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人物是指社会生活中涌现的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社会人物,它可以是正面典型,比如艺术界名流、娱乐界明星、风云人物、科学家、文化名人、学者等等,也可以是负面人物,比如腐败官员、违法分子;它既可以是知名人物,也可以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一、社会热点人物的采访
1.找准采访对象的兴奋点与共鸣点。有这样一个真实的笑话,说的是好莱坞明星费雯丽去亚特兰大,为重新发行《乱世佳人》做宣传。有一位记者冲到她面前,当众问她在这部片子里扮演了什么角色,结果,“郝思嘉”也当众告诉这位记者说“不知道”。这个例子说明的道理很简单:没有什么事情比接受无知记者的采访更能令采访对象恼火的了。
采访之前做好准备比什么都重要,要采访一分钟就要准备十分钟。这些准备要求记者多积累关于采访对象的材料,对采访对象的背景、生平、经历、职业生涯、与新闻事件的关联、当前的心理、情感有准确的把握,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击中采访对象的共鸣点与兴奋点。记者的主要目的是在审度对方,在考虑交谈内容的同时,尽量让被访人毫不拘束、兴致勃勃地谈话。记者必须努力创造与采访对象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气氛,目的在于使被采访人轻松自如,让他真正地说,而不仅仅是回答记者的提问。为了尽量做到这一点,采访之前不妨谈点生活琐事,建立起融洽的心理氛围,消除采访对象的拘束与不安。
除了那些大忙人以外,对于所有的采访对象来说,谈论琐事都可以顺利打破僵局。
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采访对象的心理,要把握采访对象的心态。在第三届女子足球世界杯决赛中,中国女子足球队在点球大战中因为刘英踢飞了一个十分关键的点球,而屈居亚军。比赛结束后,某电视台记者非要正陷于悲痛中的刘英接受采访谈谈感想,刘英理所当然拒绝。但是作为一个记者,若为对方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将有助于打开采访局面。一个有品德的记者永远要尊重采访对象,在采访对象面前耍小聪明,靠“临门一脚”来解决问题是最要不得的。
2.旁敲侧击。在正面难以接触采访对象时,记者可以从相关人物人手,同样能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
上海********是在“9?11”事件发生后不久召开的,“安全问题”是与会者和各国记者以及普通老百姓所关注的热点,《北京晨报》的记者在会议采访过程中,紧紧抓住这一热点问题,写出了“******答记者问”,虽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议新闻”,却引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记者对细节的描写非常生动,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此外,记者还想方设法“钻”进美国总统下榻的酒店(当然不可能进入“总统套房”,只是在酒店大厅),访问美国年轻的保安人员,获得了一些读者感兴趣的信息,写出了一篇可读性较强的“独家新闻”。
二、社会热点人物的报道
1.捕捉时代亮色。近年来的典型人物报道注重表现报道对象的时代风采、先进理念、与群众的关系和人性、人情之美,首先以内容的新鲜因素彰显作品的时代特色,体现了典型报道的创新努力。在写人的原则、方法与技巧上,这种创新努力同样成绩显著。近年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刊播了许多先进人物报道,如孔繁森、张鸣岐、李国安、徐虎、李素丽、王廷江、李向群、郑培民、许振超、任长霞等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在热点人物报道中,记者应着力描写先进人物的当代风采,清晰地描述他们的品质与个性,凸显他们闪耀着时代精神的新亮点,以先进典型的时新性提升他们的亲和度,也使报道更贴近现实生活。中国青年报记者王伟群在青海治多县采访关于索南达杰的事迹时,避开原来的焦裕禄或孔繁森或雷锋的记述,以往的报道大多把他写成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人,大量的笔墨落在他的自掏腰包为牧民盖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上。记者对采访素材进行重新审视,找出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最后作者王伟群将笔墨落在“像一种世代相传了数千年的生产方式的挑战上”,才是索南达杰短暂一生的最耀眼之处。藏族人民更需要的是明亮的眼睛和清醒智慧的头脑。
