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5700000025

第25章 开煤场子的(3)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运动的高涨,人们不敢挂字画,而用表现革命内容的“画张子”(彩印年画)装饰居室。装裱铺成为裱糊合作社,其主要业务是为居民糊“仰尘”(顶棚),裱字画的很少。兰州平房为了保温、美观起见,就要糊“仰尘”。在离屋顶一尺左右处,安装木条,或固定铁丝、细麻线为框架,然后在黑麻纸或旧报纸上抹上浆糊,拿糜子笤帚打成底子,再在底子上裱一层粉笺纸或印有图案的纸,使居室焕然一新,亮亮堂堂。这也算是装修罢。80年代以来,书法、国画兴盛,装裱铺如雨后春笋到处开业,个个都悬挂名家题写的金字招牌,但技术高超的实属凤毛麟角,除传统装裱技法外,还引进了日本的装裱机。

收旧衣的

清末民初,由陕西传来“收旧衣的”,他们没有行业祖师爷,只好供奉关公,祈求发财、避邪趋吉。到20世纪20年代,兰州城内才有四五个“收旧衣的”,均为年过半百之人,本钱也只有八九个银元。他们一年春夏秋三季贴身穿“缠腰子”,外着对襟短褂,上套对襟夹夹;穿大裆裤,扎脚把,穿布袜着布鞋。肩上搭一条褡裢,拄一根白蜡鞭杆子,漫行于贡元巷、南滩(今酒泉路南段)、井儿街、官升巷(今大众巷)、延寿巷、上下沟一带。但不去繁华热闹的辕门、西大街(今张掖路西段),也不去平民百姓聚居区。何以有如此的选择呢?因为贡院巷等地多前清遗老遗少、民国新贵的公馆、富商巨贾的豪宅,其眷属多有过时衣物可收购。他们紧握鞭杆子慢慢行走,眼神游移,以防恶犬扑来咬人,同时拉长声调不断吆喝:“收——旧衣!”把“收”读为“捎”。女主人闻声,命丫环打开大门,引“收旧衣的”到院内,蹲在房檐下,放下褡裢,静候生意。丫环将什么绣花袄、绣花裙子、绣花绒夹夹、绣花鞋等拿出来,大抵七八成新,只不过款式较旧罢了。“收旧衣的”顿时眼睛放光,迅速一扫,心中有底,立即收回眼神,谦恭地说:“你说个价吧!”这就意味着他看中货了,再经讨价还价,生意成交。他小心翼翼地从“缠腰子”中摸出钱来,付给丫环,再把衣物叠好,装入褡裢,走出大门,又大声吆喝:“收——旧衣!”收的衣物多了,重了,则用鞭杆将褡裢挑起,扛在肩上缓步而行,出了东城门来煦门,进入东城壕旧货市场,将衣物卖给估衣铺,一般能获十分利钱。估衣铺掌柜的把衣物悬挂在店内,用更高的价,待客售出。虽然是旧衣物,但比起新的就便宜多了。

抗战爆发以来,兰州成为大后方,东南诸省沦陷区民众撤往兰州,人口猛增,商贸繁荣,消费总量增大,富有的人们淘汰的旧衣物增多,贫苦民众对旧衣物的需求量增大,无形中“收旧衣的”增多,大街小巷,城内城外,都有他们的身影。20世纪40年代,黄国华《兰州杂诗》曾吟“收旧衣的”:“布衣空袋上街头,闹市深居信步游。真是消闲无个事,遥闻低唤一声‘收’。”则将此行业的吆喝声描绘的栩栩如生。

进入50年代,有的“收旧衣的”鸟枪换炮了,头戴旧呢子礼帽,黑墨大椭子蚂蚱腿眼镜子,身着旧长衫子,一个臂弯上搭着五件旧衣衫,悠闲地缓步穿行于小巷内。他们沉着冷静,亮开嗓门,先是一个高声“收(兰州话读捎)”之后拖出长尾声,只到走过五六个大前门后,方才蹦出“旧衣”二字,令人忍俊不禁。有的则挑着浅子,里面装满旧衣旧鞋,吆喝声如出一辙。1956年公私合营后,“收旧衣的”逐渐成了废品收购站的员工,他们有的拉着架子车,收购旧衣旧物,废铜烂铁,旧书旧报,这已与“收旧衣的”有天壤之别了。

