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6800000010

第10章 药方只贩古时丹——学衡派的文化观(2)

给予文化以道德内核,是当时中国出现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普遍立场。早在20世纪初,辜鸿铭在其《春秋大义》一书中就提出:文化不是房子,不是道路,不是器具,不是制度,不是科学,不是学术,而是人格;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中国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向往破灭,转而推崇传统文化。这一时期的倡言传统文化的学者如杜亚泉、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等人虽然文化观念各有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归为两种类型。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之处在于中国文化重精神,轻物质,而注重精神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讲求道德。中国文化的优越之处恰在于此处。这一思路在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保守主义派别——现代新儒家的思想中长期延续,直至今天。据美国学者艾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保守主义(艾恺称之为文化守成主义)者的思路也大抵如此,“大部分反现代化文化民族主义者的文化哲学都是一种‘体、用’二分的公式:‘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对立。”所谓精神,各个民族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给予的内涵自然不尽一致,但主要的内容仍是各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

如上所述,学衡派的文化观将学术、制度、风俗等内容纳入了文化的视野,但他们文化观的根本落脚点仍在于道德教化,把文化作为规范个体道德行为的价值系统。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柳诒徵在另一篇文章中又说:“吾国文化惟有人伦道德,其余皆此中心之附属物。”充分体现了学衡派的根本倾向。首先得承认,道德规范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这为各国的文化学学者所公认。被社会的所有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系统对这个社会的存在、发展、稳定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学衡派所处的年代,中国社会传统的价值已经失落,而新的价值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社会的种种乱象与此关系密切。学衡派有鉴于此,尝试在中国社会树立新的价值体系,这一努力无疑是可贵的。他们追求的理想道德人格也不失为个体崇高的选择,与此相关的个体道德价值的实现也是个体自我实现的重要环节,是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但是,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下观察,学衡派的文化观就显现出偏狭的一面,道德主义的文化观决定了他们文化选择的立场和内容都与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格格不入。学衡派的文化观中没有物质文化的地位。甚至在他们看来,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冲突的,西方近世的物质文明的结果就是道德堕落:“西洋近世,物质之学大昌,而人生之道理遂晦。科学实业日益兴盛,而宗教道德之势力衰弱。”他们设计的文化建设方案中因而排除了物质文化的建设,只有道德建设的内容:“孔孟之人本主义,原系吾国道德学术之根本,今取以柏拉图、亚力士多德以下学说相比较,融会贯通,撷精取粹,再加以西洋历代名儒巨子之所论述,熔铸一炉,以为吾国新社会群治之基。如是,则国粹不失,欧化亦成,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然而当时的中国在经过晚清以降一系列的变故,已被纳入到世界体系之中,在国际上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作为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学习西方的近代文明,学习西方的科技实业,走现代化的道路就是必需的选择。作为这样一个时代的文化,其功能就不能仅限于以一种传统的价值系统去规范个体的道德行为,而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西方近世文化,建设一种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新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新文化,使个体不仅能够完成道德修养,而且能够适应新兴的科技、工商业活动,推进这些事业的发展。这并非是一条尽善尽美的道路,但要解决民族生存的问题,就别无选择。这一点在当时就已成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共识。倡导西化的胡适等人自不待言,就连当时已经趋于保守民族文化的梁启超仍然将中国科学社视为“关系中国前途最大的学问团体”,指出如果中国人还不甘心抛弃文化国民的头衔的话,“除了提倡科学精神,没有第二剂良药”。而学衡派推崇的白璧德等人对于现代化的批判,是在享受和默认既存的物质文化成果前提下进行的,实际上是对现代化负面作用的一种纠偏。而学衡派对现代化的批判就有“情境错位”的味道,一味地迷恋自己的文化构思,而忽略了民族的历史任务。正如胡适所言:“中国此时还不曾享着科学的赐福,更谈不到科学带来的‘灾难’。”在现代化已成为当时知识界共识的情况下,他们的主张很难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回应。具有悖论意味的是,学衡派本身的民族主义情绪却是极其强烈的。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所要保守的,就是本民族的文化。而他们反对的,却是现代化这一解决民族生存问题最为迅捷和有效的方式。一个民族不能生存,其文化自然会走向消亡。而解决民族生存危机所必需的现代化对民族文化的消解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个难以令人释怀的历史怪圈。或许这就是非西方民族的历史宿命。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鼓励道德进步,都承认个体对道德理想人格的追求是高尚的行为,从这一点上讲,学衡派对道德理想的追求自有其价值。然而学衡派将道德设定为文化的中心价值,甚至是唯一的价值,他们的文化观不仅过于偏狭,而且难免具有一种强制和独断的倾向。在他们的论说中,文化的意义只是为个体设定道德标准,并以种种方式促使个体去实行。在这样的文化中,个体存在的意义仅是去完成道德规程,别的生活内容则不被重视甚至被禁止。而学衡派文化观中的道德规程又是预设的,不证自明的,个体所能做的只是去遵从,去实行,而没有选择的权利。这样的文化,必然导致对个体价值的漠视和压制。无论西方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属于这种范型。这种文化在传统社会的发生和存在,自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我们没有必要苛求古人。但到了近代,西方文化已呈多元之态势,个体的价值已经被发现并受到尊重。在中国,弘扬个体的价值的观念已渐为人接受,并在新文化运动中得到广泛的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中国人的思想。在这样的形势下,再坚持一元道德主义文化不仅显得迂腐,而且有维护****的危险。我们不是指责学衡派维护****,他们自始至终都是远离政治的,而是说他们的这种一元论、独断论和泛道德主义思想倾向的危险性。近代中国不间断的****统治正是以这种思想倾向为基础的,高据庙堂的官方意识形态,正是一元论、独断论和泛道德主义的集大成者。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学衡派的思想并不见容于主流意识形态,长期遭受被批判的命运,成为一元化的****思想的牺牲品。

