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96800000002

第2章 绪论:历史轨迹与学术史的回顾(1)

一、写作之缘起:现实回应与学术使命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学衡派——一个久已被淡忘的名字重新进入了学人的视野。这个名字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报章杂志之上,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令人头晕目眩的溢美之词。这与其以前的遭际大相径庭,形成鲜明的对比。学衡派长期以来一直遭人诟病、冷落及批判。学衡派于1922年以创办《学衡》杂志为标志出现在思想文化界。他们以激烈地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姿态出现,他们坚决反对新文化运动派倡导的以废除文言文使用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运动,并对新文化运动派宣扬的盛行于西方近世的科

为了行文方便,以下将陈独秀、胡适等人称为新文化运动派。对于陈独秀、胡适等人,学术界对他们称呼各异,如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激进派等。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论述内容有所变换,而不应笼统地一以贯之。学衡派因批判新文化运动而出现,他们与胡适等人的尖锐对立也是由于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之歧异,因此笔者认为在此将因新文化运动与学衡派对立的胡适等人称为新文化运动派是比较合适的。李怡先生《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一文也使用了新文化运动派这一概念。见《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学、民主、进步等一系列价值提出质疑。但他们并不排斥西方,而是主张融会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髓,建成一种新文化。在他们的观念中,古今中西文化的精髓即在于道德;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道德理想主义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他们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基点即在于道德。围绕着这一根本观念,他们在文化、学术、政治等方面发表了大量的言论,得到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赞同,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宣扬他们设计的文化主张,寻求理论资源时,学衡派往往把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古典文化,而反对在近代西方以及晚清以降的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进化论、科学思想、浪漫主义等等,实际上对近代以来大多数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现代化持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因此呈现出保守的姿态。他们的思想长期与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主流格格不入,一直遭人诟病,乃至被逐渐遗忘。其一面世,就受到鲁迅当头棒喝般的斥责,鲁迅以其特有的犀利的语言说:“夫所谓《学衡》者,据我看来,实不过聚在‘聚宝之门’左近的几个假古董所放的假毫光;虽然自称为‘衡’,而本身的称星尚且未曾钉好,更何论于他所衡的轻重的是非。”胡适也非常尖刻地将学衡派反对新文学比做是替古文“哭丧”:“今年(1922年)南京出了一种《学衡》杂志,登出几个留学生的反对论,也只能谩骂一场,说不出什么理由来。”“‘古文死了两千年’的讣文出去之后……有些从外国奔丧回来,虽然素同死者没有多大交情,但他们听见哭声,也忍不住跟着哭一场,听见骂声,也不住跟着骂一场。”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学衡派一直名声不佳。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话语中,他们更是被作为地主阶级在文学领域的代言人。故此,学衡派的思想主张在思想文化界长期处于非主流的地位,他们个人的命运也受到了影响。

然而当20世纪即将结束其历史行程之时,学衡派的文化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尤其在90年代,中国学术思想界弥漫着诸如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作为舶来品之形形色色的“后学”以及随之而来的“呼唤人文精神”、“国学热”、“回归学术”等等文化现象。而这些文化思潮和现象几乎都与学衡派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在这样的情景中,学衡派被重新发现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学衡派可以看做是民族主义的历史形态。他们又是在中国最早揭橥人文主义大旗的文化派别。因此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90年代的各种“主义”手中的一面旗帜,似乎学衡派之历史存在能够证明“主义”的现实合理性。学衡派陡然成为学人关注的对象,对其评价较过去有霄壤之别。无疑,为数众多的研究已经摘掉学衡派身上的许多政治标签。大多数学者都一改过去以政治定性的做法,能够以客观公正的眼光,正视他们的成绩和不足,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但也出现了在对学衡派的思想未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的情况下,不顾及历史事实和历史环境,以“主义”为先入之见,根据只言片语,一味地对其赞美、拔高现象。