2.擅用“感情文字”。注重展示先进人物的人性美、人情美。近年来的先进人物报道突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式和报道模式,将笔触延伸到报道对象的情感世界里,写出了他们的“人之常情”,揭示他们的人性美、人情美,反映他们多彩的人生,使他们的形象更为丰满、亲切、可信,亦使他们的高尚品格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湖南日报》的通讯《情切切,意绵绵》描写了郑培民与妻子亲密而浪漫的爱情和对儿子的言传身教,深厚的夫妻情、父子情,一句“我好想家”的真情话,让读者看到了这位省委副书记对亲人的柔情,对家的深深眷恋。这样写不但没有损害先进人物的形象,相反却增加了感人的力量,打动了很多读者。不少人向报社反映,说“看到了一个感情丰富、血肉丰满的朋友郑培民”。‘‘朋友郑培民“——这应该是人民对郑培民最好的印象、最高的评价、最亲昵的称呼。报道突破了固有模式让读者走近了先进人物,看到了他们喜爱的先进典型。
2004年6月《北京日报》记者在采写任长霞这个典型人物时,发现任长霞最突出的个性特点就是爱憎分明,打黑除恶的勇敢,接待访民的真诚,形成了人物鲜明的二元对立,这正是任长霞身上的典型性。所以在哭与笑,恨与爱中表现人物情感的二元对立。而为了加强情感的真实性,作者用了大量来自警察、市民、任长霞以及家属口中的话语,比如任长霞为群众办实事,群众要给她立公德碑,任长霞听了说了5个字:“立碑?那不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3.细节传神。细节是增强人物典型亲和力的重要手段,它能将人物衬托得更加丰满、更加有亲和力。1996年,吴天祥的名字响遍神州。在众多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中,人们肯定《湖北日报》的报道有声势、把握准、开掘深,这组报道中细节的发现与表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把心捧给百姓》中吴天祥掏阴沟的事就非常感人,非常有说服力。文中有这样一段:
1992年的“五一”节前,老吴接待了一群来访的居民。他们宿舍区的厕所因与化粪池连通的阴沟堵塞,从3月份开始往外漫粪水,已有一尺多深,臭气熏天,居委会向有关方面写了8次反映信,仍无结果。“不能让群众骂政府!”“五一”节那天,老吴请消防中队支持,开来一辆消防车。阴沟里满是粪水,仅能容下一人。老吴一声未吭,跳了下去,躬身将高压水枪塞入沟底,粪水没过头顶,耳朵、鼻孔灌满了粪水。粪沟疏通后,他又与消防队员将路面清洗干净。周围居民纷纷说,“政府干部真不错!”吴天祥笑笑,从居民那儿要了几盆水,冲冲身上,走了。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老吴一声未吭,跳了下去,躬身将高压水枪塞入沟底,粪水没过头顶,耳朵、鼻孔灌满了粪水。”然后,“从居民那儿要了几盆水,冲冲身上,走了”等细节描写,令人信服地将一个“把心捧给百姓”的基层****干部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而《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则擅用“数字细节”:“伴着掌声,平缓而整齐的掌声,******从自己的座位上缓缓起身,向人大主席台侧的报告席走去。作为即将离任的本届政府总理,他将向大会宣读自己任期内的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只有掌声,一次又一次的掌声”。“朱总理报告结束,全场热烈的掌声长达将近两分钟。人民大会堂,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2200名全国政协委员,用掌声欢送******回到坐席,又用掌声回答他的鞠躬致意”。《北京青年报》用精确测定出来的事实,一个表明掌声次数、鼓掌时间、掌声长度、掌声音量的图表。标题是《秒表分贝仪测量开幕式——十一次响起动人的掌声/最后一次时间达1分45秒高达90分贝》。通过货真价实的“事实说话”,来表达代表们的情感。
当然,细节的发现是一个细致而艰苦的旅程,记者应当千方百计地深入发掘、敏感地捕捉到那些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和本质的事实,特别是那些感人的细节。
三、对热点人物的报道要冷静客观
在对一些负面人物报道时,记者应该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切忌煽情与义愤填膺,更不能为制造更大的轰动效应而炒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