1960年以后,又出现了“收旧衣的”,不几年随着“社教”运动的开展,又消声匿迹了。

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家电、家俱更新换代步伐加快,订阅各种时尚报刊杂志的人增多,许多农民看准个中的商机,涌入兰州,收购旧物。他们都骑着自行车,车把上挂个牌牌,上写:“收购家俱、彩电!”穿行徘徊在街巷和社区门前,大声吆喝:“家俱收来!”“彩电收来!”“收录机收来!”他们将收到的旧大立柜、打字台、沙发、电视、巧妙地捆在自行车上,高高如山,岌岌可危,款款上车,轻蹬而去,有的在自行车捎货架一侧,捆一个深筐,边骑边吆喝:“收书本子报纸!”一声声穿透楼群,收回大量的旧报纸、旧杂志、旧书。这些新世纪的收旧物者,对物资的回收、再利用,起到了极积作用。

收皮箱的

兰州多住官宦人家、富商巨贾,但没有富贵不到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总有倒灶、衰败的时候,那些败家子把家产变光了,就开始卖箱笼家当了。那都是些装金银细软的皮箱,有新疆和田的本色牛皮,也有本地制作的紫黑色牛皮箱。

于是,有些精明的人就收了去,再转身卖出,赚些差价。他们将收到的皮箱打开扛在双肩上,像个开壳的河蚌,慢步行走在闹市街头,不断吆喝:“箱啦!箱啦!”招徕顾主。只要价格合适,就能成交。然后,又去昔日的豪宅门口,收购皮箱,变为“蚌壳”,沿街叫卖。

点路灯的

清代,兰州城里各街道都有灯房子,住着点路灯的人。一般在街道两头各点一盏灯笼,里面是小清油灯。每晚添油点亮,夜深后熄灯收油。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陕甘总督升允推行“新政”,在兰州设立甘肃全省巡警总局,巡警兼管道路照明工作,便在辕门(今中央广场)、西大街(今张掖路西段)等繁华街道设置了欧式路灯,人称“巡警灯”。路灯架是七尺高的木柱,其上置一个倒台体的灯架,高一尺五,镶四面玻璃,一面可开启,内装小铁皮清油灯,顶端为铁皮盖,坡形,以利排雨水,正中有一个铁皮四明小亭子,用来通风。

黄昏时分,巡警提一瓦罐清油,给油灯添油,剪去灯花,拨长灯捻子,点亮。约两个小时后,巡警又提瓦罐,逐一熄灯,把灯里的剩油倒回瓦罐。次日,又是同样的程序,一年四季不停顿。清末的巡警留长辫,戴大盖帽,穿制服,现在看来中西合璧,有点可笑,然而在当时算是时髦的装束。他们不惮辛劳,不嫌琐碎磨人,风雨无阻的敬业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民国初年,“巡警灯”扩展到了城里其他路段,转由戴白箍黑色大盖帽,穿黑色制服的警察管理。1924年,在甘肃督军署(今省政府址)东侧安装了一部40千瓦380伏的三相交流发电机,兰州始有电灯,然而只能供督署等机关及辕门附近的道路照明。此后,电灯照明的道路虽有增加,但仍以“巡警灯”为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30年代末。

当时,有个五十多岁的老警察,掌管南关(今南关十字至胜利饭店庆阳路段)的“巡警灯”,他全身上下浸透清油,油光鋥亮。

天一擦黑,他左肩扛条高木凳,右手提长方形木盘,装满铁皮小清油灯。走到路灯下,爬上凳子,点亮油灯,如果油干了,就换上一盏。

再去点下一盏灯,直到把一条街的灯都点亮为止。次日黎明,老警察又扛高木凳,提木盘,爬上爬下,逐一吹熄油灯,更换油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干着单调乏味的工作,其耐力是一般人达不到的。

放午炮的

清代的陕甘总督驻节明代的肃王府,他们出外时,卫队便从栖息在月牙池里的乞丐中,挑选一些健壮精神的,发给服装,令其杠上“肃静”、“回避”、“察吏”、“安民”的木牌,做临时仪仗队,待炮手燃放三声“起身炮”,他们就鸣锣开道,走过月牙桥,随后就是马队簇拥的总督大轿,威风凛凛,出辕门而行。民国初年的甘肃督军也驻节里面,大帅坐轿出衙,也要燃放三声“起身炮”,让老百姓回避,民国了,还用清代的官仪,官僚积习,何其深重乃尔?炮手是由杨姓世袭的,住在辕门炮房(原市图书馆)里。他每天除燃放大帅“起身炮”外,还要燃放三声炮,用来报时。一天的三声炮有不同的名称:黎明五六点,燃放“醒炮”,唤醒沉睡的人们起来;中午十二点,燃放“午炮”,作为下班、午饭、午睡的信号;晚上八九点,燃放“二炮”,是各个街巷关锁栅门、吹灯睡眠的信号。