现实和历史就这样交错在一起,是非真假难以辨明。然而,围绕着学衡派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又是如此之重要: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现代与传统、科学与人文等等。我们必须对此作出回应,弄清真相,表明态度,这是作为一名学人使命之所在。作为一位史学工作者,我更愿意追根溯源,在历史中寻求答案。诚如上所言,前人与时人对学衡派的审视与评判均存在着一些误区,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我认为实证研究是必然的选择;最重要的事莫过于耐心地倾听历史的声音,弄清楚学衡派到底说了些什么。这种“是什么”的研究往往比“应该是什么”的判断更能说明问题。当然,价值的判断是不可避免和必需的,尽管笔者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但无论如何也难以做到绝对的超然。笔者只能是尽最大的努力,如能达到“论从史出”的程度,不“以理害义”,则幸莫大焉。

二、学衡派的历史轨迹与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学衡派

学衡派的缘起可追溯到1915年吴宓、汤用彤等人在清华学堂成立天人学会。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泾阳人,1911年人清华学堂。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湖北黄梅人,与吴宓同年人清华学堂。二人意气相投,成为挚友。1915年冬,吴宓、汤用彤、黄华等人发起成立了天人学会,学会名称由汤用彤所起,会员一度达30余人之多。吴宓后来在《吴宓诗集》中追述天人学会之往事,附列了天人学会的会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衡派后来的思想主张,在此都可以找出端倪。会章的内容为:“原则有五:(一)行事必本道德;(二)人之价值以良心之厚薄定之;(三)谋生糊口以外,须为国家社会尽力,处处作完善及真实之牺牲;(四)持躬涉世,不计毁誉,成败利害,惟以吾心之真是非为权衡;(五)扶正人心,为改良群治之根本。险诈、圆滑、奔竞、浮华、残刻、偏私,皆今日恶习之最甚者,务宜攫抑净尽。其宗旨有七:(一)敦交谊;(二)励道德;(三)练才识;(四)谋公益。其终极之宗旨:(一)造成淳美之风俗,使社会人人知尚气节廉耻;(二)造成平正通实之学说,折衷新旧,发挥固有之文明,以学术道理,运用凡百事项;(三)普及社会教育,使人人晓然于一己之天职及行事之正谊。义务有四:(一)会员当求为有益于世之人,故先期一己有任事之才具。宜各就其地位及性之所近,殚精学业,练习治事,异途同归,以道德良心为指针;(二)会员当相互切磋,毋隐毋忌,相互扶助,必敬必诚;(三)会员当恪守本会会章及其他规约,躬行实践,并汲引同志,导人于善。又在必需时,量力筹集会费。”天人学会的会章中,已经初步显露了后来学衡派文化运思的思路,即以砥砺个人道德为起点,进而服务于社会,益国益群,以达改良群治的目的。同时还显现出对于传统的珍重以及中西会通的愿望。

1917年吴宓赴美留学,次年汤用彤赴美。后二人均转入哈佛大学。在哈佛,吴、汤二人结识了后来成为学衡派发起人之一的梅光迪,是为学衡派成立的一大机缘。梅光迪(1890—1945),字迪生,一字觐庄,安徽宣城人。1911年考取清华官费留学,先人威斯康星大学,后转入西北大学。1915年毕业后又入哈佛大学学习,师从白璧德,专攻西洋文学。梅光迪与胡适有同乡之谊,赴美前即有交往,赴美初期,二人交谊甚笃,书信往来颇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逐渐明显,双方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由探讨而争论乃至攻击,二人逐渐疏远到后来完全对立。梅光迪虽然身处异国,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情有独钟,他极其推崇孔子,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谈到:“迪近日稍读哲学之书,以孔子与他人较,益信孔子之大,以为此老实为古今中外第一人。”这样,他与心仪西方文明的胡适之间就有了根本性的分歧。而胡适发起的文学革命则促使二人走向对立。1915年,胡适开始致力于中国语文改革的工作。梅光迪为此与胡适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正是梅光迪猛烈的批评,才使胡适清晰了文学改革的思路,坚定了文学改革的信心,胡适后来的回忆中称此为“逼上梁山”:“梅君与我为文学改革引起了一场辩论;也就是因为他对我改革观念的强烈反对,才把我‘逼上梁山’的。”1917年,胡适因在国内倡导文学革命而“暴得大名”,而梅光迪则下决心维护自己的文化理想,反对新文学运动。他于是在留学生中“‘招兵买马’,到处搜求人才,联合同志,拟回国对胡适作一全盘之大战”。吴宓即为此时梅光迪搜求而得之同道之一。

