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3700000006

第6章 溯源探流(1)

一、修辞辨源

把“修”和“辞”二字连起来说,以致后世成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就现有文献的记载,最早见于《周易》一书的《文言》: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周易》有“经”“传”之别,《文言》属于解说“经”的“十传”之一。因此,有人就认为“《文言》的成书年代接近于西汉中叶,与成书于西周的《周易》相去甚远”,从而否认作为学科名称“修辞”的源头。然而“十传”旧称“十翼”,据说是孔子所为。司马迁就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

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

司马迁作史,坚持信史原则,不说无根据的话,再从孔子删《诗》,修订《春秋》来看,其解说《周易》也不是不可能的。即使《文言》不是孔子所为,依郭沫若先生所说,则出于荀子门徒之手。郭氏在《青铜时代》一书中考证了《周易》“经”的作者是战国初年的楚国人歼臂子弓所为,而《周易》“传”的部分则多出自荀门:

大抵《彖》、《系辞》、《文言》三种是荀子的门徒在

秦的统治期间所写出来的东西。

近人李镜池认为《易传》里的《系辞》和《文言》,是“汇集前人解经的残篇、断简并加以新著的材料。年代当在史迁之后,昭宣之前”。而高亨先生则认为“十翼”成书于战国时代。说《文言》成书于西汉中叶是一家之言,再说,即使《文言》出于西汉中叶,但《文言》以前的文献中还未发现有“修”“辞”二字连用者,直至南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才有了“修辞”一语。所以,《易传》的《文言》,无论它是孔子,还是荀子门人,还是西汉人所为,它仍然是最早使用“修辞”一语的可靠证据。

然而,对前文所引《文言》关于“修辞”的几句话,到了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正义》里却是这样解释的:

推忠于人,以信待物,人则亲而尊之。其德日进。是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依孔氏疏解,“辞谓文教”,则《文言》里的“修辞”二字,一般人也就自然理解为“修理文教”了,而“文教”在古代是指“礼乐法度之类可以化民者”,并非“言辞话语”,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则大相径庭,全然不同了。后世学者正是囿于孔疏,而对《文言》里“修辞立其诚”这句话见仁见智,所说纷纭,莫衷一是。

否定说 即不认为“修辞立其诚”作为学科名称“修辞”一语的源头地位。如郑子瑜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稿》里就认为,孔氏以“修理文教”释“修辞”,《易经》里的“修辞”就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不同,并指出有人为着适合于今义,将“修辞立其诚”解作“整理其言说以确定其所欲达之意”有点牵强附会。郑先生肯定了孔颖达“修理文教”的说法,自然也就否定了《文言》里的“修辞”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其余如余一平《“修辞”词源质疑》,倪景熙《“修辞立其诚”辨》,均对“修辞立其诚”作为“修辞”源头提出质疑。

包括说 周振甫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一书里也是认同孔颖达的解说,以为“修辞”的“辞”是“文教”。但他同时又认为“文教”的内容包括了“言语文辞”,因而也就肯定了“修辞立其诚”的“修辞”是“修辞学”“修辞”的源头。

引申说 张文治先生在《古书修辞例》一书里说:“孔氏以‘修理文教’释‘修辞’,虽与后世解作‘修饰言辞或文辞’者不同”,但“后世修辞之义,实自此引申”。并引用《文言》,肯定“修辞”,肯定“修辞”二字连称祖出于此,只是如何引申,语焉未详。

肯定说 即明确肯定“修辞立其诚”里的“修辞”二字含义为修饰语言文辞,也是学科名称“修辞”之源。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的开头就说:

修辞本来是一个极熟的熟语,自从《易经》上有了

“修辞立其诚”一句话以后,便常常连着用的。连用久了,自然提起了辞字,便会想起了修字,两字连结,简直分拆不开。

陈先生说“修辞”是一个“极熟的熟语”,这个“熟语”自然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修饰语言文辞”,而不会是其他什么,陈先生还指出这个“熟语”的来源就是《易经》的“修辞立其诚”。还有陈光磊先生所撰《中国修辞学通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两次引用了《易传》关于“修辞”的一段话,并说“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次出现‘修辞’这个用语,也可以说是孔子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修辞学的学名术语”。然而,两位陈先生在肯定《易传》“修辞立其诚”为“修辞”之源的时候,均未涉及孔疏,也就没有说明孔颖达以“修理文教”释“修辞”的问题。

那么,孔疏的“辞谓文教”以及“修理文教”究竟作何理解?怎样解释?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去探讨这个问题?

