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报道的定义与属性
社会热点指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为社会所密切关注的新闻事实、人物、现象。它分为突发性热点与常规性热点,前者包括大连空难、广州孙志刚事件、非典、北大清华爆炸案、山西矿难、辽宁海城学生豆奶中毒事件、典型热点人物任长霞;后者包括每年的两会、节日等比较重要的纪念日或节日前后,也会形成与该纪念日或节日有关的报道热点。每年“三八”节,是妇女问题热点;每年“六一”儿童节,是有关儿童问题的热点;每年“三一五”,是商品质量问题的热点。
此外,热点可以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现象或异常的自然现象。包括新近发现的历史疑案、趣闻轶事、珍奇古物、自然变迁等。
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社会变革的伴生物,它迅速反映客观世界的最新动向与最新趋势,使人无法回避;二是挑战性,热点、难点问题,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显露,解决这些问题有相当难度,对领导者与实际工作部门极富挑战性;三是普遍性,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的还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四是敏感性,由于是深层次矛盾的爆发,因此,多数热点问题相当敏感,是社会上一根“紧绷的弦”;比如,2003年4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安徽阜阳100多例出现营养缺乏症状的大头宝宝,死亡13人,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不由不让人联想起在此之前的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五是流变性,随着情况的发展与公众关注点的变化,热点问题也会转化,其自身有发生、发展、消退的过程,今天是热点,明天就可能不是,又有新的热点问题取而代之。
近年来,热点报道已成为传媒引导舆论的一种重要手段。热点问题报道在整个舆论导向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出来。新旧体制的摩擦,思想观念的冲撞,利益格局打破的失衡,使一个个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冒了出来。在沸沸扬扬的舆论中,热点问题最引人注目,它矛盾复杂,是非莫辨,往往成为公众情绪的“催化剂”,社会舆论的“牛鼻子”,涉及整个舆论的走向。因此,搞好热点报道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摆到了媒体面前。
从媒介层面来讲,热点报道已成为媒体占领市场、吸引读者的新闻传播形式,在媒体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热点报道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的制胜法宝之一。
二、热点报道的范畴
从思想内容上讲,热点报道大体分以下几类:一是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新事物、新思想、新风尚。如中国青年报反映农村深刻变化的报道——《取下神像挂地图》,就是以河南上蔡县东黑河附近的农民取下神像挂地图来反映经济变化。二是在改革开放中一些急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三是社会转型时期,人民群众感到疑虑、把握不准的问题。四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枪验这些不同类型的热点报道的客观效果,就要看林怡:《从优秀新闻报道中透视新闻发现》,见《新闻知识》2003年第4期p37。新闻媒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体现时代精神与反映生活本质主流的新事物、新经验是否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弘扬;对群众关注的一些心存疑虑的问题是否做出了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答,起到了释疑解惑、理顺情绪的作用;通过新闻舆论是否推动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的解决;一些与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通过报道是否发挥了疏导、缓解的作用,一些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对社会上假、丑、恶的东西是否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起到了分清是非、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作用。
从报道的侧重点来看,热点报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热点事件,指一个独立面完整的、为社会所密切关注的新闻事实。它分为突发性热点事件与常规性热点事件,前者包括重大、灾难事件,后者包括每年的两会、节日等。
热点人物,指社会生活中涌现的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社会人物。它可以是正面典型,也可以是反面人物案例,它既可以是知名人物,比如明星,也可以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热点现象,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动态和趋向,它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价值、思想观念等方面。它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不良现象。这类新闻时空跨度较大,不仅要对事实做客观、定性判断,而且要揭示本质与发展方向。
三、当前热点报道的一些误区
对于热点报道,当前媒体还存在一些报道的误区。一些地方小报为了追求所谓“亮点”与“卖点”,迎合社会上少数人的不健康心理或不良倾向,把摆富比阔、明星轶事、暴力凶杀、桃色新闻当作所谓热点,大肆宣扬,有的甚至宣扬“伪科学”,热衷于传播命运、星座、占卜等封建愚昧的东西,污染了社会风气。有的媒体在热点报道上缺少理性思考,报道上简单化、片面性,把握“失度”,满足于宣泄隋绪,光顾痛快淋漓,不顾社会影响。如清华学生伤熊事件,媒体作了密集式报道,有的报道片面武断,把这一事件原因归结为“忽视人文教育的恶果”,有的在法律机构没做出任何评价的情况下,擅自做出“审判”,报道认定伤熊事件“严重触犯了法律”,“要严惩犯罪嫌疑人”,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更有媒体大搞煽情主义,爆炒新闻,人为制造所谓热点。
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检验其效果的客观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检验热点报道的效果也是如此,主要看报道在社会实践和广大群众中产生的影响力。一则优秀的热点报道,应该符合“三贴近”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应该体现一种积极、健康、正义的社会价值观。
下面从热点事件、热点人物、热点现象来探讨社会热点报道的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