在叙述梅、吴交谊之前,有必要先介绍后来成为他们精神导师的美国学者白璧德(Irving Babbitt 1865—1933)。白璧德为美国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长期在哈佛任教,讲授法国文学。白氏毕其一生著述不辍,宣扬新人文主义。他对西方近代文明持怀疑的态度,认为这种文明由于物质主义的横行而导致了人们道德精神的页。失落,对西方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浪漫主义思潮恰是致乱之源,故此,白璧德一生都在对浪漫主义进行着不停歇的批判。他救世的目光则投向了传统,投向了东西方的古典文化。他不但钟情于西方的希腊、罗马文明和中世纪的宗教文明,而且对东方的佛教和儒家思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东西方文化共同蕴含的道德精神是人类文明精髓所在,弘扬这一精神,是拯救人类文明的不二法门。他的学说中对于东方历史与传统的肯定,对于中国文化在人类未来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深切的期望对梅光迪、吴宓这样来自东方,对传统怀有深厚感情的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以梅光迪开其端,先后有一批中国学生膺服新人文主义,师从白璧德加以研习。1933年,《大公报》在纪念白璧德逝世的文章中追述了白璧德中国弟子的大致情形:“先生之中国弟子,以(一)梅光迪君从学最早且久,受知亦最深。其后有(二)吴宓(三)汤用彤(四)张歆海(五)楼光来(六)林语堂(七)梁实秋(八)郭斌□等等,不及遍举。就中如(六)林语堂君,则虽尝从先生受课,而极不赞成先生之学说。(七)梁实秋君,曾屡为文称述先生之人文主义,又编印《白璧德与人文主义》一书,为欲知白璧德先生学说大纲者之最好读物。而要以(二)吴宓(三)郭斌□君,为最笃信师说,且致力宣扬者。门弟子以外,如(九)胡先骕君,尝译述先生之著作,又曾面谒先生,亲承教诲。如(十)吴芳吉君(十一)缪□君等,或没或存,皆读先生书,间接受先生之影响,其名更多不胜举云。”这些人中,梅光迪、吴宓、胡先辅、汤用彤是学衡派的核心成员,吴芳吉、郭斌□是《学衡》杂志的重要的撰稿人,其他人也多与学衡派过从甚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学说符合梅光迪、吴宓等人尊重传统、保守传统的愿望,很容易为他们所认同。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来自西方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表达,由于“崇西”心理在当时中国学人中已经非常普遍,与尊崇西学的胡适等人对战,必须同样尊奉另一种西方学说,才能在理论上与胡适等人取得对等的地位,获得论战的资格。职是之故,以维护故国文化传统、与新文化运动派诸人对决为职志的梅光迪等人便选择了新人文主义作为表达他们的文化理想、文化主张的理论利器。

梅光迪与吴宓相识是在1918年。时梅光迪已师从白璧德研习新人文主义三年之久,而国内的新文化运动也已进行得如火如荼,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激烈的批判深深地刺激着他,为更急切地寻求同道,联手反对新文化运动,1918年8月,在同学的介绍下,梅光迪访问了吴宓。梅光迪“慷慨流涕,极言我中国文化之可宝贵,历代圣贤、儒者思想之高深,中国旧礼俗、旧制度之优点,今彼胡适等所言所行之可痛恨。昔伍员自诩‘我能覆楚’,申包胥日:‘我必复之’。我辈今者但当勉为中国文化之申包胥而已”。吴宓“十分感动,即表示:宓当勉力追随,愿效驰驱,如诸葛武侯之对刘先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梅光迪的会面成为吴宓一生命运的转折点。吴宓接受了梅光迪“反对陈独秀、胡适新诗、白话文学、新文化运动之主张”,梅光迪引见吴宓拜会了白璧德,吴宓对白璧德的学说大为服膺,奉其为师,此后“受其教,读其书,明其学,传其业”,成为白璧德最为忠实的弟子。学衡派最终得以成立,梅光迪、吴宓的相识实开其端。他们共同约定的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志向以及对于新人文主义的尊崇,在理论和行动层面确定了日后学衡派发展的方向。