二、面向传统的文化选择——学衡派的中西文化观

学衡派文化观中强烈的唯道德主义倾向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中西文化的认知。在他们眼中,文化优劣与否的唯一标准即在于这一文化是否具有一整套完备的道德价值体系以及是否能够使人们恪守这些道德律令。他们所认可的道德,正如我们前文中论述的,是指一种超时空的,提倡以牺牲个体利益而成全他人、团体或群体利益的信仰和律令。学衡派对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形态的褒扬和批判恰是以此为标准的。

学衡派的文化取向总的来说是面向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在学衡派看来是一种崇高的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他们又特别地推崇儒家文化,柳诒徵对于孔子的评论可谓是至高无上的:“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即使自今以后,吾国国民同化于世界各国之新文化,然过去时代之与孔子之关系,要为历史上不可磨灭之事实。”缪凤林的思想虽已偏于佛,但他仍承认“中国文化惟一无二之代表,实为孔子”。他们之所以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因为儒家文化的精髓体现了完美的道德理想:“我国文明之精髓,即在以道德为人类最高无上之目的,举凡政治、学术、风俗、制度,莫不受此理想之影响。”最能代表学衡派这一思想取向的是陈寅恪发表于《学衡》杂志著名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的一段话:“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Idea是也。若以君臣之纲方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与所成之仁,均为抽象之物,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中国文化之精义乃在于道德,这便是陈寅恪的全部结论。

学衡派认为儒家道德精神的落实之处仍在于个人,个人必须追求的最高境界即为“成仁”,所谓“成仁”,就是先求个人的道德实现,然后推己及人。换言之,首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兼及家国天下。缪凤林认为儒家经典四书的中心“在其所启示之人生观”,此人生观为何,缪凤林说:“余认四书所启示之人生观,先求个己之完成,以个人主义为起点。个人既已完成,因以完成个人者,完成人人,以人道主义为归宿。”柳诒徵论述更为详密,他说:“孔子为学目的,在先成己而后成物。”“孔子所学,首重者曰成己,日成人,日克己,日修身,日尽己。其语殆不可以偻举。”“孔子以为人生最大之义务,在努力增进其人格,而不在外来之富贵利禄,即使境遇极穷,人莫我知,而我胸中浩然,自有坦坦荡荡之乐。无所歆羡,自亦无所怨尤,而坚强不屈之精神,乃足历万古而不可磨灭。儒教真义,惟此而已。虽然,孔子之学,亦非徒为自了汉,不计身外之事也。成己必成物,立己必立人……故修身之后即推之于家国天下,其于道国为政、理财、治赋之法,无一不讲求,而蕲致用于世。”个体既成人又能够成物就是达到了“仁”的境界:“成人成物,概之以成仁。仁者何,日同情心是,成仁者,即求其同情心之广被,使其人格完成而已。”