当然,随着季节的转换,夏天“醒炮”燃放的早一点,冬天迟一点;“二炮”则夏天迟一点,冬天早一点;而“午炮”锁定中午十二点,没有变化。

民国初年的杨姓炮手,个子高高的,头发花白,有点驼背,耳朵早被震聋了。他的工作就是填火药装炮和放炮:用一个铸铁炮筒,高约一尺二三,直径约三寸,内装火药,上填白土;置于炮房门口,用粗香点燃炮眼上的长捻子,从容离开,一声巨响,声闻辕门周边十多里,人们据次安排饮食起居。炮手的报酬是每月两斗麦子,从源源仓里领取。杨炮手年轻时身手矫健,擅长攀缘。当时,辕门有四个高大旗杆,高达十三四丈,上悬陕甘总督官衔旗帜,旗下不远处安装一张桌子大的木斗,里面老鹰筑巢。一次兵丁升旗,一不留神,把升旗的绳子夹在木斗缝子里,拉也拉不动,升不上去,降不下来。杨炮手自告奋勇,轻舒猿臂,唰唰攒了上去,拉出绳子,旗帜得以升起。

开麻衣铺的

昔日,办红白喜事,离不开麻衣铺。铺子专门出租娶新娘的花轿,丧事上的麻衣孝服、哭丧棒,出殡的“柳车”,并提供轿夫、抬夫、打墓工,这都是临时雇佣的,基本上由“水客子”充当。根据用具的贵贱、路程远近以及时间长短,收取酬金。还要管轿夫、抬夫一顿饭,给几个赏钱。

花轿装饰红绸红缎绣花帷,鲜丽美观。“柳车”,有两种:一种较简陋,像担架,四人抬,一般人家租用;另一种,下部有四条木腿,上部盖棺罩,像四面坡式屋顶,漆黑漆,前后漆金龙,故称“龙杠”,有十六抬、二十四抬,甚至三十六抬之分,为富有、显宦人家租用。

卖纸活的

纸活是亡故者的纸糊殉葬品,以供他在阴间享用的各种东西,这是古人“事死如生”观念的反映。20世纪60年代以前,纸活铺集中在马坊门一带,门脸前摆满了童男童女、房子、骡拉轿车子、金山银山、仙鹤、梅花鹿、铭旌幡、花圈等。纸活先用细竹枝扎成框架,然后糊上彩纸,有些部分还有用笔描画。童男童女的头用纸精在模子里翻出来的,再画出五官。50年代以前童男着长袍马褂,戴瓜皮小帽,此后换中山装,戴制帽了;童女原为双髻,滚边大襟衣裤,后来变为剪发头,对襟上衣。再后来破除迷信,不糊童男童女之类的纸活了,只扎花圈。老兰州人嫌某人娇气,常说:“嘉你是马坊门上纸糊下的!”言下之意某人像纸糊的,弱不森风。八九十年代以来,又有卖纸活的,先是纸糊彩电、沙发之类,当今纸糊小别墅、小轿车等时尚高级商品,孝子以此来还亡故者在人间世上未尝享用的夙愿。

算卦的

昔日,走街串巷的算卦先生多为盲人。算卦的,也叫卖卜的。

有人说“卜”字是一根长竿和一个碗,标明操此职业的,像讨吃一样谋生。其实,这个字是古人用龟甲烧裂和用蓍草占十的象形。他们右手持长竹竿,左右摆动探路,缓慢前进,左手提竹笛,走一会,停下来,吹几声竹笛,以招徕生意。他们经师傅传授,懂得些阴阳八卦的知识,应付各种情况的窍门,善于揣摸心理活动,能说会道,对占卜吉凶、求财问喜的顾客,说些模棱两可的话,怎么理解都行。还有看风使舵随机应变的本领,不使人产生疑意,赚几个活命钱。

方言里的民俗事象

千百年来,兰州方言承载着兰州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体现了民间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俗,组成了兰州传统文化的广阔氛围。

