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档节目中,孟非选择了两件与车辆有关又相互对应的新闻。一条是一对男女在一辆奥迪车里行苟且之事,被警察看到,结果他们一踩油门,把警察撞伤了,奥迪车挂的是省级机关的牌照。孟非这样评述:“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一对有家室的男女关系暧昧,而是一个司机在面对自己的隐私有可能曝光的情况下,敢于拿车把警察撞伤然后逃逸,这两个后果之间他宁愿选择后者是为了什么?他开私家车牌照他敢吗?他开外地牌照车他敢吗?我们关注的是在法律面前的权利。”紧跟着的是一个的哥救一个孩子到医院抢救,连闯了5个红灯。孩子得救了,而的哥却面I临吊销执照的处罚。孟非话锋一转:“同样是司机肇事,一个人们愿意放他一马,另外一个,人们决不能放他一马。什么原因?一个是影响了特权和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一个,你如果不放那个闯5个红灯的一马,也可以,但是这会影响很多的司机,以后在面对救助的时候,他心里就会有一个权衡:如果我帮你的忙不损害我什么,那我就帮,如果损害我什么,我犯得着吗?”
早年不无坎坷的经历使得孟非具有浓郁的平民色彩,有观众把孟非称为“市民的儿子”。但是,孟非断然否认了自己是市民代言人的说法:“我只能把自己的本色的一面展现出来。我没有其他的姿态,我只有一种姿态。”
他的巧妙比喻也道出了社会新闻主持人精妙串联的作用:“前期的记者,就是去买菜和采购,后期的编辑是炒菜的,我只是一个端盘子的,不过我和别的端盘子的不一样,我还乐意跟你介绍这个菜的原料,它是哪来的,做的时候还放了哪些东西,吃过以后会有什么后果,是壮阳,还是滋阴。后来人们觉得这个菜挺好的,他就忘记了菜是谁炒的,只觉得这个端盘子的挺有意思。”
二、独立成篇的评述范例
社会新闻的主持人评述,是以个人身份,针对典型的新闻事件或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直接面向受众阐明观点态度的语体或节目样式。所谓“独立成篇”,是相对于渗透在串联词、结束语中的“三言两语”的点评而言,这种评议少则三五百字,多则上千字。
范例1:《重阳节里说尽孝》
我国是文明古国,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尽孝文化。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所有传统规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之行,莫大于孝,百行孝为先。尧舜圣人之德,无非孝悌而已矣。孝悌作为一切仁义道德的根本,早已得到世人的广泛认同与践行。古人尽孝,身体力行,移孝作忠,爱敬一切。
孝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讲求赡养和敬事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作为伦理的孝,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时产生,可谓源远流长。孝道作为一个概念,早就在人们头脑中固定下来。在我国一提起尽孝来,妇孺皆知,更是人们日常行为的人伦道德准则。
传统的孝道思想含有报恩成分。在一切恩人中生母的恩德最大。为了生育子女,十月怀胎,忍受了一切痛苦,承担了种种困难。父母胜过那雨中的一把大伞,默默地遮风挡雨,使我们安全地度过雨天;父母胜过那辛勤的园丁,给我们浇灌了胜似蜜甜的甘露,滋润了我们干枯的心田;父母就像那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天下父母一般心,他们总是默默奉献,却从不希求子女回报,真可谓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子女得离苦。”父母恩情重如山,儿女终身难报完。
尽孝,是从人性角度、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界定的,注重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的有机结合,并突出精神慰藉的重要性.以此来强调和凸显人与动物的区别。倡导尽孝,是在家庭“孝亲”的基础上,由对家庭内部的关切,推广到家庭外部的人们,进而推广至国家、天下。是一个由近及远、由内到外、从知到行、从小到大的循序渐进的扩展过程。体现在价值理念和追求上,就是修身“成仁”,买现“仁政”的社会理想。倡导尽孝对当代人类社会有着现实价值和积极意义:从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来看,人类社会的步履已经来到21世纪,在此转型动荡的世纪之交,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的传统伦理道德面临着来自自然生态、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五大挑战,这不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冲突,而且是东西方文化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国门的大开,资本主义一些腐朽的东西正在侵袭着传统的尽孝文化。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奔向小康社会,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