学衡派成员多注意到,中国文化中个体的道德完成途径与西方有所不同,不是依靠宗教给定的外在力量,而是主要通过一己之修养功夫与现实世界的礼法教化完成。缪凤林说:“孔学有一大特点,日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荀子儒效篇所谓‘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此言最足代表。先秦儒家与宋明诸儒之学,虽皆可区别形上与人生二部分,然其所侧重者,固纯在人生方面。而其所谓形上者,亦与人生溶合无间,绝非与人生毫无关系之玄学。以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遂流布二大精神,而与佛化根本不相为谋。日人世的而非出世的,日伦理的而非宗教的。以其人世而非出世也,故不以此世界为苦海,勤求出离,而主此世间乐,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以国家社会为虚妄,而思竭力改造。虽天下滔?舀,曾不稍变其初衷。日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日知其不可而为。以其为伦理而非宗教也,故罕言命与生死,不语怪力乱神,而惟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不言业报轮回,不事祷祠神祗,而惟主明德亲民,正家定国,语其教学之目的,则日成己成人成物。申言之,日先求一己之完成,因以其完成一己者,完成人人。推而至极,则完成物界。”

缪凤林将成仁途径概括为两个方面:“何者为成仁之方,日提倡孝悌,日实施礼乐。”缪凤林对此又分别作了阐述:“人莫不有同情,此同情又莫不随其亲密之度以为等差,孝悌也者,即就其关系最亲密之父母兄弟以发达其同情,由是而推之于人人,虽有亲亲之杀,尊贤之等,而其极则足以仁民爱物……夫子言孝悌为仁之本,洵不诬也。”“礼乐则以声音之美善,容止之温良,调和人之心身,而感人于不知不觉之间,收效于天下之毕化。”他认为以这样的途径达到成仁的境界,就是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真精神:“着意于人类现世生活,以成己成人成物完成人类之人格。而以孝悌礼乐为成仁之方,孔学之根本在是,中国文化之真精神亦在是也。”

学衡派笃信浸润着道德精神的儒家文化有其不朽的价值。白璧德给予孔子以极高的评价,将他与释迦牟尼、耶稣、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全人类精神文化史上最伟大之人物”。他认为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能够在世界范围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吾人今试就此积无量之实在经验而成之孔教之旧说,以求解吾前此所云今日最重要之问题,即如何而能使人类之精神统一。”孔子学说能对此宏远的目标做出贡献之处,即在于其主张节制个人的感情欲望:“孔子以为凡人类所用具者,非如近日感情派人道主义者所主张之感情扩张。而为人能所以自制之体,此则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以下人文主义之哲人,其所见均相契合者。若人诚欲为人,则不能顺其天性,自由胡乱扩张。必于此天性加以制裁,使为有节制之平均发展……孔子并不指摘同情心之不当(孔子屡言仁,中即含同情心之义),不过应加以选择限制耳……夫彼君子之造福于世界也,不在如今人所云之为社会服务,而其以身作则,为全世界之模范。”与白璧德一样,学衡派全体成员都认为儒家文化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有无限的价值。吴宓说:“孔子已成为世界之人物,孔教今亦为世界之公产,孔子不但为中国国民性及中国文化最高之代表,且为世界古今三数圣贤之一。其教人之学说,至平实而至精微。不特为中国人所宜保存奉行而勿失,且为凡欲以人文主义(一作人本主义)救今日世界物质精神之病者最良之导师。孔子所赐与人类之功德,孔教对于世界之贡献,方且日增未艾。”