兰州是个瓜果蔬菜城,流传着一些与之有关的词语。

金钱打瓜

小孩们玩耍时,岁数大一些的、强悍、顽皮的小孩,就会突然双臂一揽,抢走“洋画片”或三角板,此谓之“金钱打瓜”。此话的含义是把东西全部攫为己有,也有全部搞定、通吃的意思。也有孤注一掷、全部拿出来的意思。其实这是一个游戏,常见于埽台上的瓜果市、满城四关的西瓜摊子和西瓜担子旁,卖西瓜为了吸引顾客,就与顾客打赌,将板凳四腿朝天置地上,把西瓜架上去,有的在三个西瓜上码一个西瓜,事先约定,打几枚铜板,穿透几枚,之后顾客持铜板打去,倘穿透而出,接着再打几枚,都能从这个眼子里打出,就能白得这个西瓜,穿不透,或穿不够铜板数,或不能从同一个眼子里打出,则出钱把这个瓜买走。兰州老谜家赵霖,能从同一个眼子里打出十一枚铜板,时人称之为奇。瓜贩的这种表演秀,能聚拢人气,促进西瓜的销售量。

脖子细得像个林檎把子

兰州果园中多林檎,因果实酸甜适口,能招致“燕抓”等禽鸟栖集啄食,故名。根据外皮色泽,林檎有红檎、紫檎、白檎、花檎之分,但都一个特点,就是果实小而圆,把柄细而长。因此,兰州人常把体形消瘦,头大脖子细的小孩,爱昵地说:“脖子细得像个林檎把子。”“张大妈张,张龙灯,花花被儿红头绳。我连张大妈摘红檎,摘的红檎没把儿。我连张大妈挂画儿,挂的画儿没架档。我连张大妈盖厦房,盖的厦房没炉子。我连张大妈纳底子,纳的底子没帮子。

我连张大妈抬箱子,抬的箱子没盖子。我连张大妈砸腔(兰州话读kāng)子,腔子砸得烂烂的。叫来隔壁子卖葱卖蒜的,卖葱卖蒜的折本了,两个眼睛哭肿了。他妈看见者心疼了,他爹看见者肺疼了。”这是老奶奶哄孙子睡觉时,教唱的儿歌。反复咏唱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有的看起来似乎不符合逻辑,实际上是向孙子传授一些常识,让他慢慢认知社会。其中“摘红檎”,是秋收时果园里的必然生产环节。“架档”就是Y形挑竿,用来挂取字画。“厦房”就是厢房。“纳底子”就是纳鞋底子。“腔子”就是胸膛。“卖葱卖蒜的”更是常见的小贩。

红丢丢儿的

“红丢丢儿的”,是以在形容词为中心的叠字结构,在“红”后面,缀加“丢”的叠字,最后“的”字,构成一个形容词词组,用以强调“红”的程度,红而发亮的状态。这个词组原本是形容果品色泽鲜红而发亮的,也用来形容霞红彤彤的。有谚语说:“早霞红丢丢,晌午雨浏浏。晚霞红丢丢,早晨大日头。”“日头”就是太阳。

莴笋叶子——下戳子货

兰州盛产莴笋,有鸡腿笋子、八斤棒笋子等名种,既能热炒、凉拌,又能腌制酱笋子。笋子采收后,要向下撕去叶子,这个动作就叫“下戳”,再削皮食用。“下戳子货”就是“下作货”。这句歇后语用来斥责卑鄙、下流之徒。

红萝卜拌辣子——吃出看不出

红萝卜的学名是胡萝卜,兰州名种有尖头红萝卜、辣子有羊角辣子等。将红萝卜、红辣子切丝,炝油葱花,调醋,撒盐,就是夏令就饭的凉菜,两红拌在一起,自然分不清你我。这句歇后语的含义是说某人有能耐,但从外表上看不出来。

跐学胎,卖白菜,白菜黄,跐学胎忙。

兰州白菜名种有箭杆白菜、长白菜、包心白菜等。这首儿歌是用来讽喻爱逃学的小朋友的,白菜要乘绿白相间,新鲜时卖,倘若叶黄乃至干枯了,怎能卖得出去?因此要珍惜光阴,不能逃学,认真读书,力求上进,不能老大蹉跎。

可怜可怜,一辈子没有吃过且莲。

孽障孽障,一辈子没有睡过热炕。

同类推荐
  • 刺客游记

    刺客游记

    来自巴黎的刺客在各国游历(刺杀)的最后得到成长的故事
  • 莫非汉土

    莫非汉土

    1210年,南宋嘉定三年,金大安二年,蒙古太祖五年。这一年,蒙古扩张开始进入高峰时期,到处攻城略地。这一年,金国在外有强敌蒙古,内有各路起义军,被弄得焦头烂额。这一年,南宋还沉浸在暖风吹的游人醉当中,根本不知道他们未来将会迎来一个无比强大的敌人蒙古。这一年,正处于中世纪的欧罗巴各国把人脑子打出狗脑子,根本不知道未来将会迎来一个搅局者。这一年,玛雅人还在无忧无虑的安心生活,并不知道有人已经把目光投放到了他们身上。而就在这一年,有一个穿越者立下了他一生的理想。“我要让普天之下莫非汉土,率土之滨莫非汉人!”
  • 荣耀归于罗马