从我国家庭美德建设和个人修身养性看,现代社会正面临着家庭失和、老人失养、离婚率居高不下、个人道德失落的危机。倡导尽孝,力倡家庭和睦、个人安身立命和道德自律的人文关怀。对现代人的家庭建设和个体的心灵精神家园的落定,也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那么怎样尽孝呢?世人曾将传宗接代、衣食供养视为大孝。然而,这是不现实的,如今常有儿孙满堂者,却衣食无着、病痛无人问。更有甚者,不但不照料父母,反而还打父骂母,唱墙头计,横眉冷对,视若旁人。这种忘恩负义,知恩不报、忤逆不孝的人,岂能甘愿为其他人服务呢?《中国青年》杂志曾讨论过“尽孝”的话题,将之视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另有搞笑文章一篇,提出“尽孝的十种方式”:常回家看看;孝敬爸妈脑白金;在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打电话;写封家书;寄钱给老人;请个保姆到家;与老人保持“一碗汤”距离;买份保险给老人;最后是送老人去养老院.并且发誓永不遗弃等。养老、尽孝之所以成了问题,展开讨论,是因为城市“老龄化”趋向愈来愈明显,而且,对在激烈社会竞争下的都市人来说,“朝仰暮敬”更是一种奢望。我们作为后代,应该以良好的心态和精神风貌担起身上“养老”的重任,应从自我做起,真正的孝顺父母。首先要做个“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的好儿女,忠实厚道,老实做人。尽职尽责去报恩、尽孝吧!(凤凰网,2004年10月22日)范例2:《高校教师应重修德》
前不久,个别高校教师在招生中搞权钱、人情交易的“黑幕”被披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说,这只是“冰山一角”,师德不佳的问题非止一端。语虽偏激,但发人深思。
应当肯定,高校教师师德状况总体是良好的,是与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但也不必否认,在一些高校出现了不少不讲师德的现象,而且有发展趋势:有的教师不精心备课,用陈旧过时的讲义对付学生。有的教师无心授课,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办公司、“走穴”。有的教师不讲专业知识,而热衷于“传授”赚钱的“秘诀”。有的教师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或把学生的成果据为己有,等等。这些现象虽不很普遍,但危害性较大,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目前,少数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一些高校师德缺失分不开的。
有的高校教师认为,大学生不是中小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师德未必会对大学生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因而不注重修德。这种理解是不对的。大学生正处于“精神成人”的重要关口,品德、人格、志趣等正在定型之际。
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作为大学生的重要接触对象,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为人处世的直接参照系,他们的德与行是大学生走向“成人”和“定型”的直观范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大学生们不仅在意教师怎么说,更在意教师怎么做;不仅看重教师的才,更看重教师的德。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否培育出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高校教师的师德对大学生的影响绝非微不足道,而是重大深远。
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徐特立有句名言:“
做教育工作的人一般总是先进分子。,,师德,作为教师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要想育人,必先正己,古今亦然。有的教师坐不了”冷板凳“,耐不住寂寞,抵制不住种种名与利的诱惑,以致思想道德出现滑坡,也就谈不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的高校对大学生重智育、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也就谈不上重视师德的铸造与培养。古人云,”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成德,既要成学生之德,也要成教师之德。只有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先锻造好,才能在高水平和高层次上育好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高尚的师德操守令人钦佩,也广为流传。今天,高校教师要养成良好的师德,不仅在于要继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师德优良传统,更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于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这样,我们才能把大学生这一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发掘好、锻造好,使他们真正成为造福社会的有用之才。(凤凰网,2004年10月20日)范例3.4“马拉松赛悲剧”的警示》
2004年北京马拉松赛出现了一幕让人心碎的悲剧:有13名参赛运动员途中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其中两男子猝死;死者一为北京交通大学学生,一为供电局的退休职工。据报道,猝死的两名运动员都是业余选手,平时都是喜欢锻炼的长跑爱好者,参赛前身体也不错。目前,两人猝死的原因还没有得出最后结论,但专业医师指出,参加马拉松比赛前详细检查身体是必要的。
对于马拉松这样的比赛,组委会赛前应该对选手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比赛时和比赛后应该提供周密的服务保障。但报道中有参赛者反映说,这次比赛参加者大多数是业余选手,很多人是下午3点以后才到达比赛终点的,但不知为什么,他们从赛程22公里处以后就无水可喝了——而马拉松比赛进行到20公里时正是人体的极限。组织者是否充分考虑了比赛中众多的业余选手,并给他们提供了周到的安排呢?