如果一方面囿于孔疏成说,认为“辞”就是文教,以“修理文教”释“修辞”;一方面又要肯定“修辞立其诚”这句话是后世所谓“修辞”之源,这实在是两难之事。因此用“包括”或“引申”之说恐怕也难讲通。但是,如果置孔疏于不顾,抛开“辞谓文教”“修理文教”这样的问题不加分辨,不作解说,就硬要认定“修辞立其诚”的“修辞”,是“第一次提出了修辞学的学名术语”,这也未免简单和片面了。因为探讨孔颖达所谓“辞谓文教”“修理文教”并非没有意义,它实际关涉到一个重要问题:即古人关于“修辞”的概念到底产生于何时?先秦还是魏晋南北朝?

首先,我们认为“修辞立其诚”的“辞”不能解释为“文教”,查古今辞书文献,“辞”字未有作“文教”可讲通者。《说文解字》第十四篇下《辛部》:“辞,讼也,从□辛;□辛,犹理辜也。”段玉裁注:“辞,说也,今本说讹讼。《广韵》七‘之’所引不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辞,讼也,从罱辛,会意,犹理罪也。罱,理也。按,分争辨讼谓之辞。”“辞”的本义,《说文》的一般本子都训释为“讼”,而段氏以为“讼”字是“说”字的错文,应为“说”。“说”即说明解释,“讼”是争辨是非。“说”和“讼”都与言语文辞有关,而与“文教”之义相去甚远。《辞源》把“辞”的本义解释为“讼辞,口供”,以下七个义项都是从本义引申来的,未见有哪一项是“文教”的说法。《辞海》、《康熙字典》亦然。另外,这个“辞”出自《易传》“修辞立其诚”,而《易传》的成书年代是秦汉之际。这就要看秦汉,以至秦汉以前的语言实际里边,“辞”字究竟是否作“文教”讲,有无“文教”的用例。现就先秦几部主要文献关于“辞”字用例统计看,《尚书》二十三例,《诗经》二例,《左传》一百三十二例,《礼记》五十四例,《论语》五例,《孟子》二十八例,《荀子》三十八例,《庄子》四十一例,举凡三百二十三用例,无一例“辞”字可作“文教”之义讲。“辞”在《尚书》的常用义是“讼辞”或“言辞”,在其他文献的常用义也是指“言辞”“责让”或“推辞”之义。如《礼记·表记》“子曰:****信,辞欲巧。”“辞”字即指常用义“言辞”,姚鼐《与管异之书》:“《表记》‘辞欲巧’,即《易传》所云‘修辞’耳。”

其次,即然“辞”在先秦尚无“文教”之义,那么孔颖达为什么要把“修辞立其诚”的“辞”疏解为“辞谓文教”呢?原来这是受郑玄影响而蹈袭了《诗笺》的话。《诗经》使用“辞”字共有两例,见于《大雅·板》一篇:

辞之辑矣,

民之洽矣。

辞之怿矣,

民之莫矣。

郑《笺》云:“辞,辞气,谓政教也。王者政教合,说顺于民,则民心合定。此戒语时之大臣。”郑玄以“辞气”释“辞”。刘宝楠《论语正义》:“辞气者,辞谓语言,气谓鼻息出入,若声容静气容肃是也。”“气”是气息,但这气息与语词言说有关。所谓“辞气”,现在看来是指说话时的言语气度或语气。“政教”是政治教化,《礼记。王制》注:“教谓礼仪,政谓刑禁。”郑玄既以“辞气”训“辞”,为什么又说“谓政教也”,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是汉代经学家注释古籍的一种方法,第一句解释上位概念,第二句解释下位概念,“谓”是一个术语,用“谓”时,一般是用具体解释抽象,用形象解释笼统,用特指解释一般,所以叫“指而言之”。这里郑玄先用“辞气”解“辞”,是“辞”的一般的、笼统的概念。“谓政教也”是说“这里指的是政教的辞气”,说话时的语言气度或语气,可以用在种种场合,这里是指政治教化上的语言气度或语气。政治教化中的语言气度和谐悦顺,则民心安定。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曰:“下文辞辑、辞怿专以言词言。”马氏指出这两句的“辞”都是指“言词”,而不是“政教”。孔颖达的“五经正义”疏解古书古注的原则是“疏不破注”,即墨守汉人旧注原义,只作阐释,而绝不越雷池一步。孔颖达因为郑玄把《诗·大雅·板》“辞之辑矣”“辞之怿矣”的“辞”释作“谓政教也”,于是就照搬过来解释《易·文言》的“辞”,只是把“政教”说成“文教”而疏解为“谓文教也”。尽管孔氏在《毛诗正义》里解释郑笺“辞,辞气”这个注释时引用了《论语·泰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句话,而《论语》的“辞气”确实是指说话的气度语气的。可是当他解释郑笺“谓政教也”这个注释时,却又说“此辞加于下民,故知谓政教也”,再从他《周易正义》“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的话看来,他还是把“辞”理解成文教而不是语言了。可见孔颖达不仅对先秦两汉“辞”的词义里根本不存在“文教”之义这一语言事实不甚明了,就是对汉人以具体释抽象的训诂方法、对“谓”这个“指而言之”的训诂术语也并不懂得。难怪孔颖达会既误解郑笺,又照搬郑笺,以致把“辞”训释为“辞谓文教”。

