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家爵案中,马加爵精心策划,实施周密,葬送四条人命,被昆明中院判死刑完全合法,没有多少人会提出怀疑。但在马案发生之后,媒体以法庭自居,进行媒体审判的现象却应被作为这个社会中不和谐的音符,在没有任何司法机关宣布马是杀人犯的情况下,《一个大学生屠夫的成长》等多篇新闻稿跃然纸上,马已经被媒体描述成不折不扣的杀人恶魔。此举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规定,即使是在法院宣布马是杀人犯之后,用“屠夫”来形容马加爵也是不合适的,马加爵被法院剥夺的是政治权利,但仍然有自己的人权。媒体在对此案的报道中,除了自作主张宣布马为杀人犯,另一种媒介审判的表现便是“屠夫”之类的报道,“面目狰狞”、“恐怖”、“怪异”之类的形容词屡见不鲜,有一家云南媒体甚至说马加爵是同性恋,马加爵给女生写情书的事也给炒出了香味。所有这些反映出的不是媒体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专业精神,而是浮躁散漫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更准确地说,是媒体新闻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畸变——在选择、制作新闻时,媒体抛开了法律与道德对新闻的要求,把马案看作是孤立的社会事件,同时,为了制造更大的轰动效应,丧失新闻更为根本的真实、严肃、客观的原则。
综观当前热点人物报道中的“媒体审判”,大体有三个特征:一是盖棺定论,先人为主;二是缺乏理性,煽情主义;三是用语不当,“义愤填膺”。
这三个特征都是非理智化的反映。优秀的、高质量的新闻是客观、冷静的产物,应以真实为自己的首要特征。
四、策划热点人物报道
记者要善于捕捉社会的声音,从原生态的生活素材中提取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培育热点人物,策划热点人物报道。
2002年8月间,《厦门日报》记者从团市委获悉,集美大学退休教师张美卿夫妇,通过厦门市希望工程办公室,五年连续不断捐助福建省漳浦县贫困少年戴益军上学,小戴已经圆了大学梦。对于从未谋面的恩人,小戴渴望能在上大学之前见上一面。报社编委被张美卿夫妇的善举和小戴的知恩图报深深地打动,大家认为,深入采访报道这件事,也肯定会深深地打动我们的读者。于是总编辑亲自指挥,当即派出两位文字记者、一位摄影记者与该报驻站记者会合,驱车几百里,费尽周折找到远离县城的一个小山村,把小戴和他的父亲连夜接到厦门日报社,并对小戴与张美卿夫妇见面做了安排。四天里,《厦门日报》发了10篇消息、通讯。这些文章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读者来电话询问如何捐助贫困学生。紧接着,记者又刊登了一篇如何加入捐助希望工程行列的服务性报道。去年10月22日,《厦门日报》举办了第二届读者节,张美卿在《厦门日报》十大新闻人物评选中高票中选,张美卿应邀参加读者节,厦门市领导亲自为她颁发了荣誉证书。张美卿夫妇从多年来的默默无闻而跃升为十大新闻人物,媒体的策划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读者对这组深度报道给予的评价是:“《厦门日报》报道了许多新闻背后我们很想知道的新闻,又弘扬了扶贫救困、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和精神。”第三节 社会热点现象的报道
社会热点现象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最新社会动态和趋向,比如足坛假球和黑哨现象,技工短缺现象等,它涵盖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价值、思想观念等方面。它可以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不良现象。这类新闻时空跨度较大,不仅要对事实做客观、定性判断,而且要揭示事物的本质与发展方向。
一、社会热点现象的采访
1.善用网络采访。数字时代,网络大大扩展猎取信息的渠道。早在2001年3月,“新华网”就开始现场直播********。今天记者利用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通过网络进行采访早已不是时尚。利用网络采访给热点报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有些不能、不宜于或无法进行现场采访的新闻事件,记者可以运用电子邮件、新闻采访等方式进行实时的文字采访,通过语音信箱、聊天室等方式进行实时的口头采访,还可以进行可视化的面对面采访。并目.采访者可以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进行不同话题的交流,也可以单独设立聊天室与特定的采访对象进行单独交流。如果是大型多线的BBS站,采访者可以约集被采访对象一起上。目前,经常运用的是被采访者在特定时间、特定的聊天室接受人们的采访。如2004年3月28日,电视剧《笑傲江湖》导演黄健中来到央视国际,网的聊天室接受采访,当时的在线人数达到3000多,其火爆程度远胜过一个记者招待会。今年的雅典奥运会的新闻大战中,网络采访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借助外来力量取得采访的主动权。不妨用一用反向思维,争取报道的主动权。如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在报道见报后,不给对方以喘息的机会。在被报道方尚未找出对策时,迅速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权威人士介入,通过他们的号召力,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扩大报道的影响力,促成问题的最后解决。
《深圳商报》2004年4月关于部分村、镇毁林种果树的报道,值得借鉴。实施“净、畅、宁”工程是深圳市委2004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深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所采取的一项有力举措。配合这一行动,2004年3月下旬,围绕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梳理活动”和“建设绿色家园”活动,深圳商报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对深圳市存在的超高、违建、毁山砍树的现象进行了曝光,对种种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了猛烈抨击。为了扩大影响面,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及时制止这一破坏深圳环境的违法行为,报道见报后,《深圳商报》特地邀请人大代表前往毁林现场实地查看,并形成议案提交市政府。此事引起深圳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立即行动,不仅制止了这一违法行为,而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厉查处。一处美好的山林保住了,《深圳商报》在群众中的威性也更高了。
二、社会热点现象的报道
对于热点现象报道的写作,可以有以下几点借鉴:
1.深入挖掘和显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南方窗》2004年10月16日的《物价之困》,深入分析了“放乱收死”的怪圈,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史上的数次通货膨胀治理都未能摆脱“政策开放——物价大涨——引发通胀——实行调控——物价回落——市场疲弱”的“放乱收死”的怪圈。
然后分析农民不是最大的收益者,从中获利的依然是那些处于中间环节的经销商。报道指出:不深化粮食和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即便价格涨得再高,农民也无法获利。进而深刻指出,因为投资过热,而粗放的增长方式与能源紧缺材料价格又引发了滞胀之忧。
记者要勇于从平常现象中发现新闻亮点,获第十三届**********的《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作者从一个普通患者的经历人手,解析难点,平中见奇,小中见大,揭示了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最终将大处方背后的医药回扣黑幕暴露在阳光之下。
如针对近年来劣质商品房纠纷不断的现象,《华西都市报》开展一系列对住房质量低劣的批评,如“黄金别墅”、“国际大都会”、德阳垮楼事件、重庆“1?29’’号楼事件等,帮老百姓解决了实际问题。
如新华社播发的《从物价看国情》的报道,不是简单地去论证政府提高某些商品价格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而是把物价的诸多问题进行客观、辩证的分析,抓住这个热点问题,联系中国国情,从各个侧面作分析,使受众感到报道讲了实情,说了真话,均在情理之中,从而加深了对政府出台改革措施的理解。
2.运用数据统计,抽样调查等科学手段,使热点现象从定性向定量发展。由于生活节奏加快,许多读者常常无暇从头至尾去阅读冗长的文字报道。
新闻报道,以其清楚明白的数据与图表,吸引人的漫画与照片,通俗易懂的道出人们最想说的话。不仅给受众一个量化的真实,而且给了一个准确、可靠的说法。如热点报道《上海人去海南的”多“与”少“——旅游的多了,做生意的少了》,记者通过权威部门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这一多一少的结论。记者从这普通人难以觉察的细微变化中”见微知著“。
(编写: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