”很多著作只管使用,不加解释,给以解释的也往往众说纷纭。例如,《中国现代语法》(王力著,1943年出版)将语气定义为“语言对于各种情绪的表示方式”,并把语气分为四类十二式:确定语气(决定语气、表明语气、夸张语气),不定语气(疑问语气、反诘语气、假设语气、揣测语气),意志语气(祈使语气、催促语气、忍受语气),感叹语气(不平语气、论理语气)。《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著,1947年出版)将语气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语气包括“语意”和“语势”,前者指正和反、定和不定、虚和实等区别,后者指说话的轻重缓急。狭义的语气吕先生分为三类:与认识有关的(直陈、疑问),与行动有关的(商量、祈使),与感情有关的(感叹、惊讶等)。《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认为“语气,即式,语法范畴之一,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说话人对行为动作的态度。现代汉语用语调和语气词表示各种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