既然孔疏错误已明,那么对孔疏不加辨析,援以为据,从而否定孔疏很早以前的《易传》里的“修辞”,说“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不同”,这不是本末倒置,不足为据吗?

其实对《易传》里的“修辞”之争、只不过是“名词”之争、“来源”之争而已。问题的实质还在于,古人的头脑里究竟有没有关于“修辞”的概念、意识?如有,在什么时代?

在我国先秦典籍中,《尚书》是被认为较早出的文献。《尚书·周书·毕命》云:“政贵有恒,辞尚体要。”“辞尚体要”这句话就是古人有修辞概念的最早明证,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引用了:“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孔安国训释这句话时说:“辞以体实为要,故贵尚之。”蔡沈《书集传》说:“趣完具而已之谓体,众体所会之谓要。”集说引用夏僎的话:“体则具于理而无不足,要则简于辞而亦不至于有余,谓辞理足而简约也。”又引王樵的解说:“趣谓辞之旨趣,趣不完具则未能达意,而理未旺;趣完具而不已,则为枝辞衍说,皆不可谓之体。”“辞”是言辞,“体”是指“理足”,旨趣完备,“要”是简约。言辞既要达意,又要简约。

再如,《论语·宪问》: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

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孔子认为,一篇外交辞令的创制,要经过起草、研究、修辞和润色的加工过程。尽管这段话里边没有“修辞”二字,而这个加工过程不正是指书面语言的修辞过程吗?从这里,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孔子关于“修辞”的“概念”和“思想”。其中“润色”一词流传下来,延用至今,指的就是对书面语言的修饰加工。

二、先秦两汉修辞概说

我们一般所谓“修辞”,其指通常称为修辞和修辞学。修辞是关于语言加工使用的实践,它包括修辞活动和修辞现象。修辞活动是这种实践的过程,即说话写作的人,依据题旨、情境和对象,对语言材料选用剪裁、组织调整、布置衬砌、改造创新的过程。修辞现象则是这种实践的结果,即语言里所造成修辞的形式、结构、手法及其作用效果。而修辞学则是关于这种实践的认识、研究、思考和理论。

任何一种理性思考或理论都是从实践活动中产生出来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实践活动必然会产生理论。纵观汉语发生发展的长河,浩乎沛然,源远流长。但在汉语漫长的使用过程中,使用汉语的人,对汉语自身的认识和研究却又来得很晚。大概出于读经的需要,一直到汉代才有了语义的训释,出现了像《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样一些字书。王力先生认为“中国的语言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为了方便后世的人读通这些经典,有人出来加以解释,这样就产生了语文学,这是语言学的早期形式”。而语文学的特征是融文字、词汇、语法、修辞于一炉,混沌不清。所以,在先秦两汉时期,修辞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没有产生修辞理论。然而近年来有些讲修辞史的论著,把古人关于“言辞”的话,常常断章取义,然后拔高分析,轻率冠以“修辞思想”、“修辞理论”,这是不足取的。我们觉得还是应当实事求是地辨析古人所论的主旨,联系上下文、语言时代、语言环境,充分利用前人的注疏训释,正确全面地理解古人有关“言辞”的话,弄清楚这些话究竟是否可以称之为“修辞理论”,或者究竟哪些方面涉及“修辞理论”。比如“****信,辞欲巧”和“辞,达而已矣”这两句话,有的论著就说这是“孔子提出的一个明确的修辞原则”,有的说是孔子提出了“语言运用的准则”并大加发挥,说“它们统一在一定的题旨情境之下,都是为了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说“辞,达而已矣”这句话是“他(孔子)要求言辞、文辞必须明白、晓畅、达意”,“‘辞欲巧’所要求的言辞美巧须建立在‘****信’的基础之上”,并且把这两句话硬拉扯在一起,说“没有‘达’、‘辞巧’就流于虚夸,没有‘巧’,‘辞达’就未免逊色”。孔子简单的两句话,就有这么多的意思,而这些意思使人觉得如果不是外加上去的,便就是人为引申出来的,总之并非孔子的原意。其实“辞达”和“辞巧”的“辞”均另有所指,并非泛指“言辞”。有人曾经专就“辞,达而已矣”的“辞”请教钱大昕曰:“此辞何所指?”钱氏曰:“三代之世,诸侯以邦交为重。《论语》‘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则称之;‘使于四方,不能专对’则讥之。此辞即专对之辞也。《公羊传》‘大夫出使,受命不受辞。’ 《聘礼记》:‘辞无常,孙而说。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论语》之文与《礼经》相表里,以经证经,可以知‘辞达’之义矣。”又武亿《群经义证》:“《聘礼记》‘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谓为当时邦交之辞而发。”原来“辞达”和“辞巧”的话,分别出于《论语》和《礼记》的记载,是孔子在不同语境,就不同题旨所说的,根本不是什么“统一在一定的题旨情境之下”。前人已经据《仪礼》、《公羊传》以经证经,指出“辞达”的“辞”,是指某一特定的外交辞令,是说“专对之辞”足以达义即可。因而,把某一具体外交辞令同修辞学意义上的“言辞”混为一谈,说孔子在此提出了一个“明确的修辞原则”,这确实是有些言过其实,夸大其辞了。至于“辞巧”的话,则见于《礼记·表记》:

