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续报道
癯
在社会新闻深度报道中,连续报道是一种常用的手法。连续报道,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对一个引发受众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持续进行的报道。连续报道,是一种追踪式报道,属于集合式深度报道的一个主要品种。一组连续报道,从数量上来说一般不少于3篇。与单篇式深度报道不同,连续报道的深度主要是通过报道在时间上的延续来获得的,它能完整地同步展现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因为是同步式报道,因而连续报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又以其特有的悬念吸引受众的目光。
(一)社会新闻连续报道的选题
什么样的社会新闻适合采用连续报道的方式呢?这是我们在采写时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一般来说,社会新闻连续报道的题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受众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对于此事件受众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愿望。二是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人情味,事件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能深深打动受众,许多社会新闻连续报道中事件的情节和发展甚至超乎普通人的想象,带有传奇色彩,读后让人感慨万千、欲罢不能。如1999年5、6月问,《南方日报》发表了有关”包机救人“的连续报道。其核心事件是武汉”广食府“的粤籍老板黄海达等,花10万元包飞机救治被毒蛇咬伤的打工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道德滑坡、许多人唯利是图的社会大背景下,作为私企老板的黄海达们的选择具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2004年6月初,《南方都市报》推出一组题为”爱心接力,抚育君君“的连续报道,报道了湖南女子何丽姣因自己身患尿毒症,无力继续抚育养子,通过报纸为孩子寻找新家的故事。善良的何丽姣在自己18岁时将被人遗弃在路边的君君带回家,将君君抚养到11岁,自己一直未婚,却不幸身患重病,陷入困境,却不愿孩子跟着她受苦。这个事件充满人间真情。同是《南方都市报》,在2004.年9月底推出一组题为”高架桥下17岁少女遭强暴“的连续报道,报道的是一起令人发指的恶性刑事案件:
17岁的湖北打工妹在深圳松岗取钱回厂途中遭到一名流浪汉的残暴变态摧残,身体受到严重损伤,罪犯的凶残超出人们的想象。
从上面所列举的几篇报道可以看出,社会新闻连续报道所选择的题材有正面与负面之分,一类是社会生活中出现可歌可泣的好人好事,如”包机救人“和”爱心接力,抚育君君“即属此类。另一类是罪案、灾难等负面事件,如”高架桥下17岁少女遭强暴“。总的来说,社会新闻连续报道在选题时应抓住这样几个字:故事性、人情味、关注度。
(二)社会新闻连续报道的写作要领
1.按时间顺序,跟随事态的发展,作进行式报道,不断追踪事件的最新动态,注重报道的延续性。
在一组连续报道中,每一篇报道都是前一篇报道的延续,同时又补充新的信息,反映新的变化。
以”高架桥下17岁少女遭强暴“的报道为例,2004年9月25日该报发表了第一篇报道《事发松岗高架桥下17岁少女遭强暴受严重摧残》将这一罪案披露出来,报道了事件的经过和少女受剑的损伤。第二天刊出第二篇报道《17岁少女遭强暴续:****缺失流浪汉承认施暴》,反映案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当晚被抓的疑犯已经承认当晚确实是他作案;第三天刊出报道《17岁少女遭强暴追踪少女伤势好转嫌犯已被拘留》,反映少女的伤情变化和案件侦破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第四天刊出报道《王丽伤情开始明显好转》,反映少女身体的恢复及社会各界所采取的关爱行动;第五天刊出报道《心理治疗将修复美丽王丽》,报道了网友代表为王丽送上中秋祝福,北大深圳医院愿为其提供长期心理辅导的消息。
可见,连续报道着眼于变动,有很强的时效性,应及时提供最新的信息。
2.及时报道社会各方对事件的反应,促使受众的参与。
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社会新闻事件一经刊出,必然会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这种反响包括人们对事件本身的评价,同时也包括受众所采取的实际行动。
在连续报道中,社会各方对事件的反应实际上也是一种新闻资源,是由新闻引发的新闻,应对其进行利用和开掘。
及时报道受众所采取的关爱行动,不仅能让人了解到事件的最新进展,同时也能推动事件向良性的方向发展。而及时报道社会各方对事件的评价,进而组织有关权威人士进行讨论,则能够有效地扩大报道的社会影响,并增加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以《南方日报》的”包机救人“报道为例,1999年6月3日在第一版头条刊出通讯《为了一个受伤弟兄》后,一方面报道事件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报道社会各界的反应,并且在报纸上开展专题讨论,请专家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社会、法律等角度进行分析。该报还发表3篇评论员文章,对这一事件的内涵进行论述,将之提升到确立正确的义利观、建立新型劳资关系的高度来认识。