同类推荐
  • 当代科技伦理的焦点问题

    当代科技伦理的焦点问题

    20世纪是科学和技术空前大发展的世纪。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加深,科学和技术与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和技术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与原来完全不同。
  •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经典超译本)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柏拉图最重要的一篇对话录。在这个对话录里柏拉图建构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人类的正义与善是这个乌托邦的主题。这部作品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大全”。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周易>》将《周易》的一些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力求能引导读者对《周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新情爱论:男人与女人的爱情哲学

    新情爱论:男人与女人的爱情哲学

    本书结合大量世界文艺作品中的材料,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逐一剖析爱情问题的各个方面。同时就爱情与责任、爱情与道德、心灵与理智等问题作了详尽阐述。
热门推荐
  • 神机百变

    神机百变

    一个少年的成长记,登上巅峰强者的金字塔。机变盒和武技是它的主调,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梦,究竟是谁可以为至尊呢?
  • 数学教学的趣味题型设计

    数学教学的趣味题型设计

    《最新学校与教育系列丛书:数学教学的趣味题型设计》针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数学教学的趣味题型设计,有步骤、有梯度地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题目,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意识,《最新学校与教育系列丛书:数学教学的趣味题型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 逐日九天

    逐日九天

    万年前,一个神秘的种族‘荒’降临到玄界,玄界的玄者们与荒发生了战斗,一场旷世大战便开始了。在激烈的战争中,玄界远古传承下来的三大势力覆灭,荒也面临种族灭绝的危机,部分遗留在玄界,部分逃回他们的世界,人类在八大家族的带领下成立了玄天盟,开始了对荒的剿杀。万年后,一个少年身具荒脉,手持远古神弓,站在两大阵营之间,他将何去何从?
  • 业余驱魔人

    业余驱魔人

    蓝明轩,屌丝一枚,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带给了他一个特殊的身份,改变他那惨淡的人生。从那以后,他的人生不止惨淡还很扯淡。且看一个二货的业余驱魔人如何游走阴阳两界,继续他那光怪陆离的生活。又已何种方式战胜那一个个奇葩的鬼怪......
  • 魔法少女的选项物语

    魔法少女的选项物语

    “妮娜,一起去打败魔王吧!”“打架什么的好麻烦啊,梅莉亚你和罗伊一起去吧。”【选择吧!】【打倒魔王。】【罗伊和梅莉亚结婚。】“……我去还不行吗!!”其实,这是一本女主视角的男主后宫小说。“后宫什么的绝对禁止!罗伊身边的偷腥猫由我来赶走!”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王妃别跑:腹黑王爷不好惹

    王妃别跑:腹黑王爷不好惹

    不过是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去了,结果代价好大好大,竟然魂穿到了一个历史毫无记载的国家――夜魅国,还负在了一个大花痴身上!!!刚过去就要顶着原主的脸嫁给腹黑王爷。不行!坚决不行!一次次逃脱,又被一次次寻回,本以为无念,结果却生了情……
  • 农明

    农明

    五里城外,十里墎。谁家牧童画山河,万里江山,万里屋。谁道天下换金乌。
  • 从亭长到皇帝:流氓的胜利

    从亭长到皇帝:流氓的胜利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烽烟四起。农民、贵族、官僚、强盗、文人、武士,纷纷粉墨登场。攻城略地,纵横捭阖,巧取豪夺,尔虞我诈,最终获得胜利的,却是来自沛县街头的流氓——刘邦。
  • 送给我们的曾经

    送给我们的曾经

    老候又不顾一切的醉了,我抬头看愈发皎白的月亮,头还混混噩噩地笼罩在二锅头和扎啤的混合气味里,分不清是上弦月还是下弦月。只觉得那柔白的月光里许多光点渐渐清晰了一张熟悉的脸,那么干净,那么自然。金清,现在最干净的,只有你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