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子曰:****信,辞欲巧。

然而,如果我们把“辞欲巧”这句话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并参以前人注疏,就可看出,孔子并非是在谈论什么“修辞”问题。陆德明对《表记》的题解是“以其记君子之德见于仪表者也”,所谓“仪表”就是指行为、言谈等表现,而孔子正是在这里比较君子小人的表现的。郑玄解“辞欲巧”的“巧”为“顺而说也”,孔颖达指出这几句话是“更申以情行相副”,“情”是内心,“行”是外表,是说君子之德要内外相副,又训释“辞欲巧”说:“辞欲巧者,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据此可知“辞欲巧”与“以色亲人”“貌亲”为同义,是指外表亲近乖巧和顺。这里所说的“色”、“貌”与“辞”一样,都是与“情”相对的外表的东西。而君子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是“****信”,小人是“情疏”,君子是表里一致,小人是言不由衷,口惠而实不至。孔子显然是在谈论伦理道德问题。因而,“辞欲巧”的“辞”不是修辞意义上泛指的“言辞”“语言”,而是与内心思想相对应的外在表现。

同类推荐
  • 宋诗派同光体诗选译

    宋诗派同光体诗选译

    选自近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是由刘大特先生译注。由巴蜀书社出版。
  • 拆楼记

    拆楼记

    “我”姐姐家所在的张庄,即将成为市高新区的组成部分,姐姐和同村人想趁着土地被征之前抢先盖楼,以获取更多的政府补偿。为帮助姐姐脱贫致富,“我”身不由己地成了这一重大举措的参与者和背后军师。楼盖好之后,结成统一战线的十几家人家先后遭到上级部门的各种瓦解,一场巨大的较量拉锯战一样展开。在种种现实利诱或威胁面前,统一战线逐渐分崩离析,何去何从?怎么选择都令人心有不甘,结局出人意料,令人难以释怀。作品既有纪实作品的现场感,亦有小说的精巧架构与卓越的叙事技巧,更兼学者般的缜密与思辨力。它在重在刻写人与人之间细腻微妙的情感变迁,人心的向背与暗角,人性的脉络与真相,令人无力逼视。
  • 情感密码:情似菩提爱如佛

    情感密码:情似菩提爱如佛

    爱是永远的话题,说不清,诉不尽。结婚前,爱是吸引,是卿卿我我,如胶似膝。结婚后,爱情更象用旧了的抹布,渐渐沧桑成令人失望的样子。于是,离婚、再婚、复婚……过尽千帆皆不是,红尘中那么多男女,一颗心依旧如同秋天的雨,清清冷冷,飘落无依。人生要拨开多少迷雾,才能抵达自己的幸福?本书作者用干净细腻的笔触,为读者献上一个又一个温暖感人的婚姻爱情故事。这是本对爱充满信念的书。它告诉我们,离婚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婚姻如同一棵树,只要根在,叶子掉了也会长出来。书中每一篇都是充满智慧的爱情宝典,令人感动,给人启迪。
  • 书前书后-来新夏书话续编(《花园丛书》)

    书前书后-来新夏书话续编(《花园丛书》)

    《书前书后:来新夏书话续编》分为藏书与读书、为自己的书写序、书评三部分,收录有《漫画古籍的保护与研究》、《议论文化游记》、《红楼何止半亩地》等文章。
  • 冰上舞蹈的黄玫瑰