1919年梅光迪回国,先任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1920年秋,应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梅光迪在美国西北大学同学刘伯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京高师)任副校长兼大学文理科主任。刘伯明(1887—1923),名经庶,字伯明,一字行,江苏南京人。1911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金陵大学、南京高师任教。他与梅光迪志同道合,决定以南京高师为“聚集同志知友,发展理想事业之地”。梅光迪于是于1921年5月修书邀吴宓前来南京高师担任英语及英国文学教授。吴宓接到梅光迪的信后,决定立即回国,以践前约。1921年6月,吴宓启程回国,9月抵东南大学。梅吴二人聚首南京。

早在1920年秋,梅光迪等人与中华书局商定编辑一杂志,名为《学衡》。吴宓回国后,《学衡》杂志很快便正式创办。《学衡》杂志社有社员若干人,他们围绕《学衡》杂志形成了一个学术团体,这就是所谓的“学衡派”。其实学衡派这个称号并不是《学衡》杂志社社员的自称,而是别人加于他们头上的,后来就成为约定俗成的称呼。吴宓等人自称为《学衡》社员。大约在1921年11月,《学衡》杂志社社员第一次召开会议,这应当被看做是学衡派正式出现的标志。参加这次会议的《学衡》社社员除了吴宓、梅光迪、刘伯明外,还有以下诸人: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江苏丹徒人。晚清时受教于缪荃孙。1902初,随缪荃孙赴日本考察,为时三个月。自1915年起,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多年任史地部主任及历史系主任。当时为南京高师历史系教授。柳诒微对于国学有极深的造诣,为一代史学大师。

同类推荐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老庄心解(新编本)

    老庄心解(新编本)

    本书是范曾先生负笈欧洲、闲居巴黎时与老庄进行的心灵对话;范曾先生或文、或史、或哲、或艺进行多学科的磨砺互证,对老庄最本原的思想命题展开了深度的阐释和解读。要言不烦,清新隽永;刹那神思,直抵灵府。
  • 身边的哲学(上)

    身边的哲学(上)

    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细细品读的心灵之书。人生哲学随处可见,只是我们太过于熟悉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就能从中提炼出生活的真谛。给予我们激励的也许并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人或事,毕竟生活中的大事件与伟人并不多见,在平凡中获得激励,学会用灵魂去思想,我们就能惊奇地发现,给我们勇气与智慧的往往是那些日常生活里的小事。
  •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

    《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融汇了古罗马三位思想巨人的全部智慧精华,共分为三篇,比之同类书,内容更加详实,思想更加深邃,理解更为透彻。关键的是,能让读者在一《沉思录大全集:三位古罗马先贤的人生哲思(超值金版)》中,感受智慧的碰撞、思想的迸发,给生活于嘈杂现世的人们带来心灵的启迪。
  •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捭阖”、“反应”、“内揵”、“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蔚然成疯

    蔚然成疯

    在最好的时光里,那些青涩的誓言,回荡在少年们悸动的心中。那年的我们,你们,他们小心翼翼地给自己涂上一层保护的色彩,掩饰那雀跃不止的心跳。抬头仰望,柔白的云朵、瓦蓝的天空、花季的少年们迷惘着、彷徨着、欢笑着、尽情挥霍着灿烂的年华。花季的青春,犹如那枝丫间细碎的阳光,犹如夏天湛蓝无痕的天空。当你白发苍苍时,也许你会后悔自己失去的太多了,而人生只有一次。这是一个关于花季雨季的美好故事,足以勾起心底珍藏的那份回忆。
  • 易象图说内篇