北京马拉松已经成为享誉世界的“十大马拉松赛事”之一,它带给有关部门的荣誉也越来越多,组委会要求比赛上档次、上规模的决心也不难理解。
前几年很多报纸都用深情的笔墨描绘:“参赛选手除了专业选手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热爱体育运动的业余长跑爱好者以及首都十九所高校的大学生”,“人群里有精神矍铄的老人,有体格健壮的中年人,有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友好人士……”现如今,我们不妨冷静地问一句:搞这样人数众多的马拉松比赛,组委会究竟能提供多大后勤保障;这些居委会动员来的“精神矍铄的老人”、学生会组织来的“高校大学生”,有没有经过认真的体格检查;比赛时除了格外关照专业运动员,有没有为业余运动员进行充分的服务保障?
去年的联合会杯足球赛,非洲足球运动员迪安?福猝死球场,很多媒体不禁大声呼吁:
国际足联的比赛太过频繁,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现在的马拉松赛在规模追求上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比赛中,约有400人因韧带拉伤接受治疗。没有严格的赛前身体检查、没有得力的后勤保障,片面追求比赛上档次、上规模,这样的“体育形象工程”正是造成“北京马拉松悲剧”的原因之一。马拉松赛发动长跑爱好者广泛参与、提高全民素质是没错的,但规模也要量力而行,如果为了创造“人数众多、规模巨大”的效应,不顾实际地扩充参赛人数,这样的“体育形象工程”比奢华的体育场馆造成的后果更可怕。(凤凰网, 2004年10月19日)范例4:《不可“以貌取农民”》
每次到农运会赛场采访,总会碰见有人“找农民”,与许多同行闲聊时,也总有人说“谁谁怎么看也不像农民!”包括各代表队之间,也有互相“找农民”的情况:“他们到底是不是农民?”当然,这其中,不免有为了某些利益而参赛的“假农民”,这已是农运会与生俱来的老问题。但是,可以说,本届农运会绝大多数都是货真价实的农民。
农运会当然是农民才可以参加的运动会,不是农民是没有资格参赛的。只是,现在要界定一个“农民”不容易了,如果还像过去那样仅仅是凭表面去看,那么要在农运会上“找农民”,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像北京、上海、广东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一些郊区乡镇的农业户口已经改成非农业户口,但他们仍是住在农村的农民,有些人也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在办乡镇企业,搞经商,坐办公室,他们也可以来参加农运会。
即便还是农业户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在农运会上也变得不像“农民”了。如今,你在农运会上想以貌取人绝对要闹笑话。中国新一代农民和老一代的农民在衣着打扮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年轻的农民和城里的人打扮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北京代表团的参赛选手参加开幕式前,一个个都到美容室去美了发,打扮一番,甚至比宜春市里的市民还要洋气。据说,有的代表团参赛选手备了三套衣服,其中有一套就是“西装革履”。在比赛场上,农民兄弟姐妹们穿的全是名牌运动服。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乡镇里的农民生活水平甚至比城里人还要高。
特别是打工仔打工妹的进城,也使农民的成分发生了变化。粗黑显然已不是农民的代名词,细皮嫩肉也不是城里人的专利了。一些参赛选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是能说会道,全没有了老一代农民的“不敢说”和“不会说”。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运会的举办,也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农民已经走进新时代。(千龙网2004年10月22)(编写: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