    冰上舞蹈的黄玫瑰

    全书共分四卷,第一卷是失乐园,包括了失乐园、北京的平民主义、冰糖葫芦、去北海吃信膳、花鸟人生、与毒蛇拔河、方言、祈雨、香水、最初的鹰、踏雪寻梅、抚摸苏州、北京文人的书房、时装与时代、面前的艾青、火星四溅、馋、黑匣子等。第二卷介绍了古典英雄,包括古典英雄、青春无敌、西部诗人、骑手的天堂、轮盘赌等。第三卷介绍插花,第四卷是最后一个乡下人。
热门推荐
  • 傲剑闯异界

    傲剑闯异界

    他是这个社会上最有型最帅气最霸道的乞丐一颗“雷神号”让他不幸的挂掉了“他大爷的我居然穿越了?还他娘的在这里也是个乞丐?
  • 男生宿舍之惊悚校内

    男生宿舍之惊悚校内

    《男生宿舍之惊悚校园》是我的第一本书,希望大家能多多给予支持,相信在你们的支持下,我一定会写出更好的故事,也会有更好的提升。
  • 三国梦幻卷

    三国梦幻卷

    每一个三国人都有一个梦,成就霸业,成就自己的价值,无论是身为主公,雄霸一方,还是成为将士,辅佐主公征战沙场,名垂青史,悠悠数百年,又都是一场梦幻,成与败,功与过,对与错,后世自有评判……
  • 天机古卷

    天机古卷

    一部家传古卷,引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职业,世受皇家供养的天机大夫,因何流落民间?主人公祁天下,在得到古卷之后,鬼使神差地踏上了一条危险重重的探险之路,而这条探险之路,将逐步揭开亘古谜团第四爻的秘密。干云洞、黄房子、原始密林、黄河之畔。斗奇术、破震物、施占卜,洞悉天机。黄大仙、老鬼子、尸魅、异兽,陆续登场……
  • 剑有殇

    剑有殇

    一本让你读后有感悟的小说。借剑之殇,写人之殇。
  • 耀世雷神

    耀世雷神

    这是一个最混乱的年代,也是最辉煌的年代!浩瀚星空,强族域外窥视,人族内斗不断,群雄林立,天骄并起,转乾坤,逆阴阳...神秘少年跨越无尽星空而来,剑斩天骄,脚踩巨子,只为心中伊人。以我手中利剑,心中热血,开启逆天强者之路!
  • 待你如初

    待你如初

    曾经他说,会陪她一起走到天荒地老,她亦深信。短短三年,那些承诺如云烟。她伤,三千年,她已入魔。有人问,为何苦苦相恋?她笑着回答,我只想要一个结果。待你如初,回到起点可好?
  • 月光下的缠绵

    月光下的缠绵

    十四岁安筱艾遇见十六岁许言,从追逐到相爱,从毕业分开到工作后再续前缘。
  • 无盐皇后【完本】

    无盐皇后【完本】

    【虐版简介】相识,是一场预谋相恋,是一场阴谋当血,从我身上,流到光洁的大理石地板上,再渗入中间代表喜庆的红色地毯,我仰天大笑:“总有一天,我要让你一无所有,为你今天所做的一切付出代价!”重生,我是绝世祸水再见,我是睿智军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笑望我,牵起我的手,甘愿被我利用他搂住我,轻喃……他抱我上马背,豪迈语:“子归,若我今日醉卧疆场,子归可愿与我同去?”只是可曾还记得,那书楼下的深情一望:“子归子归,桑国曾闻子归鸟,京城不见杜鹃花……”可曾记得水牢饱受磨难的柔弱女子?可曾记得,那阴森冰冷的男子?“你可曾,爱过我,哪怕只有一瞬间?”我一剑刺穿他的心,看着血水慢慢流淌下来,一如当年的自己。“我爱你,恐怕远不只一瞬!”他倒下前,笑看我,不复以往的冰冷,只有柔情似水
  • 葬魄溟寒

    葬魄溟寒

    葬。花琴岚飞满天,魄。宵黎鸣醉长眠,溟。月举觞问情有,寒。纱射影笑红颜。天生异眼,玄冰之体,身背灭族之仇,走上玄者之路,儿女情长方未了。斗魔界,斗人界,闯冥界只为你,为你!宁可我与天下为敌!誓死守护着你!我本风流人,却做痴情事!世界五颜六色,爱你今生今世又何妨!终是红尘人,亦染红尘事......碧落红尘黄泉间,二十八星宿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