    易象图说内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们的爱情无关风月

    我们的爱情无关风月

    我总是以为,只要我守住这份婚姻,不去触碰他的底线,总有一天他会回头看看站在身后的这个女人。然而,他的不在乎终究是伤透了我的心。可当我幡然醒悟,决心离开的时候,他却将我圈在怀里,禁锢在他的世界里。我不懂,顾正南,你到底要我怎么样?顾正南说,“梁旖,你只能是我的女人。”当他的冷漠化为柔情,我却不敢再交付真心。“顾正南,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
  • 我的处女座苹果

    我的处女座苹果

    你是否想拥有幸福美满却又不失激情的生活?你是否想得到一场轰轰烈烈而又不失暧昧的恋爱?你是否需要拥有一个聪明美貌,温柔贤惠,善解人意而又不失活泼的女友?你是否想要一份即使长时间不见面,相逢却又不失尴尬的友谊?你是否希望身边有个想法不穷,无处不在却又欢乐无限的逗B?来这里吧,我们一起YY一场你我心中共同的梦~~~
  • 宝宝每一天:0-1岁宝宝不哭

    宝宝每一天:0-1岁宝宝不哭

    0~1岁是新生宝宝安全心理培养期,这个阶段的宝宝主要是通过妈妈的爱和示范,感知世界的温暖,所以可以说妈妈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全面系统的讲述0~1岁的宝宝的心理特点,再根据这些特点给家长关于教养方法上的建议,同时给出智力、认知、游戏方面的方案。为0~1岁的孩子量身定做,陪伴宝宝度过有安全感的每一天。
  • 断离肠

    断离肠

    萧家之女——萧雪儿,明珠国大将军萧敬之女,天下五美人之一的柳琴青唯一的女儿。上得了战场,下得了厨房。八岁上战场,十岁战功赫赫。刚回临泉城,便被封为战神将军,还惹来一堆桃花......十一岁时,战死沙场。从此毫无音讯。四年后,死去的萧雪儿突然出现,成为寒水国的皇将军,引起众人争夺。她爱的人不爱她,她却愿意为他舍尽她的一切。
  • 易伤忆殇

    易伤忆殇

    一觉醒来,花凄槿发现自己好像失忆了,而自己又多了个哥哥,B.W.组织中好像有自己死去的记忆。但越寻找答案好像这一场越是个阴谋~~~
  • 东坡谈艺录

    东坡谈艺录

    《东坡谈艺录》由蔡国黄编著。苏轼(东坡)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他对各种文艺形式都有深透的理解和领悟,在他的诗文和尺牍中有许多关于文学艺术的精辟论述。《东坡谈艺录》择其要者摘录300余条,分为文论、诗词论、绘画论、书法论、音乐论、作家论、杂论等七类,并汇集诸多学者解读的心得,写成简要明白的注释,便于广大读者特别是文艺爱好者阅读鉴赏。苏东坡论艺见解之高,在于他敢于对前贤成就和流行观念的驳正。他从不人云亦云,而是依据事实与情理,检验其是否能够成立;倘有抵迕不合,必直言不讳说出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我们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 神秘异士

    神秘异士

    彪悍的武者,强大的法师,神秘的异士,凶残的魔兽,诡异的妖兽,神圣的灵兽曾经的世界繁华昌盛,曾经是世界种族林立,曾经的世界强者辈出,但,现在,这一切的一切都消失了,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姚家姚杰一个八岁的男童,一次偶尔的丛林涉险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一个流浪的乞丐,一只迷失的白猿,还有一个神秘的猎户,这些人之间的碰撞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且看主角如何雄霸天下!
  • 疯子的妖孽人生

    疯子的妖孽人生

    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疯子的妖孽人生,吊丝的奋斗历程。何为疯子?何为妖孽?自然是不走寻常路。‘只要结果是好的,不违背道义,那我用的手段千奇百怪,又有何关系?’