整个报道持续一个多月,吸引了广大读者,取得了圆满成功。
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李长春专门作了批示,称赞报道抓得好。广东省委副书记******在本报发表文章,称赞这是”深人人心的成功典型报道,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
3.运用文学笔法,报道以情动人。
以连续报道形式出现的社会新闻,一般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人情味,新闻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在写作中,一定要将这一优势发挥出来。因此,在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社会新闻连续性报道常借用文学笔法,注重悬念的设置,并运用散文式笔法,以优美的语言,进行饱含深情的叙述。
在这方面,1996年《羊城晚报》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连续报道《泌阳奇案广州洗冤》就是一个典范。报道以新闻连载的方式出现,在结构上吸收了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手法,每每在关键之处即打住,使报道充满悬念,以至满城读者追着看,一时洛阳纸贵。
报道的语言则洗练、流畅且深情,且看连载之四中的一段文字:
走的前一天。半夜12点整。王麦芝看了看院里,空无一人,连野草都好像不多了。
她扶着丈夫起来,一步一步挪到院中,找到了向北的方向.她跪下了,她让丈夫一同跪着,她开始呼唤:
“我说苍天啊!你要真是有眼,您一定要给德刚一个清白!您一定要让鉴定准确无误!他是冒着生命危险上广州的啊!就是包公也断不了这个案啊……”
这段文字通过动作、语言和场景的描述将人物内心的冤屈与痛楚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报道有一种强大的情感冲击力。
不过,在注重以情动人的同时,应注意度的把握,过犹不及,在社会新闻连续报道中,要避免煽情。在写作中,不要过分渲染悲情,更不要渲染暴力和色情。某些不宜公开的细节和图片应加以回避,以示对报道对象和受众的尊重。
二、系列报道
与连续报道一样,系列报道也是组合式深度报道的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系列报道是对重大新闻事件或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的多次报道的组合,它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事件或现象进行报道,以期让受众了解到该事件或现象的全貌。如果说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跟进式报道,系列报道则是对一个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或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的全方位透视。在社会新闻深度报道中,系列报道也是一种常用的武器。
(一)社会新闻系列报道的选题策划
连续报道,是对事件新闻的报道。而系列报道的对象则不仅有事件新闻,更有大量的非事件新闻。在许多时候,系列报道是对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的全方位解读。正因为此,社会新闻的选题策划就显得格外重要。
据此,社会新闻系列报道的选题就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重大的社会事件。这一类社会事件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深刻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如发生在1987年的大兴安岭火灾,导致5万人失去家园,193人死亡,85万立方米木材化为灰烬。这场特大火灾震惊全国,并引发人们的忧虑和反思。
对于此,《中国青年报》推出“三色”系列报道,即《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高屋建瓴地透视这一灾难性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另外,如中国加入ETO、香港回归、“9·11”事件这样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也是系列报道的好题材,在事件发生后,许多媒介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系列报道,深入探寻事件的背景及其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社会新闻系列报道的第二个选题方向是非事件新闻,或者说。热点社会现象,此类题材在社会新闻系列报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适合系列报道方式的需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