    荣耀归于罗马

    旌旗漫卷,剑盾如潮。一阵苍凉号角长鸣,隆隆的脚步声中,尘封了数千年历史的罗马军团重现世间。扬鞭策马,睥睨天下。辉煌属于希腊,荣耀归于罗马!回溯千年,让我们重新领略那同样和东方一样灿烂的时代,与那些消逝于历史长河中的英雄共舞!
  •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或贬称为“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 巅峰权臣

    巅峰权臣

    周世平,小公务员,犯错弃世,穿越来到大周朝,凭借着过人的认知,特殊的运气,纵横四方,且看他掌握权柄,辅佐皇室、振兴家族、对抗世家、统一中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博弈,直至巅峰。权臣是什么,上可以挟天子令诸侯,下可以护全家人,享受荣华富贵,醉卧美人膝,醒掌杀人权,快意人生,谁人不羡慕。
热门推荐
  • 飞翔吧!大清帝国:近代中国的幻想与科学

    飞翔吧!大清帝国:近代中国的幻想与科学

    最危机的年代,最大胆的幻想,最激情的革命,一群“不靠谱”却又让人敬重的科学先驱,曾创造了一个奇异的“科幻中国”。武田雅哉教授以日本学者独有的细致入微,选录两百余幅图片,纤毫毕现地展现了谭嗣同、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吴趼人、包天笑等人种种奇异的科学幻想与科学实践,带我们重返那被历史遗忘了的“飞翔时代”。
  • 贴身家教

    贴身家教

    茅山宗师陈天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没死,而是重活在了一个同名兼职家教的保镖身上,而这个保镖此行的任务,是去做一个高中女孩的贴身家教。……新书开启,依旧雷打不动每天2更。老书照常更新。新书需要推荐票和收藏,还请大家多多支持一下,谢谢。
  • 木槿恋

    木槿恋

    因为爱你,我将爱埋藏心中;因为爱你,我独自一人走向痛苦;因为爱你,我放下所有,随心而活;因为爱你,我放弃一切原则,只为你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因为爱你,我默默守护,只为你一个回头就能看到我……
  • 历史的使徒

    历史的使徒

    尝试一种第一人称写历史的方法,为历史文学找一条新出路,向宝贝女儿及年轻读者传递历史观。
  • 流年赠

    流年赠

    时光之沉淀,青春的我们。这段流年,遇到的缘分,经历的喜怒哀乐,都将被尘封于记忆深处……
  • 真君武松

    真君武松

    一场意外,让他成为一名著名的人物,武松!当拥有这个身份之后,他该如何面对霸气不拘小节的晁天王?如何去面对忠诚却又阴狠的宋三郎?如何对待北宋末年的四寇?如何对待积弱无比的赵氏朝廷?北辽强盛欺人,女直崛起欲霸,西夏顽固不堪,吐蕃混乱无比,大理臣而独守。更有水浒英杰争相现世,他该何去何从?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既然来了!我唯一的愿望便是,不要让华夏史上的耻辱再度出现。华夏男儿、汉家男儿岂能由异族侮辱!
  • 做一个会说话办事的人全集

    做一个会说话办事的人全集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得体说话、高效办事的书。说话办事有学问,有讲究,为了帮助读者尽快成为一个会说话会办事的人,本书从实用、方便的原则出发,将日常生活中最直接、最有效,使用率最高的口才技巧和处事方略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掌握能言善道、精明处事的本领;让读者懂得如何在说话办事时做到不卑不亢、圆滑中有果断,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说话、办事,甚至可以说,我们是在说话、办事的过程中度过一生的。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吃得开,就要充分依赖说话水平与办事能力。
  • 大话逍遥

    大话逍遥

    这是一段曲折奇幻的修仙路。走进《大话逍遥》,走进古典仙侠的世界。
  • 云轩梦话

    云轩梦话

    世间最美好的岁月,是与你一起“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日子;世间最美的爱情,莫过于“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温情。醉华觞,那是交杯的酒,是中华师者和琼觞梦怜的名。一场盛世繁华,一生悱恻缠绵,一日日歌长咏短,将永无止尽,直到永远。
  • 鲁路修之以入轮回

    鲁路修之以入轮回

    因为不满鲁路修的结局,而进入了鲁路修的世界,看看一个从屌丝变皇子的穿越者是怎么在鲁路修的世界里翻云吐雾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